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要依据新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思想品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侧重于说教、知识灌输和答题能力训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一切以生活主题为基础,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程框架,尊重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提倡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体验中提升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感悟,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回归生活找准切入点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也就实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二、关注个性培养和展示特长激发自信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体,传统的教育因过分强调统一而千篇一律,学生无个性可言。新课程则强调关注生命个体,培养求知欲望,挖掘个性特长,打破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使知识从抽象的理性世界回归到具体而丰富的生活世界,让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记得有一位漫画家画了这样一幅漫画,学生进校园时是一个个有棱有角、极富个性的个体,等到毕业时都变成了同一个模样。大教育家张伯苓也曾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决定了教育关注的首要问题不能只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并使之成为受用一生的财富。比如:我班有个孩子是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但生活技能较强,为了她,我特意协同班主任安排一次活动,让她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活动让她信心大增,性格也从此发生了转变。还有一个对学习不是很热情的学生,但他体育有特长,尤其爱好篮球,我在肯定了他的特长的同时,巧妙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并向学习方面引导,学习跟你打球一样需要学,更需要去悟,我的话对他的启发很大,并且在学习上有所改变,后来他就因为爱篮球考上了体校。
三、优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和好书交朋友》这一课,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和好书交朋友会长知识、有助于学习这些道理。但是,如何选择好书?怎样科学读书?这些问题还应指导。我在网络教室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交流读书体会,比一比读好书与读不良书籍的不同后果;学生推荐好书,说说理由;制作读书卡片等,知道读书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上网阅读,学会进入“儿童书库”,怎样挑选合适的书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
自主活动的机会,拓宽了学生选择好书的途径,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四、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例如在《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我让学生用易拉罐搭塔,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搭塔,在规定时间内请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所以有的学生忙着搭塔,有的学生在互相埋怨,有的学生实在插不上手,就承担起指挥的任务但没有人听,还有的学生想参与却被组内成员排挤,只能在一旁观望,最后各组成果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却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这时,我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启发学生要相互配合。再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搭一次塔,许多组都取得较第一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后我让学生谈两次搭塔的感受,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在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娟.《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5.(05).
[2]仁海.《浅谈小学思品教育创新教学探讨》,基础教育研究,2005.(15).
[3]马芬.《用新课改的精神审视小学思品教学方法》,中国教师,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