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乡村民俗的教化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环境之乡俗的教化功能
摘要:农村社区也可称为乡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各种乡里习俗中优秀的因素逐渐向城市渗透,形成了现在普
遍适用的城市公约等,而在乡里社会,这种乡里习俗则是以无形的方式发挥着它的约束和教
化功能。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
涵表达了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比城市社会逐渐形式化的传统节日内容,农村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
传承要彻底的多,表现在: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具体,形式更具特色。

由此,农村社会所体
现出来的价值决定了它继续并将长期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农村社会,乡俗,风俗,教化
前言
农村社会具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农村社会环境则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

本文所讲的乡俗首先包括的是农村这种乡里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乡里习俗,这是农村社会长久积累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它是无形的,已经内化为农村居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起着一种对社区居民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和教化功能;其次,本文的乡俗还包括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在节日中人们所遵循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也表现在文化上,各种洋节随之而来,并且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传统节日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尤其是体现在城市中。

相比之下,农村社会对传统节日则更加的重视,气氛更加浓厚,表现在: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具体,形式更具特色。

本文所提及的传统节日是在现在社会中仍然普遍流行的几个。

一、习俗与风俗
农村社区里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念和体现在习俗、习惯、信仰中的文化传统,这些特定的观念和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家庭和家族的教育传教在农村社会环境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习俗和风俗?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
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传统习俗的内容是复杂的,存在于一个社会的传统习俗大体上分两部份: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源远流长,时代久远,具有社会性、集团性、民族性的特点。

二是适应现实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所倡导的新的生活习俗。

如婚俗、丧葬习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严格意义上讲,习俗和风俗是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

前者与风俗同,后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风俗”。

象广东人端午节划龙舟是风俗,而广东人把“我先走了。

”说成“我走先。

”那是习俗、习惯而不是风俗。

但很多情况下,习俗和风俗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

比如,中国人过年是一种风俗,写对联、贴对联是一种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风俗,并且属于年的一部分。

(二)风俗的文化特征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

“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

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

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

近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以下三种文化特性: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1]
二、乡里社会的习俗
乡里社会,也称作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

它是用地缘关系把若干不同家庭、亲族团体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是固定在特定地方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单位,又可以称作地缘共同体的基本单位。

地缘关系是由共同居住的乡土联系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俗称的“同乡”、“乡亲”都属于这种关系。

村落社会是由若干人家结成的乡亲协同体,在这里,乡土意识或地域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纽带。

[2]180村落社会的乡里习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严格维护村境的惯制:这是一个村落的成员从土地观念出发维护全村
利益的一种惯俗,它是由传统的地缘关系和强烈的村境意识决定的。

从这种意识出发,全村各户对村落所拥有的土地、山林、水域都有一定监护权,对四外邻村基本上采取防范措施,以抵制对本村的侵害。

对村境内的公益设施,各户也都有维护修建的义务,如道路、桥梁、水井、河塘、水库、护村林等的修造。

在维护村境方面最具有民俗意义的便是我国解放前村落与村落之间的械斗陋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制度被摧毁,械斗恶俗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狭隘的小地域观念和小集体利益逐步被顾全大局观念、团结睦邻思想所取代,村寨利益服从于更大范围的地方利益或国家利益。

第二,组织乡里社会的协同生活,村落中自古以来便传袭着一些固定的或不固定的协力组织及共同活动。

我国各民族村落由于地缘观念(乡亲观念)特别强,所以显示出很强的内聚力,构成了十分紧密的集体,因而组织互助协力成为代代相传的惯制。

这种惯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婚丧大事的协力互助2、修建房屋的协力互助:这是很多世纪流传下来的帮工互助组织管理,特别是建房上梁、盖顶时,全村劳力出动帮工,甚至家里没有成人男劳力时,妇女孩子也来参加担任辅助劳力。

3、耕种收割的换工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协力习俗。

第三,管理村落的共同生活秩序:村落社会要靠村落内部加以管理,于是相应地产生了村寨管理职能机构,产生了村长、村头人和他们的权力。

村寨各方力量及村管理组织往往起到一定发展村落社会的作用。

村管理的惯制有以下一些主要的内容与形式:一、村议事:有的村寨有全村性会议形式;有的则是由村中各家族有威望、有影响的长者组成村老会议,决定本村内外公益事务。

二、村规约:又叫“村规”,现在通称“乡规民约”,是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的传统良俗。

惩罚和教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以治为辅。

三、村制裁:是对村内成员的惩罚事务,一般地采用罚钱、粮、物。

四、村调解:这是村制中调解村内各种纠纷的一种职能,是村管理的一大内容。

五、村保卫。

六、村财产。

[2]190-195
村落社会习俗的传播与交流,扩大了社会习俗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形成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惯制和风尚,为一个政权的法律、行政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或合理的依据。

这便是社会民俗中从俗到礼再到法的必然过程。

乡土观念是国家、民族观念中的组成部分。

乡里社会的习俗惯制在全国的村村落落中发展,成为民风、国风的发源地,爱乡土是爱国主义的起点。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教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

”[3]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道德情怀。

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盛宴,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强调以农为本
由于自先秦以来直至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之中,农业生产自然成为国之大事。

因此,在这个前提与背景下生成的传统节庆,必然表现出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联性。

首先,我们从流传至今的传统节庆日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看出,古人是依据农业生产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进行合理安排的。

可以这么说,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而传统节日日期则是农业文明的典型伴生物和发展标志物。

例如:春天,有元旦春节、元宵灯节、填仓节、立春节、中和节、春龙节、清明节等;秋天,立秋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接踵而至。

这种与农业生产模式相一致的特点表明,节庆民俗基本上是与农业文明发生、发展同步萌芽出现并随之发展的。

其二,传统节庆民俗强调以农为本的文化心态,还可以从中华民族岁时节庆的起源、传说故事、节庆习俗及节日祭祀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反映。

以二月初二龙头节为例,该节相传起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他重农桑,务耕农,每年一到二月初二,往往“亲耕”。

唐尧、虞舜、夏禹也袭而仿效,以后的历代王朝皇帝常常在二月二这一天“祈平”求丰收,或者象征性“亲耕”一番,二月二由此便演变为“龙头节”。

而纵观中国岁时节庆的传说故事,这种以农事活动为题材,以农业劳动者为主人翁的明显居多。

比如:守岁的传说、黄瓜会的故事、重阳节吃糕的传说、灶王的来历传说等等。

还有一些节庆活动,如立春节的“鞭打春牛”和张贴“春牛图”,七夕节的“赛巧会”等,实际上都是围绕男耕女织、风调雨顺和丰收等农事生产而展开的,都反映了岁时节庆浓厚的重农心态。

其三,正如很多人对节庆是一种“饮食文化”的理解一样,传统节庆文化向来便十分重视对人们饮食之欲的满足。

传统节庆饮食是日常饮食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智慧的中国古人在节庆主题的提示引导下对日常饮食的创造和点化。

传统节庆饮食是传统农业低生产力背景下满足“温饱”这一最基本的简单目标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农本观念的间接反映。

就拿最热闹、最隆重、最盛大又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来说,我们说“过年”,其“年”字古意实则为“谷熟”,[4]因而“过年则可以理解为远古人们庆祝收获的节日”。

[5]既为庆祝收获,过年想当然地与“吃”联系在了一起。

形成传统节庆这种重农文化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由中国的农业经济决定的。

传统文化心态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溯源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是先民赖以生息、繁衍与发展的经济基础。

(2)历代王朝及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提倡。

二、崇尚团圆情结,呼唤人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家庭聚会。

在节日的礼仪活动和特定时空里,人们尽情释放着对亲人的关怀问候及对先人的思念。

节日成为互相表达良好祝愿,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除夕之夜,游子们不远千里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是合家团圆的仪式,是尽享天伦之乐的理想生活状态。

春节的传统礼仪活动,人们把家庭的团圆扩大为全社会的同乐,营造出全社会的人际和谐。

清明节踏青既是娱乐健身,也是人际沟通。

传统节日重亲情、重人伦和谐、重人际和谐,是对亲情、人情的呼唤,能预防和救治可能发生的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病。

由于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干,传统中国数千年间基本处于自然经济之中,每个家庭就是农业经济乃至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人多、人和就成为家庭兴旺的必需前提。

因此,中国人有特别强的家庭观念,团圆情结在具有伟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节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过春节历来被中华民族视作全家团圆最重要的节日。

除夕夜有饮宴守岁之
举,含有合家团圆之意的圆桌在家筵中倍受青睐,家人团聚吃除夕饭称“团圆饭”,饺子也成为应时而必不可缺少的春节食品。

人们在除夕辞旧迎新的子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叙家常,边吃饺子,以求来年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健康长寿。

煮饺子,煮破了曰“挣”,没煮破则叫“满”,取圆满幸福之意。

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继续,节日食品是圆圆的“元宵”,观赏着圆圆的大红灯笼,祝贺全家团聚。

每月十五必逢满月,称之为“望”。

满月象征团圆、美满,这一天被看作是最吉利的日子,有祭祀天地,祈求福佑的活动。

正因如此,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也就成为最典型的团圆佳节,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拜月、赏月,吃和馈赠月饼等习俗。

而许多旅居异乡的游子则凝望天上的明月,神游万里,向着故乡致以思念的泪水和温馨的问讯,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夕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等脍灸人口的名句,表达了希望与家人团圆的心声。

三、提倡忠孝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中提倡忠孝反映于节日之中,或因忠孝而感节,或缘节而行忠孝。

在中国各种吉庆类的传统节日如: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下辈向长辈尽孝道,讲敬爱最为普遍的日子。

以除夕夜饮宴守岁之俗为例,此举自汉代出现后,历代皆沿袭。

饭后,由晚辈向长辈行“辞岁礼”,长辈给以“压岁钱”欢庆通宵,连接元旦,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长爱幼的优良传统。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冬至节等属于祭祀的节日,主旨是祭祀上亲先祖,这是古来之礼,表现子孙“敬孝”之心和对亡亲的怀思。

中元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以祭亡亲,故称“鬼节”,下元节,在农历十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祈福禄。

冬至节又称冬节,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享祭先祖。

这种在岁时节庆中祭祖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怀念祖先的心理需要,因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在中国,孝道素来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更因从孝道之长幼有序中能够轻松推导出“忠君”意识,从而将“忠”与“孝”捆绑在一块儿了。

故许多以忠孝出名的历史人物进入了岁时节日中,使这些节日成为一种具有强烈纪念性的重要日子,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而流传下来,典型的是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一般在清明前一至二天甚或三天,两个节日相距过近,因而从唐代起,人们逐渐把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在清明节纪念。

端午节最初关于纪念哪个历史人物,说法不一,各地不同,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介子推说,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陈临之说,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所纪念的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孝或推崇忠孝之人。

其中流传最广泛、最长久的是纪念屈原说。

各地把原有的端午风俗与纪念屈原巧妙地结合起来,一代流传一代,富有教育意义,反映了中华民族提倡忠孝的传统文化心态。

就现代而言,其实国庆节,或是教师节、母亲节等现代节日,也是因提倡忠孝而定的。

通过特定节日对忠孝意识的通俗化宣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追求人际和谐
珍视、推崇人际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亲族之间的和谐是中国岁时节庆的一大特色。

在许多岁时节庆里,人们的各种风俗、习惯,比如拜年、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都是利用节日交流思想、加强感情、消除隔阂、增强团结。

这些节日习
俗充满着社交性的色彩,这种社交性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中华民族所乐于接受,以至盛行不衰,充分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传统文化心态。

春节期间,晚辈给长辈清安、致敬,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致意,祝贺,谓之拜年。

一般是老人留在家里,由成年人带着孩子去拜年,有的是同年同辈人聚在一起先相互拜年,再结伙去给长辈和朋友拜年,有些家长年岁较大就派子弟向亲友拜年,还有学生给老师拜年,女婿携同妻子和孩子给岳父岳母拜年,年岁较大的外甥也要去给舅父拜年。

有些人平时来往较少,为了加强联络,增进情谊,也相互拜年或派人送去一个贺年片。

此外,重阳节时送花糕,中秋节互赠月饼,元宵节互提花灯,端午馈粽子、豆糕的习俗,从古流传到今,长盛不衰。

五、追求自然和谐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着自然规律的变化,它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传统节日,如万象更新的春节,万物萌动的清明,百虫孽生的端午,月明如镜的中秋,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视天、地、人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主张天人一体,人的身体、情感和心灵都应去顺应自然,直接地亲密无间地与天地相交融。

这种提倡热爱自然、天人相融的思想,使中华民族有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文化心态。

一年之首的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万民普庆”的节日。

既而又成为一年一度戴柳踏青、享受新春的旅游佳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自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每夜家家户户出门观灯,历代以来形成了夜游节俗。

春季之后,其它各个季节人们也乐于在节日当天出门游玩。

例如,五月端午,龙舟竞赛,遍及大江南北,人们竟相出外观看龙舟竞渡。

而八月中秋,玩月、游月和赏月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幽赏雅事。

至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主要活动有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等,历代文人骚客以此题材歌咏颇多,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向往美好
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是自然界与人的“合一”,余正荣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成了中国人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而且融进了道家和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境界。

”[6]“它的主导精神是由‘中和’即和谐、圆满、诗化等因素作为主导、一以贯之的。

”[7]总之,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还是渴望团圆的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健康长寿、阖家团聚、事业有成,反映了对家庭幸福、国家昌盛的企望与尊崇,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企盼和热望,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体现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七、关怀生命
传统节日内蕴着对健康的追求及体育竞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养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自然表达与外在形态。

舞龙舞狮尽欢的春节,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清明踏青赏春、端午
龙舟竞渡都是一种竞技与娱乐健身,表现出对生者的生命关怀。

清明节庄重的祭奠仪式,也表达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珍爱,以及对死亡的坦然。

[8]
八、向往爱情自由
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伦理道德,是在基本的纲常伦理即三纲五伦基础上展开的,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则是封建礼教所不容许的。

但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热爱生活、重感情、勇敢向往自由的民族,虽受到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仍有一部分人还是敢于反抗压迫,执着地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这种心态自然也反映到了岁时节庆的习俗之中。

在节日传说中,最生动、最扣人心弦的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七夕节”也逐步成为人们普遍都过的节日,成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综上所述,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一些文化心态,绝大部分是精华的,能为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比如:传统的忠孝观念一旦赋予新的内容,对于今天热爱祖国,倡导尊重老人和保护老人的权益,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都具有积极作用;家庭团圆、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有积极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今天社会面临环境问题的时候更显得重要;重农的心态与今天我们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有相符之处,当然那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对立的则应该加以改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民族传统节日则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民族精神的凝固。

[4]
(二)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
1、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
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是指传统节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化和行为的规范,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行为上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

传统节日之所以富含教化功能,是由于它自身具有特殊的优势:
一是周期性。

人的行为模式要通过反复演练方能形成。

传统节日在人的一生当中不断地重复,具有周期性循环往复的特性。

在年复一年的传统节日中,人们接受连续不断的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按照这种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民族精神内核的传递与继承。

青少年是参与和享受节日文化的重要群体,在传统节日中,青少年连续不断地接受道德、伦理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努力地按照该文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去实践,认识到在社会上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逐渐成为个人活动与社会要求协调的社会人。

因此,传统节日周而复始、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和仪式规范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是参与性。

每个人只要生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都能作为节日文化的亲历者参与其中,获得特定节日文化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内化。

特定的节日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了解、认同传统文化的场景。

由于有切身经历和参与体验的基础,青少年的社会化行为比较容易形成并得到固化。

“传统节庆生活中的祭祖、祭灶、拜月,以及清明踏青、登高辞青、除夕守岁等活动,均无一例外地是少长咸集,共同去参与其中。

如此,儿童便身在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节庆文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