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也谈教育中的创新
临朐北苑中学魏静
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记者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某某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儿的拾音棒,单等着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上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心中没底,那可不敢回答。摄像机可是不停地来回摇。谁也不能回答吗?那可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以他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年轻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似乎忘记了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问题呢?”
电视台的同志们来到了智力测验的第二组——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灯光亮了,摄像和录音开始了,节目主持人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个粉笔圆圈儿,说:“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冷场半分钟。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个啥问题呀?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啦!简直是开玩笑!”
“只有傻瓜才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别嚷啦,他们还在录音呐!”
初中学生是被测验的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得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得对呀,回答得很好!”
被测的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之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个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
“是烧饼!”
“是鸡蛋!”
“大嘴巴——唱歌呐!”
“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全文转引赵大年的小小说《智力测验》)读罢这个故事,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会哑然,沉思、反省甚或是深深地自责。现在我们对这个故事暂且不作讨论。下面再让我们回忆一下发生在1998年舆论界的那件事。98年3月,在《北京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正标题为《误尽苍生》,副标题为"也谈语文教育"的文章。一时,此文被各大报纸竟相转载,并在舆论界、新闻界掀起轩然大波,到处可见"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字样。当然这一论调未免有失公允,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没有错吗?
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缺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的确还有很多弊端。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教材考试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改革。作为战斗在教育工作战线最前沿的教师,我们对宏观的整体改革无能为力,但我们能否从自我作起,更新观念,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呢?能否为我们的孩子们摸索一条更适合他们前进的道路呢?能否为素质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呢?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也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我们有幸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不懈的追求,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教改园地上一颗颗丰收的果实。但这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接二连三的读到各大报纸批评语文教学的文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执爱这一工作并执着地在这块热土上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语文教师来说,“误尽苍生”这四个字,深深地刺激着我,震撼着我,促使我反思、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过哪些过失、
哪些错误,面对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我又该如何迈出新的一步。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想取得进步,就必须更新观念,在知识创新上下功夫。因此,我积极争取每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平日里更是注意阅读报刊、杂志及时汲取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用这些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十年来,“误尽苍生是语文”这句话像警钟一样常鸣在耳边,“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这一问时刻萦绕在心头。为此,我悉心阅读有关教育论述、了解到学生成长过程中想象和联想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论文。2000年春天,我教毕业班,工作紧、任务重,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在西苑中学举行的县语文研讨会上,上了一堂史无前例不论不类的课,没想到一上课就把西苑中学的学生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在我的诱导启发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课后,听课的领导、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创新,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素质的新的教学创意。十年来,我在这堂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摸索了适合学生实际的“先每周一练、再间周一练、后每月一练”的训练频率、设计了六课时的内容用于所接新班级第一学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具体来说,每接一个新班,先上一堂双课时大容量的训练课以启发学生开始思考,第二周再上一堂课将训练成果继续深入;接下来间周一堂继续训练,共上两堂;最后每月一堂,共上两堂;六堂课上完这一学期结束,对学生的训练也已完成。十年来,实践证明:以这个频率,上完我设计的这六堂课,足以能最大限度的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已无需再做此类专门训练。现将接新班时第一堂双课时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呈示给大家,希望能对诸位的教学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这是一堂旨在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课,我为它设计了一个醒目的、与众不同的课题: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上这堂课,我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单一原点思维创新和多样化思维创新的能力;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是优化学生语文心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堂课的设想也有三个: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他们明确这堂课的意义——那就是拓展想象的空间、培养思维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活动时间为两课时,教师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题目,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持人;三活动方式是自由发言和集体讨论式。活动的操作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活动导入部分,这一部分主持人即教师陈述赵大年的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