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生产自动化、机器人的出现,只是生产 技术上的进步,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改变,依然是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 价值理论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理论。
四、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一)工资的现象和本质
工资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的形 式给人以假象,似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和 价格。实际上,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一 种不正确的说法。这是因为:
作日延长到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仍为6小时,而剩
余劳动时间增加了3小时,共9小时,m′= 9/6 =
150%。通过延长了3小时剩余劳动,就多获取了3 小时的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
假如:工人及其家庭一天平均需要的各项生 活资料是由6小时社会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必 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假定面粉业、纺织业、建筑 业等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1倍,只要3 小时社会劳动就可以生产出同量的生活资料来, 那么,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到3小时, 工人还可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仍以上例:工人 的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 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现在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 为9小时,剩余价值率则变为300%。
(v)。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是马克思劳动 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
三、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率准确反映了资本家对 工人的剥削程度,因此又叫剥削率。其公式是:
第二篇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第二章
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6学时)
学习目标:
了解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理解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条件; 理解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 掌握资本价值增殖的方法; 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从而正确认识资本 的本质特征; 能够运用资本价值增殖的基本方法,计算剩 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 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3)在生产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实现 生产自动化的先进企业,比同行业具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这些企业能获得较多的超额剩 余价值。而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使工 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时, 则可以创造比过去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企业的直接目的, 但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却是暂时的。当 新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将会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相应下降,个别 先进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谁要 想继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必须再率先采用更 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产生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从而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源自文库是人的体力和脑 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 劳动者必须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了普 遍现象。
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 存质量,就要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变动关 系的机制,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 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 格上涨幅度,主动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逐年 有所提升,以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的需要。
第二章结束
谢谢!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 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与直接 生产者无关。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
(二)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 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名义工资总是呈 现上升的趋势。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 资本主义实际工资水平也是呈现上升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总的趋势是:实际工资 有所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 轻。因为,在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实际工 资增长的情况下,工人创造的财富有更大的部分 被资本家所占有。
1.价值形成过程
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出发,揭示出价值形成 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 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 第一,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是通过具体 劳动实现的。 • 第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是通过抽象 劳动实现的。
2.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 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 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这个 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三、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之所以出现了减少雇佣 工人人数却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新特点,是因为:
(1)虽然在劳动现场操纵机器的工人人数大 大减少了,但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 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2)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复杂劳动占的 比重日益增大,高度复杂、高度熟练的劳动在同一 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 部分:
其中一部分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叫 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 必要劳动.
另一部分是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 的那部分劳动时间,是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 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一时 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工人的剩余劳动 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一节 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条件
一、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 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公式为: 商品—货币—商品,用字母表示为: W—G—W。
•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为:货 币—商品—货币,用字母表示为: G—W—G。
区别:
• 两者的流通形式不同。 • 两者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 两者运动的限度不同。
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需要市场来配置劳动 力资源,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
第二节 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 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 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 殊性。
一般商品一经使用或消费,它的使用价值逐 渐消失,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的使用或消费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劳动不仅 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新价值,并能创造 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获取剩余价值正是投资者购买劳动力这一特 殊商品的真正原因。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100%
(二)剩余价值量
在一定时间内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 因素: •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 雇佣工人的人数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总量,V表示可变资
本总量,则:
M mgV
四、资本的本质特征
资本的特殊性质:
•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 合在一起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体现 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 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是通过各个部门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来 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可见,货币只有当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 才成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相矛盾,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只有解决剩余价值究竟从何而来的问题,才能解
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
(二)工资的形式
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 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如 合格产品件数)支付工资的形式。
3、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分析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首先要区别名 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 币工资。 • 实际工资是指用这些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 费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的高低反映着人 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剩余价值就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即它转移的价值不会大于
它原有的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 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 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 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 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 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 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第一,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 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 。
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量。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要么违反价值规律, 要么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 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按劳 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反映着劳动平等和报酬平 等的经济关系。
资本的一般共同属性:
• 资本的返还性 • 资本的运动性 • 资本的增殖性。
第三节 资本价值增殖的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 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例如:一个工人的一个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
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则m′= m/v = 6/6 = 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
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 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所支出的接受 教育、训练的费用。
•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 结合起来的资本,表现为集体资本和国家资本, 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它是为 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资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 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的整体利益、长 远利益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