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1三民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学习目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的作用。

2012高考考纲: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2012会考考纲: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新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综述】:20世纪中国产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历史性的伟人和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
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位伟人:、、
3、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4、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品质:
(1)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

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以和
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3)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5、三人共同之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
【预学导航】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3)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迫使中国志士仁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之后,认识到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2、三民主义的提出:
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解释为“”即
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
①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的追求和发展的要求,
②反映了人民争取和的强烈愿望,代表的方向。

③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三民主义在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⑶局限:①对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主张。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的努力屡遭失败(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⑵受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之中。

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改组,实行、、三大政策。

⑷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和坚定的民主信念(根本)
2、提出:年1月,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基本内容:
民族——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4、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与中共的纲领在若干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时期的旗帜,有力推动了_________ __的发展。

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5、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问题探究】
1、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1)相同点:
①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②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③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④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孙中山一生中有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那么他的第二次转变是什么呢?并思考孙中山能够实现第二次伟大转变的原因。

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品质?
【课堂巩固】
1..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
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

该主张主要体
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扶助农工思想
2.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1979年2月五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将每年3
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孙中山关心
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3.下列关于孙中山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精华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表述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②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③具有鲜明
的爱国主义特色④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顺应的“世界潮流”
是 A.民族主义 B.政治民主化 C.社会主义 D.经济全球化
5.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

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
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
C.提出节制资本
D.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6、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

但民生主义,在前
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

”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
是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
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品质?
(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ABDDBAA
(1)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变化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
争屡次失败;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
国主义的民族特色,成为当时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材料三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为了材料四的“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5)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1、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改良”),以后主张革命;
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
5、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

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孙中山一生中有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那么他的第二次转变是什么呢?并思考孙中山能够实现第二次伟大转变的原因。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
1、根本原因:
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

2、客观条件:
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
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