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为1987年在二里 头遗址出土的三足铜 鼎。这是我国目前发 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器,被誉为“华夏第 一鼎”。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 的鼎、爵、钺、玉器
镶嵌十字纹方钺
精美的陶器如盉、爵可能 不是日用品而是礼器。
铜爵 兽面纹铜牌:镶嵌绿松石,可能是用于宫廷舞宴的饰物;又是百官
(1) 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 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 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2)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 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 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 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 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 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 大门。
通过“追述”的方式记载
想想这些文献有什么特点,是否真实可信?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
讲“公”,重视贤能信睦,尊老爱幼,无私欲诈谋——大同。
讲“家”(私),有私利诈谋,以礼仪制度规范人——小康。
特点 王位继承
大同之世
天下为公 禅让制
本课概要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2、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 具备国家的特征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2、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有关夏朝的文献:
《国语》、“四书五经”、《竹书纪年》、《礼记》、 《史记·夏本纪》等
小康之世
天下为家 世袭制
“大同”的典型——姜寨遗址(原始社会) “小康”的典型——西周“礼乐制度”;“分邦建国”。(国家产
2、世袭制转为禅让制
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禅让制遭 到破坏,“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逐渐为“大人世及以为礼” 的世袭制取代。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
崩。……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舜之子)而朝禹。
A.共同耕作 B.平均分配 C.原始平等 D.天下为家 2、传说中尧接受四岳推荐,将帝位让给舜,舜年 老再传给禹,这种制度称为 A.推荐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集权制 3、开启王位世袭制的人是 A.尧 B.舜 C.启 D.汤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姓姒氏。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Hale Waihona Puke 禅让制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 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於 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遂灭 有扈氏。天下咸朝。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文献中的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
夏朝已进入国家
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是否夏都尚存争议
夏:尚在探索之中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 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 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 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夏王朝你在哪里?如果有,我们能否,以 及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人们不禁要问。
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 据学的重大革新。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史探究
公天下到家天下
——世袭制

文 百官、军队、刑法、监狱 ——国家机器



史记
——最早王国

宫殿
——王权
上 第
考 玉器、青铜时代
——礼制

古 二里头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物

——夏文化具邦国走向王国的特征


1、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 “大同之世”,以下不属于“大同之世”特征的 是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了解历史发展的脉搏
1、新石器前期:姜寨遗址(母系氏族社会) 2、新石器后期:满天星斗般的遗址(父系氏族社会)
传说人物(炎帝、黄帝、尧、舜、禹)
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 史前孩提时代的成人礼,是中国文明史 上的一座里程碑。 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 甚至怀疑夏王朝是否真的曾经拥有。
夏 二里头文化与 史探究
如果你是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者,你认为二
里头文化很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夏文化遗址的条 件是什么?
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
地域上吻合 时间上吻合 有文字证明
夏文化
C14、核磁共振法等判断遗址存在的时间与夏朝基本吻合。
遗憾:缺少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随着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到来, 整个学科充满自信,学者们进而积极地进 行考古与文献材料的整合研究,力图解决 仅凭文献史学不能确证的夏王朝及夏商王 朝的分界问题。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图: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
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A、发掘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 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B、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 饲养家畜 C、出土的青铜器和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说明夏朝 礼制有一定的发展)
世袭制
3、夏朝已经具备国家的特征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 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制定了刑法
《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礼记·明堂位》:“夏后氏百官”。 《尚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 (夏朝已经在分官设职。)
《尚书·甘誓》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 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 用命,戮于社。
• 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 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在地域和年
代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吻合,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 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但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新史料的发 现
有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 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 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 来复原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