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研究跨国公司的理 论界中最具影响的理论,邓宁借鉴和综合了以往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的精华,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 动因和决定因素,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涵盖性得到了理 论界的普遍认同。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认为该理论 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近些 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而且该理论几乎 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 础,缺乏独创性;二是没有强调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 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三是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 一环节深入研究;四是无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三)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完善
(1)约翰逊于197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公司的效率与 福利意义》的论文,他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来自企业 对知识产权资产使用的控制。 (2)凯夫斯于187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公司:对外投 资的产业经济学》的论文,他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 产品的差异性。 (3)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寡占反应与跨国 公司》的论文,他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寡占行 业少数几家寡占公司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在这种结构或市场 中,每一个大企业的都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其中的任何 一家企业的行为,都会影响其它几家大企业,因此寡头企业 的行为具有相互的依赖性,这也叫寡占反应行为。
二、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内部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 后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所提 出和形成的理论,它是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一种比较流 行的理论。垄断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内部化 定理,1937年美国学者科斯(R· H· Coase)就在一篇题为《 企业的性质》的论文中,就探讨了在市场交易中发生的交易 成本问题,他把市场成本分为寻找和确定何时贸易价格的活 动成本、确定合同签约人的责任成本、接受这种合同的风险 成本和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他认为企业的内部 化组织则是一种低成本有效的生产联系方式,当企业的内部 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倾向 于内部化交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小岛清认为国际分工与比较成本的原则是一致的,不同国
家劳动和经济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
率出现差异,垄断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 济因素的分析,却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根据比较成本 和比较利润来分析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更具普遍性。
(三)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基础应该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 大的论点。 (2)它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 基础上融合起来。 (3)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 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 (4)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 结构。 (5)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 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
(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这一研究领 域,还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 模式,提出了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对对外直接 投资的根本原因。垄断优势理论为后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的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 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 他强调的是现有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探讨的问题不仅是局部 的而且是静态的,它并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备垄断 优势,因此该理论缺乏动态分析。此外,垄断优势理论还带 有很强是绝对性,它特别强调拥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者是 少数寡头企业,但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 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垄断优势理论对此显得束手无策。
学派众多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一)垄断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斯蒂芬· 海默在他
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中首先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海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论点 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产品从推出、流行到退世 的整个兴衰过程。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是,拥有 知识资产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保持其技术的优 势地位,以便享有新产品的创新利益。但是新技术不可能
长期被垄断,随着这些产品制造技术的成熟,会被很多生
产者仿制,垄断优势会逐渐丧失。因此产品的生产的区位 会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发生相应的转移。
(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内部化理论探讨的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 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 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企业内部的转移价 格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使内部市场能向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
发挥作用。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表现,该理论从
中间产品的性质与市场机制的矛盾中来论证内部化的必要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优 势,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从而保证跨国经营的优势。
(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 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 位的选择。并且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使 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 的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将跨国公司的 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决三项相互依存的决 策程序分开,这与跨国公司同时整体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 符。二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 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 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三是该理论也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 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 为。
40年代以后麦克道格尔和肯普,在纳克斯资本收益率差
别引起的资本流动的理论的基础上,用几何图形来解释国际
直接投资活动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这一资本流动理论在当 时颇具影响,但它仅仅使用几何图形诠释了国际直接投资和 间接投资共性的东西,所以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资本流动理 论时间虽然在后,但离国际直接投资更远。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生产格局在70年代以后呈现出复杂的趋势,西欧 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兴起,发达国家间出现相互交叉投资现 象,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他 发展中国家投资,合资形式成为海外企业的主要形式,这 些理论对此现象都无法进行解释。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 授邓宁试图建立一种全面的理论,用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 的起因和影响对外投资发展方向的因素,他当时认为,目 前缺乏统一的国际生产理论,传统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 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区位选择综 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研究方法。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背景 维农于1966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 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 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 和区位的选择。这一理论达到了既可以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 际贸易问题,也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I.L.Paradigm )。它从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中选择了他认为最关键的
变量:厂商特定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和国家区位优 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三个变量不分主次,它们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组合决定了国际投资活动方式。只有当上述三 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三)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内部化理论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 投资的动机,并从国际分工和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的角度来 探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内部化是建立在交 易成本基础之上的解决跨国公司形成动因的一种理论,它既 是对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的一种发展,同时也是西方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转折点。 内部化理论也显示出许多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能考虑在 现存的世界经济结构中制约跨国公司发展各种因素尤其是非 生产要素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影响;二是忽略了 对跨国公司这种典型的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三是没有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原因作出分析;最 后内部化理论忽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对投资的积极作用。
本企业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其对外投资与美国的对外投资日 益趋同;其二,是按小岛清的解释,发展中国家是不能对外进 行直接投资的,更不能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它无法解释 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四、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产业选择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 切合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随着随着20世纪 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的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发 展国家的投资发展迅猛,小岛清对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作 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提出了创立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 势理论。
第三章来自百度文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纳克斯1933年发表一篇题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的论文,揭开了国际学术界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序幕 。纳克斯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是由于各国间利
率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资本总是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
高的国家,而产生利率差的原因又是因为各国资本的供求关 系决定的,“利率诱因”会打破原来的供求关系,从而优惠 是利率发生逆向变动,利率和资本的循环往复变动,国际资 本的动态平衡最终造成了国际资本不断地流动。
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 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从开创了一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 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一般有以下几种: (1)技术优势 (2)资本筹集优势 (3)规模经济优势 (4)管理优势 (5)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样,
也是立足日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很大的 局限性。其一,比较优势理论符合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大量 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它却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 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大部
分是属于贸易替代型的,而并非是贸易创造型的,这也表明日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迅速崛起和规模的的
不断增大,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因此
,国际直接投资受到发达国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不只从 利率差异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而且开始强调产业活 动、技术创新、市场动态和产品的差异等因素对国际直接投 资活动的影响,独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便应运而生,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