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评析
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衔接

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衔接摘要::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内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这些联系有些人主张善意取得制度可以取代其他而这。
然而三者各自都有不可取代的制度功能,它们共同构成物权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为物权法的运行提供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依据。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善意取得;公示公信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概述(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含义物权行为理论由萨维尼首创,他认为交付是一个不同于债权契约的物权契约,具备两个条件:占有转移和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
但他并未对物权行为作出明确的定义。
[1]权行为定义为“物权契约(包含物权合意)”本身就是物权行为,登记或交付则为其生效要件。
伴随物权行为理论产的的概念还有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
物权行为的有因或无因,是指立法和理论如何解决作为原因的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系,即物权行为的效力是否受债权行为的影响。
采取无因性原则,则原因行为的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不能导致物权行为当然无效或被撤销。
这样物权变动结果的发生是依据物权变动合意而非债权合意。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一种立法技术和理论建构的产物,并不是物权行为没有原因,而是指原因被从物权行为中抽出,不再成为物权行为的内容而已。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基础无因性原则是德国萨维尼提出,是一项重要的法学理论创设。
萨维尼于19世纪初期在大学讲义中曾指出,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契约而履行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含有一项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在其1840年发表的名著《现代罗马法之体系》,萨维尼称:“私法上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
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的适用。
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
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了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浅议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之物权的无因性

扰乱交易秩序, 有鼓励欺诈交易之嫌, 对于交易安全之保护十分不利 。 在我国民法 中, 已经确立了善意取得制度 , 此制度正是一种 旨在
保护交易安全 的制度 。 相对于物权行为理论 的无 因性原则 , 善意取得 对交易安全之保护能充分考虑到善意第三人和原所有权人的利益 , 是 两者之间利益 的一种平衡安排。因为善意取得不是通过一种公示行 为移转所有权后的所有交易均受保护 , 而足区分第三人在这一交 易过
能够顺利地实现法 律的功 能目的 。根据抽象 性原则建立的债权行为 与物权行为相分离的法律 结构从来没有给法 律的交 易制造困难。 反对者们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批评 , 主要是针对该理论本身及其功
能 方面 。他 们 提 出否 定 物 权行 为理 论 的三 个 论 据 : 一 , 权 行 为 理 第 物 论纯属人为拟制 , 是生活现实: 不 第二 , 权 行 为 理 论妨 碍 交 易 公 平 ; 物
中图 分类 号: 9 D0
德 闰 学者 萨 维 尼 提 出 物 权 行 为理 论 , 为 《 国 民 法 典》 采 纳 。 并 德 所
在德国, 该理论的内容被法学家们概括为三项原则: 分离原则、 抽象原
则 以及 形 式 主义 原 则 。 而我 围学 者 把 这主义原则。 大部分支持者认为 , 物权行为理 论有效地区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
行 为 , 法 律 关 系更 为 明 确 、 善 , 使 完 在立 法 上 导 致 了物 权 法 与债 权 法 的
彻底区分 , 明晰了立法结构; 尤其是该理论的抽象性原则 ( 无因性原 则) 能够更好地保护第三人 的利益 , 维护交易安全。而且物权行为理 论已经被《 德国民法典》 所采纳 , 就足 以证明该理 论的优越性 尤其重
物权行为理论各观点及评析

物权行为理论学说整理及评析111030024 葛文怡法学院1.有关“分离原则”的争议①肯定说认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不能被认定为债权行为的财产关系上的物权行为,如抛弃所有物的行为、设立抵押权的行为等。
即使是在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并存的情况下,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也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因为物权行为有不同于债权行为的特征。
❀我认为,该理论使得民法的体系更加清晰,富有逻辑性。
因为接受了物权行为理论,德国民法典才避免了法国民法典体系不清的弊端。
这使物权行为的理论对法典主义立法的技术意义得以凸现,正如德国法学家的思路,“用抽象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思辨性的概念,虽然不那么显而易见也不那么接近生活,但借助它们可以把庞杂的现实生活关系依法律技术归纳调整,从而建立起层次清晰的可以控制的法律体系”。
另外,物权行为的客观性决定了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其独立性主要可从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别中得到说明:其一,性质不同。
物权行为是一种处分行为,直接发生支配型财产权设定以及一切财产权变更或者消灭效果,债权行为是一种负担行为,发生债法上给付义务的效果,具有相对效力。
其二,与标的物的关系不同。
物权行为绝大多数条件下,系对标的物的直接控制与支配,债权行为不能对标的物实施任何形式的支配与控制,只能发生请求权。
其三,行为发生上不同。
物权行为实行法定主义,债权行为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实行任意主义。
其四,产生的法律关系不同。
物权行为服务于物权上的法律关系,债权行为则导致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
可见,物权行为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债权行为不能涵盖的。
②否定说认为,移转物权的合意实际上是学者虚构的产物,是“凌辱实际生活的学说”,现实当中并不存在。
此外,反对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还有:(1)该原则人为地割裂了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必然联系,完全是人为的拟制,有违生活常理;(2)依该原则在原因行为无效时原所有权人虽然可以依不当得利的规定向物之取得人请求返还,但不当得利的规定并不足以保护原所有权人的利益。
物权行为理论辨析

物权行为理论辨析谢怀 程 啸Ξ内容提要:物权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学者正是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等具体法律行为形式中才抽象出法律行为这一上位概念并将其置于民法总则的地位。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只是全部物权行为理论中很小的一部分,它们是针对发生在买卖、互易和赠与等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行为而提出的理论。
因此不能把否定“买卖中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的观点发展成为否定整个物权行为的观点。
某种行为为无因行为,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关键词: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长期以来,物权行为是我国民法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1〕随着物权法制定工作的全面展开,关于物权行为的探讨愈发激烈。
有的人在争论我国民法是否承认(尤其是未来的物权立法应否承认)物权行为理论;〔2〕有的人在研究物权行为的性质究竟是法律行为、事实行为还是两者兼有;〔3〕还有的人在争论我国民法是否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无因性的问题。
〔4〕初步统计,1994年至2001年在全国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以“物权行为”为题的论文近Ξ〔1〕〔2〕〔3〕〔4〕参见金星:《浅析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几个问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何宗泽:《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安徽广博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程宗璋:《关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的探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彭诚信:《公示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宫邦友:《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第三人的利益保护》;邓兴广、奚玮、刘远征:《物权行为独立性之探析》,《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参见李庆海:《论物权行为的“二象性”》,《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毛玮、刘蕾菁:《物权行为理论质疑》,《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参见前引〔1〕,梁慧星文;蒋怀来:《对我国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的重新认识》,《法学》1997年第10期;前引〔1〕,李永军文;杨垠红:《我国物权立法不宜采用物权行为理论》,《引进与咨询》2001年第2期;李保甫:《我国物权立法应否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刘兴旺:《我国物权立法应采纳物权行为制度》,《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试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18 7 3年 《 普鲁士一般抵押 权令》 19 《 和 74年 普鲁士普通
及原因行为 的效 力。在 18 8 8年初 公布 的德国 民法典第一草
主义 的《 普鲁士土 地所有权取 得法》 应运而 生, 理论上, 在 由 萨维尼倡 导的物权行 为无 因性理论直接 成为这一 改革 的理
上分离 , 是德 国法 学理论精 致化和抽象 思维 的结果 , 也是德
物权行 为的独立 性是相对于债权行为而言 的, 萨维尼指
出, 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 他以移转 所有权为 目的的契约而践
国潘德克顿法学对体系化狂热追求 的产物 。 物权行为的产生
是近代德 国法学在意识 形态上对 康德 自由意志理论 的普遍 信仰以及在法技术上对物权和债权 的区分的必然结 日 。
的联 系。在现在的德 国, 物权行 为的无 因性 与善 意取 得制度 同时在立法 中规定, 但是 这两项不 同的制度就 同一项 交易指向不同
性质的法律 行为 , 使得无 因性在德 国的法制环境 中有 了生存 的空间。物权行为无 因性在我 国则没有适用的余地 , 因为我 国不承 认 物权 行为 , 国奉行债权形 式主 义的物权 变动模式 , 除 了物权行 为的适 用, 意取得 与公示公信制度 完全可 以保护交 易安 我 排 善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3
●
摘要 : 物权行为的无 因 理论 是德 国法学的独特创造 。物权行 为无 因性理论 的出现适 应 了 国普通法时期的现实需要, 性 德 为 了继续保 留住物权行 为无 因性 的适 用空间, 无因性 开始 了相对化, 对的无 因性被打破, 物权行 为与债权行为之 间有 了一定 绝 使得
对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和独立性的认识

对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的认识能源与电气学院自动化陈文清学号:1305010122一、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物权行为是由德国法学家萨维尼首次提出,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转移、变更或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萨维尼认为:“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一所有权转移为目的而为的合同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的导致所有权转移的物的‘契约’”。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是指在法律行为中,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而且物权的变动只能由物权行为来实现。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成立并不受作为原因的债权行为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买卖合同中,双方缔结的买卖合同属于债权行为,仅能使双方当事人承担交付标的物与交付价金的义务,要发生物权转移必须还要有一份物权契约,由双方当事人对转移标的物与价金的所有权达成合意,再经过登记或交付行为。
在买卖事件中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是独立的。
如果在标的物交付之后,买受人对于接受的标的无就享有所有权,即使由于买卖合同意思表示有瑕疵或因违反法律而无效或被撤销,对于买受人的所有权不产生影响,卖受人只能以不当得利的规定,要求买受人返回。
这体现的就是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由此可见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直接导致了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产生。
二、对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的探讨(1)、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是否有必要。
例如是在一个简单的买卖交易中,论事件的本质而言,仅仅是双方当事人对于交换某标的物与价金达成合意之后进行物权的交换。
将此理解为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相互独立的两部分,显然可以使其中的法律关系更为明确、条理更为清晰。
但是,事实上,在这类买卖交易中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两部分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两者是相互融合的。
引入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并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明显的帮助。
(2)、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买受人的权利不收到侵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卖受人的利益。
这在根本上违反了民法的公平与诚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买方的违法行为。
物权行为无因性

物权行为无因性摘要: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是提及物权法尤其是物权变动模式不可避免的一对概念。
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无因性高度抽象概括出了物权行为(交付或登记)是物权变动的手段而非债权行为(合同行为),有效的合同并不能导致物权变动的发生。
但是在我国应否移植该制度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物权变动一、无因性与有因性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有因性原则的区分在于物权变动的效果是否与原因行为(债权行为)有关,与原因行为无关的、物权变动仅依靠物权行为的效力而发生的为无因性原则;物权变动与债权行为的有效、无效或撤销等相关联的,称为有因性原则。
德国物权法承认物权行为的区分原则和抽象原则,即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相互独立且当债权行为因一些法定事由无效时物权行为并不当然受影响,物权变动是否发生仅依靠物权行为的效力。
所有权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不是债权合同本身,而是物在事实上之交付。
有因性原则以合同有效与物的交付或者登记为物权变动的根据,合同无效时即使物已交付或者登记物权不发生变动,合同的无效会阻碍所有权的变动。
二、我国相关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善意取得是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所有的财产,由于第三人为不知情,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使第三人取得财产的一种制度。
一部分学者反对在我国使用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原则就是能通过善意取得制度取代无因性原则,由于善意取得制度是诸如法国民法等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国家为保护交易安全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与德国民法的物权行为理论在保护功能上有较大的重合,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以区分物权变动的当事人内部的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从而排除债权行为对物权行为的影响,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善意取得制度是通过在法律关系外部强行切断所有权而赋予第三人取得所有权实施的,虽然也有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但是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立法例下,“善意”如何区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
“善意”的判断依据登记或者占有的公示公信力,第三人信赖登记或者占有状态与实际所有人一致即可判断为善意。
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及其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及其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及其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及其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及其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内容提要:值中国物权法制定之际,作为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成为讨论的热点。
在这个热点中,物权无因性原则及其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成为争议颇多的话题。
在原物权人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的平衡中,立法例各有不同,理论上的争议也很多,有的学者主张以物权公示原则和善意取得制度来完成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有的学者则认为物权公示和善意取得不足以保护第三人利益,需用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来重新规范。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文章分析了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和善意取得制度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存在不足,在平衡原物权人和第三人的利益中,物权行为及无因性原则有存在的必要,它是一种先进的关于物权变动的模式的选择,值得我国在立法上借鉴。
然而无因性在我国遭到批评说明它也有不足之处,基于此文章力图寻找一种结合点来整合两种制度,使之对中国的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做有益的启发关键词:物权无因性公示公信善意取得当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也应随之发生改变。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产权制度不明确、不统一,造成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偌大的一个国家还没有明确的物权法,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物权法是规定谁最终掌握物之所有权,只有当所有权清晰明确,其他权利才得以理顺。
物权变动即所有权的变动,在这个变动关系当中,涉及到原权利人、出卖人、无权处分人、第三人等多方当事人,这里面包含多重法律关系,其中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保护成为核心内容。
因为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今天,“第三人实际上是交易秩序整体的化身,如果一旦原所有权人任意追及其权利,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则社会整体的交易秩序必然遭到破坏。
”①正基于此孙宪忠先生将保护交易中的第三人作为一项基本范畴纳入物权立法的基本任务。
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葛 超
( 四川大学 6 1 0 2 0 7 )
摘 要: 物权的无 因性理论 为德 国著名法 学家萨维尼首创 , 该观 点的提 出后 深受法学界 的热捧 , 并且在 其民法典 中将该 思想予以 收录 , 这 对于我 国立法也很 有很 大。 本 文将通过 对该理论 的相 关立 法依据 、 缺陷、 立法意义及相 关问题进行分析 , 旨在进一 步将 该理论
护 。善意取得 中“ 善意 ” 已经难 以被第 三人合 理预知的一种主观 心理状态 。善 意取得 制度在理论上对保护第 三人似乎没有漏洞 其 以买受人 的主观善意为主要标准决定是 否对 其保 护 。但在实
之前 , 我们应 当首先明确物权行 为的相关 问题 。 物权行为是指关 于物权 的设立 、 变更 、 转移 和废止 的法律行 为 , 其相关概 念最早
没有规定善意 取得制度 的前提下在一定程 度上保障交易 的安全 进行 。 在规定 了善意取得 之后 , 第三人 就乐 意借助于善意取得制
化。 并认为一方当事人在未履行买卖契约之时却交付了某物, 但
他方 当事人 误以为是受赠而受领该 物时 .该错误对于物权契 约 的效力不生 实质 的影 响 , 及不影响所有权 的正当转移。萨维尼的 物权理论在 德国法学界受到广泛 的重视。而且德 国民法在起 草 的过程 中也 采纳 了该 项理论 ,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物权形式主 义 和该原则共 同构成 了具 有德 国特 色的交 易体 系。
是1 8 4 0年 由德 国萨维 尼 出版 的《 现代罗 马法 体系 》 一 书 中提 出 来 的。 文章 中应用 。 如基 于债 的关 系提 出的债权 契约 和基 于物权
提 出的物权契约 。 我 国民法典 中部分 的吸收 了物权行 为的理论 ,并且对物权
物权行为无因性[论不动产的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协调]
![物权行为无因性[论不动产的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协调]](https://img.taocdn.com/s3/m/6a59c0cfbd64783e08122be4.png)
物权行为无因性[论不动产的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协调]1案例[案例一]A公司以其名下的房产作担保向B银行贷款。
贷款到期,A公司不能偿还。
当B银行主张行使该房产的抵押权时,C 公司主张拥有对该房产的所有权。
法院审查结果:C公司确实享有该抵押房产的所有权。
因为A公司伪造了相关手续,采用欺骗手段致使产权登记部门将该房产登记在其名下。
此种情形,是C公司的所有权还是B银行的抵押权应当得到优先保护?这是一个实际案例的简缩,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和阐述观点,笔者以上述实际案例为蓝本,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情形。
[案例二]若A公司是通过欺诈手段与C公司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并取得该房地产且已更名过户,后C公司行使合同撤销权,但未能及时变更登记,而A公司遂以该房地产抵押向B银行贷款。
逾期未能偿还,B银行主张行使抵押权,C公司要求确认所有权。
2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分析上述案例,需要探求其背后所蕴涵的民法学理论,物权行为便是讨论问题的逻辑起点。
物权行为是德国民法特有的概念,它与债权行为相对应,共同构筑了以财产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民事行为。
物权行为主要表现为动产的交付行为和不动产的登记行为,此类行为能够引起物权变动(产生,变更,消灭)。
案例一中A公司伪造相关手续骗取产权部门房产登记以及案例二中A公司、C公司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后共同向产权部门申请变更登记的行为都属于物权行为,此类行为显然不是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债权行为。
债权行为属于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负担,而上述案例一中的A公司的申请登记行为和案例二中A公司和C公司的申请变更登记行为是具体履行买卖合同或担保合同的财产处分行为。
此种处分行为并不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而启动的公法行为,而是依当事人申请启动的私法上的意思自治行为,行政机关只不过是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例行工事而已。
只要双方当事人有处分财产的权利,又达成了处分财产的合意,登记机关就必须予以登记。
换句话说,当事人的申请行为是民法上的物权行为,行政机关的登记行为是申请行为的结果,引起了物权变动。
物权行为理论评析

摘
要 : 权 行 为理 论 作 为德 国 民 法典 中关 于物 权 变 动 的 重要 理 论 , 挥 了其 保 护 交 易安 全 的积 极 作 用 , 在 现 物 发 但
实 中, 物权行为理论 与民法的公平 与诚信原 则、 意取得制度 的衔接 问题 日益 明显 , 善 中国将来的 民法典及物权相 关法 律解释应该从现 实生活情况出发 , 出对物权行为理论 的科 学取舍。 做
是移转标 的物所有 权的行 为 , 又称 之为物权行 为 ; 三是 移转 价金所有权 的物权行 为。每个法律关 系容易判断 , 且有 利于
法律 适 用 。 在 德 国 民 法 典 的 立 法 理 由 中所 论 述 的 , 无 因 原 则 旨在 “
大体相 同, 即物权行 为是发生物权法上 的法律效果的法律行
或只能使属于转让人 的权利被转 移给受让人 , 因此 , 如果某
人对一块土地享有所有权 , 他便 因交付而转移 了所有权 ; 如果
他无所有权 , 未将任何 东西转移 给受让人 ” 物权行 为理论 便 对法 典主义立法的技术 意义的得 以凸显 , 虽然 , 简单的现实
萨维尼所创 立的物权行为理论 , 经过德国民法典 的确认 以及其他大陆法 系相 关判例 的适用 , 发展 到今天 , 我们 可以 对其优点进行 总结 和归纳 。毕竟 , 任何 一项 法律 制度及理论
20 年第 l 期 09 9 总第 5 7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 0MI C RES ARCH E GUI E D
No 1 2 0 .9, 0 9 S r lN . 7 e i o5 a
物 权
行 为 理 论 评 析
李 哲 任 晓刚 ,
(. 1 石家庄经济学 院, 家庄 0 0 3 ;. 石 50 1 2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 , 河北 保定 0 10 ) 7 0 2
物权行为之无因性

论物权行为之无因性吴琼06121662谈到物权行为理论,自然而然令人想到德国法学家萨维尼,通常认为萨氏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1820年,萨维尼在大学讲义中谈到:“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契约而践行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包含一项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至1840年他在《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物权契约的概念。
他说:“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
首先是基于债权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的适用。
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也包括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交付之中也包括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而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一.物权行为的概念关于物权行为之概念,中国学者有四种见解:效力说、目的说、要件说和内容说。
德国学者多主张效力说,物权行为乃发生物权法效果之法律行为,以效力说为是。
物权行为乃法律行为之下位概念。
法律行为之概念乃对各具体法律行为进行归纳之结果。
物权行为之概念乃法律行为之概念于物权法领域演绎适用之结果。
物权行为乃处分行为之一,具有处分之性质:行为生效,权利设定、变更、转移、废止即告完成,不存在履行问题。
从独立性和无因性角度界定物权行为,物权行为是指物权变动效力的发生,直接以登记或交付为条件,即在债权合同之外还有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物权合同(物权行为)。
尤其是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
因为所谓物权合意,纯为直接以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为目的的合意,仅有此合意,原则上并不一定当然发生物权取得、丧失及变更的实际效果。
因而,物权合意本身并不能谓为物权行为。
根据这一观点,传统的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变动为目的,并须具备意思表示及交付或登记二项要件的行为,它包括三个要素:1、物权行为以物权变动为目的;3物权行为必须具有物权变动的合意;2、物权行为以交付或登记为其生效要件。
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

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法律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无因性的解释和界定,无因性的法律效果,善意取得制度的涵义和适用。
一、无因性的解释和界定物权行为无因性是指该行为没有法律基础或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引起法律效应的一种状态。
简单来说,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基础是不存在的,但却被认定为是有效的。
例如,A没有购买B的房产,却将房产卖给了C,使得C成为了该房产的合法拥有者,这时C就是通过无因性实现了对该房产的所有权。
无因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恶意或不良意的无因性,即物权行为是无效的;另一种是善意的无因性,即物权行为是有效的。
二、无因性的法律效果对于恶意或不良意的无因性的物权行为,其法律效果是无效。
这是因为此类物权行为没有法律基础,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因此是不合法的,也就是无效的。
例如,A用伪造的房产证明书将房产卖给了C,这时C成为房产的实际占有人,但是这种占有是非法的,因为卖房行为是无效的。
对于善意的无因性的物权行为,其法律效果是有效的。
这是因为在一些情况下,善意取得的物权行为可以得到法律的认可,这就是所谓的善意取得制度。
例如,A将房产出售给B,B 并不知道该房产存在问题,也就是B是善意的购买者,这时B 就是合法的房产所有人。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涵义和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在合法的取得方式下,购买人并不知道该物权行为存在缺陷或瑕疵,但该缺陷或瑕疵并未影响购买人本身对物权行为所产生的权益,即可以有效地实现所有权的制度。
例如,当B以购房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处房屋时,此时B并不知道A在购买时曾经有过恶意或不良意的行为,而A也不告知B存在瑕疵或缺陷,那么B就是一个善意的买主,因此权益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是:1、购买人应当在合法途径下取得该物权。
2、购买人应当属于善意取得者,即购买人并未知晓该物权存在缺陷或瑕疵。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
案情:2012年5月,兴平家装有限公司(下称兴平公司) 与甲、乙、丙、丁四个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大昌建材加 工有限公司(下称大昌公司)。在大昌公司筹建阶段,兴 平公司董事长马玮被指定为设立负责人,全面负责设立事 务,马玮又委托甲协助处理公司设立事务。 • 2012年5月25日,甲以设立中公司的名义与戊签订房 屋租赁合同,以戊的房屋作为大昌公司将来的登记住所。 • 2012年6月5日,大昌公司登记成立,马玮为公司董事 长,甲任公司总经理。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兴 平公司以一栋厂房出资;甲的出资是一套设备(未经评估 验资,甲申报其价值为150万元)与现金100万元。 • 2013年2月,在马玮知情的情况下,甲伪造丙、丁的 签名,将丙、丁的全部股权转让至乙的名下,并办理了登 记变更手续。乙随后于2013年5月,在马玮、甲均无异议 的情况下,将登记在其名下的全部股权作价300万元,转 让给不知情的吴耕,也办理了登记变更等手续。
• 3.同样是抛弃 • 有效的抛弃则依先占而取得物的所有权,是原始取 得。而无效的抛弃则会因抛弃行为的不具效力,而 不能取得物的所有权。 • 这里又引发了一个抛弃的有效与无效的问题。抛弃 是以消灭物权为目的的单方法律行为,只要权利人 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发生效力。 • 但有例外的情况是物权的抛弃若会妨碍他人的权利 时或者与法律规定相背时,则物权人不得任意抛弃 其权利,此为无效的抛弃。则此时根本谈不到原始 取得还是继受取得的问题。 • 比如:将城里的老房闲置,会因未经注销手续而不 产生不动产物权的抛弃,此处谈不到物的取得问题。 再如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承包经营权,会因对农村集 体组织有义务而不能随意抛弃承包的土地,更谈不 到取得的问题。
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缘起 •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内涵 • (三)我国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论 战 • (四)善意取得制度 • (五)案例
德国民法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之争议与功能

德国民法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之争议与功能摘要:物权行为无因性这个形而上的物权行为无因性概念在各国均受到较大争议,可是德国仍在延续这一理论,原因必然为这一理论制度有其存在的功能。
对无因性原则的最经典的表述就是萨维尼的“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有效的”论断。
德国民法典制定之际,支持物权行为无因论的观点占了上风,这种既便于认识法律关系本质又便于法律适用的理论上升到了德国民法基本原则的高度。
但学术界对物权行为无因性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争议;功能;挑战及修正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意义目前学界之通说认为物权行为是直接以物权变动(设定、移转、变更、消灭物权)为目的之法律行为,系以公示为生效要件。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德国民法学在提出物权行为概念后进一步肯定其独立性的必然结果,它包含两成含义:外在的无因性与内在的无因性。
所谓外在的无因性,从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言,原因行为之效力,不影响结果行为之效力。
而内在的无因性则是指从结果行为本身而言,原因被从中抽离,其无需原因,不以原因为生效要件。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之学界争议物权行为无因论最大的争议在于其抽象性引起之争议及违背交易活动中公平正义之争议。
在德国,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争议。
期中最强烈的批评是德国当时最著名的自由派法官奥拓?冯?吉耶克,从其理论出发,反对抽象性原则的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提出了三个否定性结论:(1)物权行为理论是拟制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所谓的物权行为;(2)物权行为理论妨害交易公正,以买卖合同为例,出卖人转让出去的是标的物的所有权,一旦他进行了不动产的登记或动产的交付之后,如果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他只能享有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这样看来,对出卖的人就很不公平,出卖人所获得的权利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3)物权行为理论太抽象,违背生活常识或者交易习惯,把一个简单的交易分解为多个契约,不但普通群众接受不了,一般的法学家也都不熟悉。
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之肯定

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之肯定摘要: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与独立性是物权行为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自其产生以来,学术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其的研究和争议。
但对物权行为无因性和独立性理论的争议不能成为否定物权行为理论的依据。
笔者认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和独立性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独立性物权行为独立性指在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中,作为债权法上的原因行为和作为物权法上的物权行为是两种不同的行为,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而存在。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成立和有效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和独立性理论也一直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焦点,肯定者褒奖,否定者贬斥。
但无可争议的是,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法制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此理论进行简析,以期澄清一些存在的疑惑。
一、理论起源及概念物权行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萨维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在书中写道:“私法上契约……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交付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综合近现代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法学者关于物权行为概念的见解,大致可归并为两类:其一是物权的意思表示说,认为物权的意思表示本身即为物权行为;其二是物权的意思表示与形式结合说,认为物权的意思表示与其形式(登记或交付)相结合方构成物权行为。
笔者认为物权行为,指以交付和登记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物权变动的合意。
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包含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区分原则,即独立性原则。
指物权的变动和债权的变动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处理的原则。
债权的变动依据当事人之间关于债权的意思表示一致,物权的变动依据独立的物权意思加以确定的原则。
第二,形式主义原则。
指物权变动的独立意思必须依据一种客观能够认定的方式加以确定的原则。
物权行为理论探析论文

物权行为理论探析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入手,剖析了物权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已无存在的必要。
关键词: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无因性;善意取得;公示公信一、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原则物权行为的概念公认为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最早提出,他在柏林大学讲学时提出,以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转移所有权为目的而践行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构成了一个特别的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的契约”。
萨维尼为了将交付从债权行为中抽离出来,特别赋予其以独立的意思表示(即以物权变动为直接内容的“物的合意”),这就成为物权行为概念和理论的演绎基础。
从法律技术上看,创制物权行为概念的实际目的在于使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分离,尤其是在法律效力上相分离,因此便发展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这些理论与公示公信制度一道构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三大原则:1.分离原则。
根据萨维尼的主张,债权行为的效力在于使当事人承担债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不能发生物权的变动,而要发生物权变动,必须另有一个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即物权行为。
因此,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各有其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它们是两个分离的、不同的法律行为。
2.形式主义原则。
因为物权具有排他性,若无可以使公众知悉物权变动的外部征象,易造成对第三人的损害,并损及交易安全,因此必须在立法上确定以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以交付作为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
由此又发展出公信原则:“凡信赖物权变动的外部征象,认为有其物权存在而有所作为者,即使该征象与真实权利存在不符,法律对于信赖该征象的人亦加以保护”。
(李湘如编著:《物权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3.无因性原则。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债权行为(原因行为)的无效或撤销不能导致物权行为(结果行为)的当然无效,所有权的受让人仍保留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出让人则丧失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只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关于物权无因性安全性视角的分析

物权 行 为无 因性理论 的价值之 一就 是对 交易 安全 的保护 , 而 善 意取 得制度 也是 一种 保护 交易 安全 的制度 。那 么 , 权行 为理 物 论和善 意取得 制度 是如何 保护交 易安 全 的?善意 取得制 度能 否替 代 物权行 为理 论 呢?这将 是 本文考 察 的重点 。 物权 行为 无因性 的保 护机 制 根据 物权 行 为无因性 , 债权 合 同即使被 宣告 无效或 被撤销 , 也 不 影 响物权 行为 的效力 。买受人 仍然 取得 标 的物 的所 有权 。而且 当其将 标 的物 移转给 第三 人 时, 因为 买受人 是合 法所有 标 的物 , 是 标 的物 的有权 处分 人 , 因而第三 人也 能取得 标 的物的所 有权 , 即无 因性 通过将 原 因行为 与物权 行为 的效 力相分 离 , 断 了债权 行 为 切 瑕 疵 对物权 行 为的影 响 , 而保护 了交 易安 全 。这 正是 物权 行 为 从 无 因性” 因” 无 两字表 达 出的 意义 。下面 以两个 例 子来表述 : 假设 ,1若 甲将 其所 有之物 转让 与 乙, () 此时 , 乙取 得该 物 。 如 果 甲发现 与乙之 间原 因行 为有瑕 疵 , 物 的所有权 也不 回到 甲的 该 手 中。 乙仍 然取 得该物 的所 有权 ,甲只 能依 不 当得 利请 求 乙返还 该物 。 () 甲将其 所有 之物 转让 与 乙, 乙复将 该物转 让给 丙, 2若 而 那 么, 即使 甲乙之间 的原 因行为无 效 , 乙对 丙的处分 行为 也不受 其影 响, 因为根 据无 因性原 则 , 乙之 间 的原因行 为无 效 , 不 导致其 甲 并 转让 所有权 的物权 行为无 效 , 乙仍有 效取得 该物 的所有 权 , 该物 对 具有 处分权 , 只有 甲乙之 间发生不 当得 利 的返 还 问题 。 由 以上 两例 可 以看 出 , 在物 权行 为无 因性原 则下 , 不单单 是对 于第 三人而 言 , 在交 易双方 , 就 物权变 动 的效果也 不 因原 因行 为 的 瑕 疵 而有任 何影 响 。对 于交 易本 身的 安全性 、确 定性 的保护 可 以 说是 到达 了顶 点。 二 、 意取得 的保 护机 制 善 善意取 得 , 称为 即时取 得, 指动产 占有人 无权 处分其 占有 又 是 的动产 , 果他将 该动产 转让给 第三 人 , 让人取 得该动 产 时 出于 如 受 善意 , 则受 让人将 依法 即时取得 对 该动产 的所有 权或其 他物 权 。 在 本文 中仅 仅指在 不承 认物 权行 为无 因原则 下 的善意取 得制 度 。 善意取 得制度 对交 易安全 的保护 是通过 公示 的公信 效力 来实 现 的。因此 , 善意 取得 制度 的理论 基础 是 : 意第三 人基 于对 买受 善 人取 得无瑕 疵 的物权 的信 任 , 从而 与之进 行交 易, 了保证这 种信 为 任 , 生善 意第三 人取 得物权 的效果 。也就 是说 , 产 虽然无 权利 人对 标 的物 不享 有真 正的所有 权 , 由于 其 占有 他人 之物 , 但 故在外 观上 该人 即为标 的物 的所有 者 , 为 占有 本身 具有 的公示机 能使 然 。 此 此 种从 无权 利人 处取得 权利 的原则 , 在不 动产 让与 的情 形 同样 可 以 得到 说 明。正是 基于 此种理 由,德国学 理上 把这种 善意 取得 制度 称为 ” 无权利 人处 善意 取得制 度” 从 下面 以两个 例子 来表 述 : 假设 , 1若 甲将 其所 有之物 转让 与 乙, 时, () 此 乙取 得 该物 。如 果 甲发 现与 乙之 间原 因行 为有 瑕疵 , 乙不 能取 得该 物的所 有权 。 则 甲可 以依 物上请 求权 要求 乙返还 原物 。 ( ) 甲将 其所有 之物 转让 与 乙, 乙复将 该物转 让给 丙 , 2若 而 丙 为善 意第 三人 。 时 , 甲发现 与 乙之 间原 因行 为有瑕 疵 , 乙在 此 若 则 前一 交易 中也并 不能 成为 真正权 利人 。但 是 , 了保护 善 意第三 为 人 的信赖 利益 ( 乙表现 为权利 人)则 赋予 乙完全 权利 人的地 位 。 , 丙 取得 该物 的所 有权 。 三 、 种机 制的 比较 两 从前述 对物 权行 为无 因性和善 意取 得对交 易安全 的保 护方 式 可 以看 出, 他们 之 间还 是有 很 大不 同的 。 自构成 要件 分析 , 于 ~般物权 行为 取得所 有权 , 基 须有 物权行 为成 立、 当事人有 相应行 为 能力、 思表 示健全 、 意 处分 合 相应 形式要 求 、 相应 公 有 示 。在采 纳物 权行 为无 因性 的情况 下 ,原因行 为有瑕 疵 也不 影响 物权 取得 人作 为完全 权利 人 的地位 。因此 , 在这 种情 况下 , 后一 交 易没 有任 何特 殊性 。 在善 意取得 的情 形下 , 其要取 得物 权需要 包括 以下几 个要 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