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性与平民性
1855年世界博览会:摄影展览;1859年摄影被巴黎的沙 龙美术年展所接纳;1863年,在经过几年的庭讼之后,法国 终于在法律上认可了某些摄影可以被确认为艺术,受法律保 护,而且可以拥有版权。
平民百姓有机会用某种手段为子孙后代记录下自己的形 貌,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某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 消逝的时光成了随手可得的大众商品;在一个发生戏剧性社 会变化的时代,摄影似乎为摄影师和顾客提供了使阶级地位
摄影的合法化
摄影既是一种科学的记录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两 种互相矛盾的身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性。
摄影的新奇和重要性来自于其一眼可见的性能:它能准 确及时地把某一个时刻记录为图像。按下快门就能捕捉到转 瞬即逝的某一刻,这一刻虽然短暂,却最接近于对当下时刻 的认识。现代性体验就包含在这个悖论里。
摄影把速度和低成本结合在一起,这注定了其他复制媒 介的灭亡,“雕版画家的绞架”这个招牌就讽刺性地暗示了 这一点。
影视的鼻祖 (美)穆布里奇·埃德沃德《奔马》
(美)斯蒂格利茨的纯摄影
斯蒂格利茨提倡“纯摄影”,即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 照片的影像要真实清晰,影调要丰富而层次分明。 《阳光》
纪实摄影
(美)路易斯·海因:《纺织女童工》《汽管装配工》 (1906)
纪实摄影
(英)约翰·汤姆森《街头郎中》(1873)
变得透明化的机会,即使拍下照片只是在一瞬之间。
“韵味”在震惊中消散
“韵味”在震惊中消散
摄影的道德与美学使命
摄影的命运已经将其带到远远超出它原初曾被设定的作 用之外:那就是对现实作精确的报导(包括艺术作品)。摄 影就是现实;现实的对象却往往令人觉得不尽如人意。照片 使得正常的东西成为一种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中介性的、间接 的和强烈的艺术经验。
视觉性与可复制性
摄像机的眼睛:把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 摄影对过去时间的捕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感知的性质, 本雅明所说的“视觉无意识”也就可能产生了。经验开始被 作为一种图像来理解,因为摄影能够以一种似乎是无可质疑 的方式,确切地抓住个人的瞬间时刻。 可复制性:1、一幅油画是独一无二的,而一张底片却 可以冲洗出许多一模一样的照片。 2、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 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对一幅毕加索油画的保守态度会转变 成对一部卓别林电影的进步的反应。
真正超现实的东西乃是照片所强加和连接起来的距离: 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
欧洲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像化(即贫困、异质和古老 主题)、重要性(即富人和名人)以及美的观念所左右。
影视动画
记录过程 组成形式多样
还原过程 不完全依靠光影技术
一般影视作品
活动的影像
必须依靠光影技术
功能定位 绘画术效果(复制性) 照相术效果(记录性)
“第八艺术”:电视艺术
电影艺术成因的两个要素:
1、心理学视角: “窥视欲”《后窗》、《十诫之情诫》 “银幕即窗户”(巴赞)
2、物理学视角:视觉滞留原理 0.1秒 一个耐人寻味的反向序列:
电影 — 摄影 — 绘画和雕塑 — 木乃伊
电影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一样,都是出于人类“用形式的 永恒去克服岁月流逝的原始需要有关”。
二、作为艺术的摄影
作为摄影的艺术
像绘画与速写一样表现着现实世界。 早期摄影:非功利活动,作为艺术的摄影。 摄影的工业化生产:通过将经验转换为形象的 方式来使之民主化。 现在:摄影被看作一种娱乐。和其他群众性艺 术一样,摄影并未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艺术。它主 要还是一种社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 力量的工具。
油画之死
照片便于携带,价格低廉;但艺术品却很昂贵, 很难移动。15世纪时,画在帆布上的油画取代木版 画而流行开来,就因为它易于移动而且模仿逼真, 与此相似,油画如今已被摄影所取代。
早在1839年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断言:“从 今天起,油画死了!”他的话并不是说油画不再存 在了,而是说油画不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记录外部 现实的手段了。
多义性
每张照片都带给我们两个讯息:一个关乎被拍摄的事件, 另一个则关乎非连续性的震惊。
相片的歧义性并不在于被拍事件的瞬间性;歧义来自非 连续性,正是它导致了相片的孪生讯息中的第二个(被拍下 的瞬间与观看的瞬间之间的深渊)。
意义:如果我们发现一张照片有意义,那是因为我们赋 予了它过去和未来。
一切照片都充满歧义。一切照片都来自连续性的断裂。 如果是一个公共事件,这一连续性便是历史;如果是私人事 件,已断裂的连续性便是人生故事。但这种歧义经常不是显 而易见的,因为一旦照片被配上文字,它们就一起提供一种 确定性的效果,甚至一种教条式的武断效果。
(法)达盖尔:《巴黎寺院街》(1838)
银版法作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摄影方法,虽然价格昂 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自公布于世,便迅速在欧美应 用,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工艺出现之前,一直是 最主要的摄影技法。
摄影之父 (英)奥斯卡·雷兰德《两种人生》 (1857)
这幅作品是19世纪最引人注目的高雅艺术照片,它以 戏剧性的场景传达了关于人生的说教。在摄制上,他调用 16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置去摆好姿势,用了
手执导筒的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党同伐异》
4、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蒙太奇的理论 化和理论总结 5、巴赞:“长镜头”对“蒙太奇”的补 充
“普多夫金的主张是蒙太奇只是镜头的组合——而我 主张,蒙太奇是冲突,是由两个元素迸发出概念。”
————(苏联)艾森斯坦
(二)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任景丰拍摄的 《定军山》,为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标 志着中国电影时代的到来;
基本原理:1、小孔成像的发现和利用,西方以此为基 础制作的暗箱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就广泛运用于绘画、制图和 观测天文。2、在摄影化学方面的发现,在十九世纪初韦其 伍德(Thomas Wedgwood)通过实验成功的捕捉到了图像。
达盖尔摄影术的缺陷是它没法被复制。底片摄影术,即 使一块版子曝光产生一个底片,这个底片在理论上可以用来 制作无数的复制品。1850年代法国摄影师纳达尔 (Nadar,1820-1910)改进了底片的工艺,从而巩固了底片 摄影法的成功。
第二章 影像: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核心议题:摄影术、电影的发展史 关键词:艺术与真实、审美与纪实、怀旧、 记忆、震惊 相关理论:本雅明、罗兰·巴特 个案研究:摄影史中的经典照片
一、摄影术的理论概说
摄影术
1839年8月19日法国达盖尔摄影术;1841年英人塔尔博 特(W.H.F Talbot) 底片摄影术。
30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六周,方才成功。
(英)彼得·埃默森的自然主义摄影
《收获》、《采睡莲》 、《拉纤》 (1889)
自然主义摄影
英国的彼得·埃默森阐述了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 摄影应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摄影艺 术可以由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题材,通过取景、构图、用光 和选择调焦的直接记录来实现;焦点视觉理论,即人眼视 场的中间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部分是模糊的,为达到人 眼的视觉再现,则焦点不必完全准确。在不破坏拍摄对象 的结构和形象的前提下,对焦可以有适当的模糊和变化。 他以自然、单纯、质朴的拍摄方式,向“绘画主义摄影” 的观念、风格以及方式提出了公开挑战。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美]鲍特《火车大劫案》
这是第一部舞台化向电影化过度的电影。先 前的电影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段落,就是戏剧的一 幕,《火车大劫案》则利用了剪辑技术,完成了 画面的时空转换和交,摄像机不再是表达文学观 念 而是表达电影观念。
它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曾占据美国电 影市场10年之久。由埃德温·S·鲍特摄制的本片长 仅14分钟,但却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内容 描述一群歹徒抢劫一列火车的经过,共有十四场 戏。本片在场与场之间的剪接运用蒙太奇技巧, 使全片风格显得统一而紧凑,建立起一般剧情片 的结构雕型,是“西部电影”类型的开山之作。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的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成为中国民族故事片摄制的开端。
《定军山》剧照
二、声音的历史
结束默片时代,1927年 美国《爵士歌王》——标志 电影电影史上个一个新时代 的开始。有声电影时代的到 来。
完整的有声片是1929年 的《纽约之光》。在中国则 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
——〔匈牙利〕贝拉·巴拉兹
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电影,都推动和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发展。苏联的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更是给电影带来了崭新的语 汇,以蒙太奇电影学派闻名于世。
这一时期,电影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很多国 家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电影生产,也使得电影开 始成为真正的“第七艺术语言”,一种新的可以 跨越国族界限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语”。
表现手段 造型手段
光影技术
人物造型 人、动物或者其他虚幻 真实存在的人、事物 性的事物
技术属性 美术范畴
百度文库
影视范畴
摄像机的眼光
这种吸纳一切的摄影眼光改变了洞穴——我们 居住的世界——中限定的关系。在教给我们一种新 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 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 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 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 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 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
——[法]安德烈·巴赞
电影再现美学的实践与理论 ——追求“真”与追求“美”的较量
[英]希区柯克《后窗》:被“钉”在轮椅上的记者杰 克
一、电影艺术自觉的历程
(一)西方 1、卢米埃尔兄弟:
作为电影之父,活动 照相术,“我想做的 只是再现生活。”
(创作了如《水浇园 丁》、《工厂大门》 、 《火车到站》等10余部无 声电影)
三、作为纪实的摄影
镜头语言 表意实践 话语与权力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讨论:如何看待摄影的艺术性与纪实性、 美学使命与道德使命之间的矛盾与张力?
四、电影的发展史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 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 艺术!
——〔德〕席勒《诗》
我们是目睹一种不寻常的艺术,也许是唯一的 现代艺术诞生的见证人,因为它既是技术的产物, 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摄影的功能
首先,摄影具有帮助人们消除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痛苦的 功能,它要么充当被时间摧毁之物的神奇替代品,要么弥补 记忆的失效,作为唤起相关记忆的安身之所。
摄影还能够增进人们与他人的沟通,让人们可以“一起 重温往日的时刻,或者向他人展示自己对他们的兴趣或关 爱”。
第三,它给予摄影者“自我实现”的途径。 第四,它以专门技术、个人成就(某次旅行或事件)的 证明或者炫示财富的形式,向人们提供了社会地位的满足。 最后,它就像一个游戏那样,提供了一种逃离或者简单 的解脱方法。
《水浇园丁》 《火车进站》
2、梅里爱:把戏剧 导演和舞台方法系统地 引入电影,创造了一种 新的影像戏剧:“戏剧 化”电影。
(《月球旅行记》)
[法]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3、鲍特和格里菲斯:自觉使用蒙太奇
格里菲斯汲取诸家之长,形成了独具魅力的 电影艺术语言。他力图把纪实主义、技术主义以 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效因素熔于一炉,不断地对 电影特性尤其是摄影构图和影像组合方式(蒙太 奇)进行了多方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赫成就。
三、色彩的历史 黑白片:
前苏联《战舰波将金号》
彩色片:
1935年《浮华世界》
四、跨越国族界限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语”
“电影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 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 这种新的艺术。”
“如果我们不是内行的电影鉴赏家,那么,这 种具有最大思想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就会像某种 不可抗拒的、莫名的自然力量似的来任意摆布我 们。”
——〔法〕德吕克
电影似乎是唯一可以考证到诞生日期的“艺术” 门类,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的首批电影观众 看到《火车进站》的时候,他们纷纷压路而逃。
“第七艺术”: 1910年,意大利诗人、电影 先驱者卡努杜在1919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 宣称电影既不是情节戏,也不是戏剧。电影也许是 形式不同的照片游戏。但就其本质来说,是用光的 笔描写,以影像创作的视觉戏剧。称电影是继建筑、 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后人类的“第七艺 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