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合集下载

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4、试验设计与方法
降雨前,在两个“V”字型沟坡的坡底(顺坡)。 安装上口宽为7 cm的“V”字型集水槽(铝制品),并 使其紧贴“V”字型沟坡的两边坡。 并集水槽延伸至试验区外的集水桶,以便测量 与采集径流和泥沙;准确测量“V”字型沟坡的形状 参数;用土钻在两个间距为10 cm的“V”字型沟坡间 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 100cm各土层的土壤来测定土壤的含水量. 降雨时,待“V”字型沟坡两边坡的径流产生后, 每10 min采集和测量一次径流。降雨持续1 h后,沟间 侵蚀完成.停止降雨3 h.在这过程中,准确测量“V” 字型沟坡的形状参数;在原地采集测定含水量的土壤 样品,测定降水量。


(3)雨滴直径大小和分布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雨滴谱测量方法已很多,如常 见的雨滴谱测试方法有色斑法、面粉团法、摄影法、 沉浸法、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等。 最常用的方法是色斑法:先在定性滤纸上涂刷一 层曙红与滑石粉混合色料用于雨滴取样。取样后,量 出雨滴的色斑直径D,将不同大小的色斑直径分类统 计出来,由换算公式d=aDb(式中a=0.322,b=0.742) 算出。将色斑直径D代入,得到各类雨滴直径d。然后 分类统计,计算出不同直径的质量或体积的和,并求出 它们在降雨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数,最后根据累积百分 数,得到雨滴的中数直径。

(4)雨滴降落速度
美国学者罗斯等人关于天然降雨雨滴的研究表 明,天然降雨雨滴大小的分布,波动在0-6mm,其相应的 终点速度为2-2.9mm/s,90%以上雨滴所需要的相应降 落高度为7-9m。 根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学者对雨滴 下落速度的研究,具有初速度的下喷式喷头降雨高度 达2m时,就可满足不同直径的雨滴获得2-2.9mm/s的 终点速度。

济宁地区人工增雨的意义及其效果检验

济宁地区人工增雨的意义及其效果检验

济宁地区人工增雨的意义及其效果检验摘要2012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济宁市天气气候异常,气象灾害频发。

6月底,持续干旱导致济宁市部分河道断流,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

概述了人工增雨的目的、意义和原理,并介绍了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方法。

关键词人工增雨;意义;原理;效果;检验方法;山东济宁2002年7月,由于连日的干旱少雨,京杭大运河山东济宁段的水位急剧下降,遭遇了40年罕见的枯水期,运河济宁段航道的水位达不到通航水位,京杭大运河济宁段逾130 km的主航道目前全线断航,最高峰时有2 000余艘运输船只和6 000~7 000人滞留在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2012年6月底,持续干旱导致山东济宁市断流河道75条、小水库干涸126座,10.9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田受旱面积达26.67万hm2以上。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26.2 mm,较常年偏少20.9%。

为了缓解干旱造成的灾害,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十分必要。

近年来,济宁市气象部门充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主要用于开发空中水资源,探讨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抗旱、缓解水资源短缺具有现实的意义。

1 人工增雨的意义现阶段人工增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地理背景,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云体部位进行人工催化作业,从而有效增加降雨量,达到增雨的目的。

相关的技术水平还处于研究与应用试验相结合的阶段,技术方法尚未完善,但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逐渐形成人工增雨的业务体系,济宁市气象部门在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同时,通过人工增雨以增加空中降水。

经过近几年的人工增雨试验,仅2012年济宁市共组织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4次,发射火箭弹43枚,增雨量达443.3万m3,有效缓解了旱情。

人工增雨作业已经成为一种人类抗拒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1],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 人工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增雨效果,提升其科技水平,应当对雨季人工增雨的可能性进行充分了解。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对于土壤和植物生长而言,水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降雨并非随时都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

因此,科学家们尝试模拟降雨来探究它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降雨是一种人工创造雨水的方式,它可以模拟出各种降雨强度以及雨滴大小。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环境和生态学研究中,以探究降雨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模拟降雨的实验通常都含有对照组,将相同的条件下对照组不进行模拟降雨处理,而对照组与模拟降雨处理的数据对比,可得出模拟降雨对于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了解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农业土地。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探讨模拟降雨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

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模拟降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湿度、土壤渗透性以及微生物生长等方面。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含水量的大小。

在模拟降雨的实验中,水分的添加可以使得土壤湿度的大小不同,同时影响了土壤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分布和转化。

实验显示,模拟降雨可以提高土壤湿度的大小,从而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质量,保持土壤的水肥平衡。

模拟降雨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滴入的雨滴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微结构,加速水分的渗透速度。

实验中数据表明,模拟降雨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增加土壤通气孔隙的数量。

模拟降雨对土壤的微生物生长也有直接的影响。

模拟降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而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更新,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肥力。

模拟降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拟降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开花期、植株根系、叶面积等方面。

在模拟降雨的实验中,降雨会对植物的开花期产生影响。

实验表明,在短期强降雨的情况下,植物产生的数量较高的内源激素可以促进花蕾的生长,提高开花期的持久度。

而在长时间持续弱降雨的条件下,植物营养状态不佳,花蕾形成的概率较小。

模拟降雨对植株根系的发育也有一定影响。

短时强降雨可以促进植株根系的生长,并且促进植物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I 一 =硼I l- 毫 啊 』 t究 l 业, _
模 拟 隆 雨 条件 下 黄土 坡 种 地水 土 流失 规 律硇 砷 究
唐 涛 / 疆 水 利 水 电勘 测 设 计研 究 院 新
[ 摘 要 ]采用人工模拟 降雨的方法,模拟和测定不 同坡度 条件下,水土流 失过程和水土流失量,揭 示以降雨为主要动力的水土流 失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 明 :降雨过程 中,起始产流时间随坡度 的增大 而提前 ,起始产流时间与坡度 正弦值可用指数函数相关方程进 行描述。坡度小于 1 o时 ,径流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坡度 大于 1 。时,径 流量与坡度 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坡度 条件 下,径流量 降 O O 雨过程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 ,都是 急剧增大 ,逐渐趋 于稳定 。在坡度 1 。到 2 。的范围 内,产 沙量随坡度增大 而增加 ,产沙量与坡度之 间 0 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方程描述 。不 同坡度条件下 ,产沙量降雨过程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 ,都是先增大 ,达到最大值 ,然后逐 渐下 降,并
趋 于 稳定 。 [关键 词 ]模 拟 降 雨 黄 土 坡 度 水 土 流失
黄 土高原 地 区是 我 国早期农 业 的发祥 地之 一 ,深 厚 的黄土 装 土完 毕 后将 槽 子 调整 到 0,5,1。 5,2 。 o 0,1。 O 在槽 子 上 覆 盖为这 一地 区农业 的发 展提供 了得 天独 厚 的物质条 件 ,但 长 播 种 谷子 ,供 试 谷 子品 种为 晋 汾 7号 , 1. m等 行距 穴播 , 以 2e 5 期 的农业 垦耕 和黄 土结构 疏松 易被侵 蚀 的特征 ,以及 黄 土高原 穴 距 5m 播种 量 为 每公 顷 75g 右 , 理 同大 田 , e, . 左 k 管 在谷 子 抽 典 型的大 陆性 季风气 候 ,降雨分 布极 不均 匀 ,降雨主 要集 中在 穗 期进行 模拟 降雨试 验 。 1 试 验方 法 . 3 6— 9 ,雨量 占到 年 降雨 总量 的 8% 左 右 , 多以 高强度 的 月 0 且 暴雨 形式 降落 ,不仅 造成 了该 区严 重 的水土 流失 而且使 得旱 灾 降雨 试验 前先 进行 雨强标 定 ,标定后 按照 设定 雨强开 始连 频繁 发生 ,因此 在该 区进行农 业 生产 ,选择 种植 耐旱稳 产作 物 续 不断 的降 雨 , 降雨 过程 要 意义 。谷 子是黄 土高 原传统 耐旱 作物 ,在黄 土高 原不 同 时 间 , 流 后 按 3 i 时 间间 隔 收集 径 流 泥沙 样 ,降 雨历 时 产 m n的 类 型 区普遍种 植 ,是黄 土丘 陵区 的优势作 物 ,占到 该 区粮食种 6mn。降雨 结束 后 采用 量筒 测量 收集 到径 流量 ,烘 干法测 定 0i 植 面积 的 3 %左 右 川 0 。 产 沙量 。 坡度 作为 二维坡 面 的主要参 变量 之一 ,是影 响水 土 流失 的 2 果 与分析 结 21 流 变化特 征 .径 最 主要地 形 因子 ,它 制约 降雨径 流侵 蚀力 的大小 和 土壤物质 的 稳定 性 。随着坡 度 的改 变 , 土壤 表层 单位 面积 上承 受 的雨量 发 21 产流起 始 时『 .. 1 日 J 生改 变 ,同时改 变 了土壤 的人渗 能力 和径流 流速 ,坡 面土体 受 黄土 高原 的产 流方式 是一 种特 殊 的产流 方式 , 超 渗径流 是 到斜 坡重 力 的 切 向分力 发 生 改变 , 土体 不稳 定 性 随之 改变 , 而不 是 蓄满径 流 l 当降雨 强度 超过 土壤 下渗速 度时 产生径 流 则 4 】 。 抗 蚀性改 变 。 这一 系列的变 化 , 然导致 径流 、 必 侵蚀 泥沙 的变化 。 并逐 渐汇 集 , 成地 表径 流 冲刷 与沟蚀 。 降雨起 始产 流时 间与 形 黄土高原 地 区坡 耕地 面积 占耕地 总面积 的 7 0% , 土壤侵 蚀 占 这场 降雨是 否产 生径 流及 径流量 的大 小之 间存在 着显 著的相 关 其 总侵蚀 量 的 5 0% ~ 6%。在黄 土 高原 现代 侵蚀 中 ,人 为活 动 性 。蒋定 生 对 不 同坡度 下 的室 内模 拟降 雨入渗 实验 表 明 : 0 地 引起 的人 为 加速 侵蚀居 于 主导地 位 ,对黄 土 高原地 区坡 耕地 面开始 产流 时间 与坡度正 弦值 呈指数 关系 。 】 的水 土流失 研究 一直受 到我 国土壤 侵蚀学 者的广 泛关 注。 3 5 本文研 究 了黄土 不 同坡 度种 植谷 子 的水 土 流失状 况 , 旨在 = l 揭示 不 同坡 度农 耕地水 土 流失规 律 ,为水土 资源 调控 、防 治土 三 3 壤退化 、提 高水 土保 持效益 提供 依据 。 二 l 料 与方法 材 1 试 验条 件 . 1 三 25 . 模拟 降雨试 验是 在 黄土高 原土壤 侵蚀 与旱 地农业 国家 重点 专 实验 室模 拟 降雨大 厅进 行 ,采用 侧喷 式 自动模 拟降 雨系 统 , 喷 妄 2 头高度 1m , 6 雨滴 降 落终速 可达 到 自然雨 滴降 落速度 的 9 % 以 8 罨 上口 】 验土 槽为 长 x宽 x高 =2 . . 的移 动变 。试 m X0 m X 3 5 0m l 。5 坡式钢槽 。 下端 设集 流装置 , 钢槽 用来定 时 收集径 流 、 沙样 品 。 泥 0 5 i O l 5 20 1 试 验设 计 . 2 麓熏 ( ) 供试 土壤取 自于陕西省 杨凌耕 层 土 ( 0~ 2e ),为黄土 0r a 母 质红 油土 , 呈灰 棕色 ,土体 较疏 松 ,有粒 状 或团块 状结 构 , 主 i 域 对 产 渡 起始 时 间 的 影 响 其 理化性状 见表 1 。 将 降 雨 实测 数据 绘 制 成散 点 图 ,随着 坡度 0 的增 加 ,起 表 1供试 土壤 的物理性 质 始 产 流时 间 t p逐渐 缩短 , 即产流 时间 提前 ( 1 图 )。对坡 度 的

模拟降雨与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模拟降雨与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失规律进行研 究。对人 工模 拟降雨器进行 性能测试研 究 ,结果表 明性能非 常稳 定 ,并且符 合 自然 降雨特性 ,可以用来模拟 天然降雨。表 3 ,参 1 。 0
关 键 词 :模 拟 降 雨 ;水 土流 失 ;试 验
中图分类号 :P 8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6 20 )0 06 —0 0 1 08(08 4— 4 3 3
第 2 卷第 4期 4 20 08年 1 月 1
பைடு நூலகம்
农 业
系 统 科
学 与 综
合 研 究
RE
Vo. 4. N . 12 o4 No , 2 0 v. 0 8
S S M C EN E D 0MP HE S 、 S UD E AG C Y TE S I C S AN C RE N I T I SI N RI U删
1 人 工降雨模 拟器 的组成
人工模拟降雨不仅应具备天然降雨的特征 ,而
的用水 , 中一部分用于降雨 ,剩余部分从 回水系 其 统 返 回到进 水槽 。
2 人工模 拟 降雨器 的性能指标 ‘
且要受机械条件的限制 ,喷孔直径 、工作压强 、降 2 1 降雨 面积 . 雨 均匀 系数 、喷射距 离 和控制 面 积等 直接 影 响 降雨 降雨高度 24 ,喷头供水压力在 0 10P 之 .m ~ 0k a 特征值。因此 ,降雨模拟器的降雨强度 、雨滴动能 间 , 效 降 雨 面积 小 于 25 .m 有 .m X25 ,降 雨 横 向 和均匀度是模拟降雨器 的关键。降雨装置 由下列部 ( 宽度)可由喷头的摆动角度大小来决定。 分组 成 。① 降雨 喷头 。共 有 3 喷头组 成 ,喷头 长 2 2 喷 头摆 动频 率 个 .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水土流失的过程,观察和分析水土流失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

实验材料:1. 实验用土壤: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作为实验材料。

2. 水槽:用于模拟降雨和水流的过程。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用土壤均匀地填充到水槽中,使其表面平整。

2. 模拟降雨:通过喷水器模拟降雨,保持一定的降雨强度和时间。

3. 观察水流过程:观察水流是否形成流动,记录流动速度和流向。

4. 观察土壤侵蚀:观察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情况,记录土壤流失的程度。

5. 分析土壤质量:采集不同位置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质量分析,包括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颗粒组成等。

实验结果:1. 水流形成:在模拟降雨的条件下,水槽中形成了水流,并且流速逐渐增大。

2. 土壤侵蚀:随着水流的冲刷,土壤表面出现了明显的裸露现象,土壤颗粒被冲刷走的程度逐渐加剧。

3. 土壤质量分析:通过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明显降低,颗粒组成中的细粒含量增加。

结果分析:1.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是由于降雨引起的水流冲刷作用,导致土壤表面的颗粒被冲刷走,从而降低土壤质量。

2.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坡度、降雨强度和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

较松散的土壤和陡峭的坡度会增加土壤流失的风险。

3. 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植被覆盖、梯田建设、沟壑治理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土流失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2. 水土流失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质地、坡度和降雨条件等。

3. 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实验的局限性:本次实验仅是模拟水土流失的过程,实验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实验中的土壤样本数量有限,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实际情况。

人工降水意义及其技术发展

人工降水意义及其技术发展

人工降水的意义及人工降水技术发展摘要:中文名称:人工降水英文名称:artificial precipitation;rain making 其他名称: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降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人工降水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关键词:人工降水科学原理,意义、技术、发展引论:人工降水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

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降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人工降水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主论:人工降水是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撒播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人工降水方式方法:一、冷云催化:在温度低于0°C的冷云降水过程中,冰晶浓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降水粒子浓度的实测资料和理论估算,只有当冰晶浓度达到1个/升或更高的量级时,才有较高的降水效率。

对因冰晶浓度不足、降水效率很低的自然云,若在其过冷却部位播撒成冰催化剂,就可以增加冰晶浓度。

每克干冰或碘化银,可产生1012个以上的冰晶,若用几百克,就可以使几十立方公里云体的冰晶浓度达10个/升。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模拟水土流失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梯度和有无措施的条件下,砾石表层含水量、体积流失、粒径分布等。

实验结果表明,当梯度达到或低于一定值时,土球体的体积流失和含水量会明显减少,粒径分布会偏小。

在加入措施情况下,砾石表层抗流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污染物的输出移动。

关键词:模拟水土流失;梯度;抗流措施;含水量;体积流失 1 引言土壤流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水资源、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有着重要影响,也严重影响植被生长及有机物质的积累,是当今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1]。

以模拟水土流失实验为目的,进行水土流失的模拟,旨在探索不同梯度和抗流措施情况下,砾石表层的体积流失、含水量和粒径分布等变化规律。

2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干砂砾体积定量瓶(口径4.5cm)、剪刀、油漆滤纸、毛笔、水泵、水箱、温度计、PH试纸、量杯、砾石碎石(含水量约18.9%,质地均匀、粒度均匀、含沙量低,粒径分布在2-4mm 之间)。

2.2 实验方法用毛笔在定量瓶的玻璃瓶身里涂上标记线,用剪刀在标记线的上方留有2cm的空隙,在油漆滤纸上铺上均匀的砾石碎石。

然后把定量瓶倒在油漆滤纸的正上方,让粒径为2-4mm的砾石碎石充满定量瓶,并在充满时保持定量瓶的水平和垂直。

紧接着,在定量瓶中加入恒定的水量,调节水泵流量,控制横断面上的水流向,以不同流量和不同梯度,模拟不同情况下的水土流失,在模拟前、后测量定量瓶中含水量和体积流失率,并对剩下的砾石碎石进行粒径分析,以测定该组模拟水土流失的次级指标。

再把充满了砾石的定量瓶置于模拟的梯度,根据不同的流量和梯度进行模拟实验,并且50min后,观察和测量水土流失的结果。

将添加抗流措施的砾石碎石作为控制组,模拟相同的实验条件,研究抗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参数包括:流量和梯度(0.003-0.006Mpa,10-20%),实验结果主要观察体积流失率、含水量及沉降物粒径分布。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工降雨技术是一种人为引发降水的方法,通过人工增加降水量,可以有效地补充地下水资源和改善土壤干旱情况。

在土壤水文学领域中,研究人工降雨对降水径流和土壤水运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是一种模拟实验装置,可以模拟不同降水条件下的降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过程,为研究人工降雨技术在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工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通过对系统的构建和实验设计,可以实现对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水运动的模拟和研究。

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可以深入了解人工降雨对土壤水运动过程的影响机理,并评估模拟效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水运动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技术支撑,为预防水土流失提供有效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和提升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意义在于对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侵蚀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日益紧张,土壤侵蚀问题也日益突出。

通过模拟实验系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工降雨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规律,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土壤类型和地形条件下的径流产生过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实验系统的构建和数据分析,可以深入探讨土壤侵蚀机制,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水资源管理、土壤侵蚀控制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农田水利系统中,降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是农田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规律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减灾以及农田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套能够模拟人工降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的实验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背景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利用自然降雨进行试验,在观测和研究降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限制和困难,例如降雨量和强度不易控制、试验周期长、数据不易获取等。

研究人员开始转向利用人工降雨进行实验来模拟降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地控制实验条件,而且可以获取更为精确和可靠的数据。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设计和构建一套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工降雨装置、实验水槽、土壤箱、水文观测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通过对各部分的详细设计和实验验证,探讨该系统在模拟降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方面的应用性和可行性。

四、实验系统设计1.人工降雨装置人工降雨装置是整个实验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模拟降雨实验。

装置主要由水箱、管道和洒水装置组成,通过操纵水泵和阀门控制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为了模拟不同的降雨情况,可以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喷头,比如喷淋式、打雨式等。

2.实验水槽实验水槽是用于接收和收集模拟降雨产生的径流和观测土壤水运动情况的地方。

水槽需要具有较大的容积和一定的倾斜度,以便收集和观测径流的流速和流量等参数。

水槽内部需要设置一些障碍物和土壤样品,以模拟实际的土壤情况。

3.土壤箱土壤箱是用于模拟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结构的地方,通过对土壤箱内部的土壤样品进行人工加工和设置障碍物等,可以模拟出不同的土壤水运动情况,比如侵蚀、产沙和水分运移等。

土壤箱内部应该设置有监测水分含量和土壤渗透性等参数的仪器装置。

4.水文观测系统水文观测系统主要用于监测和观测实验中产生的径流和土壤水运动过程。

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张宁【摘要】Draught and water-shortage has become a major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 in mo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a region,especially over the northern region of China,impacted by the climate,geology and topography,drought and little rain spreadwidely.Therefore,crops were damaged seriously during the period of growth and the measure of artificial rainfall was adopted often.The artificial simulated rainfall technology not only has the effects of moisturizing and moisture but also can take important roles in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work.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action of artificial simulated rainfall technology for the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o as to supply references for Chinese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在大多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干旱缺水已经成为一大主要的社会性生态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北方地区而言,受气候以及地质、地貌特征影响,普遍干旱少雨.因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常需要采取人工降雨措施.在此过程中,人工模拟降雨技术,不仅具有保湿、保墒的功效,而且能够在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将重点针对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区域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实践参考.【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7(045)002【总页数】4页(P120-123)【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作者】张宁【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水文局,辽宁丹东 1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在中国现有的水土保护研究工作实践中,大多研究者采用人工降雨方式进行野外试验观测,以此对径流小区的实际土壤流失量进行分析、对比。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是一种用于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水文过程和土壤水运动过程的实验装置。

该系统可以反映降雨对土壤水分变化和采集径流数据的影响,并能够评估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侵蚀和污染的风险。

该系统由降雨模拟器、水文台站、污染试验台、土壤箱以及计算机测控系统等组成。

降雨模拟器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产生不同的降雨强度和时间,模拟实际自然环境中的降雨情况。

水文台站主要用于采集和记录降雨和径流数据,包括降雨量、径流量、速度等。

污染试验台可以用于模拟不同的污染物输入情况,并评估其对土壤水运动和水质的影响。

土壤箱可以用于模拟不同水文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和流动运动过程。

计算机测控系统是该系统的核心,主要由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器、运动控制器和计算机组成。

通过上述硬件和本地化的软件平台,该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包括实验参数的设定、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

该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用于水文水资源研究、环境科学、农业生态等领域。

例如,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城市排涝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和评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进行研究和开发,以及对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和恢复进行实验研究。

总之,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是一种高效、全面的实验装置,可以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水文过程和土壤水运动过程,为水资源研究、环境科学和农业生态等领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系统可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和土壤水运动情况。

在背景介绍了人工降雨实验系统的重要性,研究意义在于探索土壤水运动规律,研究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详细描述了实验系统的概述、组成及原理,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结果分析以及系统的优势与局限性。

结论部分讨论了实验系统的应用前景,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提出了推广和应用的建议。

该实验系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进一步探索土壤水运动规律,推动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正文,系统概述,系统组成,原理,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结果分析,系统优势,局限性,结论,应用前景,总结,展望,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人工降雨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降水过程,在实验研究和工程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运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和农田水利的影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模拟这些过程,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应运而生。

这种实验系统通过模拟不同强度的降雨,结合相关的土壤特性和地形因素,可以研究地表径流特性、土壤侵蚀规律以及水文过程等。

人工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在工程、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手段。

通过实验系统的操作和结果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然系统的水文过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和应用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对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和揭示降雨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机理,为水资源管理、土壤侵蚀防治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降雨实验可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和径流产生过程,为研究者提供了开展各种试验的可能性。

利用人造降雨技术改善我国干旱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利用人造降雨技术改善我国干旱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利用人造降雨技术改善我国干旱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随着我国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干旱。

干旱环境下,土地不肥沃,水源匮乏,植被凋零,给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们为了缓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经过长时间实践和对环境的观察,提出了人造降雨技术,这项技术将成为改善我国干旱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手段。

一、人造降雨技术概述人造降雨技术是一种人工干预自然雨水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人为地改变云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促进云雨形成而达到增加雨量的目的。

不同的人造降雨技术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其中一些包括化学降水、云雾增大、点状式种植、动力干扰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干旱地区的雨量,解决干旱给生态和经济带来的问题。

二、人造降雨技术的应用以及优势近年来,人造降雨技术在全国多个省份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显著。

例如,在陕西、甘肃和云南等干旱地区,人造降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较大的山区和高原地区,以增加种植、畜牧和水利工程的生产和用水量。

2017年,我国南部地区的人造降雨使得三大水库坝库平均集水面积内超过85%降水量达到年平均水文量,给当地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推动。

人造降雨技术的应用不止扩大了水资源的利用范围,还改善了环境和气候,带来了许多的优势。

例如,可以改变干旱地区干旱及偏振性高的气候,促进当地植被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外,人造降雨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建设水坝的投入成本,但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三、人造降雨技术的工作原理人造降雨技术的工作原理基于气候和大气条件,它通常涉及一些物理、化学和气象学的原理和概念。

下面几点是人造降雨技术的工作原理:1、云水含量增大技术云水含量增大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云间的水含量,从而增加雨量。

它的基本技术包括催化反应技术和云冰晶种整流技术。

2、冷云雾增大技术冷云雾增大技术是指在云间注入冷气体,从而使云中的云滴、水雾融合,形成更大的水滴,达到增加雨量的作用。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模拟水土流失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水土流失现象的特征,及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和改造的机制。

研究水土流失的发生机理,运用一定的实验设备模拟土壤水土流失条件和实验过程,从而帮助农业改良措施的技术选择和实施。

二、实验原理
水土流失是土壤与水的相互作用,土壤因受到侵蚀力的影响,向低洼之处流失聚集的一种过程。

实验中,首先,将地面坡度调节到 80、90度,作为坡面或斜坡,表面以沙砾作模拟土壤,其次,投入模拟降水,可以有雨、雨夹雪等多种,模拟不同的水土流失现象,最后,通过多种仪器收集水土流失量,如水位计、流速计等。

三、实验设备
1、模拟雨机:是模拟各种天气情况的重要设备,可以模拟不同强度的降水。

2、坡度调节器:在实验前,必须先调节坡度,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3、沙砾:用来做模拟土壤,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调整比例。

4、水位计:用来测量坡面沟渠水位。

5、流速计:可以测量侵蚀速度,比较两次实验结果,了解不同侵蚀剂对侵蚀速度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
实验中,在调节好坡度以及模拟土壤粗糙度的基础上,投入模拟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失,测量结果如下:
1. 水位计测量结果:水位增加了30厘米。

2. 流速计测量结果:流速增加了30厘米/小时。

以上两种测量结果表明,实验中模拟的水土流失现象的特征是,土壤由高处向低处流失,水位和流速都有相应提高。

五、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在调节好坡度和模拟土壤粗糙度的基础上,投入模拟雨,模拟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会由高处向低处流失,水位和流速都有相应提高。

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表明实验是成功的。

关于水土流失的实验教学启示

关于水土流失的实验教学启示

关于水土流失的实验教学启示一、背景介绍水土流失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不仅会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还会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在环境保护教育中,水土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的形成机理和预防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教学推荐为了提高学生水土保持意识和技能,选取了以下的实验教学推荐:1. 模拟降雨实验通过人工制造降雨环境,观察不同类型土壤的抗侵蚀性能和水土保持能力。

通过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降雨引发水土流失的机理。

2. 摆养实验观察不同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情况和人工措施等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模拟情况,借此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发生机理。

同时,通过植物种植、水土保持措施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效果。

3. 田块观察法通过前往田间观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不同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强度参数,从而更好的了解土壤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如何改善土壤强度参数等问题。

三、实验教学的意义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学,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1.提高学生水土流失知识和理解能力;2.提供更直观和可视的学习材料;3.借助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4.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土地的保护和重要性;四、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为了更好的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也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更充分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对多种实验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更充分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使得教学更全面、准确、直观。

2.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因人而异,教学内容也应该因教材而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习惯,我们要采取更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实时监测和反馈: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施监测,及时获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实时反馈中进行改进,使得教学过程得到及时调整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五、总结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是一种用于模拟雨水在土壤中的径流和水运动情况的设备。

在现代农业和环境领域,对土壤水运动和径流过程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实地观测方法受到了天气、地形等因素的限制,而人工降雨实验系统可以在实验室中控制各种因素,对径流和水运动进行精确的模拟。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中的水运动规律和径流过程。

这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实验系统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研究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对自然界径流和土壤水运动过程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预测和管理水资源。

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径流和土壤水运动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水在地表和地下的运动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降雨实验系统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降雨事件对土壤侵蚀、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支持。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还可以在农业、城市排水、水库调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开展对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推动水资源科学和水文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人工降雨实验系统介绍人工降雨实验系统是一种用于模拟自然降雨过程的设备,可以通过控制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来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径流和土壤水运动规律。

该系统通常包括人工降雨装置、集水桶、流量计、土壤水分传感器等组成部分。

人工降雨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人工喷灌设备向实验区域喷洒水滴,模拟降雨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流量计实时监测径流的产生量,并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记录土壤中的水分变化情况,以此来研究径流和土壤水运动的规律。

人工降雨创新技术方案

人工降雨创新技术方案

人工降雨创新技术方案人工降雨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人为方式调节和增加气象条件,使水分凝结成云或雾,最终形成降水的一种技术。

人工降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解决水资源短缺、缓解干旱、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创新的人工降雨技术方案。

这一创新技术方案基于气象雷达和云微物理的原理,在传统的云中添加了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云内水滴的凝结和成长,最终形成雨滴。

该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通过气象雷达对云层进行监测和分析。

气象雷达可以实时获取云层的位置、形态、高度等信息,同时还能够检测到云中水滴的粒径大小和浓度分布。

第二步,根据气象雷达的监测结果,选择合适的云层进行人工降雨。

在云层选择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云层的高度、湿度、温度等因素,并结合地面的气象条件,确定最佳的降雨时机。

第三步,在云层中喷洒催化剂。

催化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能够使云中水滴凝结成雨滴。

催化剂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能够快速扩散到云层中,并与云中的水滴发生反应。

同时,催化剂的用量需要经过严密的计算和实验,保证降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步,利用云微物理的原理,加速降雨过程。

云微物理是研究云中水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通过调节云中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增加云中的水滴数量和大小,促进降雨的发生。

这一步需要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测试,确定最佳的微物理参数和操作方法。

第五步,对降雨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通过气象雷达和其他相关设备,对降雨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及时调整催化剂的喷洒量、次序和时间,优化降雨效果。

该创新技术方案在人工降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改进传统的人工降雨方法,提高降雨效率和准确度,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该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改善空气质量、清洁排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人工降雨是一项关系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精确的人工降雨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心得感悟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心得感悟

水土流失实验报告心得感悟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土地上的水分和土壤被风、水侵蚀而流失的现象,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实验。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对水土流失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实验设计和操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块相同的土壤样本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首先按照设计好的装置架设了一块模拟山坡的实验区域,并在实验区域内分别放入两块土壤样本。

然后,我们分别以相同的强度和频率进行模拟降雨,并通过专用设备收集流出的水和流失的土壤。

最后,我们对流失的水和土壤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土壤A比土壤B流失更多的水和土壤。

这表明土壤A在面对降雨冲刷时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 土壤A流失的水呈现出明显的浑浊状态,而土壤B流失的水较为清澈。

这说明土壤A中的悬浮物质含量较高,容易被流水带走,而土壤B的悬浮物质含量相对较低。

3. 土壤A流失的土壤颗粒呈现较大的粒径,而土壤B流失的土壤颗粒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土壤A在面对降雨冲刷时,较大的土壤颗粒更容易被冲刷出来,而土壤B的颗粒粒径较小,更难被带走。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土壤的类型和结构对水土流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较为松散的土壤结构和较高的悬浮物质含量会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心得和感悟通过参与水土流失实验,我对这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得到了一些心得和感悟:1. 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加强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和防治工作。

2. 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不同的水土流失风险。

因此,在农田规划和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根据土壤的特点和环境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都应该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一问题。

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

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

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概述水土流失是指由于水流、风力等因素导致土壤流失的过程,是一个严重影响农田、林地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对于预防和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措施。

应用原理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之一。

降雨冲刷、水流冲击和风力侵蚀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降雨冲刷是指降雨冲击地表造成土壤颗粒被冲刷的现象,水流冲击是指地表的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击和侵蚀,而风力侵蚀则是指风力对土壤进行侵蚀。

2. 断面侵蚀量计算断面侵蚀量计算是一种常用的水土流失控制方法。

通过对层状土壤剖面的分层分析,可以计算出每个剖面中不同土层的侵蚀量。

通过多个断面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整个区域的土壤侵蚀量。

3. 土壤侵蚀模型土壤侵蚀模型是一种预测水土流失程度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可以对水土流失进行定量评估。

常用的土壤侵蚀模型有USLE和RUSLE等。

4. 降雨模拟与监测降雨模拟和监测是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可以观察和分析土壤侵蚀的过程,并得出一些结论。

同时,监测降雨量和径流量等数据,可以对水土流失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5.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的不同用途和区域,合理布置农田、林地和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防治措施在了解了水土流失的应用原理后,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措施:•植被保护:加强植被覆盖,特别是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木和草地,以减少水流的冲刷和风力的侵蚀。

•防止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覆盖,使土地暴露,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因此,要合理管理畜禽的饲养密度和放牧时间,防止过度放牧。

•构筑护坡与梯田:–护坡是指在坡地上构建护坡结构,通过固定土壤和植被,防止土壤的冲刷和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水土流失的意义及评价摘要:水土流失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而降雨是引起地面水土流失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区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地学、农学、工程水文学等学科领域内,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都要以降雨的影响因子来进行试验研究,在利用天然降雨时,常常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给试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有效地使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来进行降雨试验,是一种较理想的降雨方法,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重现天然降雨,既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能在短时期内重复试验,缩短试验周期。

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可以弥补短期内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无法获取的研究结果,并且可以验证在自然降雨环境下得到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水土流失;降雨特征因子;人工模拟降雨;模拟降雨装置土壤侵蚀作为水土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种最普遍,持续时间较强的地质灾害,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2]。

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分散,沉积,移动的现象。

而降雨作为土壤侵蚀的直接动力因子,通过雨滴击溅土壤表层,使土壤颗粒发生分离,同时降雨形成的径流对分离后的土壤颗粒进行搬运和冲刷,而最终导致土壤颗粒的迁移和养分的流失[3,4]。

实践表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以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大量的科学数据的观测,积累和分析,但是依靠自然降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一方面在自然条件下,降雨的一些特征参数(雨强,雨量降雨侵蚀力)自身稳定性较差,且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另外一方面试验数据的收集周期较长,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发展[6]。

然而通过在室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机对下垫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收集的局限性问题,也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用途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试验研究。

从50年代开始,我国首先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

近年来,引进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人工降雨器并应用于室内与野外试验[7]。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在径流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固定小区观测虽是土壤侵蚀定量测定最准确的方法,但有难以克服的弊病,径流小区试验依赖于天然降雨。

天然降雨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在年平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因而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多项多次观测试验,积累更多所需资料[8]。

基于实验室尺度的研究比坡面尺度的研究具有经济、便捷、可控等优点。

因此,利用模拟降雨装置进行试验已成为水土保持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

模拟降雨装置的应用主要涉及水土保持业、农业及林业等领域的研究。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特点在于:(1)减少径流小区设备和装置设备投资;(2)节约试验经费,加快试验进程;(3)创造各种试验条件,增加试验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2、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现状研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主要有四种形式:喷嘴式、喷洒式、悬线式和针头式[2]。

①喷嘴式:水从喷孔或喷嘴中喷出,在空中分散成大小不一的水滴降落到地面,这种形式的雨滴直径是不均匀的,雨强可通过不同大小的孔径或供水压力来调节。

②喷洒式(管网式):是在一些平行的细管上钻有一些小孔,水从孔中喷出,以雨滴形式落到地面,原理与喷嘴式相似,但不及喷嘴式灵活。

③悬线式:水在悬线终端以水滴形式离开,降落到地面。

这种形式模拟的雨滴是均匀的,且初始降落速度为0。

雨滴大小与水压力无关,仅与悬线的粗细有关。

④针头式:水滴通过针头末端落到地面,情形及水滴特性类似于悬线式。

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为喷嘴式和针头式模拟降雨机。

人工模拟降雨机在研究土壤入渗,土壤侵蚀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装置它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降雨过程和自然降雨的雨滴特征,早在1920年美国就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研究不同下垫面和农业管理程措施对土壤入渗和坡面产流的影响中,广泛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机[9,10],随后由Meyer和McCune在1958年共同研制的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11],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的相关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随后的40年中,Foster,Scott,Norton[12,13]等学者先后对Meyer--McCune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进行了性能和结构上的改进,使得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更加稳定,同时也减轻了机器的重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60年代开始研制人工模拟降雨机,将引进和研制的各类人工模拟降雨机应用在室内及野外试验中。

随着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人工模拟降雨机也派生出几种不同的种类,根据降雨形成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模拟降雨机分为喷嘴式和针管式,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喷射出来,然后采用一定的碎流措施将喷出的水流破碎从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雨滴,降落到地面,其产生的雨滴大小与天然雨滴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种类的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碎流措施的不同上:第二种是针管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其工作原理是水流通过众多的针头或是细管形成雨滴,由于降雨机产生的雨滴大小是均匀的,与自然条件下的降雨雨谱差别过大,因此运用较少。

Meyer--McCune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就属于喷嘴式。

在我国采用的也是这两种人工模拟降雨机。

刘素嫒等[14]经过5年时间,成功研制出SB-YZCP型人工模拟降雨机,这类降雨机就是典型的喷嘴式降雨机;陈文亮等[15]研制的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它也属于喷嘴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包括国内常采用的侧喷式降雨机都属于喷嘴式;高小梅等[16]研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则采用医用注射针头在一圆圈内振动洒落水滴模拟降雨,这种是典型的针管式人工模拟降雨机。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对美国的槽式降雨机进行了二次研发[5]。

同时谢云等[17]为了解决人工模拟降雨机模拟降雨特征与天然降雨特征相差较大的问题,设计出了槽式摆喷头下喷式人工模拟降雨机,并对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雨强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率定,最终发现与其他类型的人工模拟降雨机相似,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也没有实现降雨强度的连续变化,与实际降雨过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更好的模拟自然条件下的降雨特征,对人工模拟降雨机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完善。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适于室内与野外各种试验要求和研究目的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孙超图[18]等研制的掺气喷洒式极小雨强降雨装置,主要用掺气方法减小喷洒式降雨器的降雨强度,用移动方法提高降雨均匀度,从而使雨强达0.013-0.36mm/min范围,均匀度达到0.9以上。

(2)刘素媛[19]等经5年研制、3年运用和3万个数据率定研制成功的SB-YZCP(野外移动、组合、侧向、喷洒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

该装置由模拟降雨水车、塔架式降雨机、电控阀门、电子监测仪表以及相应的管路组成。

(3)陈文亮[20]等研制的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是一种多喷头、多单元组合式的间歇降雨装置。

(4)石生新[21]等采用野外人工降雨的方法,研究了高强度降雨条件下地面坡度、植被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5)高小梅[22]等研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采用医用注射针头在一圆圈内振动洒落水滴模拟降雨。

(6)贾天会[23]等在对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研究中,采用单喷头变雨强模拟降雨器,面积为6m×2.5m的移动式径流小区,四周用1.5mm厚的铁板作边界,小区下方设集流槽并与集流桶相连。

(7)叶翠玲[24]等针对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典型坡面进行了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定量研究铁路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量。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下喷式模拟降雨机。

有效降雨面积为5m×2m,采用率定的雨强0.72-1.2mm/min。

试验过程中,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际雨量用量雨桶测得。

(8)刘纪根[25]等提出了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直接计算临界抗剪切应力的方法。

试验采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双向对喷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降雨过程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降雨高度14m。

试验降雨强度控制在100mm/h。

试验土槽长8m,宽3m,深0.3m,坡度可在0-30°之间调整,此试验在室内进行。

(9)吴钦孝[26]在黄土丘陵区草灌植被的减沙效应及其特征的试验中采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组合侧喷式野外人工降雨装置,降雨时两侧喷头座架之间距离为7m,喷头高8m,喷头出水高度1.5m,使降雨雨滴终点速度近似天然降雨的速度。

供水压力由压力表控制,雨强主要通过孔板的孔径来调节。

(10)沈波[27]等在对路基压实黄土坡面降雨冲蚀试验研究中,采用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室内人工降雨系统,该装置离地面高12m,X型喷洒式降雨喷头,改变喷口的大小和进水管压力,喷洒出不同降雨强度(I=0.2-4.5mm/min)降雨强度均匀度可达0.7以上,局部小面积经仔细微调后降雨强度均匀度可达,0.95上,雨滴动能基本同天然降雨相似。

降雨开始与结束全变化过程由电脑自动控制。

(11)赵西宁[28]等利用有压给水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进行降雨入渗试验。

研究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入渗过程进行数据模拟。

结果表明,土壤入渗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耕作管理措施可明显增加坡面土壤的水分入渗。

(12)蔡强国[29]等采用上喷往复式模拟降雨器(雨滴降落高度为7m)通过间隔为11h的二次人工模拟降雨和冲蚀槽试验研究10种土壤的侵蚀过程,发现在第二次降雨中大多数土壤出现了细沟侵蚀形式。

目前各种不同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室在许多国家中先后建立起来。

具有代表性的模拟降雨实验系统可分作如下几种:①英国伊利诺斯大学土木工程系的WES模拟降雨系统②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预灾科学技术中心的降雨实验室③中国科学院一水利部西北水土持保持研究所建立土壤侵蚀模拟降雨实验室④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室3、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参数设计在进行模拟降雨的性能检测工作之前,深入了解天然降雨的特性是必要的.天然降雨的主要特性包括:(1)降雨强度;(2)降雨分布的均匀性;(3)雨滴直径大小和分布;(4)雨滴降落速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