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袋与综合素质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于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意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已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新事物。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而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开放的、多层面的、全面的评价工具,它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相对“真实”的信息和依据,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客观评价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2002年底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徐芬、赵德成在《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一文中这样评述:成长记录袋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它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评价是为了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源泉。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就需要对学生不仅评价“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评价;不仅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也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不局限于学校的表现,同时注重在家庭、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性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成长记录袋的主要作用:
(1)作为教学手段,可以把它作为学生快速参考和阶段性复习关键知识的个人课本,而非评价手段。
(2)支持职业探索(即特长的发挥),并分析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尤其注意学的实用。
(3)用来评价学生对于特定领域(学科、技能)的学习。
(4)用来评价学生在各项活动和领域中的学习,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
(5)从小开始,将成长记录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习惯上,而不仅局限于学校科目。
(三)成长记录袋的主要内容:
学生成长记录袋一般包含的内容有:
1、基本素质报告单。
2、荣誉卡。(各种荣誉证书、各级各类竞赛中的获奖证书或证明及作品。)
3、在学科学习中的起始作品:第一本作业本,第一篇作文,……
在学科学习中的目前最佳作品:一幅画、一份试卷、一张自制的贺卡……
学科的专项评价、考试成绩及学科试卷,以反映自己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4、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心得、作品、图片及音像资料等。
5、优缺点卡。包括平时教师、同学观察评价的记录。
6、德育量化手册、家校联系手册。
7、自评日记或者周记。
学生成长记录袋既包含优势的具体表现,利用它来收集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极大地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又包含认为不足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刺激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反思,进而考察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取得进展。
(四)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优势特征
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评价理念较综合、完美的体现,它具有以下优势特征:
1、主体性
记录袋设计、填写成长记录本、收集成长材料,以学生为主体自定标准、自选形式、自主操作,教师、家长是指导者、引导者。记录袋由学生自己管理,以便随时添加新内容。让每位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全面性
不仅关注“认知”、“结果”、校内表现的评价,同时重视“行为”、“过程”、家庭、社会活动中表现的评价。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他评,使评价成为老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日常化,它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个体的成长。
3、发展性
成长评价日常化,同时配合恰当、积极的反馈方式,让评价主体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受到激励。具体操作中尽可能把评价过程当作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收获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还有与人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能力、作文能力、合作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等等,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1)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为根本,通过对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功能,促进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对普通高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应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和发展性原则。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高中教育正确的导向。
2.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为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所理解与接受,操作简便、直观。方案的指标体系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操作实现信息化。
3.公平性原则。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提前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有关规章制度,并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保障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客观、科学。
4.发展性原则。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适当收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正确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客观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