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历史研究与现状调查研究 ●总结近50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调查研究基础教育的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弊端 ●分析和把握我国的国情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3.充分认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
1996年筹划,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9月进行实 验。
1.理论研究为先导,研制《纲要》、课程方案、课程 标准
苏联中小学为十年制,数学课程负担较重,对数学现代化采取了批 判吸收的态度,保留了传统,并适当引进了一些近现代内容。同时, 经过新数运动,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 须谨慎实行,结合国情,先实验,后推广
1993年,莫斯科数学会中学研制组完成了“国家数学教育标准”。 1998年出版了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研制完成的联邦(国家)各科普 通教育标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标准。同年,还出版了“莫斯科地 区数学教育标准”。这些数学教育标准一公开发表或出版,立即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对。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纷纷以各种方式参加了讨论,对俄罗斯的教育(包括数学教 育)的前景表达了由衷的担忧。
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
利及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 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 的能力。
六大基本技能
交往、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3.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强调: “美
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 然科学、历史及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布 什政府最近强调:“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进行课程宏观管理 ●地方分权 ●社会参与
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小学生应用学习标准
●课程审议制度
4.台湾地区 2000年颁布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学
1957年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美国发动了世界范围的数学教 育现代化运动,许多国家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材改革实验。由于各 国推行改革的程度不同,做法有别,结果也不一样。
美国是主要发起国家,实验中的争论也是最激烈的,做法也多样
英国的改革及美国相似
法国受布而巴基学派的影响,改革比较顺利,其中小学数学大纲虽 几次修改,但仍保持了某些结构变化、现代化的特点。
校长(%) 74 46 19 17
教师(%) 62 33 17 12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15
11
3
8
劳动态度与技能
3
3
自主创造
3
4
搜集利用信息
2
4
健康
1
3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⑵关于内容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更新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加强课程内容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进行 数学改革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一共进行了8次数学课程 改革,下面做简单介绍(以小学为例)。
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设:
1百废待兴:国家首先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2.学习苏联 :把各科的课程标准改称“教学大纲”,在1952年底颁布了《小 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从1952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同年颁布的教学 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新教材,到1955年编完全套课本(包括珠算),开 创了我国有一个统一的教材体系的新局面。
5.适应现代化建设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能力第 一次从知识、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在理 解基础上掌握数及形的基础知识,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
81年,根据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各地使用意见,对新试用课本作了一些修改。主要 是删去正负数及其四则计算;适当调整各册分量,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以 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修改后的课本改称《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同时, 为了适应“小学学制为五年、六年并存”的实际需要,又编辑出版了一套《六年 制小学课本数学》,共12册。这套课本在程度上与五年制课本相同,只在编排上 作了一些小的调整。从当时来看,这两套教材作了一系列较大的改革,质量比过 去有很大提高,成为建国40年中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小学数学课本。
B: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 C: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D:数学要从专注常规技能的训练转到发展广泛的技能 E:数学要从强调为学习进一步课程的需要转到强调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服 务
F:数学教育从强调笔算转到使用计算机和计数器 G: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关于模式的严格而又生 动的科学
◆倡导学习方式多元 教学及学习方式转向的基本特征: 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 → 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 单一的认知性教学 → 多维的体验性教学 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 → 互动的交往性教学 由单项性活动教学 → 综合性的活动教学
◆课程自主更新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三)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及教学现状 1.成就突出。 2.问题不少(调查表明)。
3.小学教完算术: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指示,对原教 材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精简,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三年之内全部补完, 并编辑出版了各册的暂用本。
这套暂用教材虽然是临时性的,却是小学算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转折点
4.加强“双基”教学 :“程度偏高,内容偏深,在结合实际和政治方面有片面 性”等不足。1963在总结各地教改经验和课程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颁发 了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 (草案)》。及前面几部大纲相比,这次 规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比较纫合我国当时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第 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但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表述为培养逻辑推 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建国后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 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是和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分不开的
“数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教育,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是数学。但 是,数学观是及时俱进的”-------------------张典宙 20世纪数学观的变化:(概论:理论篇) 2000年在日本东经举行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大会主席藤田宏提到 了数学发展使上的四个高峰:(1)以《几何原本》 为代表的古希 腊的公理化数学(公元前700-300); (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 (17-18世纪); (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 (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 (20世纪中叶 –今 天)
2.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健全的价值观; 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创造意识和能力; 参及社会实践的能力; 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 生存”(德洛尔报告)
(二)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课程改革及其趋势 1.日本 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课程自主更新的 机制)。1999年3月完成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3.苏联及俄罗斯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体制, 加强了对各级教育的控制。“统一学制运动”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 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中等教育向各阶层群众开放。
1955年苏联颁布了新教育计划和新方案,开始了数学课程现代化的探索阶段。 1964年,苏联将原来中小学十一年制改为十年制,1966年完成过渡。 在使用新课程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1978公布了 修订的《苏联八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以下是对苏联中学教材《代数和分析初步》和《几何》教材评述: 《代数和分析初步》苏联在5年级已经有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集合论和数 理逻辑中的某些概念和符号,所以六年级的代数教材是从代数和数讲起,使用集 合论和数理逻辑的语言和符号,比中国教材要广泛得多。 同苏联50年代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在精简内容和降低某些方面(恒等变形) 和增加新内容方面变化较大。 《几何》逻辑结构严密。
⑶关于学习方式
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⑷关于教育观念 ①课程本质观 认为课程即学科; ②课程内容观; 认为课程即教材; ③学习方式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5)关于课二程、二管新、理一新轮课基程础的教理育念课及程策改略革
( 课一程)管新理课过程于改集革中的,着课眼程点对:地转方变、课学程校功及能学生的适应性 差,课程结构单一。
⑴关于目标: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目标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校长及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付天贵 200年4月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1.20世纪的数学改革运动 2. 美国等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
在数学方面,美国国家委员会于1989年在题为《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 报告中列出了未来数学教育改革应当实施7个转变: A: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 单一使命(为所有的人提供核心数学);
生发展的十大能力。 ⑴了解自我及发展潜能 ⑵欣赏表现与创新 ⑶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⑷表达沟通与分享 ⑸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⑹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⑺规划组织与实践 ⑻运用科技与资讯 ⑼主动探索与研究 ⑽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5.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差异、联系
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6.实施义务教育:1992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制定 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
7.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1.社会背景的基本特征 ⑴经济全球化 全球意识、国际视野 合作、交往、赞美、分享 ⑵信息时代 信息意识及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⑶可持续发展 终身发展、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 ⑷知识经济 创新精神、探究意识与能力
2.先立后破,实验论证,逐步推广
3.广泛发动,社会参及
直接参与纲要研制、课程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研制、 实验教材出版等工作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一线教师、中小学校长,以及社会人士近万人。
4.加强规划,多级培训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1.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 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英国
1999年颁布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
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
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要素,课程决策及 设计的主体单一,缺乏自主更新课程的机制。
教材(或课本)成为唯一根据,广泛的课程资源闲置。
学校和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校丧失文 化品味,教师丧失课程创生能力。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 1.国际比较研究 ●研究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举措及其经验 ●研究发展中国家课程改革的举措及其经验
●调查研究基础教育的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弊端 ●分析和把握我国的国情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3.充分认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
1996年筹划,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9月进行实 验。
1.理论研究为先导,研制《纲要》、课程方案、课程 标准
苏联中小学为十年制,数学课程负担较重,对数学现代化采取了批 判吸收的态度,保留了传统,并适当引进了一些近现代内容。同时, 经过新数运动,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 须谨慎实行,结合国情,先实验,后推广
1993年,莫斯科数学会中学研制组完成了“国家数学教育标准”。 1998年出版了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研制完成的联邦(国家)各科普 通教育标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标准。同年,还出版了“莫斯科地 区数学教育标准”。这些数学教育标准一公开发表或出版,立即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对。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纷纷以各种方式参加了讨论,对俄罗斯的教育(包括数学教 育)的前景表达了由衷的担忧。
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
利及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 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 的能力。
六大基本技能
交往、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3.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强调: “美
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 然科学、历史及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布 什政府最近强调:“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进行课程宏观管理 ●地方分权 ●社会参与
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小学生应用学习标准
●课程审议制度
4.台湾地区 2000年颁布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学
1957年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美国发动了世界范围的数学教 育现代化运动,许多国家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材改革实验。由于各 国推行改革的程度不同,做法有别,结果也不一样。
美国是主要发起国家,实验中的争论也是最激烈的,做法也多样
英国的改革及美国相似
法国受布而巴基学派的影响,改革比较顺利,其中小学数学大纲虽 几次修改,但仍保持了某些结构变化、现代化的特点。
校长(%) 74 46 19 17
教师(%) 62 33 17 12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15
11
3
8
劳动态度与技能
3
3
自主创造
3
4
搜集利用信息
2
4
健康
1
3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⑵关于内容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更新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加强课程内容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进行 数学改革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一共进行了8次数学课程 改革,下面做简单介绍(以小学为例)。
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设:
1百废待兴:国家首先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2.学习苏联 :把各科的课程标准改称“教学大纲”,在1952年底颁布了《小 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从1952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同年颁布的教学 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新教材,到1955年编完全套课本(包括珠算),开 创了我国有一个统一的教材体系的新局面。
5.适应现代化建设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能力第 一次从知识、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在理 解基础上掌握数及形的基础知识,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
81年,根据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各地使用意见,对新试用课本作了一些修改。主要 是删去正负数及其四则计算;适当调整各册分量,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以 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修改后的课本改称《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同时, 为了适应“小学学制为五年、六年并存”的实际需要,又编辑出版了一套《六年 制小学课本数学》,共12册。这套课本在程度上与五年制课本相同,只在编排上 作了一些小的调整。从当时来看,这两套教材作了一系列较大的改革,质量比过 去有很大提高,成为建国40年中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小学数学课本。
B: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 C: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D:数学要从专注常规技能的训练转到发展广泛的技能 E:数学要从强调为学习进一步课程的需要转到强调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服 务
F:数学教育从强调笔算转到使用计算机和计数器 G: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关于模式的严格而又生 动的科学
◆倡导学习方式多元 教学及学习方式转向的基本特征: 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 → 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 单一的认知性教学 → 多维的体验性教学 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 → 互动的交往性教学 由单项性活动教学 → 综合性的活动教学
◆课程自主更新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三)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及教学现状 1.成就突出。 2.问题不少(调查表明)。
3.小学教完算术: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指示,对原教 材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精简,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三年之内全部补完, 并编辑出版了各册的暂用本。
这套暂用教材虽然是临时性的,却是小学算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转折点
4.加强“双基”教学 :“程度偏高,内容偏深,在结合实际和政治方面有片面 性”等不足。1963在总结各地教改经验和课程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颁发 了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 (草案)》。及前面几部大纲相比,这次 规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比较纫合我国当时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第 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但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表述为培养逻辑推 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建国后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 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是和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分不开的
“数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教育,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是数学。但 是,数学观是及时俱进的”-------------------张典宙 20世纪数学观的变化:(概论:理论篇) 2000年在日本东经举行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大会主席藤田宏提到 了数学发展使上的四个高峰:(1)以《几何原本》 为代表的古希 腊的公理化数学(公元前700-300); (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 (17-18世纪); (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 (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 (20世纪中叶 –今 天)
2.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健全的价值观; 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创造意识和能力; 参及社会实践的能力; 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 生存”(德洛尔报告)
(二)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课程改革及其趋势 1.日本 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课程自主更新的 机制)。1999年3月完成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3.苏联及俄罗斯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体制, 加强了对各级教育的控制。“统一学制运动”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 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中等教育向各阶层群众开放。
1955年苏联颁布了新教育计划和新方案,开始了数学课程现代化的探索阶段。 1964年,苏联将原来中小学十一年制改为十年制,1966年完成过渡。 在使用新课程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1978公布了 修订的《苏联八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以下是对苏联中学教材《代数和分析初步》和《几何》教材评述: 《代数和分析初步》苏联在5年级已经有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集合论和数 理逻辑中的某些概念和符号,所以六年级的代数教材是从代数和数讲起,使用集 合论和数理逻辑的语言和符号,比中国教材要广泛得多。 同苏联50年代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在精简内容和降低某些方面(恒等变形) 和增加新内容方面变化较大。 《几何》逻辑结构严密。
⑶关于学习方式
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⑷关于教育观念 ①课程本质观 认为课程即学科; ②课程内容观; 认为课程即教材; ③学习方式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5)关于课二程、二管新、理一新轮课基程础的教理育念课及程策改略革
( 课一程)管新理课过程于改集革中的,着课眼程点对:地转方变、课学程校功及能学生的适应性 差,课程结构单一。
⑴关于目标: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目标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校长及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付天贵 200年4月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1.20世纪的数学改革运动 2. 美国等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
在数学方面,美国国家委员会于1989年在题为《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 报告中列出了未来数学教育改革应当实施7个转变: A: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 单一使命(为所有的人提供核心数学);
生发展的十大能力。 ⑴了解自我及发展潜能 ⑵欣赏表现与创新 ⑶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⑷表达沟通与分享 ⑸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⑹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⑺规划组织与实践 ⑻运用科技与资讯 ⑼主动探索与研究 ⑽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5.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差异、联系
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6.实施义务教育:1992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制定 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
7.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1.社会背景的基本特征 ⑴经济全球化 全球意识、国际视野 合作、交往、赞美、分享 ⑵信息时代 信息意识及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⑶可持续发展 终身发展、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 ⑷知识经济 创新精神、探究意识与能力
2.先立后破,实验论证,逐步推广
3.广泛发动,社会参及
直接参与纲要研制、课程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研制、 实验教材出版等工作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一线教师、中小学校长,以及社会人士近万人。
4.加强规划,多级培训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1.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 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英国
1999年颁布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
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
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要素,课程决策及 设计的主体单一,缺乏自主更新课程的机制。
教材(或课本)成为唯一根据,广泛的课程资源闲置。
学校和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校丧失文 化品味,教师丧失课程创生能力。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 1.国际比较研究 ●研究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举措及其经验 ●研究发展中国家课程改革的举措及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