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来袭
临洮二中高一(20)班地理小组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寒潮。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寒潮在我国频繁出现,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
寒潮还会引起各种疾病,极大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但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寒潮,学会如何预防寒潮的危害,并且利用寒潮的益处为人类服务。
关键字:寒潮冬季路径冷空气关键区
一:什么是寒潮,特点是什么?
1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对于寒潮有历史记载例:唐宋之问《夜渡吴松江怀古》诗:“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
”宋梅尧臣《江宁李谏议》诗:“寒潮日夕至,不与废兴同。
”清黄燮清《黄天荡怀古》诗:“从古庸臣好和议,寒潮呜咽使人悲。
”
2寒潮的特点: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
降温,低温,能导致农作物霜冻害,冻害和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寒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极涡:北半球冬季极区对流层中上层500hPa上的绕极区气旋式涡旋,称为极涡。
它是大规模极寒冷空气的象征,地面为浅薄冷高压,700hPa转为低压环流。
极地高压:寒潮全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系统,高压前部有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于零,少数高压始终为冷性。
可表示冷空气强弱,中心移动路径可作为冷空气的移动路径。
寒潮冷锋:在寒潮地面高压的前缘都有一条强度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它随高度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在高空等压面上对应有很强的锋区,锋区结构上宽下窄在300hPa及以下各等压面上均有明显的冷槽和锋区。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冷空气的源地:①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②新地岛以东洋面上。
③冰岛以南洋面上。
天气过程:中期过程是寒潮爆发前的大的环流背景。
包括:a. 倒“Ω”流型b.极涡偏心型c. 大型槽脊东移型。
倒Ω流型演变特征,初始阶段:两个大洋北部脊向极地发展,极涡一分为二,分别移到东、西两半球,(或极涡偏于东半球),则东半球为两个大洋脊挟持一个
大极涡,形成大倒Ω流型。
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形成东亚地区倒Ω流型,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极涡底部锋区加强,锋区上常有长波发展或横槽缓慢南压,形成强冷空气酝酿形势。
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我国。
最后东亚大槽加深重建,过程结束。
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潮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
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短中期天气过程: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分为三大类:(1)小槽发展型(2)低槽东移型(3)横槽(转竖)型
小槽发展型,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脊发展,把从大西洋到东西伯利亚的大倒Ω流型演变为东亚倒Ω流型的过程,引导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取西北路径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我国。
低槽东移型,欧洲小槽东移过程中,有来自北方的新鲜冷空气并入,使小槽发展,导致寒潮过程。
低槽东移型寒潮要注意两股冷空气合并横槽(转竖)型,东亚倒Ω流型建立时,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风(340°-20°)与偏西风(300°-250°)的切变寒潮关键区: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资料,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
三:寒潮入侵我国的路径: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四:寒潮的影响极其范围
1不利影响: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
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
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也不小。
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
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寒潮冻害: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
低温能导致作物霜冻害、冻害和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
寒潮冻害特指冬季严寒对越冬作物的冻害。
寒潮天气过程是高纬地区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南下,使经过之地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当气温下降到0℃(冰点)以下或较长时间持续在0℃以下,就会引发越冬作物的植株体结冰而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严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冻死,造成严重的农牧业气象灾害,即寒潮冻害。
寒潮冻害主要是0℃(冰点)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组织冰冻而受害。
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导致细胞组织结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农业危害:冻害对农业威胁很大,如我国的冬小麦和柑橘生产常因冻害而遭受巨大损失。
寒潮冻害不仅取决于寒潮路径和强度,而且与农作物种类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我国受冻害影响最大的是北方冬麦区,冻害发生最多的区域是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以北冬麦区因降雪少,秋旱,冷空气活动频繁,山川河谷容易积聚冷空气,常出现冻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丘陵山地多,冷空气南下受山脉阻滞,停留堆积,导致洞庭湖盆地和浙、闽丘陵地区出现的冻害持续时间长、温度低,并常伴有降雪、冻雨天气,部分江河湖泊封冻,使麦类、油菜、蚕豆、豌豆和柑橘类经济林木遭受严重冻害。
在西部的荒漠和高寒山区,因很少有越冬作物,因此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
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0%~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区。
我国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
冬小麦冻害是多种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0℃以下低温是引起麦苗受伤
害的主导因子。
越冬麦苗能忍受一定强度的低温,一般在冬季高于
-10℃的低温不会造成麦苗死亡。
但当麦苗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到麦苗不能忍受的程度时,这部分麦苗就出现了死亡。
植物冻害是在强冷空气爆发南下产生剧烈的降温时引起越冬作物和果树受冻,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因此防御冻害一方面要设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经济果木抗御低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采取措施阻挡寒风入侵,减小降温强度。
防御冻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有:品种培育,培育耐寒品种,提高抗冻能力,对于越冬作物或亚热带经济果木,选育耐寒性强的品种,提高植株抗冻能力,是避免或减轻冻害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冬前管理,加强冬前管理,增强抗冻能力,栽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越冬作物和果木的抗冻能力,因此搞好冬前栽培管理是防御寒潮冻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环境,利用局地小气候环境,实时避冻栽培在我国亚热带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区,充分利用山体或水体有利的小气候资源环境栽培柑橘,可以有效地避过或减轻寒潮冻害。
寒潮雪灾:现象介绍,在寒潮过程中,最突出的天气是降雪(雨)、大风和剧烈降温。
冬季适量的积雪覆盖对于农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冻死害虫卵、减轻大气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带来过多的降雪,甚至连续数天或十多天的暴风雪,就会造成灾害。
在牧区,由于寒潮暴风雪而酿成的"白灾",牧草被雪深埋,牲畜吃不上鲜草,干草供应不上,造成冻饿或因而染病,发生大量死亡,对畜牧业危害很大。
雪灾可能发生期的长短由积雪开始期和终止期决定的。
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雪灾发生期就越长,反之亦然。
我国大部分牧区雪灾可能发生始期在10-11月份,终期在3-4
月份,可能发生期约6个月。
但各地雪灾可能发生始期差异较大,平原区一般是从东北向西南推迟,山地和高原牧区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前。
终止期和始期正好相反,从东北向西南逐渐提前,山地和高原牧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推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牧区,雪灾可能发生期从8月中旬到次年7月中旬,几乎整年都可发生。
积雪期的长短只反映雪灾可能发生期,而是否形成雪灾还要看积雪深度、密度、牧草高度和畜牧本身状况。
据牧区的调查分析,我国牧区雪灾实际发生的主要时段在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主要发生期在11月份和3-4月份,分别占年总次数的50%和40%左右。
由于11月份的雪量大,表层积雪可日融夜冻,形成冰壳,牲畜不易破冰雪采食,造成"饿灾"。
3-4月份牲畜膘情最差,部分牧区又处于接羔保育期,此期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一旦发生雪灾,牲畜损失大。
此外,雪灾危害的程度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因各种牲畜的生理特性以及抗灾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寒潮雪淞,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节,寒潮降温天气产生的云中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会直接冻结成冰,形成雨凇。
冬春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线、树枝上被一层晶莹的冰雪包裹或悬挂,这就是雨凇。
有人将雨凇等同于冻雨,其实雨凇和冻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结果确实是相同的,但仍有一定区别。
冻雨是一种天气现象,而雨凇是冻雨的结果,是一种灾害或景观。
在多数情况下,雨凇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
严重的雨凇厚度可达几厘米,能压断树木、电线和电杆,造成供电和通讯中断,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飞行安全。
我国雨凇发生最多的地区是贵州,其次是湖南、湖
北、河南和江南等省区。
北方地区雨凇出现较多的地区是山东、河北、辽东半岛、陕西和甘肃,其中甘肃东南部、陕西关中地区更多一些;而四川、云南、宁夏、山西以及华南沿海很少出现雨凇。
贵州发生雨凇天气日数最多,但每次雨凇持续时间并不长,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等省出现的天数稍少,但每次雨凇天气持续的时间较长,湖南常德和湖北钟祥最长一次雨凇天气持续的时间分别达到466小时和443小时,大约20天;雨凇很少出现的地区持续时间也最短,通常不到10小时。
每年的11月中旬前后,北方地区开始出现雨凇,南方要到12月。
但湖北11月中旬就可能出现雨凇,雨凇开始期较早,结束期一般都在3月中旬以后;辽东半岛雨凇结束期在4月初,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在1月末至2月初较早地结束。
我国多数地区雨凇发生在1-2月,3月较少;但新疆乌鲁木齐、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以11月和3月最多,1月和2月反而较少。
我国北方地区雨凇出现之后就地消失的占多数,但也有扩展到南方地区的,有时最终到贵州才消失。
南方雨凇的源地主要是贵州,雨凇发生次数约占总数的84%左右,发生在湖南的仅占16%。
雨凇消失于贵州的站94%左右,消失在湖南的占6%左右。
雨凇造成灾害的可能性与程度都大大超过雾凇,在高纬度地区,雨凇是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消除雨凇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在雨凇出现时,采取人工落冰的措施,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并对树木、电网采取支撑措施;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可部分减轻雨凇带来的危害。
2有利影响:凡事都有两面性,当然寒潮也不例外,或许提及寒潮人们更多的想到它的灾害性,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3寒潮的影响范围: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
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
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
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五:寒潮的预防
1了解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标准: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黄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橙色预警信号,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红色预警信号,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学会寒潮的预防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气中毒。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8、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9、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小结:寒潮是我国冬季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了解寒潮天气的成因、形成规律及特点,对于准确预报寒潮天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