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梭感觉纤维感觉传入冲动增加
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兴奋
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 通过 神经元的传出活动调节肌肉张力的反射过程
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
梭内肌收缩装置收缩
肌梭感受装置受牵拉
肌梭感觉纤维感觉传入冲动增加
支配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兴奋
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
二、低位脑干及高位中枢 对肌紧张的调节
1.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
+
叶蚓部
小脑前 前庭核 叶两侧
+
抑制区
(小、活动弱)
易化区
(大、活动较强)
网状脊髓束
IPSP
EPSP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 腱器官(tendon organ)及肌肉的张力感受性反射:
梭外肌等长收缩
腱器官(位于肌腱内,与梭外肌串联,为张力感受器)受牵拉
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Ib类传入)
抑制支配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有: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节间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刺激脊动物皮肤→受刺激侧肢体 屈肌收缩,伸肌驰缓。(具保护意义) 伸肌
对侧伸肌反射 刺激强度加大→同侧肢体屈肌 收缩,对侧肢体伸肌。(保持身体平衡) 受刺激侧屈
皮肤感受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
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躯体运动的调节系统功能
☆ 运动的设想起源 大脑皮层联络区; ☆ 运动的设计: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半球外侧皮层; ☆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皮层小脑。
① 引发随意运动 ② 调节姿势 ③ 协调不同肌群活动
➢ 支配肌肉的传出纤维
神经元---梭外肌; 神经元---梭内肌;
➢ 传出纤维末梢的组织学类型:
板状末梢-----支配核袋纤维 蔓生状末梢-----支配核链纤维
➢ 运动神经元末梢-----同时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 肌梭感觉传入纤维对梭内肌被牵拉的两种反应形式: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3. 牵张反射的机制 ➢ 肌梭(muscle spindle)的结构
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 fiber) 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
核袋纤维(nuclear bag fiber) 核链纤维(nuclear chain fiber)
☆ 运动的指令(动令、执行) 皮层运动区→皮层脊髓和脑干束→骨骼肌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1.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感受器----肌梭 ➢ 效应器----快肌 ➢ 潜伏期----0.7ms(单突触)
2.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 持续缓慢牵拉肌腱时的牵张反射---维持姿势 ➢ 感受器----肌梭 ➢ 效应器----慢肌 ➢ 多突触反射 ➢ 交互抑制
梭外肌与梭内肌纤维呈并联(平行)关系 梭内肌收缩成分与其感受装置呈串联关系 ➢ 肌梭的传入神经
Ia类:末梢环绕在核袋和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分 II类:末梢呈花枝样分布于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分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僵直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脑干整合完成的姿势反射有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
• 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性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和颈
紧张反射(tonic neck reflex)。
中枢在前庭核,正常人高级中枢存在,状态反射被抑制不易表现出来
梭内肌被牵拉(1)核袋纤维的螺旋型末梢对牵张速率改变产 生传入放电反应(动态性反应,对牵张速率敏感)
(2)核链纤维的螺旋型末梢在整个牵张刺激 时期内均有感觉传入放电,且放电持续平稳增加 (动态性反应, 对肌肉长度改变敏感)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牵张反射过程: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
梭外肌被拉长,梭内肌感受装置亦被拉长
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控制系统—运动神经系统
(一)脊髓调节运动的基本机制 (二)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四) 小脑的功能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一、脊髓
功能: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α运动N元
梭外肌
γ运动N元
梭内肌
运动单位
对侧腿伸
㈠脊休克
•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 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的无反射状态。
表现:
•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 发汗反射消失 • 血压下降 • 粪尿积聚 • (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恢复)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脊休克产生和恢复的原因:
• 产生:
•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或抑制调节所致
• 恢复:
• 脊髓的初级中枢发挥作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㈡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产生的反射性收缩。 1.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 2.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反射弧:牵拉肌肉→肌梭兴奋→Ⅰ.Ⅱf →脊髓α运动N元兴奋→受牵肌肉收缩
调节肌紧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 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人类去皮层僵直及去大脑僵直
A、B、C去皮层僵直 A、仰卧,头部姿势正常,
上肢半屈 B、C、转动头部时上肢姿势 D、去大脑僵直,上下肢均
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兴奋
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 通过 神经元的传出活动调节肌肉张力的反射过程
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
梭内肌收缩装置收缩
肌梭感受装置受牵拉
肌梭感觉纤维感觉传入冲动增加
支配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兴奋
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
二、低位脑干及高位中枢 对肌紧张的调节
1.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
+
叶蚓部
小脑前 前庭核 叶两侧
+
抑制区
(小、活动弱)
易化区
(大、活动较强)
网状脊髓束
IPSP
EPSP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 腱器官(tendon organ)及肌肉的张力感受性反射:
梭外肌等长收缩
腱器官(位于肌腱内,与梭外肌串联,为张力感受器)受牵拉
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Ib类传入)
抑制支配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有: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节间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刺激脊动物皮肤→受刺激侧肢体 屈肌收缩,伸肌驰缓。(具保护意义) 伸肌
对侧伸肌反射 刺激强度加大→同侧肢体屈肌 收缩,对侧肢体伸肌。(保持身体平衡) 受刺激侧屈
皮肤感受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
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躯体运动的调节系统功能
☆ 运动的设想起源 大脑皮层联络区; ☆ 运动的设计: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半球外侧皮层; ☆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皮层小脑。
① 引发随意运动 ② 调节姿势 ③ 协调不同肌群活动
➢ 支配肌肉的传出纤维
神经元---梭外肌; 神经元---梭内肌;
➢ 传出纤维末梢的组织学类型:
板状末梢-----支配核袋纤维 蔓生状末梢-----支配核链纤维
➢ 运动神经元末梢-----同时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 肌梭感觉传入纤维对梭内肌被牵拉的两种反应形式: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3. 牵张反射的机制 ➢ 肌梭(muscle spindle)的结构
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 fiber) 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
核袋纤维(nuclear bag fiber) 核链纤维(nuclear chain fiber)
☆ 运动的指令(动令、执行) 皮层运动区→皮层脊髓和脑干束→骨骼肌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1.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感受器----肌梭 ➢ 效应器----快肌 ➢ 潜伏期----0.7ms(单突触)
2.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 持续缓慢牵拉肌腱时的牵张反射---维持姿势 ➢ 感受器----肌梭 ➢ 效应器----慢肌 ➢ 多突触反射 ➢ 交互抑制
梭外肌与梭内肌纤维呈并联(平行)关系 梭内肌收缩成分与其感受装置呈串联关系 ➢ 肌梭的传入神经
Ia类:末梢环绕在核袋和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分 II类:末梢呈花枝样分布于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分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僵直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脑干整合完成的姿势反射有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
• 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性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和颈
紧张反射(tonic neck reflex)。
中枢在前庭核,正常人高级中枢存在,状态反射被抑制不易表现出来
梭内肌被牵拉(1)核袋纤维的螺旋型末梢对牵张速率改变产 生传入放电反应(动态性反应,对牵张速率敏感)
(2)核链纤维的螺旋型末梢在整个牵张刺激 时期内均有感觉传入放电,且放电持续平稳增加 (动态性反应, 对肌肉长度改变敏感)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牵张反射过程: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
梭外肌被拉长,梭内肌感受装置亦被拉长
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控制系统—运动神经系统
(一)脊髓调节运动的基本机制 (二)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四) 小脑的功能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一、脊髓
功能: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α运动N元
梭外肌
γ运动N元
梭内肌
运动单位
对侧腿伸
㈠脊休克
•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 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的无反射状态。
表现:
•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 发汗反射消失 • 血压下降 • 粪尿积聚 • (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恢复)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脊休克产生和恢复的原因:
• 产生:
•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或抑制调节所致
• 恢复:
• 脊髓的初级中枢发挥作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㈡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产生的反射性收缩。 1.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 2.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反射弧:牵拉肌肉→肌梭兴奋→Ⅰ.Ⅱf →脊髓α运动N元兴奋→受牵肌肉收缩
调节肌紧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 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
人类去皮层僵直及去大脑僵直
A、B、C去皮层僵直 A、仰卧,头部姿势正常,
上肢半屈 B、C、转动头部时上肢姿势 D、去大脑僵直,上下肢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