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激烈。

其中,视觉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在商业、教育、艺术等领域,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和跨国企业来说,理解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非常重要。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视觉文化是指各种视觉形式和视觉信息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共识。

它包括了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形式和风格。

视觉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递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

二、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1. 视觉语言中西方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文是象形文字,像“山”、“水”等字形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象征意义。

因此,在图形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各种象形的形状和形式,来传递文化和价值。

而西方的视觉语言则注重形式逻辑和符号体系的建立,更注重图形设计中的形状和比例、色彩和材质的协调,强调视觉效果和感受。

2.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强调科技、创新等元素,强调视觉冲击和表现力。

而中国传统设计则注重形式的简化和空间的处理,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节奏、对称和比例等因素,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体的意象。

3. 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对视觉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人文的价值,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谦让”等概念。

这些价值观也会贯穿于设计中,在设计上强调温馨、友好、亲和,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与品质。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更注重另类的、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强调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体现出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化与品质。

三、应用研究1. 商业设计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在商业设计中尤为明显。

在品牌策划、标识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去设计不同的视觉语言,以达到更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效果。

对现代视觉文化批判的反思

对现代视觉文化批判的反思

展的 巨大进步 , 对现代 社会的文 化发展和 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极 其重要 的意义 。
【 关键词】 视觉文化 ; 影视 文化 ; 影视艺术; 思 反
[ 中图分类号] 0 J 9
[ 献标识码 】 文 A
[ 文章编号】 0 - 4 82 0 )9 0 5- 3 1 2 70 (06 0- 0 10 0
了一 种 巨大 的心 理 惯 性 ,以至 于 人们 即使 在 有 充分生 存保 障 的
虚 拟环 境 中也难 以 忍受有 限时间 内所 作 的“ 感觉 剥夺 ” 的实验 : 其 次 , 人类 的 一 般 生 存要 求 对 不 同 感觉 器 官 的 依 赖程 从 度 看 , 觉 在 整 个 感 觉 器 官 中居 于 主 导 和 基 础 地 位 。这 不 仅 视 因 为 “ ” 感 受 和 方 式 是 人 衡 量 现 有 生 存 环 境 , 找新 的 生 看 的 寻 存 环 境 的 主 要 标 准 和 最 有 效 、 便 捷 的 途 径 , 且 从 认 知 活 最 而 动 的 角 度 看 , 觉 也 有许 多 超 越 听 觉 的 优 越 性 。实 验 表 明 , 视 人
行 为态 度 上 的 积极 接 受 表 现 出 对 视 觉 文 化 的 空 前 狂 热 :如 何 评 价 视 觉 文 化 , 当 下 文 化 研 究 中一 个值 得 探 讨 的问 题 : 是


到 了威 胁 : 实 验 所 提 供 的 仅仅 是 一 种 虚 拟 的生 存 环 境 , 然 虽 暂 时 割 断 了 人 与 外 界 的 一 切 联 系 , 被 试 者 也 清 楚 这并 不 会 但 对 他 们 的生 存 构 成 真 正 的威 胁 ; 而他 们 还 是 无 法 忍 受 或 排 然 除 恐 惧 感 原 因 何 在 ? 因为 人 与 感 性 世 界 须 臾 不 可 分 离 的 关

观看的差异——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摄影艺术

观看的差异——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摄影艺术
人 类 观 看 的需 要 ,也 让 人类 的观 看 日益 敏 锐 和 细 致 。尤其 是 摄
像 画。这些照片使他的名字 在摄影史上 占有~席之地,而他作
为 画 家 的 身份 却被 人们 遗 忘 了 。
在摄影术 发明之前,欧洲的油画技艺是当时公认 的模仿现
实 最忠 实 的工 具 ,尽 管 早 期 的 照 片质 量 尚 不尽 人 意 ,但 人 们还 是能 清 楚 地 知 道 ,摄 影 将 夺 取油 画 的优 点 。1 3 年 ,法 国 画 家 89 保 罗 - 拉 罗什 在见 识 了达 盖 尔摄 影 术 后 , 出 了著 名 的感 叹 : 德 发 “ 今 天 起 ,油 画 死 了! ”当 然,事 实 证 明油 画不 仅 没 死 ,而 且 从 在 摄 影 的 影 响 下还 有 了 印象 主 义 、立 体 主 义 、超现 实 主 义 等 更
主线,横跨艺术史 、媒体学 、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的后现代视觉
文化 研 究 中的 重 要课 题 。

加辉 煌的发展 。 但他 的惊叹其实是说明了油 画已经不再是一种
记 录 现 实 世 界 的 必 不 可 少 的 手段 了 , 种 比传 统 视 觉 艺 术 更迅 一

摄影 的诞生—— 试图成为艺术的尴尬
【 键 词 】 观看方式 ;摄影 艺术 ;摄 影的意义 ; 觉文化 关 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觉 的高度发达成就 了人类凌驾于地球所有 生命 之上的智慧和文 明。人类的眼睛能超越物质
( 猎 、 食 和选 择 配 偶 ) 需 要 而 进 行 精 神 层 面 的 观 看 ,人 类 探 索 世 界 的一 切 实践 活动 无 不 建 立 于 观 看 。视 觉 的 进 化 捕 觅 的 影 响 着 人 类 文 明的 发 展 , 反 之 ,人 类 文 明 的 每一 次 变 革 、每 一 个 进 步 ,都 改 变着 人 们 的观 看 方 式 。这 点 在 人 类 的 艺 术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宋晓琛【摘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国内外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思潮,自诞生以来即推动了艺术史、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然而由于产生根源、研究范式、关注内容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与面貌.本文从文化根源、学科背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比较视野中为国内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思考与启示.【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视觉文化;比较;反思【作者】宋晓琛【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视觉文化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以来无疑是当今最富有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

在西方,其诞生最初源自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和文化分析转向,并与艺术界的反形式主义、学界普遍的反语言学、反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合流,成为对以“图像时代”为表征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富有成效的解释策略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对象首次从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转向包括绘画、艺术设计、雕塑、建筑、新媒体、影视、影像等所有富有视觉意味的文化载体,其研究指向和方法自然也溢出传统艺术史学的范畴,吸引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成为极富包容性的跨学科研究。

而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视觉文化研究在最初的边界模糊之后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研究范式和价值指向,在20世纪末终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国内的视觉文化研究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作为与其他西方理论一起引入中国的学术思潮,视觉文化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同步的研究背景和社会文化土壤,因此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仅是作为教育中的多媒体手段得到关注和提倡,并无更多的学理发展。

直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征象开始在国内出现,学界对“图像时代”、“读图时代”的关注与日俱增,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方法和策略。

视觉研究感悟心得体会(3篇)

视觉研究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涉及到心理学、哲学、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视觉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视觉研究的深入探讨,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视觉研究的意义1. 增强审美能力视觉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视觉艺术、设计等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视觉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2. 培养创新思维视觉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心理学、哲学、艺术等。

这些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

在视觉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方法和观点,这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3. 促进跨学科交流视觉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如心理学、哲学、艺术、设计等。

通过视觉研究,我们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4. 提高生活质量视觉研究不仅关注学术领域,还关注人们的生活。

通过对视觉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空间。

三、视觉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 观察与分析观察是视觉研究的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视觉作品,分析其构成要素、表现形式等。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视觉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

2. 实验与测量在视觉研究中,实验与测量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探究视觉现象的规律。

同时,测量可以帮助我们量化视觉现象,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视觉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了解视觉现象的具体表现,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4. 跨学科借鉴视觉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视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四、视觉研究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视觉现象的复杂性:视觉现象涉及到多个领域,具有复杂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

(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现有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难以全面、深入地揭示视觉现象的本质。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研究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研究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研究摘要: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主因的、高度视觉化的文化形态,包括一切强调视觉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从纵向上看,它标志着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深度时间模式的理性化形态到以图像为中心、平面空间模式的感性化形态的转变;从横向上看,它与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空间转向等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视觉文化具有强调快感、凸显欲望、重视享乐的消费社会的特点,又有颠覆理性统治、反对宏大叙事、批判形而上感官贬抑的后现代色彩。

abstract: visual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dominated by images and with high visualization, including the cultural product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emphasizing the vision; from a vertical view, it marks the culture from text-centred rational form, depth, time pattern to an image-centric, plane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s of emotional patterns; from a lateral view, with postmodernism,consumption society, popular culture, and inherent to the link between the spatial turn; visual culture has emphasized the pleasure, highlighting the desire, focus consis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subversion of rational rule, against the grand narrative,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of the metaphysical sensory gradingcolor.关键词:视觉文化;后现代空间;审美特征key words: visual culture;postmodern space;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95-020 引言我国虽然还没有真正进入西方学者所说的“消费社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假日经济”的出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准的不断提高,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大众传媒也渗透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视觉传达设计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探讨

视觉传达设计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探讨

视觉传达设计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不仅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还能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递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视觉传达设计涵盖了多种元素,如图形、色彩、文字、排版等。

这些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联想。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通常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可能更多地与激情和危险相关。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于这些元素的解读至关重要。

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审美标准以及信息的接收方式都存在差异。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信息传达的偏差。

其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挑战。

随着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手段,以确保设计作品能够在各种平台上有效地展示和传播。

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其一,深入研究目标文化。

了解目标文化的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准确把握其审美特点和信息接收习惯。

其二,运用通用的视觉语言。

尽管文化存在差异,但某些视觉元素和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如简洁、对称、对比等。

巧妙运用这些通用元素,可以增强设计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其三,进行本土化创新。

在尊重目标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元素和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设计,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

成功的跨文化视觉传达设计案例不胜枚举。

比如可口可乐的广告设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调整。

在中国,春节期间的可口可乐广告会融入传统的春节元素,如红色的灯笼、春联等,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文化情感;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期间的可口可乐广告则会突出圣诞树、圣诞老人等元素。

试论视觉文化境遇中的文学发展

试论视觉文化境遇中的文学发展

但是 这 些绣 像 书 和插 图书都 是 以手绘 图 面, 没有 看到 视觉 文 化 给文 学带 来 的积极 影 响 以及 书不 断发 展 , O年 代之 后 , 随着 电子媒 介 技术 以及 数码 技术 文学 与视觉 文 化 的相 辅 相 成 。如 何 正 确 认 识 文 学 与 为 主。9
1 .文学 文本 的图像化 包装
学叙事图像化的发展格局 , 使传统文学面临着生存的
在 快节 奏 、 娱 乐 化 的现 代 消 费 型 社 会 中 , 视 觉 文
浅 白、 快捷 、 刺 激 的特 点赢 得 了其 忠实 的 困境 与危机 。针 对 这种 变 化 , 众多学者提 出“ 读 图 时 化 以其 直 观 、 文 化 代” 、 “ 图像 社会 ” 和“ 图像 霸权 ” 的概 念 , 并 认 为 文 学 粉丝 。为 了适应 现代 文 化大 众 的这 种 消 费 心理 ,
当下 的文 学 生 产 发 生 了 变 化 , 对 文 学 文 本 进 行 图 书、 摄影、 影视 、 l e d广告 等 , 为 人 们 提供 了一 种 新 型 的 说 , 视觉文化传播系统 , 以文字为媒介 的传统文学受到了 像 化包 装 和影视 化转换 是 当下文学 生产 的主 打路径 。 以图像 为媒 介 的新 型文 学 的 空前 冲 击 , 逐渐 出现 了文
宋 元 明 清各 朝 代都 有 经 再 。这些观 点都 是侧 重 于 媒介 视 角 , 且夸 大 媒 介 的影 能见 到 的最早 的印刷 品插 图 , 晚清 到上 世 纪 9 0年 代 , 插 图 响 因素 , 从 而 导 致 过 度 的价 值 判 断 , 只看 到 了 消 极 的 典 的绣像 小说戏 曲作 品 ,

书, 真正激活了中国的图文书市场 , 随着《 老照片》 的 一 系列 “ 老” 字 号丛 书跟 随潮 流 , 接踵 而 至 , 如介 当下 是一个 以视 觉 文 化 为主 导 性 文化 的时 代 , 在 热 销 ,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视觉文化研究展开,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分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接着回顾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起源到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最后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其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 理论框架, 方法论, 当代社会, 发展历程, 未来发展方向, 价值和意义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概述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旨在探讨视觉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视觉文化指的是通过视觉传达和表达的文化现象,包括视觉艺术、影像传播、视觉符号等。

这些视觉元素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审美。

视觉文化研究通过对这些视觉现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出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人类的观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是如何通过视觉表达得以传达和传承的。

视觉文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重要性、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全面展现视觉文化研究的深远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学、媒体学、美学和社会学等。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着重于探讨图像、符号、视觉符号系统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

符号学的理论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旨在解析图像中的符号与符号系统。

从《视觉文化的转向》看视觉文化研究

从《视觉文化的转向》看视觉文化研究
周 宪力 图用每 个可 以引用 的西 代” “ 媒介 时代” 等词语描述 当下的社会 , 其 足。 国 内视 觉文化研 究热是在这种形势 下 下 的研 究, 方理论 引导并诠 释 中国视觉 文化的理论研 中虽然没有 能确切描述 当下社会发展面貌 形成的, 或说 是在 西方 的“ 凝视” 中主 动进
借 用“ 视觉 经验 的社会建 构” “ 视觉 转 向” 或“ 图像 转 向” 则是“ 文 化上 的 图像铺 天盖 地 而来 , 极 大地影 响 了人们 的 理 论 出发点 , 核 心观 点将 时尚、 摄影 、 电影 、 旅游景观 、 身 转 向” , 二者 并不在 一个理论 层 面上 , 不 可 生活 、 观看 以及 思考 方式。 因此 , 在文化研 分析 视 觉消 盲 目判 断。 其 次 , 过 于简 单地 将 “ 视 觉 文 究成 为西方 重 点研 究课 题 的 同时, 视 觉文 体 作为 视觉 文化研 究 的对象 , 费 形 态在 消 费 社会 下 对人 视 觉经 验 的影 化” 等 同于 “ 图像” , 由此引发 “ 图文对立 ” 的 化研 究也成为文化研 究的重要 范畴 。 以此论 述这 几种 形态 对社会建 构 的影 “ 图像偏 见” 。曾军认 为, 基于 图文对立, 只 随 着 西方 对 视 觉 文 化研 究的 不 断深 响 , 响 。 是 一场 想象 中的 战争 , 真正 的 问题 其实 只 入, 其 理论研 究陆续被 引进到我 国, 并成为 最后 , 通过对全书结构 的分 析 , 我们 发 是互 动结合 问题 。最后 , 对 于西方理 论 的 国 内理论界 重要 的研 究方 向。若用 系统论 周 宪对 视 觉文化进 行 了一个 系统 的学 “ 浅 阅读” 导致 研 究方 法过 于狭 隘 , 将“ 观 分 析这个现 象, 我们 可 以认 为 , 当一个外来 现 , 在 研究切八角度 的 同时 , 比较 了视 看” 研 究 局 限于“ 凝 视” 研 究, 始 终在 兜 圈 系统 中的元素进 入 另一 系统 时, 必将引起 术梳理 ,

介绍一门新学科《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现状

介绍一门新学科《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现状
文 艺评 论
介绍一门新学科 与美学观念和社会实践 ● 当代美国视觉文化》 研究 现状 ,理论 《 ● N音绵阳艺术学院 四川绵 阳 6 1 0;. 1 3 2 0 0 美国加 州斯坦福 大学 ) 2
长 。所 以 ,笔者 采用 了编译 手法 ,一来 节省 大家 的阅读 时 间 ;二 来也避 免文 章 干枯 、晦涩 。 戴 维 霍 普 尔 ( a i H lo a ) 和 约 翰 贝克 ( o n D v d o 1 w y Jh B c )都 是 比较 年轻 的美 国文 化研 究 学者 。他们 所 编 著 的 《 ek 美 国视 觉文 化 》 ( m r c n V s a C l u e A e i a i u l u t r )一 书 ,汇 集 了三 十 多位 美 国知 名学 者 和专 家 的文章 ,大致 描绘 出当代 美 国视 觉文 化 前言: 的基 本 面貌 。我们 包 括 霍普 耳 和 贝克 先生 特 地摘 选 这 部专 著 部 视 觉 文化 研 究 (i u l u tr l t d )是 美 国近年 来 新 分章 节进行 编 译介 绍 ,以享读 者 。 V sa C lu a S u y 兴 的研 究 课 题 ,也 是 美 国 大 学 里面 新 出 来 的专 业 。一 般 来 讲 , 笔者 识 2 1 — 卜 1 0 0 1 5于 美 国德州 她 是 由七十 年代 所 兴 起 的 “ 化研 究 ” 的衍 生 物 ,是 在八 十 年 文 代 中,美 国学术 界 中的所 谓 的 “ 学科研 究 ” (n i cp i ay 跨 I ds iln r 十 九世 纪 的美 国著 名 的神 秘 主义 者一 和 科 学 家鲁 弗 瓦尔 都 s u i s 或 “多学 科 综 合 研 究 ” ( u t _ i c P n r 艾 默逊 R lh W l o E e sn )在 其 所著 的 《 t d ) e M 1idsi¨ ay a p a d m r o 自然 》 (a u e N t r s u y 中 发 展 出来 的 独 立 的 学 科 。 从 九 十 年 代 开 始 , 美 国 td ) )一书 的第 一章 结尾 处 进 行 总结 时 ,他 说道 : “ 我无 足道 哉 , I m nt ig s e a 1 的 一 些 大 众 媒 体 和 大 众 文 化 年 轻 学 者 出 于 对 大 众 文 化 ( a 但我 看到 了所 有 的全部 。 ” ( a oh n , I e l ) , M s s C lu a )和 通俗 文化 (o u a c lu e )的浓 厚感 兴趣 , 这 固然 是这 位哲 学 家 的 自我 感 叹 ( 艾默逊 所 著 《 u tr 1 P p lr u t r s 见 自然 》一书 , 开 辟 了 一 个 新 的 研 究 领 域 即 大 众 文 化 或 通 俗 、 流 行 文 化 研 究 18年 版本 ),但 也 强调 了眼 睛作 为他 个 人对 于世 界 的观 察器 官 92 (O clu a s uy 。美 国俄 亥俄 州 的肯特 大 学还 成立 通俗 的 不寻 常 的意义 。克里 斯金 克 (r Cr s J n s )博 士指 出 PP ut r l td ) D 。 h i ek 文化 研 究 中心 , 目前 这 个 专 业 大约 有 3 0 名 进行 学 习 。同 时 , 这 是 “ 0多 一般 意义 上 的 ‘ 陈 出新 ’” 。它 赋予 了 “ 推 眼睛 是 灵魂 的 美 国视 觉文 化 飞速 发展 ,有 一 些学 者 开始 进行 美 国视 觉文 化 的专 窗 口”这个 古老 的命题 新 的涵 义 ,趋 向于对 于 现存 世 界 的图像 化 门研 究 。该研 究 所 设计 的范 围较 为 广泛 ,包括 历 史学 、 艺术 史 、 或视 觉化 (o pcu e o iu lz x sec ) ( t itr r vsa ie e itne 见艾默 逊的 文 化 史 、哲 学 、社会 学 、美 学 、心 理学 、传 播 学 ,乃 至政 治 学 、 著 作 《 视觉 文化 》 19 年伦 敦 版 )。但 是 ,我 们认 为 ,把 视野 或 95 人类 学 等等 领域 ,这样 ,视 觉 文化 研 究 自然而 然 地就 被规 定 为跨 视 觉观 看 的概念 抽 象化 乃 至下 降 到一 个对 于物 体 的虚 无主 义 的观 学科 的综 合 性研 究 了 。20 年 ,美 国 著名 的全 美 美学 社 团的 年会 点 ,是 值得争 议的 。不过 ,如 果艾默逊 所热衷 思考 的是先验论 或超 01 开设 了 “ 国视 觉 文化 ”专 题研 究 ,大 约有 8 多位 学 者一 包 括来 存 在论 的哲 学 内涵 的话 ,对 于视 觉 或观 看 的预 测和 对 于实 在物 体 美 0 自其他 国家 以及 中华 台北 和 香 港 的 学 者 ,就 视 觉 文化 研 究 的 内 (u jc )的虚 无主义态 度 ,也会 提供给 我q-种 新 的方 式去感 sb et ]‘ 容 、范 围 、思想 概 念和 研 究方 法论 进行 了讨论 。与会 的专 家 、学 受对 于后 期资本 主义 (a e Cp t ls )的超级 观察 。同 时它还 1 t a ia im 者一 致 认 为 ,视觉 文 化 研究 ”在 当今 社会 ,特 别 是学 术 界 内有 提供 了一个显耀 的 、也许 是令人 目瞪 口呆的炽热 的快感 享受 。 “ 着独 特 的意 义 。她 将会 使得 人 们对 于 目前一 特 别 是经 济 发展 的社 艾 默 逊 的 透 明 的眼 球 提 供 了 一 种 所 有 的 事 物 的 以其 自然 会 ,有着 新 的观察 和理 解 。 ( au e n t r )或 本 能 ( n tn t is i c )的而 形成 的 神秘 的统 一 体 ,而他 近 年 来 ,视 觉 艺术 和视 觉文 化 的学 习和 研 究在 我 国 学术 界特 的二十 一世 纪 的 同行们 ,却 提 出截 然 不 同的观 察概 念 。 ( 现今 , 别 是大 学里 已经 有 了一 定 发展 ,但 从 理论 或 高级 的研 究似 乎还 欠 共 所承 认 的是 ,物 质产 品 自身, 也不 再被 认 为是 什么 产 品 ,而是 缺 。为 了对 于 国 内的研 究提 供 一 点点借 鉴 ,笔 者 不揣 冒昧地 选择 文 化 产 品 了, 这 就历 史不 同 的结 果 。 )前。。 问题 中提 醒 我 们 个 几篇 美 国学 者 的文 章 ,进行 编 译介 绍 。选 择编 译 的形 式 的原 因有 观 看 行 为 的 意 义 , ( 括 笔 者 作 为 本 书 的 编 辑 者 的观 察 的行 为 包 二 :其 一 ,这些 学 者 的文章 ,大 多是针 对 当代 美 国 的视觉 文 化 , 等 ) ; 由于 人们 的观看 行 为是 相 互决 定而 影 响的 ,所 以,是 “ 先 有 些地 方未 必适 合 我 国 的情 况 ;其 二 ,这 些 学者 们~ 正 如我 们 的 天 的 战略性 的内置 的 ” ,是站 在社 会 化 了的人 们 的角 度上 共 同观 学 者一 样 ,在文 章 中 引经据 典 , 咬言 嚼字 ,而 且 有 的文 章篇 幅过 看 的结 果 。而后 者 使我 们在 一 个社 会 化和 历 史化 ,或 者全 体 化框

第六章 视觉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

第六章  视觉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

主要特征
女性处在被动的、被人观看和被展示的位置上, 而男性则是主动的、看的载体。
电影选择以视觉快感为轴心的方式来安排,叙 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 的因素。
2.奇观电影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奇观可称之为动作奇观,如《卧虎藏 龙》。
第二种奇观可概括为身体奇观, 如《阿凡 达》。
第三种奇观可谓之速度奇观,如《007》系列。 第四种奇观可名之为场面奇观,如《星球大
视觉消费成为消费社会中重要层面
原因:看与被看的行为都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 由于观看物品已经成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路 径,所以,商品外观、品牌、及其复杂附加意 义,便成为认同和发现自我身份的活动。 。
典型例证:约翰·费斯克关于牛仔裤的分析。 在消费社会中,牛仔裤含有复杂的文化意义和 身份建构功能。
传统文化:身体标准受制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具有 明显的地方文化局限性。
视觉文化:通过各种传媒把关于身体的标准推演成 为跨文化的全球普遍范式。
传统社会的身体标准及塑造技术是通过强制性的措 施实施的,当代视觉文化则把暴力强制内化为人们 的主动选择。
传统社会的身体视觉范式是在封闭的、数量有限的 结构中存在的。而当代视觉文化则生产出数量惊人 的各种形体样板。
第三,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人们的消费行为明显受 制于商品形象的控制,这就出现了所谓“视觉导向 的消费者行为”。
居依·德波从另一个角度 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 霸权。
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象 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 分复杂,它不是形象的 聚合,而是人们社会关 系,以及经由形象所中 介的社会关系。
2.视觉消费的文化意涵
对于视觉文化研究来说,重要是人们视线后面 所隐含的复杂的视觉观念。
不同的眼光塑造了人们不同的视觉经验,而不 同的视觉经验又决定了特定的视觉文化及其对 它的理解。

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基于文献的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基于文献的研究
方法 的混 乱将 导致 研究 的混 杂 。近 年来 , 觉 文 视
或其 他 不 同文 化 群体 相 冲突 的方 式 等 方 面 的 研
究和 探索 。” 而 狭义 的视觉 文化 , 强调 的是 视 [ 所 觉方 面本 身 .部 分地 涉 及人 类 生产 、 费 的二 维 “ 消 和 三 维 的可 视 物 品 是作 为 文 化 与社 会 生 活 的 组 成部 分 。 ” 因此 , 于视 觉文 化 的理 解应 当 以“ 对 视 觉 文化 ” 的概 念 和范 畴作 为 基 础 的 。广义 的视 觉 文化 . 正是 从 文 化 的研 究 人 手 , 更加 宏 观 地 运 用 哲学 思 辨考 证视 觉 在人 类认 识 过程 中 的变化 , 体
收 稿 日期 :0 2 0 — 4 2 1— 3 0
现 出文 化 价值 、 类 逻辑 观 念 的变 化 , 人 而视 觉 文
化 的狭 义 层 面 . 接 近 于 日常 生 活 的实 践 , 观 更 直 的视觉 再现 、 实践 与体 验 。 同时 . 觉 文 化 和视 觉传 播 的两 个 概念 也应 视
关 键 词 : 觉文 化 视 视 觉传 播 文化 转 向 视 觉 效果
中图分类号 : 2 J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4 7 (0 2 0 — 0 9 0 1 7 — 5 7 2 1 )2 0 7 — 4
任 何研 究 方 向或是 研 究领 域 , 必须 明确相 都 关 研究 其概 念 的实质 。视觉 文化研 究作 为一 项新 近 出现 的研 究 领域 , 必要 明确视 觉 文化 以及视 势
形 成 和 通 过视 觉 文 化 传 播 的 价 值 观 念 与个 性 特
征 ”. 关注 的是视 觉 文化 的研究 对 象 、 觉 文化 “ 视 的形 成及 其实 践 活动 。专 注 于视 觉 的对 立本 质 , 在 对 立文 化群 体 中文化 身 份 界定 的诸 种 方式 , 甚

城市更新下的视觉文化表征研究——以大唐西市为例

城市更新下的视觉文化表征研究——以大唐西市为例

城市更新下的视觉文化表征研究——以大唐西市为例作者:王楠梁璐蔡厚林王逸潇马东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6期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yjsa201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301162)。

作者简介:王楠(1988-)女,甘肃庆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王楠梁璐蔡厚林王逸潇马东娟随着城市更新规模的扩大,历史街区景观的更新与保护得到广泛关注,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历史街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文化地理学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探讨城市景观的文化表征。

本文以大唐西市的文化景观为例,从视觉感知角度通过解析景观文本中表达的视觉元素,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大唐西市景观的文化表征意义。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以来地理学领域的文化研究出现“图像的转向”、“视觉的转向”, 基于视觉感知来揭示地理现象中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的视觉方法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视觉文化是19世纪初欧洲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

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是后现代文化并且存在图像化中的生活中。

新的视觉文化越来越趋向于把本身非视觉的东西予以视觉化,使我们能够借助外部工具设备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文化两个特点,一个是把现实转化为影像,另一个是将时间割裂为一连串永恒的当下。

新文化地理学研究表明景观并不只是那些我们在地球表面上看到的风景、景象、或一片土地,而是一种看的方式,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新文化地理学理论认为要将景观研究纳入后现代主义的体系中,以求突出景观是一系列的人地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里所说的景观是地域文化和政治的体现场域。

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的冲击下,城市视觉景观界面是组成城市记忆的重要要素。

二、大唐西市的区位特征大唐西市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市“唐皇城复兴计划”的主要部分,此项目的开启对于保护开发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古城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视觉文化现象浅析

当代视觉文化现象浅析

169 2008.09 网络财富
网络财富・ 文化研究
Intemet fortune・Cultural Studies
“中国文化”是什么
王海涛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重庆 400044)
【摘要】北京奥运会在全球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幕,无论是外国人对举办国的高度评价还是中国人的比赛成绩,都可喜可贺,值得同庆、共欢,比赛的主题得 到了最大的发挥和延伸,中国文化也最大极限的向世界发出声音,唤起世人对自身的关注和共鸣。文化的展示,开幕式就是最好的一个窗口,开幕式结束了,多少人欢 呼,多少人雀跃,总有一点没有满足,可能是文化的味道不够浓重,也可能是开幕式的形式不对,终其一点,中国文化的展示要有现代精神、现代思维的艺术想象,表 现的对象却是最传统、最核心和民族深处的记忆。 【关键词】文化;传统;奥运开幕式
猜想结束,感叹颇多。随着北京奥运 会开幕式的落幕,众人心中的悬念也得以释 怀,在激动和兴奋之余,多了一点不实之 感,在中国厚重文化的面前少了一点自信和 气魄,在历经数年的准备和排演之后,辛苦 的演员们终于可以安心的睡个好觉,张导, 您也可以歇息了,再一次致敬!
外国人面前讲什么? 京戏、昆曲、太极、飞天、毛笔书 法、古琴颂歌、造纸印刷、丝路商贸……都 是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遗产,中国人的智 慧古来有之,创造了令世人所敬仰的伟大奇 迹,赞叹之余,不禁问自己,中国的文化到 底是什么,精神又是什么?是搜罗古今掰手 指一样的统计,还是潜藏于这些形式之下的 某种基调和气质,是万千演员的团体阵式, 还是洞穿宇宙、深邃内敛的气韵神情,突然 的发现中国人不那么自信,也不聪明,至少 在开幕式的演出上没有自信,自信,不是鼓 吹、不是吟颂,而是一种气节,不难发现凡 自信的民族不讲什么信心和豪气,忆往昔, 中国的汉唐盛世从不轻谈自己的文韬武略, 为人称颂的评价却来源于那份深沉和内敛, 开幕式的晚会演什么,不仅仅是看似“发明 大串烧”的拼盘,这一份拼盘中国人一时都 难以接受,更何况那些外国人了,台上的击 缶诵经也没有体现出它的文化价值,倒不如 挂一张孔老二的巨幅海报来宣传,真是无奈 之计,事实证明孔子的形象早比它的学说和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

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

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学术论坛130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 段妍坤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的欧美国家的绘本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逐渐整合为今天公众视野中的现代绘本形式。

而中国绘本的发展也经历了从2003年至2008年的快速成长期,基本形成引进版绘本获奖书和原创绘本书分庭的态势。

文章就国内绘本发展的现状展开分析,以期探寻符合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儿童绘本成人绘本原创性“绘本”这个新兴词语在中国的出现始自本世纪初,国外名为“picturebook”,与我们通常阅读的图画书有关联,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连环画”。

连环画主要是以上图下文结构描绘故事的书籍形式,而绘本的设计形式则更加多元化。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的欧美国家的绘本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使其获得了迅速发展,逐渐整合为今天公众视野中的现代绘本形式。

中国的现代绘本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欧美国家现代绘本的创意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形态已经与传统的连环画形式剥离,但在历史溯源上却不能说毫无干系。

现代绘本已经被重新界定成为:集连贯性的图画、简洁的文字内1/ 12容和精美的书籍整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色彩关系、巧妙的版式安排等)为一体的书籍类型。

一、国内绘本流行成因世纪初中国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系列作品被引进中国大陆市场,以其精致的版式设计、丰富的画面内容、贴近都市生活的图像符号出现在公众视野,即刻形成阅读绘本的热潮。

特别是在图像文化熏陶中成长的青年一代,更乐于接受这种以图画为主表达情绪的书籍形式,因此绘本在青少年层面颇为流行。

与传统连环画的阅读本质不同的是,现代绘本讲究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续性、书籍整体的设计感,力求用视觉语言吸引读者目光,而传统连环画的阅读更多地追求在对文字的理解基础上观看图画,这就形成了两者之间阅读顺序上的对置关系。

“视觉方式”在文化研究中的意义

“视觉方式”在文化研究中的意义
第2 4卷第 4期
20 09年 8月






V0. 4 No 4 12 . A g 2 0 u . 0 9
J u n lo iz o e c e s C l g o r a fL u h u T a h r ol e e
‘ 觉 方 式 " 文 化 研 究 中 的 意 义 ‘ 视 在
观 看时所 采用 的方 式 、 法 就是 我 们 通 常 所 称 的 “ 方 视
觉 方 式 ” “ 觉 方 式 ” 现 了 人 们 在 观 看 时 所 采 用 。 视 体 的方式 、 法 的选 择 性 和差 异 性 。人 类 有 史 以 来 , 方 人
欢看 , 有 的人 却不感 兴趣 、 喜欢 看 ; 于 观看 同一 而 不 对 事 物 , 的 人 喜 欢 从 这 个 角 度 看 而 有 的 人 却 喜 欢 从 另 有
视 觉 的 一 种 基 本 特 征 。 每 一 位 观 看 者 都 会 自动 地 选
取 一 个 最 适 合 于 自 己 心 理 状 态 的 观 看 对 象 、 看 角 观
度 、 看 状 态 和 过 程 … … 总 而 言 之 , 个 人 在 观 看 时 观 每
总 会 选 择 、 用 一 定 的 适 合 自 己 的 方 式 、 法 。 这 种 采 方

们 无 时 不 刻 地 在 以 自 己 的 视 觉 方 式 来 看 世 界 。 可 以
说 , 觉 方 式 是 与 人 的 观 看 行 为 并 存 的 , 看 即 意 味 视 观 着采 用 了一定 的视 觉 方式 , 择 、 用 一 定 的 视 觉方 选 采
式是 观看 活动 的必 然 。
个 角 度 看 , 的 人 喜 欢 边 走 边 看 而 有 的 人 却 喜 欢 固 有

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

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余燕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视觉性元素,从不同角度批判景观社会的视觉表演性、视觉密集性、视觉对倒性和视觉消费性,构成了视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视觉层面阐释景观理论,将景观批判话语纳入视觉文化理论谱系,无疑是近年来建构视觉文化理论体系的必要环节。

不容忽视的是,景观理论存在一概而论的决裂性,导致景观的视觉话语方式缺乏严密的系统论证,也使其在真实和幻象之间失去价值重建的信心。

然而,在批判理论和视觉文化的交汇点上,德波为研究当代具有批判意义的视觉文化提供了一个思想个案,在推动与发展当代视觉文化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照意义。

关键词: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视觉性;视觉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63-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11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巴黎,居伊·德波必然感受着都市的速度、绚烂和过度刺激。

那是铺天盖地的时尚广告,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缤纷多彩的橱窗陈列,不断更新着视觉景观之中的都市形式。

更为瞩目的是现代媒介所引发的变革,正如商品的逻辑支配着资本家竞争的野心,战争的逻辑支配着武器的升级,同样,景观的逻辑也促发着媒体的丰富多样性,照相、电影和电视生产的影像不断占据人们视野,为景观的无限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德波敏锐地意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宏阔命题已转换为景观、空间和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他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现实抽离为一幅真幻对倒的视觉图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中提出了关于视觉思考的“景观理论”。

视觉文化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

视觉文化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

视觉文化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刘康【期刊名称】《文化研究》【年(卷),期】2016(0)2【摘要】视觉文化研究来自欧美人文学科,是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视觉文化研究不仅呈现美国学界对当代世界的“视觉化”(visualization)倾向的关注,而且反映了后现代人文思潮对人文学科范式转换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左翼文化理论是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支柱,尤其是福柯的全景敞视理论在互联网出现的三四十年前形成,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中国视觉文化研究既需了解来自欧美的理论方法和欧美的研究对象、问题意识,又应该认知中国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在提出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时,须注意到理论资源的缺失与匮乏。

今天用欧美后现代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中国的文化现状,却有严重的历史错位和局限。

欧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于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领域的问题,鲜有涉及。

【总页数】13页(P3-15)【关键词】视觉化;后现代理论方法;福柯全景敞视理论与互联网;中国问题意识【作者】刘康【作者单位】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欧洲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相关文献】1.视觉盛宴背后的文化回归——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谈中国人的视觉意识 [J], 田亮亮2.如何完成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评周宪主编《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J], 阎嘉3.“当代中国”是如何内在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读《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J], 曾军;李缙英4.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六个“扇面”——由周宪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谈起 [J], 曾一果5.视觉文化的中国之途——读周宪主编的《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J], 陆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过于简单地作出了从“语言转向”到“视觉转向”、“图像转向”的判断,其实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理论层面;过于简单地将“视觉”等同于“图像”,由此引发所谓“图文对立”的“图像偏见”;对西方理论的“浅阅读”导致研究方法过于狭隘,将“观看”研究局限于“凝视”研究,始终在“看与被看”中兜圈子。

曾军近年来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尽管“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可以上溯到1981年《电影艺术》所发表的蔡师勇的《关于电影美的思考》,但“视觉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却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事情,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刺激:其一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转型和大众文化兴起过程中,以视觉技术为主导的媒介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其突出的表现包括影视艺术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载体、出版界的“图文书”热潮、网络的日益普及等;其二是视觉问题不再局限于造型艺术的图像学研究,而是广泛地渗透到了各种文化理论之中,从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角度所进行的关于“视觉”的探讨和对“观看”的追问,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这些状况表明,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视觉文化正在或者已经创造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这段历史既是观念性的,也是实践性的。

不过,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并没有因此而形成“中国问题、西方理论”的学术特点,相反却在西方理论的浅阅读中形成了一些并不准确的问题意识,从而导致在针对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现象的分析中出现了偏差。

一、从“语言转向”到“视觉转向”?在论及视觉文化对当代生活的重要性时,不少学者都会采取一种不加论证的表述方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文化化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视觉化了;随着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边缘化,当代文化已从语言主因转变为视觉主因;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最具迷惑性的结论:随着20世纪60年代诸多“转向”的出现,“语言转向”似乎正在被更加突出的视觉文化的转向所取代,即所谓“图像转向”、“视觉转向”。

这一观点源自西方视觉文化研究的倡导者米歇尔、米尔佐夫、艾尔雅维5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茨等人①,相似的观点立刻得到了中国学者的认同。

从2000年至2007年,就有400多篇论文提及从“语言学转向”或“语言转向”到“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

而其中率先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论证的当属周宪,仅2000年和2001年,他即发表近10篇论文,产生巨大的学术反响,为“图像转向”、“视觉转向”进行了成功的理论推广。

在论者看来,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盛极一时,但其暗含的“语言中心论”的霸权主义却被忽视了。

随着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性质疑,自尼采以来的西方思想中的另一种传统被激活了,这就是“视觉”。

于是,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背景下,“语言学转向”正在被一种新的转向,即“图像转向”、“视觉转向”所取代,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正在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视觉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进而成为文学研究、艺术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种从“语言转向”向“视觉转向”的观念非常简洁而醒目地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进行了命名,而且被不少学者所认同,甚至成为讨论视觉文化的前提。

但是,这个结论并不可靠,存在着对各种理论资源的简单挪用和拼接的问题。

首先,所谓“语言转向”,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或“哲学上的语言论转向”,即语言论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人们不再满足于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认识的可能、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转而对语言的意义、理解与交流的方式与可能性等进行思考。

具体而言,“语言学转向”其实包含着两条起点不同互有交叉的发展路径:一条是由英美分析哲学运动所促成的哲学革命,在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努力下,将语言、意义确立为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并形成明显的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前后两个时期;另一条则是源自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在被布拉格学派引入文学研究、被列维—斯特劳斯引入人类学研究之后,结构语言学一跃而为人文学术的分析工具,并形成世界性的结构主义运动,从而更广泛地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联系了起来,显示出这一“转向”的全局性意义。

尽管20世纪被笼而统之地称为“语言学转向”的时代,但是从语言哲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内部其实还存在着一系列转变。

如20世纪早期的转向主要是从“语形—语义”维度来改造传统的哲学命题的,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哲学家即是以此形成语义哲学;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奥斯汀、塞尔等学者借用语用学成果将语言视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由此开启了哲学的“语用学转向”(pragmaticturn),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意义即用法”即是这一阶段思想的反映;到了20世纪末期,又出现了所谓哲学的“认知转向”(cognitiveturn),这其实是语用学在解决科学认识问题上的进一步的理论延伸②。

在前述各种视觉研究的理论资源中,话语理论—“恢复主体的权利”,语就直接是语用学转向的产物。

随着结构主义逐步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也就开始了。

这个关键性的判断揭示了从语言哲学的“语形—语义学转向”向“语用学转向”的关节点,福柯也正是提出了“谁在说话”这个问题才真正转向了话语理论的。

也就是说,从逻辑和事实上讲,“哲学上的语言论转向”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且至今仍未完成。

其次,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则是“文化上的视觉转向”,而且这种文化更为准确地说是已经被雷蒙・威廉斯用“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改造后的“当代文化”。

从对象上看,这种“视觉转向”聚焦于人类生活方式的视觉化,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③。

而如果要进一步探讨这一视觉化的成因,诸如①最早的译文是《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发表的高建平译的艾尔雅维茨(当时译为“艾尔雅维克”)的《眼睛所遇到的……》。

该文是作者《图像时代》中的第二章,在文中作者指出,“图像的优势地位,或‘图画转向’,对解释近年来在哲学上和在一般理论上的‘语言转向’是一个帮助。

进一步说,这种优势似乎暗示着某种其它的东西:词的失败。

”《图像时代》于2003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相关文献参考自殷杰、郭贵春《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变———论后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殷杰《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李佃来《语—试析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载《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及曾文雄《人言哲学的转向和普遍语用学——文性与科学性的融合: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载《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③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近年来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全新的视觉技术、弥漫的消费指向和文化工业的运作则是与之密不可分的因素,因此,所谓“视—这一“转觉转向”其实是视觉图像日益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中令人关注的现象之后的产物——向”,就世界范围来看,其标志是照相术、影视、网络的发明所引发的新媒介艺术、大众传媒革命;就当代中国来看,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却是在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兴起之际。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视觉文化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意义,这就是米尔佐夫声称“21世纪的问题是形象的问题”的原因①,这同时也意味着视觉文化的来临、图像的转向,并不是一件那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相反,预示着更多的危机和棘手的问题。

从方法上看,作为文化研究、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流仍然是糅合了话语理论和批判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研究思路,其基本取向在于彰显当代文化的问题意识(这也正是为什么周宪会得出视觉转向“实际上不过是‘后现代转向’或‘后结构主义转向’的另一种表现形态而已”的结论②)。

如本雅明早在30年代就已发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灵韵消逝仅剩震惊的奇观;德波则在50、60年代发展出超越马克思商品社会理论的“景观社会”理论,其起点正是“目之所及皆是商品世界”;鲍德里亚也在60年代向人们警告因“仿真”、“拟像”而加剧的“表征的危机”;福柯则在其学术生涯中贯穿着从医生的诊断到监狱的监视的“观看的考古”,并从中发现观看行为背后的“话语权力”关系。

这一切都为视觉文化批判提供了理论武器,但其理论方法本身并不具备超越甚至取代“哲学上的语言论转向”的性质。

再次,尽管“视觉转向”、“图像转向”的命名来自于以米歇尔、米尔佐夫等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欧美学者,但是细读他们的论述不难发现,即使他们自己也对这种“转向”的学理依据存有疑虑。

尽管“视觉文化的来临”几近于一种后现代文化的“常识”,但是他们对是否能够凭此而建构起反思性的“视觉文化理论”、“图像理论”却仍然信心不足。

在《图像理论》中,米歇尔一方面指出,“它是许多谈话和场合集成的结果,某种即兴的阅读,对有关图像的三个基本问题的偏执式的关注:什么是图像?它们与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为什么重要?就是说,为什么要追问图像是什么、它们与语言如何关联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又说,“在理论的层面上,这是一部无情的否定之书。

我的目的不是要生产一种‘图像理论’(更不是关于图像的理论),而是要图绘理论,再现构成中的一种实践活动。

我不想解决图像是什么,它们与词语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为何重要的问题。

我更感兴趣于表明这些问题的公认答案如何在实践中发生作用,为什么系统的固定答案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修辞呢?正来自于研究对象上的“文化上的视觉转向”和研究方法上的“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之间存在的难以弥合的裂缝:一方面是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存在着对视觉的抵制。

当维特根斯坦感觉无法走出一幅令人着迷的图画、当罗蒂决定“把视觉的、尤其是镜像的隐喻完全排除在我们的言语之外”时,米歇尔意识到,“这种焦虑,这种要保护‘我们的言语’而抵制‘视觉’的需要,就是表明图像转向正在发生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

但另一方面,视觉艺术对语言学转向的抵制也同时存在。

在处理视觉文化问题时,米歇尔发现,“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可能不能完全用文本的模式来解释”,因为“根据语言学转向的模式建构的一种符号学可能无法处理图像,相似的符号,恰恰因为‘图像不必是一个符号’”③。

既如此,所谓“语言转向”、“语言论转向”与“视觉转向”、“图像转向”的关系就不是简单地线性替代的关系了。

其实,对这个问题周宪也是有自觉意识的,他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觉性更突出地是一个当代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