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态度和价值观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
1、强度的改变。这时态度的方向没有变化,只
是改变态度的强度,即量变。也称为一致性改变。
2、方向的改变。是指以一种态度取代另一种态
度,即质变。这时态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态度的 强度也可能改变,也称为非一致性改变。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1)理论前提
态度的改变主要是为了保持与周围人际关系的 平衡而发生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个体与认知对象 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平衡的过程。
第七章 态度和价值观
➢一、态度: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价值观:态度的核心部分
§1 态度: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例: 一次裁员引起的不同反应
在公司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营业收入连续下降之后, 特别是面临着外部市场的压力,管理层决定进行一次裁 员,具体的裁员方案还没有公布,员工们已经得知了这 个消息,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应: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态 度和行为动机的最根本和最广泛的心理 基础。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来源
1、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
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 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2、价值观的来源
(1)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 一些被证明合理或有用的信念。(历史文化 传统)
认知对象间类似的、 相近的、相属的关系——单元关系
认知对象间相反的、 相互分离的关系 ——认知失调
感情关系
(2)理论的基本内容
海德认为,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双方对某个态度 对象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这就是他所描述的 POX三角关系模式。其中P代表某个体,O代表与P相关 的另一个体,X代表某个态度对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共有八种关系模式。
小赵一直是部门中绩效较好的员工,而且生产力不 断上升。听到裁员的消息他很高兴,因为他觉得管理层 一定将能力差、绩效差的人员裁掉,这样自己会得到重 用,公司整体的人员素质也会提高,于是他比以前更努 力工作了。
老钱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他的妻子已经下岗, 一听说裁员就非常担心,因为他认为公司一定会将 年龄大的员工裁掉,于是他整天十分焦虑。
海德的平衡理论
平衡 状态
不平衡 状态
X
++
X
+-
X
--
X
-+
P + O P - OP + O P - O
(a)
(b) (c) (d)
X
X
X
X
+-
++
-
+-
-
P+
(e)
O
P-O
(f)
P+ O
(g)
P-
(h)
O
从图中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
①三边符号相乘为正时,主体的认知系统呈 平衡状态,不需要改变态度。
1、劝导与说服。
态度 变化量
2、唤起恐惧心理。
3、参与改变态度。
低
中
4、角色扮演法。
5、群体规定法。
恐惧程度 高
§4 价值观:态度的核心部分
一、价值观与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
义、重要性的总的看法和总体评价。
个体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百度文库评价在其心目中的主 次、轻重和排列次序就成为价值观体系。
(2)来自于个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经验。
三、价值观的分类
1、斯布兰格(Spranger)的价值观分类
四、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社会知觉与价值判断。 2、态度影响工作绩效。 3、态度影响学习的效果。 4、态度对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2 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
1、学习理论:强化和模仿 2、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顺从(服从) 认同(同化) 内化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 2、知识(社会认知)。 3、团体(规定)。 4、个体心理特征。 5、偶发性经验。
小孙本来就对自己在公司中得到的待遇感到不 满,听说裁员,他还巴不得自己被裁掉,这样他既 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金,又可以换一个更好的 工作。
大李听到裁员的消息后也非常焦虑,她看到 什么都不顺心,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周围的同 事发生争吵。
一、态度的含义及构成
所谓态度(attitude),在心理学上是 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对所 处环境中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较稳定的认识、 评价和行为倾向性。
②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时,主体认知系统呈不 平衡状态,主体态度需要发生改变。
在第二种情况下,个体会体验到紧张、 不愉快、焦虑等情感,于是就会倾向于改变 不平衡状态,恢复平衡状态。例如,在模式 e中,个体恢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P改变对X的态度,和O一样不喜欢X,这样 就恢复到了模式c的平衡状态。
(2)获得认知协调的途径
①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3)评价
该理论同海德的平衡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致 的,但它强调的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调节达到 认知平衡的。二者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 都有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态度改变的途径和方法
②P改变对O的态度,认为O的态度不正确,这 样就变成了模式b的状态。
③P减弱三角关系中的关联程度。
④P对不平衡的三角关系进行归因或解释。
(3)评价
该理论提供了态度改变的基本方法,强调 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其主要局限在于把复杂的态度改变问题过 于简单化,它只能指出POX之间关系是肯定 的或否定的,而不能指出其程度大小,同时, 该理论也忽视了态度改变的内在过程。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理论前提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包括对自我 的认知、对事物的认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等,这些认 知元素之间大体存在三种关系:
第一,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 第二,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 第三,不协调——彼此不和谐、相互冲突或矛盾。
该理论认为,人们降低不协调的意愿取决于: ①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②不协调对个体的 影响;③不协调带来的后果。
认知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
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
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产生了看法和情
感体验的同时所产生的行为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指向性(针对性)。 3、态度的协调性。 4、态度的稳定性。 5、态度的间接性(内隐性)。
三、态度的社会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卫功能。 3、价值显示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