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与你终身相伴的;语文,学的是母语,终生支撑着“人类最大的财富”思维的,只能是母语(杨振宁、李政道也概莫能外)。

因此,为了自己一辈子的生活质量,大家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
中国人学中国语文最容易,但中国中学生学的中国语文,是世界各国中学生所学的中国语文中最高层次的。

这个不妨用中国人学英语去比较一下。

有人说学语文没巧门,就是较多的识记背诵,这不错,一定要有识记背诵之功,但这种说法太不全面,识记背诵,还是基础的,低层的;小学生学好语文较多得力于这个方面,高中生学语文就远远不只是这样了,最难的,千头万绪的,即是那缜密的思维功夫了——各个学科都共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

思维功夫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最要学的根本东西是两样:一是思维,一是语言。

思维不高明,语言便是散沙;语言不丰富,思维便无所凭借。

(语文,常是讲一些一个个认得的文字组成的文章,要讲,讲什么?讲内容,讲思路,讲艺术,讲感情,讲人生。

)我们同学在分析判断理解中,在假设联想想象中,在作文表情达意中,在语言运用中,在语文试卷中,错得最多的往往在思维上!老舍改写艄公在船上召唤岸上众人上船的一声长喊“开船啦——”为“开船喽——”,(有一次,日本有家出版社准备把他的《宝船》编入日本的汉语课本,他们就文中的“开船喽!”这句话向老舍讨教:为什么不用“开船啦!”老舍先生的回答是:“我朗读的时候,发现‘喽’字是对大伙说话的,如一个人喊‘开船喽!’是表示招呼大家,如果说‘开船啦!’意思便没有这么明确。

)表现了思维的细腻缜密功夫,这可能深奥了些,那我这上面文字的“太不”和“不太”的意思也是很不一样的,它们作为词汇,谁都掌握了,作为语法谁都通,要使用得正确靠什么?最靠思维。

一、是处留心皆语文
要有“大语文”的概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社会这个大课堂里,随处都可以学语文。

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看广告,看通知,听广播,听歌词,与人交谈,
写书信假条等日常应用文字……无处不有语文可学。

因此,我有一个说法:语文学习的形式多样和不拘一格(如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式样、方法下进行),相对其他学科,完全占有绝对的优势!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里的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非常启发人;世事、人情中,最含语文——语文教人生活怎样,语文教人怎样生活。

我还有一个说法:人一张口便有艺术(语文)在——语文素养是随处体现的。

二、“捡粪”精神学语文
“捡粪”的说法出自著名作家孙犁之口,意思是要点点滴滴地勤作积累。

背诵一段文章、一首诗词;弄懂一字读音,一词含义;抄录一段名言、一句警语;掌握一则修辞手法,一样表现方法……积水成渊,聚沙成塔。

一句话,没有积累,绝没有语文的金字塔!语文的长进中没有“速效胶囊”,是涓涓滴滴式、台台阶阶状上升的,基础夯得不牢,差些点点滴滴的积累,终将有用时恨少、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时候的。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在语文学习中最典型!有人说看了四大名著,期末或高考到底能长几分?同学们,这个问题谁能回答出来?乍一听,这问题好实在啊,提问的人做事是多务实啊;其实,这是“天真”得未免有些可笑的,是典型的急功近利。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复杂甚至完全相反!如写“赤兔之死”拿了满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究竟是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不妨打个比方:山林里扯起大网来捕飞鸟,一天甚至一月能网到几只飞鸟的,可能就那么几个网眼;倘若你在人家织了两三个网眼的时候问:这两三个网眼到底能网到几只鸟?织网人肯定是摇头的,一只鸟也网不到!但是,同学们,这三两个网眼是织还是不织呢?
三、语文最重要的作业之一是阅读(和记诵)。

《阅读学原理》上就说过:“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
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

”通过阅读,你潜滋暗长了许多方面的好多素养,你不过暂时没有明显知觉罢了。

因而阅读作用是巨大的!
而阅读又最具“软性”,相对一些学科的有卷可交、有分可改,有成绩可统计、有名次可排序的“硬性”作业来,常被同学们认为是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甚至可有可无;一旦同时有了“硬性”作业,语文阅读便“退居二线”或被束之高阁,朗读和背诵这些最基本的“语文作业”更是如此了(例略)。

因而越是硬性作业多的环境,语文学科的长进就越显艰难。

郑重地告诫:自己要当学习的主人去好好把握各门学科的齐头并进,愿大家不要做“欺软怕硬”的人!
四、要养成读听说写的好习惯
1、“精读”“博览”的阅读习惯。

要会读书,不仅要精读,如老师在课堂里讲读的课文,但远远不够,因而很要泛览,语文里好多东西不是推理得出来的,常是不见就不识的,不记诵就不行的。

这里要特别谈到朗读,朗读,大家较多的是认识不足的,而它相当重要,对记诵、语感尤为有用——记忆,不是大脑所独司独占的,眼睛、耳朵、口腔、喉咙、舌头都有记忆的功能!比如你现在背诵先前的有些诗文,为什么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并且口腔、舌头、喉咙等能自然协调的习惯运作,这就是它们也能记忆的奇妙表现。

所以大家在早晚两次朗读中,要充分调动口耳喉舌各器官全部运作,读得毫不顾虑,读得旁若无人,读得尽情沉醉。

2、“专心”“择要”的听话习惯。

要会听讲,在语文课里,可能师生都讲得多些。

同学们不能忽视“讲”和“听”,而且“讲”和“听”中是大有学问的,你在其中是应该很有借鉴、多所评价的一些心理活动的;也应有整体驾驭和择要整理的。

3、“有序”“得体”的说话习惯。

要会说话和回答问题,头绪多了要理出条贯层次,分出轻重先后;要善于表达,如何恰到好处,有时要切中肯綮,击中要害,有时要妙用修辞,
形象生动,有时又要看对象,委婉、曲折、谦敬……高考是要考“得体”的,平时与人语言交流都要留心。

3、“求诚”“不苟”的写作习惯。

要会作文,首先要感情真挚,倘若不动感情,不多思想,用人家的现成话语,套版语言,再美的文句也是隔着的,没劲的,只有通过自己真挚感情的过滤,才叫言而由衷,才能感动人心。

4、“规范”“清晰”的书写习惯。

要会书写,以规范清晰为贵。

2012江苏高考作文评析
试题沿用了往年提示语(材料)+题目的形式,但有一些变化,材料不是对命题中有关概念的解释或解说,而是引用了古今中外有内在关联的三则材料,从中引出题目。

而这三则材料又有明显的提示、引导的作用,实际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今年作文相比往年略有变化。

首先是过去作文提示语多为命题者所写,而今年引用了古今中外名人诗句。

尽管提示语“换了面孔”,但仍然可以给考生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综合几个方面,这篇作文记叙、议论都好写。

另一个变化是,自2009年以来,江苏高考作文多考单一型作文题目,如“品味时尚”、“拒绝平庸”,而今年却考了关系型作文题,这说明关系型和单一型作文在交互考,这就提醒下一届的考生在复习时“别吊死在一棵树上”。

关系型作文能看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关系双方要联系在一起,还要有所侧重。

今年的作文题目和2005年、2006年的题目是同一类型,均为“关系型(或称联系型)作文”。

关系型的作文属于写某某和某某的关系,2005年的作文题目是《凤头、猪肚、豹尾》,2006年的题目则是《人与路》。

对于该类型的作文,审题很重要。

忧,指担忧、发愁。

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

当被某事物所感动,或者被深深地感动时,这种心理取向体现得更为强烈。

“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

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这从繁体字“憂”和“愛”的字形上可以得到启发。

这道题目出得不错。

1.“忧与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内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暮年未敢忘忧爱,喜听三边奏凯音。

”(【宋】刘克庄诗句)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让青年学生来思考“忧与爱”的问题很有意义。

2. 材料选得好,便于考生从熟悉的材料中去窥见丰富的内涵,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有利于选拔性考试拉开档次。

3. 用材料的形式而不是用以往的解说命题的提示语形式,不会束缚考生的思路,有利于考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题意。

4. 这个题目甚至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它不是一味地“歌德”,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社会、人生,体会深沉博大的情感,也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写作
1. 本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可以写作一般的议论文,也可以写作叙议结合的散文、杂文。

有人认为这一类带“与”字的题目,不适宜写记叙文,我不这样认为,“忧与爱”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如果考生能从《游子吟》联想开去,完全可以写出有深厚的情感内涵的记叙文来。

“忧”和“爱”都是情感性的,本题,也可以写作情景交融的抒情文。

2. “忧与爱”,可写的内容很多,考生可从三则材料暗示的几个方面,也可从“外界事物”、“人或事物”等许多方面打开思路,作为40多万人同写一题的高考作文,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花功夫。

佳作欣赏:
向日葵没有眼泪
记事起,院子里便有大片的向日葵,金黄向阳,是生瓣的那种,花期很长,盛夏阳光里绚烂成一片海洋,让人分辨不清哪一瓣在反射着阳光,只觉晕眩耀眼。

这是爸爸给我的礼物,出生时种下,每年留种,每年播种。

模糊记忆里存留有那个露水沾湿衣襟的清晨。

起了大早,偶然发现花丛中蹲着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在悉心清除杂草,扶正微微倾斜的花株。

“爸爸,向日葵哭了吗?这上面沾满了泪珠呢!”彼时的自己似乎总是爱强调自己的见解,以为一切都是这样。

“没有,傻姑娘,向日葵是没有眼泪的。

只要太阳一照射,它们马上就坚强乐观了。

”年轻的爸爸少的耐心模样在那一刻便深深镌刻在我心中,好看的眉眼,高挺的鼻子,说话时一张一合的嘴唇,还有那浅浅的微笑。

于是,有了记日记的情怀的年纪,便在日记本扉页写下这句话——向日葵没有眼泪。

时光冲刷大地,向日葵盛开又凋谢,而我也长成参天模样。

不改的是倔强与固执,一如儿时记下那句话,心中却还惦记着向日葵的泪。

终于走到高三,以为开始积淀内心,茁壮成长,以为自己足够完美,心灵强大,以为一切都将按着心中的轨迹发展延伸,就像向日葵的自然旅程。

“爸爸,你到了吗?我们下课了。

”难得的休息日,约定了和爸爸吃饭谈心,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似乎与爸爸也变得亲密起来,至少不见年少的冲突。

“爸爸还有些事,你在校门口等一等吧!”似乎真的很忙,电话就这样草草挂断。

天气还有些冷的季节,下午的天是阴沉着的,有风吹过,不是浅吟低唱而让人心烦意乱。

街道上甚是忙碌,车辆,人流,喧嚣,尘土,杂糅在一起。

一滴两滴的雨就在这里开始肆意倾泻,慌乱中躲进了值班亭。

湿湿的外套贴看后背,心里终于开始抱怨起来。

最后,当那个身影出现在街的对面,我竟没有叫出口,只看着雨滴拍打他的身杆。

没有期待和惊喜。

他的裤脚早已沾满了泥水。

年轻时直立的发此时已服服帖帖趴在头顶,有些开始染上霜华。

或许是我长得高挺了,总觉此时的他变得不再高大威武,再也没有儿时痛斥我的个挺拔模样。

我慢慢走出值班亭,朝着他的方向迎去。

时光渐渐赋予我怀念和遗忘的力量,过去我觉得我不能理解他,现在觉得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蒙蒙一片,将它翻转过来,叶脉清晰呈现在眼前。

现在与过去叠加,记起的是若干年前的那个清晨,他告诉我向日葵没有眼泪。

而我,还是泪流满面站定,
等待他潮湿而温暖的拥抱。

爸爸,原谅我的自我与固执。

成长将其带走,我依旧要你的宽容来教导,教会我不再自我,不再骄傲,用心感受一切支持与爱意。

真的,向日葵没有眼泪,因为太阳会灼干它的泪。

而我的太阳就是父亲,教我爱我的父亲。

点评:“向日葵没有眼泪”,好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诗情画意,引发读者的遐想,为文章营造了诗意的氛围。

作者以“向日葵”为载体,叙写“父亲与我”的故事,以“向日葵没有眼泪”反衬自己的自我、脆弱,烘托父亲的高大形象。

以“向日葵”贯穿全文,卒章显志,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纹路错杂,将它翻转过来,叶脉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融情于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另外,文中对“向日葵”的描写详略得当,记叙、议论、描写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