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乡村民俗的教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环境之乡俗的教化功能
摘要:农村社区也可称为乡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各种乡里习俗中优秀的因素逐渐向城市渗透,形成了现在普
遍适用的城市公约等,而在乡里社会,这种乡里习俗则是以无形的方式发挥着它的约束和教
化功能。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
涵表达了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相比城市社会逐渐形式化的传统节日内容,农村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
传承要彻底的多,表现在: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具体,形式更具特色。由此,农村社会所体
现出来的价值决定了它继续并将长期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农村社会,乡俗,风俗,教化
前言
农村社会具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农村社会环境则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本文所讲的乡俗首先包括的是农村这种乡里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乡里习俗,这是农村社会长久积累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它是无形的,已经内化为农村居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起着一种对社区居民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和教化功能;其次,本文的乡俗还包括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在节日中人们所遵循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也表现在文化上,各种洋节随之而来,并且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传统节日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尤其是体现在城市中。相比之下,农村社会对传统节日则更加的重视,气氛更加浓厚,表现在: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具体,形式更具特色。本文所提及的传统节日是在现在社会中仍然普遍流行的几个。
一、习俗与风俗
农村社区里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念和体现在习俗、习惯、信仰中的文化传统,这些特定的观念和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家庭和家族的教育传教在农村社会环境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习俗和风俗?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
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传统习俗的内容是复杂的,存在于一个社会的传统习俗大体上分两部份: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源远流长,时代久远,具有社会性、集团性、民族性的特点。二是适应现实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所倡导的新的生活习俗。如婚俗、丧葬习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严格意义上讲,习俗和风俗是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前者与风俗同,后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风俗”。象广东人端午节划龙舟是风俗,而广东人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先。”那是习俗、习惯而不是风俗。但很多情况下,习俗和风俗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中国人过年是一种风俗,写对联、贴对联是一种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风俗,并且属于年的一部分。
(二)风俗的文化特征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
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风俗可以救世。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以下三种文化特性: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1]
二、乡里社会的习俗
乡里社会,也称作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它是用地缘关系把若干不同家庭、亲族团体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是固定在特定地方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单位,又可以称作地缘共同体的基本单位。地缘关系是由共同居住的乡土联系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俗称的“同乡”、“乡亲”都属于这种关系。村落社会是由若干人家结成的乡亲协同体,在这里,乡土意识或地域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纽带。[2]180村落社会的乡里习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严格维护村境的惯制:这是一个村落的成员从土地观念出发维护全村
利益的一种惯俗,它是由传统的地缘关系和强烈的村境意识决定的。从这种意识出发,全村各户对村落所拥有的土地、山林、水域都有一定监护权,对四外邻村基本上采取防范措施,以抵制对本村的侵害。对村境内的公益设施,各户也都有维护修建的义务,如道路、桥梁、水井、河塘、水库、护村林等的修造。在维护村境方面最具有民俗意义的便是我国解放前村落与村落之间的械斗陋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制度被摧毁,械斗恶俗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狭隘的小地域观念和小集体利益逐步被顾全大局观念、团结睦邻思想所取代,村寨利益服从于更大范围的地方利益或国家利益。
第二,组织乡里社会的协同生活,村落中自古以来便传袭着一些固定的或不固定的协力组织及共同活动。我国各民族村落由于地缘观念(乡亲观念)特别强,所以显示出很强的内聚力,构成了十分紧密的集体,因而组织互助协力成为代代相传的惯制。这种惯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婚丧大事的协力互助2、修建房屋的协力互助:这是很多世纪流传下来的帮工互助组织管理,特别是建房上梁、盖顶时,全村劳力出动帮工,甚至家里没有成人男劳力时,妇女孩子也来参加担任辅助劳力。3、耕种收割的换工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协力习俗。
第三,管理村落的共同生活秩序:村落社会要靠村落内部加以管理,于是相应地产生了村寨管理职能机构,产生了村长、村头人和他们的权力。村寨各方力量及村管理组织往往起到一定发展村落社会的作用。
村管理的惯制有以下一些主要的内容与形式:一、村议事:有的村寨有全村性会议形式;有的则是由村中各家族有威望、有影响的长者组成村老会议,决定本村内外公益事务。二、村规约:又叫“村规”,现在通称“乡规民约”,是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的传统良俗。惩罚和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以治为辅。三、村制裁:是对村内成员的惩罚事务,一般地采用罚钱、粮、物。四、村调解:这是村制中调解村内各种纠纷的一种职能,是村管理的一大内容。五、村保卫。六、村财产。[2]190-195
村落社会习俗的传播与交流,扩大了社会习俗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形成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惯制和风尚,为一个政权的法律、行政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或合理的依据。这便是社会民俗中从俗到礼再到法的必然过程。乡土观念是国家、民族观念中的组成部分。乡里社会的习俗惯制在全国的村村落落中发展,成为民风、国风的发源地,爱乡土是爱国主义的起点。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教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3]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道德情怀。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盛宴,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强调以农为本
由于自先秦以来直至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之中,农业生产自然成为国之大事。因此,在这个前提与背景下生成的传统节庆,必然表现出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