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徽商文化影响下两地传统聚落民居的特征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月
第35卷第1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an. 2018
Vol. 35 No. 1晋、徽商文化影响下两地传统
聚落民居的特征比较
齐宛苑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中国各地区的传统聚落民居受当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以中国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这两大著名商帮的聚落民居为例,从“聚落形成”、“空间形制”、“建筑装饰”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同的商业文化背景下两 者间存在的异同关系,探讨其建筑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原因。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 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建筑,为当代地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提供思路。
关键词:晋商文化;徽商文化;传统聚落;传统民居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2018)1>0056>05
自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一系列保护及发 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政策被陆续地推行,我国各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受到了重 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聚落 民居再次被挖掘,理论界、设计界对既有聚落及代 表性民居建筑的环境设计与规划建设开始进行深 人系统的研究,全国各地古村、镇聚落及古建民居 的尝试性修复、改造与更新设计案例层出不穷。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聚落民 居有着自己独特的建造风格及文化内涵,因此古 聚落民居的保护、开发及传承工作具有其地域的 特殊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本文就明清时期活跃在 我国境内的两大著名商帮集团—
—山西晋商和徽 州徽商为例,研究其在各自不同的商业文化背景 下,晋商民居与徽商民居在聚落形成、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地域文化中挖掘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的设计本质,以便更有针对性 地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域文化建筑,为当代新地域 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提供思路。
_、晋、徽商形成的时代背景概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在长达5000年的 封建时期,一直遵循着“重农抑商”政策。然而随 着时代的发展世人对商业的行业认知开始世俗 化,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曾言:“若以 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果能 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 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1]m顾志耐 先生提出的世俗主义、平等主义、民族主义在明代 中期基本实现,促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以山西晋中晋商、安徽皖 南徽商为代表的商帮集团孕育而生,对中国的封 建晚期乃至近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晋中、皖南传统聚落民居区域环境概述
聚落即人类集中的聚居地(Settlement)。聚
收稿日期:2017-12-0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现代审美语境下代表性徽州古村落环境设计 研究”(SK2012B600) ;201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安徽古村落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的环境设
计研究”(AHSKZ2015D22)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徽州古民居设
计生态观的传承与应用研究”(SK2014A027)
作者简介:齐宛苑(1982 -),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及建筑美学。
• 56 •
落自古有之,有的古代聚落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下,由小而大发展成 为现代城市聚落;有的则因经济水平、地域交通等 其它因素影响,始终保持原有的聚落规模和聚落 形态,成为传统社会的化石地、民族民间乡土文化 的载体,即定义为传统聚落[2]。晋中、皖南地区 极具考察价值的传统聚落均由明清时期的晋、徽 商人所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 文化环境特征。
(一)自然环境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东临太行山,西起吕 梁山并与黄河相依,北部与内蒙古接壤,南临陕西 并以黄河、中条山为界,地貌呈东西两侧高山耸 立,中部地区盆地绵延,整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晋商主要发源于以太谷、平遥、介休为中心的晋中 区域即山西省中部,早期倚重农业,后期晋中一带 逐步发展成为军事、政治中心,使得该区域人多地 少,土地使用严重不足。《晋乘蒐略》一书有描 述:“无平地沃土之绕,无水泉浇灌之益,无舟车 鱼米之利”[3]。迫于生计,晋人弃耕从商,晋商队 伍蓬勃发展。
徽商发源地主要分布在古徽州一府(徽州 府)六县(即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境内,即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周边地区。该区域川 谷崎岖、万山环绕,地势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崎岖 的山路造成交通极为不便,加之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热多雨,降雨时常引发山洪,更加剧了山路行走 的艰难。
综上所述,晋人和徽人都是因生活环境无法 适应传统的农耕生产而被迫走上了从商道路,历 经千辛万苦成就商业传奇,他日荣归故里大兴土 木建造宅院。因此在农耕时代,看似耕地贫瘠、生 产条件堪忧的土地上,两地的聚落建筑却做工考 究,一派欣欣向荣。
(二) 社会环境
山西地处中原北部,自春秋战国到清末,经历 了数次民族战乱及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民族与当地汉族长期通婚杂居,游牧文化和农耕 文化不断交融互补,促使山西境内的人民具有豪 爽、质朴、无太多行业等级意识却又不失儒雅诚信 的性格。因此晋商民居粗矿豪迈、大气庄严。(图1)
古徽州地势险要,是北方士族举家搬迁偏安 避祸,保存族血以达到生存与繁衍的安身之地。北方士族进驻当地后通过长期的文化融合逐步同 化了山越人,形成现在意义上的徽州人,因此徽州 人既具有中原先进的儒学文化气质,又具备南方
图1榆次常家庄园鸟瞰
人婉约、低调的处世态度,反映在徽州民居上的特 征是典雅朴素、清新内敛。(图2)
图2徽州宏村
同样是民族融合,晋人多次受少数民族统治,同时又利用自己先进的文化汉化少数民族,两 者间表现出的是多民族的平等与交流,社会环境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而徽州人 则反客为主,通过中原文化影响着山越人,表现出 一种强大的同质化能力,社会认知中保持着一种 家长制的传统性与稳定性。
(三)文化环境
山西和安徽自古以来被称赞为文化古地,山西“晋学”和安徽“徽学”作为中华地域文化学的 代表而誉满全球。晋学又称“晋文化学”或“三晋 文化学”,研究内容涉及发生在山西境内或山西 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演进、民族发展、经济生活、军事战争、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等相关课题,偏向 文化哲学范畴的历史性学科[1]6。相比晋学,徽学 包含着更多的学科价值,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徽 商、徽州宗族、新安理学、徽州契约文书等,学科体 系涵盖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人类文 化学等[4]。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晋商与徽商 明睿的辨识、温雅的学识以及不畏艰苦的品质,并 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孕育生长,逐步发展成各具 特色的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
三、晋、徽商文化对两地传统聚落民居的影响比较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财力和文化现象的潜在表
•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