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施工图说明
一、概述
成山路为规划城市次干路,位于浦东新区西南角,西起龙耀路越江隧道浦东出口,东至罗山路,并接张衡路,贯串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和张江功能区域,在浦东新区南部地区路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山路也是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外围主要配套道路,起到集散、连通的交通功能。
成山路向西与龙耀路隧道越江工程相接,成山路的拓建将加强世博区域与南站区域之间的沟通。
现状成山路(长清路~杨高南路)为双向4快2慢,根据流量预测,世博期间以及龙耀路越江隧道建成后,该段成山路流量将会显著增长,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的需求。
为此受建设单位上海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委托,我院进行施工图设计。
本说明适用于拓宽改建的道路工程部分,相关工程设计详见相关专业设计图纸。
二、设计依据
1.《工程设计任务委托书》-上海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2007.5
2.关于成山路(长清路~杨高南路)拓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浦建委重点【2007】58号)
3.《成山路(长清路~杨高南路)拓建工程初步设计》-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9
4.初步设计评估报告
5.工程测量成果-中国建筑西南勘察研究院2007.3
6.成山路(杨高南路~长青路)现状路面调查成果报告-上海浦东路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所-200
7.2.15
7.成山路(长清路~杨高南路)拓建工程地下管线探查报告
三、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采用的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
《公路沥青路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上海市)(DBJ07-9-2003)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上海市)(DBJ07-11-1999)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DGJ07-96-2001)
《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7-103-03)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J08-118-2005)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成品与半成品施工及验收规程》(DGJ08-87-2000)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2、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Ⅰ级
2).红线宽度:40m
3).计算行车速度:40km/h。
4).路面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轴载
5).道路设计年限:15年
6).道路建筑限界最小净高:机动车4.5m,非机动车3.5m,行人2.5m。
7)行驶质量指数RQI值达到3.4以上,平整度均方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四、道路平面设计
本工程测量成果见中国建筑西南勘察研究院提供的工程测量报告。
坐标系统:上海城建坐标系统。
道路设计中心线及规划道路中心线。
本次工程西起长清路(K0-031.414),东至杨高南路(K2+816.959),同时扣除上南路交叉口85m(K0+655~K0+740),实际工程范围长2763.373m。
工程范围内交叉口均采用平面交叉,上南路和杨高南路两个交叉口不包括在本工程范围内,计入横向道路中。
交叉口均考虑渠化拓宽处理,为方便行人二次过街,在交叉口均设置了二次过街设施。
长清路~杨高南路段范围内共有4处转角,其中,转角2和3分别位于云台路交
叉口和东明路交叉口,由于以上两个转角角度很小,且处于交叉口中,本次设计在以上两点维持现状。
平面曲线要素见下表。
道路平曲线要素表
五、纵断面设计
本工程高程系统:2001年吴淞高程系统,水准点放样详见测量成果。
纵断面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技术上符合规范规定的同等级各项线性技术指标,确保行车安全。
2.与沿街建筑地坪标高保持顺畅衔接和良好排水。
3.与各相交道路控制标高保持顺畅衔接。
4.满足各种管线敷设最小覆土要求。
5.满足老路最小加罩厚度。
6.满足路基、路面结构稳定性要求。
已建路段路面标高为4.1~5.2m,原有路面部分利用,因此道路一般路段路面设计标高考虑适当的补强加罩,路面标高控制在4.2m~5.211m之间。
设计详见纵断面设计图。
六、道路横断面设计
本工程红线宽度为40m,实施宽度结合动迁和征地情况确定,标准段道路断面如下:采用一幅式断面,断面布置如下:40.0m=3.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1.5m (机非分隔带)+23m(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3.5m (人行道)。
23m机动车道划分为0.25m路缘带+3.75m机动车道+3.5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0.5m隔离栏+0.25m路缘带+3.5m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3.75m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23.0m。
受用地限制,局部实施宽度不能够满足40m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实现,其中人行道最小净宽按1.8m,非机动车道最小2.5m。
道路横披采用直行路拱,坡度2%,路中坡向路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2%,路侧坡向路中。
人行道一般高出非机动车道5cm,在路段切点后按1:12坡度过渡为0cm。
侧石、侧平石采用预制水泥混凝土构件。
本工程地面道路路面排水采用设雨水进水口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集到路侧雨水口,排入雨水井,然后通过雨水井排入雨水管。
进水口设在车行道外侧,进水口间距为35~40m。
在车道宽度采用II型双联雨水口。
路中一般设置为机动车道隔离墩,路口处为固定的行人过街岛。
受用地限制无法设置机非隔离带的地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靠近机动车道一侧设置护栏。
七、路基设计
1、一般路基
拓宽路段需要翻挖老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其基层,一般路基采用素土回填。
路堤边坡采用1:1.5放坡。
2.路基压实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J08-118-2005),土路基压实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控制。
3. 填浜
东顾河桥下在天然地面上,地表上树根、草皮或腐植土应予以清除。
填浜路段(东顾河桥下)采用换填处理,先铺设一层土工格栅,然后再铺设一层30cm砾石砂,增加浜底砾石砂的整体性,利于上部二灰土的压实,提高压实质量。
砾石砂上铺土工布,然后用二灰土(5:95)回填至路基处理层底(原地面)标高,再以一
般路段路基处理方案填筑。
原则上开挖深度小于2.5m采用开挖换填处理,处理方法同明浜。
开挖深度大于2.5m,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4.沟槽回填处理
一般沟槽回填采用素土,混凝土管采用中粗砂圬浜至管中,HDPE管圬浜至管顶。
沟槽部分压实标准如下:
八、路面结构设计
1.新建机动车道及老路局部裂缝严重和承载力较弱处――局部裂缝严重,路面实测弯沉大于0.45mm的老路(见上海浦东路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所-2007.2.15完成的《成山路(杨高南路~长青路)现状路面调查成果报告》),翻挖原路机动车道结构,新建如下结构: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3.2 (0.01mm)】
8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F)
1cm 稀浆封层
40cm 粉煤灰三渣【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45.7 (0.01mm)】
15cm 砾石砂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560.4 (0.01mm)
老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开挖成台阶状。
不具备三渣施工条件,按如下结构新建(占新建部分30%估)。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3.2 (0.01mm)】
8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F)
1cm 稀浆封层
骑缝贴玻璃格栅(自粘式,1m宽)
30cm C25水泥砼
15cm 砾石砂
2.老路机动车道加罩结构
路面实测弯沉小于等于0.45mm的老路,先铣刨老路4cm上面层沥青混凝土,加罩结构如下:
4cm SMA-13(SBS改性)
平均厚度按8cm Super-25(最小厚度6cm,超过12cm分层摊铺)
满铺玻璃格栅一道(自粘式)(抗拉强度大于80KN/m)
根据现场路况调查、雨污水管道管位,污水箱涵位置,确定本次老路机动车道加罩范围按老路机动车道50%(参考)计算。
3、污水箱涵保护结构
4cm SMA-13(SBS改性)【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3.2 (0.01mm)】8cm Super-25
1cm 稀浆封层
满铺玻璃格栅一道(自粘式)(抗拉强度大于80KN/m)
自粘式防水卷材骑缝贴设
30cm C25水泥砼(底层设单层钢筋网片,钢筋直径φ10,间距15cm*15cm。
)
15cm 砾石砂
30cm混凝土基层一般板宽5m,长5m,底层设单层钢筋网片,钢筋直径φ10,间距15cm*15cm。
污水南干线现浇箱涵每隔25m设有橡皮止水带伸缩缝,施工时隔段局部开挖样洞,明确橡皮止水伸缩缝的位置,保证混凝土基层板块的板缝与箱涵接口水平距离不小于2.5m,采用错缝处理。
4、交叉口沥青加罩结构
新老路面高差H,H≤4cm时,标高不足铣刨至4cm,加罩4cmSMA-13(SBS改性),4cm<H≤6cm,加罩SMA-13(SBS改性)
6cm<H≤10cm,加罩SMA-13(SBS改性)+6Super-19,标高不朱铣刨至10cm。
10cm≤H,加罩SMA-13(SBS改性)+ Super-19(或Super-25),Super-19需要分层摊铺,每层最小厚度不小于6cm。
5、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一般路段非机动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如下:
3cm 细粒式沥青砼(AC-13F) 【竣工验收弯沉值LS=63.6 (0.01mm)】
6cm 中粒式沥青砼(AC-20F)
25cm 粉煤灰三渣【竣工验收弯沉值LS= 93.2 (0.01mm)】
15cm 砾石砂
不具备摊铺条件的路段(受用地限制无法设置机非隔离带的地方)――即宽度等于2.5m的非机动车道,和牛腿式街坡结构采用以下结构:
6cm 同质砖
3cm 1:3干拌水泥黄砂(42.5#水泥)
18cm C20砼
10cm 碎石垫层(粒径≤5cm)
5、人行道结构
6cm 同质砖
3cm 1:3干拌水泥黄砂(42.5#水泥)
10cm C20砼
10cm 碎石垫层(粒径≤5cm)
人行道土基的压实度必须大于等于90%(轻型压实标准)。
沿线人行道设置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盲道,路口设置供盲人和弱视群体行走的触觉引道。
6、新旧路面基层处理
新旧路面连接处,基层应做成台阶状,台阶一般宽30cm,使基层、面层接封需错开,接封处基层顶面铺设玻纤格栅,宽1m。
7、沥青路面病害处理
老路利用的沥青路段,病害处理可参见《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第6章,“常见病害的维修”有关章节。
九、其它
1、根据国家《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J5767-1999)有关规定,道路沿线设置标志、标线、标记等。
平面交叉口设置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另见详图。
2、道路照明详见专业单位设计图纸。
3、道路绿化详见相关专业设计图纸。
4、施工前需对老路检测和管道实施范围进行认真核对。
5、红线外与建筑物之间的人行道铺地,经过业主认可后可按本工程铺地方案调整,受用地限制,工程实施边界处可根据需要设置踏步和半砖挡墙。
6、现状东顾河原地面标高以上部分需要拆除。
7、涉及污水南干线先保护详细见相关专业说明。
十、《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J08-118-2005)是本工程施工验收主要执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