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藏教育的“请进来”与“走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藏教育的“请进来”与“走出去”
本文针对西藏教育中的“请进来”与“走出去”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要正确认识“请进来”的目的和意义,用好优质资源;尊重教育规律,适当延长援藏教师的在藏时间;正视地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尊重但不迷信“外地和尚”;要重视非考试科目教学;要对选派人员严格把关;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加强制度建设;发挥本地优势,用好本地专家,用活本地资源。
标签:西藏教育;请进来;走出去;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仅有2%。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教育援藏工作有序推进,兄弟省市以“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对口支援西藏,不断加大帮扶力度,教育经费投人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但同时,西藏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其中,由于地域差异性及其它原因,“请进来”与“走出去”过程中衍生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藏区教育决策者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停留在较低层次,这是制约西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原缺氧、相对艰苦的环境,使藏区难以聚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于是,用好现有师资力量,加强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培训,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有效提高教育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区中小学师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副主席孟德利指出:提高素质首要的是抓培训,尤其要注意轮训。
2014年《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工作要点》提到,要完善教师学习培训机制,今年拟完成国培计划9130人、区培计划3420人。
以藏东教育为例,最近五年,已组织各级各类培训超过一万人次。
培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请进来,请内地专家进藏传经送宝;二是走出去,选派教育行政人员和部分教师出藏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
请进来的,除了国家援藏计划选派的援藏干部(三年)和部分援藏教师(半年或一年半)之外,还特聘内地专家学者进藏举办讲座、打造示范课堂。
毋庸置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地区的办学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是提升藏区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请进来”的问题
(1)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来的都是客,既然是客,就要好生招待。
外地和尚与本地和尚在待遇上存在巨大差异,造成的隐性矛盾不容忽视。
事实上,“本地和尚”才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以藏东为例,截止2013年,除本地藏族教师外,来自全国各地的非昌都籍教师有三千多人,接近全地区教职工总数的一半。
他们远离家乡,遥遥无期,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由于家庭、待遇及其它方面的原因,部分骨干教师正在流失,近两年要求调回内地的高达三百余人,使得本来就师资短缺的藏东地区雪上加霜。
(2)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一些教师援藏时间仅为半年,扣除假期,实际在藏时间不足5个月;学生刚刚适应,教师马上又换掉了,教学方法和理念缺乏延续性。
(3)信息闭塞、交通不畅、高原缺氧,藏东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学生的特殊性,内地先进的教学经验不一定适合藏区学生,不能机械照搬。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所以丰产,是因为适应那里的水土;如果在青藏高原搞实验,就未必成功。
(4)聘请专家学者进藏举办讲座或上示范课,难以常态化;精心打造一两堂课,“本地和尚”也能做,意义不大。
(5)成本问题。
专家讲一堂课=往返机票+一周食宿+游览陪同+其它消费,得不偿失。
个别专家有名无实,传经送宝实为公费旅游,造成较大的隐形浪费。
(6)受应试教育思维惯性的影响,“请进来”的多为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比如美术,似乎可有可无。
2、“走出去”的问题
(1)有的学校领导认识不到“走出去”的重要性,消极应付,派出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起不到引领带头作用。
个别学校甚至出现“选派专业户”,每次都是那几个人,学习回来也不汇报不培训不传达,没有任何效果。
(2)内地经验有好有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哪些可以借鉴?一味盲从,缺少理性判断和自主选择。
(3)有些所谓学习、培训、锻炼,极不规范,走马观花,挂羊头卖狗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监督,流于形式。
(4)某些培训有“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嫌疑。
二、对策与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请进来”的目的和意义,用好优质资源。
以藏东美术教育为例,应重点引进内地最新的美术理论成果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与此同时,要尊重和发挥“主力军”的积极作用,应一视同仁,保障全体教师的基本权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西藏,安心工作。
二要尊重教育规律。
建议适当延长援藏教师的在藏时间(至少一学年),注重其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延续性。
三要正视地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两者兼顾。
四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提高培训的广泛性、灵活性和便捷性。
五要尊重但不迷信“外地和尚”,请进来之前要有所鉴别,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
六是无论“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应适当考虑非考试科目(所谓副科)。
事实上,这些科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美术教育为例,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把美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实践证明,美术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美术素养,从而促进藏区美术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七要严格把关。
应充分认识到,派员出藏学习、培训、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以点带面,迅速提升本地(本校)教育教学水平。
八要注重选择性与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建议把培训内容及单位的选择权限适当下放给基层各县(校)。
第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除了选派责任心强的同志,更要加强制度建设,进行有效约束和监管。
第十,发挥本地优势,用好本地专家、用活本地资源;坚持民族文化进校园,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以藏东美术教育为例,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将唐卡绘画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就是成功的尝试。
目前藏东唐卡主要流派有:勉康派、勉萨派、嘎智派、噶玛噶举派和东多派,各派均有传承人,其中勉萨派和东多派已分别传至第六、第
七代,噶玛噶举派画师噶玛德勒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不用“走出去”,不必舍近求远,活化石就在身边,他们就是最好的专家。
总之,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工程,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只有充分认识并切实解决好“请进来”与“走出去”过程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西藏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