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庆阳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赵法发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使中国红色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进入国人视野,推动了红色文化大众化趋势。红色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通过不同媒介得以生产与传播,形成当下中国新的文化景观。红色文化从革命老区走向全国,从革命遗址旧迹走进万千大众的日常生活,并浸入人民群众思想灵魂的深处。唱响红歌、重温红色经典、再造红色经典、反思红色历史、再现红色记忆……,红色俨然成为当前中国主流文化的文化标签。

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是陕甘边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之后成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庆阳存有着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随着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学人也开始重视对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果①,但与其他地方红色文化研究相比较,就略显薄弱,且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失。故,笔者就庆阳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做一粗略的论述,并对此现状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和观点,以求教于方家。

一、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

“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②革命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20世纪前期中国历史的演进一直与革命形影不离。革命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参与其中的人。亨廷顿认为:“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③这种变革一般首先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发起,进而引起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变迁景象。因此,革命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是手段急遽、影响深广的整体变迁,革命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亦即“革命”自身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而具有独特价值和功能的文化形态。④革命文化,无疑是20世纪最强劲的文化形态之一。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进而以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继续推进。虽然20世纪末革

①近些年来,庆阳市政府和本土学者十分重视庆阳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2009年6月,庆阳市华池县在兰州召开的“红色南梁,魅力华池”为主题的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暨精品旅游路线推介会;2010年5月,庆阳市提出“依托红黑绿黄四大资源,加快建设经济强市”,这里“红”就是指庆阳的“红色文化”;2011年6月,庆阳市主办了第二届全国红色运动会。同时,在庆阳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庆阳市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召开了“陕甘边根据地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2011年6月召开了“党在陕甘边根据地执政经验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2012年8月召开了“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并编辑出版了论文集,郭文奎主编的《南梁烽火与中国革命》(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陕甘边根据地研究》编辑委员会编:《陕甘边根据地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党在陕甘边根据地执政经验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尤其是今年8月召开的“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资料高层论坛”,学人较集中地研讨了庆阳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②阿伦特:《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版,第241页。

④唐少杰:《从文化革命到革命文化——20 世纪革命一瞥》,《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

命已经淡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因素,但20世纪前期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形成的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理念和革命文化,是20世纪中国文化最为耀目的文化景观之一。围绕中国革命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学界已经在“革命文化”概念基础上进行了颇多探讨与反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指的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①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区别于旧民主主义文化的地方,主要的在于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以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亦即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指导的。②不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发展空间还主要局限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等区域,尚未完成主流文化地位的构建。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应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重新建构,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革命文化”仍是这个时期“占主流的文化形态,……包括各种类型的歌颂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文学艺术文本,各种关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叙述、话语、符号等等。”③借助党的全国执政地位的实现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各种管道,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仍然突出了革命性。“它最鲜明的特质之一,是它不断宣称的革命性。”这一革命性特质契合了那个时代对革命文化的需求,因此,革命文化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即新中国的官方文化、主流文化。”④可以说,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是一个红色经典辈出的时代。借助“红色经典”的传播和主流传媒的铺天盖地般地宣传,革命文化实现了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从区域文化到全国文化的嬗变。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渐走出以继续革命、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窠臼,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方针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表征的新时期文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质。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而继续深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中被重新加以解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视野中,“革命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⑤有学者就此将革命文化界定为:“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革命现实、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不但是中国革命时代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国目前多元文化格局中重要一元”。⑥上述界定反映了“革命文化”概念内涵的演变与意识形态建构和主导文化建设的关系,它以与时俱进的姿态,适应了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建构的需求,其内涵也随着时代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

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708—709页。

②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③陶东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

④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版),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版,第178—181。

⑤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78页。

⑥徐利兰:《论中国“革命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