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肽初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沈玉江
(大庆华理能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庆163000)
摘要:脂肽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类具有很强表面活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微生物采油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对脂肽的筛选、评价、提取、应用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产物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
中图分类号:TQ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Progress of 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s
Abstract: The lipopeptide typically synthesized by microorganisms which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biosurfactants,and it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pharmaceutics,foods,cosmetic,oil recovery and many other fields.This paper reviews lipopeptide-producing,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lipopeptide and its applications.
Key words:Miroorganism Metabolite Lipopeptde Biosurfactant
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分为6大类:糖脂类、脂肽/脂蛋白类、磷脂类、脂多糖-蛋白复合物、脂肪酸和中性脂。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具有化学合成品很难具有的独特的两亲性分子结构,由亲水的肽链和亲油的脂肪烃链两部分组成。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等优点,而且可以生物降解为无害产物,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和两亲型分子结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及微生物采油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
1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评价1.1筛选
脂肽产生菌的培养主要用富集培养法。从油田的油土样和油水样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和油平板分离,液滴坍塌法、排油法和表面张力等法进一步复筛,再经过薄层层析(TLC)和红外光谱分析(FT-IR)鉴定,得到目的菌。
过去的筛选方法大都采用Mulligan等[1]发展的基于表面活性剂溶解血红细胞的特点进行菌株的分离,菌落周围的溶血圈的大小与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有关。但该方法有局限性[2]:(1)不是非常专一,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也可能是由于该菌产生的溶血酶造成的。(2)以烃类为底物才能产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不能筛选出来,因为烃类物质能与血红细胞发生反应,故该法只能用于筛选以非烃类为底物产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3)不产溶血酶的微生物也可能会由于表面活性剂在琼脂上的扩散限制而影响其筛选结果。
针对单一用血平板筛选的不足丁立孝等[3]们采用的多种方法结合法筛选到了8株细菌能够产生两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对59号菌株所产的脂肽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分离纯化,TLC和IR分析,并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了氨基酸种类测定,该脂肽含有4种氨基酸,它们是Leu、Glu、Asp和V al。
刘飞等[4]通过原油富集初筛、排油圈复筛等方法,筛选得到了一株代谢产物具有表面活性的菌株RDY7-1,发酵液排油圈可达6.7 0cm且稳定。结合菌株RDY7-1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 mis)。通过产物的带电性检测、产物酸处理前后硅胶薄层层析实验和氨基酸分析,可以鉴定产物为阴离子型的脂肽类表面活性剂。
据报道,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由革兰氏阳性的芽孢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5],可大致分为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地衣素(1ichenysin)、多粘菌素(polymi xin)等,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多为地衣素。
1.2评价
评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可以
用空气与水之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间的界面张力来表示;或者用乳化液的不稳定性(破乳能力)和亲水-亲脂值(HLB)来表示;或者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效率——临界胶柬浓度(CMC)来表示。表面张力(空气/水)或界面张力(油∕水)用界面张力仪能够很容易的测定。蒸馏水的表面张力是72mN/m,加上生物表面活性剂后表面张力可以降到30mN/m。
张翠竹等[6]从大港炼油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NK-X3,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pH4-12的范围内和4000 mg/L的高钙离子浓度及15%的高盐浓度下仍维持原有表面活性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在120℃的高温下不失活。该产物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6.6降至35.5 mN/m。其乳化活性值为 1.50,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30.0mg/L。对高含胶质沥青质油的降粘率高达50%以上,增溶与脱附作用显著。可使油水互溶而形成水包油型乳化小滴。可使高含蜡油有效地乳化分散。
2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工业规模的应用与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主要
是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费用较高,而产物的提取或称下游的处理费用占生产费的大部分[7]。而且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发酵液中的低浓度和两亲性常妨碍其有效分离。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方法的不断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出现。
2.1萃取
溶剂萃取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被许多研究者所采用。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戊烷、丙酮、氯仿、二氯甲烷,这些溶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氯仿和甲醇以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萃取液,它可以使萃取剂的极性与目标提取物的
极性相协调。Mata-Sandoval等[8]在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 UG2)产生的鼠李糖脂(rhamnolipid)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过程中采用了氯仿-甲醇(2:1)的萃取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大规模的生产来说,需要大量的氯仿做溶剂,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且,氯仿是一种高毒性的有机氯化物,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害,因此,寻找一种既便宜又低毒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萃取剂是十分必要的。
Marias Kuyuklna等[9]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萃取剂进行了研究,他们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Rhodococcus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和其它常用的溶剂相比较,认为用甲基叔丁基醚做萃取剂可以取得较高的产品产率(10g/L),高效率(临界胶束浓度为130~170 mg/L),同时产品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分别为29和0.9 mN/m),甲基叔丁基醚具有低毒、可生物降解、易回收、不易燃及不易爆炸等优良特性。因此,对于大规模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也是良好的萃取剂。[10]
2.2超滤
超滤是用于从发酵液中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方法,它是在压力的作用下让不易过滤的样品通过膜。这种方法速度快、回收率高,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11,12,13]。Sung-chyr Lin等[14]用分子量截止值(MWCO)为30,000Da的超滤膜对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变异体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提取分析,同时还使超滤和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设计了一套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分析方法,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形成微胶束,使得超滤膜截取的分子量比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大两个数量级,而向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甲醇,胶束就会分散,生物表面活性剂就会通过滤膜,这样让原培养液、超滤滤液及在培养液中加入甲醇后的超滤滤液分别通过高效色相色谱,得到3张色谱图,在原培养液色谱图中出现的峰,如在滤液的色谱中消失,而在加入甲醇的滤液的色谱图中又出现。则可证明这个峰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峰。而那些只在培养液的色谱图中山现的峰就不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峰,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生物大分子(如高蛋白质等)的干扰,因为生物大分子在甲醇的作用下不会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