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恶与法律

合集下载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正方一辩:我方明明回答过了,为什么对方辩友就是对;正方三辩:你有本事再说一遍,为什么我们听了,从来;反方四辩: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正方一辩: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如果人性本恶,是;反方二辩:我方三辩早就解释过了,我想第四次请问对;正方四辩:我再说一次,善花为什么结出恶果,有善端;反方二辩:如果恶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外部环境;正方二辩:反方一辩:我方明明回答过了,为什么对方辩友就是对此听而不闻呢?到底是没听见,还是没听懂啊?(笑声、掌声)正方三辩:你有本事再说一遍,为什么我们听了,从来没有听懂过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说荀子说性恶,但是所有的学者都知道荀子是无善无恶说。

反方四辩: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正方一辩: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如果人性本恶,是谁第一个教导人性要本善的?这第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反方二辩:我方三辩早就解释过了,我想第四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正方四辩:我再说一次,善花为什么结出恶果,有善端,但是因为后天的环境跟教育的影响,使他作出恶行。

对方辩友应该听清楚了吧?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泰丽莎修女的行为,世界上盛行好的行为,为什么她会做出善行呢?反方二辩:如果恶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外部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大水,按你们的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反方三辩: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号《联合早报》也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这种大盗。

(笑声、掌声)正方三辩: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反方四辩:对方终于模糊了,我倒想请问,你们开来开去善花如何开出恶果,第五次了啊!(笑声、掌声)正方一辩:我方已经说过了,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限制,我倒想请问对方同学了,对方同学告诉我们,人有欲望就是本恶,那么对方同学想不想赢这场比赛呢?如果想的话,您可真是恶啊!(笑声、掌声)反方一辩: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因为没有善端就没有善。

法律人性的恶案件(3篇)

法律人性的恶案件(3篇)

第1篇在我国某城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

案件的主角是一对看似和睦的夫妇,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家庭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海深仇。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人性之恶,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道德的思考。

一、案件背景李明(化名)与张丽(化名)是一对中年夫妇,两人结婚多年,育有一子。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在李明心中,却始终隐藏着一个秘密——他曾经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

这个秘密,伴随着李明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有一天,他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被警方抓获。

二、案件经过2005年,李明与张丽结婚。

婚后不久,张丽发现李明有外遇,心生怨恨。

为了报复,李明心生恶念,决定杀害张丽。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明趁张丽熟睡之际,将其杀害。

为了掩盖罪行,他将张丽的尸体藏匿在家中,并伪造了自杀现场。

然而,李明并未因此安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害怕罪行暴露。

于是,他开始不断寻找证据,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张丽与一名陌生男子的亲密照片。

原来,张丽在外遇的同时,还与一名男子保持着暧昧关系。

李明决定利用这张照片,诬陷张丽背叛自己,以此摆脱嫌疑。

然而,他的计划并未得逞。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张丽的尸体,并认定这是一起他杀案件。

在强大的证据面前,李明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三、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明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然而,在法庭上,他却为自己的罪行寻找借口。

他认为,自己杀害张丽是出于报复,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在法庭上,他多次表示:“我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我不后悔。

因为张丽对不起我,她背叛了我。

”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对李明的辩解表示不满。

他指出,李明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法律,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

同时,他还强调,李明的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在法庭辩论过程中,受害者家属对李明的行为表示强烈愤慨。

他们认为,李明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家庭,还让受害者家属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完整)人性善恶论

(完整)人性善恶论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法律的“坏人理论”

法律的“坏人理论”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有一个著名的“坏人理论”,即要从“坏人”的角度去看待法律。

法律作为人的行为规则,必然要涉及到对人性的基本认定,法律的“坏人理论”把人性假定为恶,正是因为人性恶,是坏人,会做坏事,为了禁止坏人做坏事,让坏人做不成坏事,所以才需要制定各种法律规则。

如人会背信弃义,所以要规定诚实信用;会出尔反尔,所以要签订合同;会损人利己,所以要规定损害赔偿;会杀人越货,所以要罚当其罪;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人性恶是法律的基础,也是法律的渊源,有坏人才有法律,从根本上说,法律就是一套对付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针对人性恶,禁止坏人做坏事的各种法律规则,如背信弃义,会遭到“上帝”的惩罚;违反合同,要承担违约责任;损人利己,要损害赔偿;杀人越货,要罚当其罪;等等。

既然如此,人们就不背信弃义,违反合同,损人利己,杀人越货了,结果人们弃恶从善,坏人变好人。

可见,法律是克服人性恶的工具,法律催人向善,正是因为有了法律,人们才成为好人。

如果法律把人性假定为善,把人看作好人,不会背信弃义,那还讲什么诚实信用;不会出尔反尔,那就用不着签订合同了;不会损人利己,那就谈不上损害赔偿;不会杀人越货,那还规定刑法干什么?等等,一句话,就不需要法律规则了。

好人虽然也会有矛盾纠纷,但只是小打小闹,严重不到法律上来,好人不需要法律,法律是对好人的污辱。

从这个角度看,人性善的假定,好人理论,往往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假定人性善,好人不会做坏事,用不着法律规则,法律也没有规定,因而背信弃义,不受“上帝”惩罚;违反合同,不承担违约责任;损人利己,不损害赔偿;杀人越货,不罚当其罪;等等。

既然如此,人们何不背信弃义,违反合同,损人利己,杀人越货?结果人们弃善从恶,好人变坏人,这正是所谓“坏人理小到个人私事,实践“坏人理论”还是“好人理论”大有不同。

如果相信人性恶,有坏人,会做坏事,因而提高警惕,谨防坏人,就不会上当受骗,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性本恶问题

性本恶问题

1.我感觉人性是本恶的,因为有好吃的其实我第一是先想到自己,但是因为社会道德约束等问题,我就先给了父母,还有如果看到有人掉了钱,我第一想的是自己先捡了花(绝对的本能想法),可因为社会上的宣传所以我才特别不情愿的告给那人他掉了钱了当在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时,人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所以说,人性本恶的如果人性是善的这样就会先人后已,如果侵犯到自己利益了还会这样么?大家凭良心讲讲2.在人性本恶之下,我们为什么要法律,为什么要惩治的制度呢?就是由于性本恶了,所以才要外再的环境去熏陶和改变他。

3. 我亲眼看见一个小孩子拿着玩具枪对着一个小伙伴面目狰狞的说我要毙了你! 人说白了他也是一中动物,他有动物所拥有的血性和欲望,为了种种原因,他所表现出的就是在外人看来就是恶了,所以说人性本恶4.人性本恶;我不是基督徒,但上帝说的没错,人是带着罪来的,这种罪不是谁给的,不是社会给的,是人本身就有的.嫉妒,阴险,欲望这些都是人的原罪,因此人性本恶,只是在有成就恶魔的条件下,人就会变成恶魔,而神和魔也不过一念之间而已,人也一样,人可以变成恶魔,因为人本身就是带着邪恶而来到这世界的,没有争斗;杀戮的地方只能是没有人的地方.非善非恶的只能是石头,而不是人,人都是带有原罪的,在某种条件下,人更趋向于自己的欲望发展,恶的5. 自私不等于恶,但偏各于恶。

人生性自私,是为向恶。

人性本来是中性的,但因为有自私所以偏向于恶。

6. 善恶本一家,是事物的双面性,以人自身所定的善恶标准来衡善恶本就不公平。

但是人的本性中的确是恶的,所以人类是向往善的,所有后天的学习都在让人向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善。

与自然的和谐才是大善。

问:1、 如果人性本善的话,那要法律和教育有什么用呢?2、 问对方善之花怎样结出恶之果的?3、 学坏三天学好三年是什么意思?4、 婴儿会有抢夺和破坏的行为,社会上坏人比好人多,人总有私欲,人无完人。

人有理性,所以人不是永远都是恶的,人能辨别是非,评判好恶。

中西方性恶论及其政治影响之比较

中西方性恶论及其政治影响之比较

一、荀子性恶论的定义与解释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外在的道德规范来限 制和引导,才能使人向善。这种理论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认为人的欲望和 意志力是邪恶的,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和不良行为。因此,荀子强调需要建立健全 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以制约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性恶论的合理性
中西方性恶论及其政治影响之比较
基本内容
性恶论是中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外在 的规范和制约来抑制恶的体现。本次演示将对比分析中西方性恶论的基本观点、 理论依据及其在各自政治领域中的影响。
在中国,性恶论最早由荀子提出,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外在的 道德规范来抑制恶的体现。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 面,性恶论成为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实行德和礼制的重要依据,即通过道德教化 和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性恶论也促使统治者 强调法律的必要性,以法律来惩罚和防止恶的体现。
其次,从灾荒的结构来看,中西方也存在差异。中国的灾荒往往由自然灾害 引发,如水灾、旱灾、地震等。然而在欧洲,虽然自然灾害同样引发了灾荒,但 更多的是由战争、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危机等人为因素导致。例如,欧洲的“三 十年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都引发了大规模的人为灾害。
在新闻报道方面,中西方对灾难的点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媒体通常 会强调政府救灾的积极措施和灾民的生存状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呼吁社会各 界灾区,支援灾民。而西方媒体则更注重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灾后的重 建工作。他们更倾向于报道灾害对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股市、物价、消 费者信心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他们也更强调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背景

2023最新-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

2023最新-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篇一正方(文学院):人性本善反方(新闻学院):人性本恶正方立论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1993年的国辩赛场一场魅力十足的人性之辩让人回味至今,20年之后的武大金秋今天我们又能够带来怎样的思考呢?站在正方的四位辩手今天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20年过去了,辩论还在,人性也还在。

回到比赛,今天的辩题是一个性质判断,而一个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于性质的判断必须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判断,所以要弄清人的性质为何就必须站在人类整体意识的高度上来审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曾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类意识的展现过程和发展过程。

人性就是人性的历史。

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要判断人性的善恶就是要看人性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的主导面是恶的还是善的。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对于善恶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推动历史发展的就是善,而阻碍大多数人利益阻碍历史发展的就是恶。

因此我方认为人性本善就是认为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有不断地理性和深入的认知,并且不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善的导向。

我方论证理由如下:第一,人类从古至今共同意识的总体特征是知善向善。

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从男尊女卑大行其道到现在男女平等深入人心,从黑奴受尽歧视到我们现在的反歧视法案的完备,人们在不断地与人为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工业时代对环境肆意破坏到我们现在对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也逐步意识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人类的善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在不断地深化与拓宽,人性也随着人类的整体意识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呈现出善的特征。

第二,人类从古至今共同行动的整体特征是为善择善的。

回望历史,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候为了根本利益选择了善的道路,推动了历史发展。

的确,人类有过错误,但是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人类的选择失误与牺牲不是以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作为妥协的。

从人性恶之假设认识法律

从人性恶之假设认识法律

从人性恶之假设认识法律人性之恶的假设为我们认识法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是调节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人性之恶多源于人的欲望,很多欲望是人生存所必须的,所以法律要符合人性,赋予人必要的权利;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人们欲望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有限性发生了矛盾。

由于人性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相互争斗,造成社会混乱,阻碍社会发展,所以法律必须限制权利和权力。

L关键词]人性恶;法律;权利;权利和权力的限制法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制定、发展和实施都离不开人,而且它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才制定的。

法律是由人而生、为人而存,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制定法律的人往往是以自己对个体人的认识、对社会人的把握来拟定内容的。

所以对人的认识的情况将直接反映到法律的内容及对法律作用的认识上。

一直以来,对于人的认识可谓是众说不一,而关于人性的认识又是对人的认识的重点。

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有人从人的自然属性去认识人性,有人从人的社会性去把握人性;有人从伦理角度看人性;有人从阶级层面分析人性……得出关于人性的不同的结论。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与人性之间必然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简直就是人性发展的产物。

”不同的人性论必然有不同的法律观;不同的法律观必然体现不同的人性论。

本文拟利用从伦理之角度对人性的认识得出的两种典型说法: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人性恶方面,谈谈法律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法律内容的设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人性恶——法律存在之必要性古今中外,持人性恶的观点的人不少。

在中国,最富代表性的是荀子基于“欲望”的性恶论;在西方,最富代表性的是奥古斯丁基于“原罪”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天成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而且“人之性恶,其普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人生下来就因好利而“性恶”;奥古斯丁同样持人性恶的观点。

另外,霍布斯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霍姆斯认为人性本恶,并以此要求人们从坏人的角度去看待法律;康德则承认“人性的软弱和缺点,”而且这种缺点“不仅指道德上善良的欠缺,而且指在它里面存在着倾向于罪恶行为的强有力的因素和动机”,“关于人性的缺点,我们注意到毛病不仅在于没有积极的善,还在于存在积极的恶。

关于人性本恶的句子

关于人性本恶的句子

关于人性本恶的句子1、不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不管善恶,最后都逃脱不了人性向下的本质规律,人们制定法律、宣扬道德,目的就是为了驯化和改变这种人性向下的特质。

作者:银河九天出处:首席御医2、或许,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相信人性本恶。

可曾经,我也相信过人性本善。

3、即使我友好的对待所有人到头来还是被伤得体无完肤是我忘了人性本恶4、每个人总有一些不想再提的过去。

不想承认和不想面对,我原以为是两码事,但他就是逼着我挖出那些事,然后承认它们,面对它们,再把它们抛弃。

我本以为人性本恶,但他告诉我,这些都只是习惯。

有些恋人是互补型的,有些是因为趣味相投才在一起,但我和瘦肉之间的状态,是通过对方更了解自己,然后一起成长。

作者:猫力出处:猫力乱步5、在中国古代,甚至今天,说人性本恶,或人生来就自私是绝不会受欢迎的。

杨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一语道破天机,但这样的观点遭2000年的唾骂,也决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作者:威廉·戈尔丁出处:蝇王6、得不到就想要,得到了还想索要更多,这就是人性。

所谓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来都是伪命题,人性既不善也不恶,人性本私,人性的基石是私心。

有车的人希望居住在停车空间宽阔的地方,没车的人见不惯停车阻路,养狗的习惯性地认为应该人人都爱狗,被狗咬过的恨不得这世界上没有狗,人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因为私心,所以才有发展,有现代物质文明。

也因为私心,所以才有贪欲,有无数的战争和冲突。

无论披着国家民族还是文明道德的罩袍,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人可以免俗,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作者:YAGO 出处:武装者7、我怀着一颗真且善的心与人相处,人性本恶,世界为什么会着这个模样,以一种我从不曾期待的姿态出现8、人性本恶,因不在恶,在于不识恶。

9、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不再相信人性本善。

大概在看完《罗生门》之后,所感所悟已在我内心深处像涟漪一般慢慢晕开。

罪与罚 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罪与罚 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罪与罚探讨人性的善与恶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对于罪与罚的探讨一直存在着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议论。

作为一个复杂的命题,罪与罚既涉及到法律与道德的考量,又关乎人性的善与恶。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对于人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挖掘人性中的善与恶。

首先,罪与罚作为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扮演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的重要角色。

一方面,罚与罚能够起到震慑作用,使犯罪分子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将受到惩罚,进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罪与罚也有助于保护无辜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性。

正是对罪行的惩罚才使得社会能够追求法治的目标,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然而,罚与罚并不能完全消除罪恶行为,也无法彻底扭转一个人的恶习。

犯罪分子有时甚至会因为未被抓住而陷入更深的罪恶之中,忽视法律对于罪与罚的制裁。

此时,人性中的恶便得到了放大和发挥。

人的善与恶是天生的,罚与罚只能对人性的恶进行限制,无法改变其根本。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探讨罪与罚背后的人性特征,才有可能挖掘人性中的善,实现对人性的正面引导。

要探讨人性的善与恶,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审视。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为我们理解善恶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人性的善与恶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随着环境与个体差异而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限也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边界。

人性中的善与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更容易展现出善良和正义的品质,而贫困和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则容易导致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

对于那些陷入罪恶行为的个体来说,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是挖掘人性善良的关键。

通过心理咨询、社会福利机构或心理矫治等途径,可以帮助那些陷入犯罪行为的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善良本质。

通过重建正常的心理机制和价值观,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当然,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和帮助措施,既注重对罪行的惩罚,也重视对罪犯的矫正和重新教育。

人性本恶辩论赛反方资料

人性本恶辩论赛反方资料

人性本恶辩论赛反方资料(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性本恶辩论赛反方资料人性本恶或是性本善辨论是大家感兴趣的主题风格辨论之一、下边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性本恶辩论赛反方资料,热烈欢迎阅读文章。

孟德斯鸠在政治法上面始终持着人性本恶的观点,孟德斯鸠的本意是用法律约束限制人性的恶

孟德斯鸠在政治法上面始终持着人性本恶的观点,孟德斯鸠的本意是用法律约束限制人性的恶

孟德斯鸠在政治法上面始终持着人性本恶的观点,孟德斯鸠的本意是用法律约束限制人性的恶。

孟德斯鸠为防止权力的腐败而进行了制度性的、社会层面的技术性安排———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基于利用三权互相约束,孟德斯鸠指出法律取代了一切美德人性的恶,以法律约束人性的恶,三权互相牵制,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在现如今社会看来,孟德斯鸠的想法是好的,可三权分立在如今的社会中无法完全实现,也恰恰是人性本恶的最好体现。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存在,如果统治阶层无法给人民带来幸福,被统治者是有权利推翻统治者的。

尤其是孟德斯鸠在共和制中对教育的主张,共和政制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爱法律和爱祖国。

这种爱要求始终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在共和政体中,一切都依赖于确立对法律和祖国的爱。

教育,在建立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事孟德斯鸠还指出每个人生活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论法的精神》毕竟属于前现代作品,他认定民主国家的原则是美德,因而必须具备审查官,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恰恰是专制国家才有新闻审查制度。

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孟德斯鸠清醒认识到法律制裁的局限性以及思想与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2023年人性本恶辩论材料3篇

2023年人性本恶辩论材料3篇

2023年人性本恶辩论材料3篇(完整)人性本恶辩论材料(通用3篇)人性本恶辩论材料篇1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而颤抖。

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色情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

”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

在历史的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

尤其是在面对彬彬有礼、亲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面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明天会更好,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系统。

人类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

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

正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

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为恶,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起伪啊!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

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

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

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人性本恶辩论材料篇2猜测正方立论一、对方辩友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再恶之人也有对父母,妻儿的和善的一面,这是人性中真的一面,没有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

性恶与礼法——荀子礼法思想的人性根基

性恶与礼法——荀子礼法思想的人性根基

N . o5
0c. 0I t2 】
性 恶 与礼 法
— —
荀子礼 法 思想 的人 性根 基
口 胡启 勇
( 贵州民族学院 发展规划处, 贵州 贵 阳 502 ) 505

要 : 了给 礼 法的 生成 与运 行提 供 一 个 坚 实的 理论 基 础 , 为 荀子 以人 性 统 一 为前提 , 性 伪 之 以“
2 1 第 5期 0 1年 ( 总第 19期) 2
贵州 民族学 院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Junl f uzo nvrt rN t nlis( h ooh n oi c ne ora o G i uU i syf ai aie P i sp yadSc l i c) h ei o o t l aSe

21 0 1年第 5期 ( 第 19期 ) 总 2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unl f u huU i r t f ai aie P ispya dSc l cec ) o ra o i o nv sy o N t nlis( hl oh n oi i e G z e i r o t o aS n
关键词 : 荀子 ; 性恶; 情欲 ; 犯罪; 礼法 中图分 类号 :93 D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64(0 1 0 0 5 一 6 10 64 2 1 )5— 0 1 O
作为先秦儒家之集 大成者 , 苟子一方 面汲取 法 家 有益 资 源 , 一 方 面 又 将 儒 家潜 在 的礼 包 含 另 刑 的特点 明显化 , 而主张“ 从 隆礼重法” 礼刑并 、 用, 是中国传统 中儒法合流 、 礼法统一的开创者。 为此之故 , 梁启超先生说 : 二 千年 间宗 派屡变 , “ 壹 皆盘旋 荀子 肘下 ! … 然 而 , 了给 礼 法 的生 ” 为

关于人性恶的法律案件(3篇)

关于人性恶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正文:在我国某城市,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法律案件,案件的背后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本文将围绕这起案件展开,探讨人性恶在法律案件中的体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案件背景2020年5月,某城市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28岁,因与邻居赵某产生纠纷,心生报复之意。

在一次酒后,李某持刀闯入赵某家中,将其杀害。

案发后,李某潜逃,经过警方的缜密侦查,最终将其抓获。

二、案件经过1. 纠纷起因李某与赵某是邻居,两人因琐事产生矛盾。

起初,双方还能保持基本的邻里关系,但随着矛盾的加剧,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在一次争吵中,赵某不慎将李某打伤,导致李某心生怨恨。

2. 酒后行凶案发当晚,李某在酒后与朋友聚会,心情愈发烦躁。

他决定找赵某报仇,于是带着一把尖刀闯入赵某家中。

在赵某家中,李某持刀将赵某杀害,并将其抛尸荒野。

3. 潜逃与抓捕案发后,李某潜逃至外地。

警方通过线索追踪,最终在李某藏身之处将其抓获。

三、人性恶的体现1. 恶意报复李某在案发前,因与赵某产生矛盾,心生怨恨。

在酒后,他带着恶意报复的心态,闯入赵某家中,将其杀害。

这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伤害他人。

2. 冷血无情在杀人过程中,李某对赵某的生命毫无尊重,将其杀害后,还将尸体抛尸荒野。

这表明他在犯罪过程中,对生命的冷漠无情,暴露了人性恶的本质。

3. 荒唐心理李某在杀人后,没有选择自首,而是选择潜逃。

这表明他在犯罪过程中,心理已经扭曲,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改之意。

四、案件影响1. 社会影响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对人性恶的一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治安的担忧。

2. 法律影响这起案件为我国刑法提供了典型案例,有助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3. 家庭影响赵某的家人在案发后,遭受了巨大的悲痛。

这起案件不仅给赵某的家庭带来了痛苦,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荀子性恶法律思想探究

荀子性恶法律思想探究

荀子“性恶”法律思想探究郭成伟姜登峰[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性恶论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思想。

荀子的性恶论指出了人欲有趋恶的可能和人性需用礼、法改造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他运用“性恶论”这一理论平台,创造性地提出“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思想。

荀子的人性法律思想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真正的法治只有以人为本,“因性定制”和“顺性而治”,才能做到“令顺民心”。

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作用。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人性法律思想隆礼重法[作者]郭成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登峰,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一、荀子“性恶”法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一)时代背景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荀子法律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春秋到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

荀子以理性的态度,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整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体系。

正如郭沫若所言:“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

”〔1〕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的呼唤和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德国历史学家雅思贝尔斯〔1〕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09页。

所说的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

人性本恶的案例法律方面(3篇)

人性本恶的案例法律方面(3篇)

第1篇一、引言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从未停歇。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

在法律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因人性恶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

本文将以一起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人性恶在法律领域的体现,以期引起人们对人性恶的反思。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刑事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0岁,初中文化程度,无业。

案发前,张某因生活琐事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心生恶念,遂将李某杀害。

张某作案后,潜逃至外地,警方经过长时间侦查,最终将张某抓获归案。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张某因个人恩怨,采取极端手段,致人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 人性恶的体现(1)道德沦丧:张某因个人恩怨,将邻居李某杀害,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在日常生活中,张某可能存在诸多不良行为,如撒谎、欺骗、偷盗等,这些行为均反映出其道德沦丧。

(2)冷漠无情:张某在作案过程中,对李某的生死毫不在意,甚至将杀人工具扔进垃圾桶,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这种冷漠无情的态度,充分暴露了其人性恶的一面。

(3)心理扭曲:张某作案后,潜逃至外地,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

这种心理扭曲,表明其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对人性的恶行深恶痛绝。

3. 法律适用(1)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张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张某应当承担李某死亡所造成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李某家属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四、反思与启示1. 加强道德教育:人性恶的根源在于道德的缺失。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抵制住邪恶的侵蚀。

2. 强化法律意识: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

我们应当强化法律意识,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人性本恶的案例法律方面(3篇)

人性本恶的案例法律方面(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哲学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人性本恶的论调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本文将结合几个典型案例,从法律视角探讨人性本恶。

二、案例分析1. 张三故意杀人案张三因家庭矛盾,持刀将邻居李四杀害。

法院审理后,认定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在这个案例中,张三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人性恶。

他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生命安全,采取极端手段实施犯罪。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张三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2. 王五抢劫案王五因生活所迫,采取暴力手段抢劫他人财物。

法院审理后,认定王五构成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在这个案例中,王五的行为同样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不惜伤害他人,甚至采取暴力手段。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王五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3. 赵六强奸案赵六因性欲旺盛,强行与妇女李某发生性关系。

法院审理后,认定赵六构成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

在这个案例中,赵六的行为充分暴露出人性恶的一面。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妇女的意愿,采取强制手段实施犯罪。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赵六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4. 刘七拐卖儿童案刘七为谋取暴利,拐卖儿童。

法院审理后,认定刘七构成拐卖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在这个案例中,刘七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

他为了金钱,不惜破坏家庭,拐卖儿童。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刘七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本恶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的工具,对于那些具有人性恶倾向的人,法律必须给予严厉的制裁。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宁。

总之,从法律视角来看,人性本恶的论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性恶的一面,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论人性恶的确证与立法的基础——从虚拟情境到现实情境

论人性恶的确证与立法的基础——从虚拟情境到现实情境
— —
从虚拟 情境到现实情境
张 娅
(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重庆 北碚 4 0 0 7 1 5 )

要: 人性善及 中国传统 以礼统法 的思想影响至今 , 然此并非立法之基础。 从网络虚拟情境确证现实情境中人
立法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4 3 2 X( 2 0 1 3 ) 0 1 — 0 0 1 9 - 0 4
划或者 占有 , 占有标志其存在。 即就是康德所谓 的“ 我的” 和 “ 你的” 的斗争。“ 在 自然状态 中把某物外在 的东西当做 自己
的来拥有的方式 , 是一种有形 的占有 , 这种 占有 自身具有法 权上 的假定 ,即通过在一种公共的立法中与所有人 的意志
满足其欲求提供 了条件 。 游戏规则维持着 虚拟游戏世界 , “ 每一个游戏都设定它
是虚拟情境就是一 个自巾意志不受道德 影响, { 受游戏规
则制约的意志 , 在此情境 L { I , 道德 命令 被 演 化 为 “ 为我 的 命
为游戏情境和游戏进程唯一的基础 ,是游戏参 与者唯一必 须遵循 的准则。 这些规则就其本质 而言 , 是 自然法则的虚拟
形 态。
令” , 即我 只按照我所愿望的准则 去做。 同时, 这 一准则在 拟情境中是能被普遍化 的,这些能被普遍 的原则体现的恰 恰是物性原则 , 即生存 法则
的规则 。游戏就是 它的规则 : 游戏没有其他 的存在 , 只有很
相一致而使这种 占有成为一个 法权上的 占有 ,而且在期待
中栩对而言被视为一种法权上的 占有。 ” I 在虚拟情境 中,
游戏者之间的 占有 同样具有 合法性 , 只不过其 “ 法” 是游 戏 的规则而 已。 甚至可 以说 , 游戏规则是 虚拟情境 的法律和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恶与法律
法律总是以一定的人性为基础,无论是何种法律都以一定的人性观为前提。

尽管假设不一定与现实相吻合,但一般情况下,假设与现实往往存在诸多一致性的现象。

始终要明白选择人性恶或是人性善并不是一种事实判断,而是一种理论研究的角度选择。

人性之恶的假设为我们认识法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是调节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

一、理论背景
古今中外,持人性恶观点的人不少。

在中国,最富代表性的是荀子基于“欲望”的性恶论;在西方,最富代表性的是奥古斯丁基于“原罪”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天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柏拉图积极倡导人治的思想,在其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开始提醒人性恶并承认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王,而且在较短时间里没有好的办法使统治者变成哲学王,则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

而柏拉图的学生,西方法治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哲学王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人是有感情但带有兽性的真实个人,日日
都会遭受欲望、权力诱惑腐蚀的“煎熬”。

人性的脆弱和权
力的侵蚀,使亚里士多德深信法治胜于人治。

同时也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只有理性的法治才能防止人性之恶的膨胀。

后世的法学家们的思想尽管丰富多彩,但在人性本恶为出发点上是一致的。

二、人性恶多源于人的欲望
基于人性恶的假设,人们都好利恶害、都是利已主义者。

对于芸芸众生来讲,利己的一面是无限的,利他的一面是有限的,而利益资源又是有限的,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也是有差异的,因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会有对立,有对立就会发展成矛盾。

由于利益有矛盾,所以从本能的角度讲,任何人都不想让社会规范限制自己的利益,比如,有人虽然希望有交通规则,让大家都遵守;但同时却想让自己在需要的时候横穿马路或闯红灯。

人之欲望包括性欲、财欲、权欲、名望欲等等,欲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性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种族繁衍,财欲推动着人类
社会的财富创造,权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治理与秩序,名望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崇高与文明。

人的欲望一般是通过占有来实现的,因此占有欲就成为人的欲望的主要特征,例如对美色、钱财、权力、名誉的占有。

人的占有欲又往往是无限的,经商者欲其钱财千万亿,文化人欲其名誉多多益善……
人的欲望的消极一面是产生法的前提之一,法的制定应当且必须顺应、保护人的正当欲求,制约人的“恶欲”,规范和惩治因“恶欲”产生的不当行为。

人性恶指人类无法节制自身具有的纵欲倾向,个人在寻求自身利益满足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追求个人利益本身不是恶,但是对欲望的放纵就会造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这就使人坠入罪恶的渊薮。

三、对各部门法的影响
公权力的实施是依靠人来进行的,既然人性本恶,这些公权力的行使者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暴露出其自身的“恶”性。

因此要对公权力必须予以限制。

性恶论对宪法的影响体现在宪法是人民为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即“控权法”。

宪法意味着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权力的行使是有限的。

如果国家权力不加以控制,人民的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

这种对国家权力的不信任源于对人性的不信任。

性恶论对刑法的影响,表现在对司法权力的不信任。

刑法采取“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两条刑事法治原则。

由立法者来确定哪些行为是应当受到惩处的行为并且规定相应的刑罚,这就使得刑事处罚有了‘确定性’。

以此告诫司法官员“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可以防止司法人员的罪刑擅断,因为公民事先了解哪些行为是受到
社会禁止的行为,同时也了解如果实行这些行为将受到何种惩处。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司法官员的权力,使国家的刑罚权和公民的自由权之间有了一条明显的界限。

性恶论对私法的影响是假定人性基于一种根本无知和
偏私趋利上。

正因为人的这两种缺陷,所以对于私有制(所有权)制度不能建立在人与人的信任上。

所以就要确定契约自由和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法原则和设定权利
与义务、以及区别对待隐私权原则。

为了保障私权利必须以义务的设定为前提,而义务恰恰是对人性恶意的防范。

通过义务对人性之恶的防范,才能保证私有财产利益和契约自由,才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外,更要对政府进行限权,即对政府官员采取最低保护,因为政府官员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为了防止政府官员作出有损于公众利益的行为,由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来完成监督披露其隐私的使命,从而使政府官员恶的本性降低到最低。

假定人性恶是基于人性的根本无知和偏私趋利上,所以制度不能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上,要限权,更要善待人的缺陷,使之放在一个合理主义的平台上,给与制度的保护。

所以,法律的制定要注意到法律的人性基础,其执行过程需要体现人的真正内在需求,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来完善法律,人的需要是法律发展的原动力,只有迎合人的需求的法律方为人所遵守和维护,违背基本人性的法律只能是废纸
一张。

因此,在现代社会,随着农业社会的打破,商业社会的发展,“陌生人社会”的兴起,道德规范的作用逐渐削弱,“道德滑坡”成为了一种社会必然趋势,正是需要用法律来填补道德削弱空缺。

参考文献:
[1]赵喜平.人性假设对西方法治的影响.《攀登(双月刊)》.2003年6月,第3期
[2]覃英.从人性恶之假设认识法律.《理论观察》.2009年,第3期
[3]刘斌.法治的人性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黄洁亭.浅析人性及其与法律的关系.《法学研
究》.2009.8(中)作者简介:
刘盛达(1990.6~),单位四川大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