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风俗习惯
本文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
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
“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
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
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
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再去干活。
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
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
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
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
”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
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
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
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
谢意即可赶路。
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
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
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
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多在东北地区生活,尚义好饮,酒量颇大,尤喜烈性白酒。
家中来客,由长辈陪待,晚辈不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斟酒点烟,端菜盛饭。
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盅,客人喝酒要杯杯留底儿,俗称”留福底“,预祝主客富足美满。
宴宾时主人家男女更迭起舞,一人唱酒歌,众人和。
主人敬酒时,如客人比主人年长,主人长跪进酒,客人饮毕,主人方起身;如客人比主人年轻,主人站着敬酒,客人微屈膝而饮。
妇女敬酒,礼节相仿,客人可以象征性表示即可;酒如果沾唇,必须一饮而尽,否则妇女长跪不起,直到客人饮完。
好客的满族人往往叫妇女出来敬酒,使客人一醉方休。
满族过去议亲,媒人必须到女家连续去三次,女家方肯表态,以
示”好事多磨“、”贵人难求“。
媒人每次去时至少要带一瓶酒,所以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在孩子满月之后,择日为孩子起名。
当天,有钱人家要摆酒设宴,款待宾朋;没钱的人家,也得简单聚餐小酌。
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抓周“仪式,家人欢宴畅饮。
女儿长大出嫁,生了头胎后,抱孩子回娘家,把锁带解下来,叫做”改锁“。
回娘家改锁时,婆家要送两头猪,两坛酒,两斗黄米。
满族建房,在上最后一根大梁时,房主要往大梁上浇酒。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劝,尽醉而归。
景祖乌古酒时,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劫里钵曾醉后骑驴入定。
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饮。
每逢婚嫁,夫婿和亲戚到女家,要抬上许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银瓦器盛装。
将士出征,全军会饮,此时将官招人献计,共议长短。
平时宫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响朝政。
满族人的春节
春节旧称元旦,满语读音为”阿涅业能业“,这一天是满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族先民很早就有过春节的习俗,《渤海国记》记载:满族的祖先,人在春节到来时”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锥’。
“踏锥就是今天东北地区扭秧歌时常见的踩高跷,男女老幼欢歌畅舞,庆贺新春的到来。
渤海国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上深受唐王朝影响,许多制度皆参照
唐制,汉族春节的一些习俗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到东北地区的。
清王朝统治集团在顺治元年入关之后,满族居民大量移居关内,与汉、回、蒙古等民族杂居共处,汉民族的春节习俗逐渐被满族居民完全吸收。
满族人过春节虽然因袭汉民族,但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腊月置办”年嚼谷儿“(节日食品)时,满族人家家户户开始淘黄米、烀豆子、蒸黏豆包。
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准备的满族饽饽(点心)就更丰富了,有炸油糕、萨琪玛、苏叶饼等诸多花样。
满族饽饽多为粘食,这与满族先民渔猎生活息息相关,粘食较为抗饿,有利于男人们终日在山林里和湖泽旁奔波。
满族人除夕前要贴春联、挂旗、福字、窗花。
满族以白色为贵,最初是使用白绢写春联,后受汉族影响改用红纸。
满族旧制有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过年时各旗根据自己的颜色挂上挂旗,以图吉利。
贴福字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挂春牌,倒贴福字相传源于满族。
清代恭亲王有一年过春节时,府上有个不识字的仆人,这位文盲老兄把福字贴倒了。
恭亲王福晋(夫人)看后勃然大怒,下令严惩。
一旁的管家灵机一动,忙对恭亲王爷说:”王爷福晋息怒,这是吉兆啊,福‘倒’了不就是福‘到’来的意思吗?这是王爷您的大富大贵到了!“恭亲王和福晋听后转怒为喜,重赏了管家和那个倒贴福的人,贴倒福字便成了满族的春节习俗。
过去的满族人家过年时,要在窗户外面糊上一层”哈花尚“(麻布纸),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用剪刀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的剪纸多取材于与萨满教相关的传说。
年三十儿到来,满族人家要竖立”索伦杆“(神杆),挂上猪的内脏给过往的乌鸦喜鹊吃,杆下摆上供品祭祀乌鸦神,感谢鸦雀当年救助”老罕王“(努尔哈赤)。
同时还要在室内的西墙挂上祖宗的画像,供桌上摆上猪头、鲤鱼、大葱、豆腐、米饭、米酒等食物,全家在家长的带领下叩拜祖先。
除夕这顿饺子要男人来煮,女人惟独在这一夜晚不做家务但不能外出,直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
满族在正月二十五要举行”添仓“大礼,男人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用盆子盛上黏米饭,恭恭敬敬捧着来到”哈什“(仓房),用手指沾一些米饭象征性涂抹到粮囤、米袋、量米的斗子上。
然后在哈什的一张桌子上摆上馒头等祭品,家长点燃三炷香,向粮囤作揖祭拜五谷之神,祈祷明年粮食丰收。
正月里,满族妇女领着女孩在火炕上玩”翻绳“、”焱欠嘎拉哈“(羊的髌骨)等游戏,男孩子则在外面放鞭炮、藏猫猫、打冰噶儿。
贯穿整个正月的”鞑子秧歌“把春节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
”鞑子秧歌“是东北地区特有的舞蹈,舞蹈中有”鞑子官“(打头的)、”克里吐“(丑角)、”拉棍的“(配角)、”傻子“等各种造型,舞步生动有趣。
表演中摆动幅度大、造型夸张,再现了善骑射的满族先民的勇武彪悍的民族风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