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批评话语学派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它把焦 点对准语言,但不是为语言分析而关注语 言使用;关心的是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 择是怎样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 势关系”(power relation) 的,人们是怎样 通过使用语言、语篇和话语操纵社会活动, 来保持、创造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结构, 语言、篇章是如何在社会、政治、意识形 态和文化环境中生成,再创造并再现;
• 这说明听话人意识到了说话人的话到了一 个可能结束之处,因此,他所说的话是对 说话人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打断。又如, 听话人能够正确预测一句话的结尾部分, 从而能和说话人同时讲出同样的内容来结 束一句话(异口同声):A: The guy who doesn't rubut he doesn't lost it. B: ---lost it.
• 话语可能结束之处: “不存在绝对的话语结束之处”(何兆 熊),自选的说话人所寻找的只是话语的 “可能结束之处。Jefferson举了三个例子 说明人们一般是具备这种“可能结束之处” 的识别能力的。例如他们可以毫不间歇地 给前面一位说话人已经完整的话语加上一 个恰当的结尾:A: And there-there was at least ten miles of traffic, bumper to bumper. B: ---because of that.
• 提示“可能结束之处”是否出现的方式: 在每句句子结束时,说话人都面临着被 下一个自选的说话人把说话轮次接过去的 可能。如果说话人想越过一个“可能结束 之处”而继续往下讲,他有几种技巧可以 选用。 第一,句法方面。 a: 采用被Sacks称为“话语未结束语” 的一些词项,如but,and,however等从句 或句子的连接词; b: 用像since、when这样的“未完成 标记”或使用序数词提前说明自己将要讲 几点内容;
六、会话结构
Outline (一)话语分析(DA) (二)会话分析(CA) (三)会话中的轮换(Turntaking)
Part Ⅰ
话语分析
•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DA)这个术 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Z. S.于 1952年在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的一篇 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 标志着话语分析研究从此开始。所谓话语 通常指的是构成在一个话题上相当完整的 单位的一连串语句。它表现为一个人连续 性的发言,或几个人之间的会话。它可以是 一段口头语言,即语段;也可以是一段书写文 字,有人称之为文段或语篇,以示区别。
• 三种控制:正在说话的人对下一个说话轮 次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控制 第一,一个正在说话的人可以通过提名 来 选定下一个说话人。同时,他也指定了 下一个说话人的话语类型。 a: Dan: What is your last name,George? George: Bush. b: Do you know how to draw a panda, Mary? c: Hi, Professer Price!
第二,说话人可以限制下面一位说话人 将要说的话的类型,但不指定下一个说话 人。如他可以说“Can anyone of you describe the picture?”,留待在场的其他人 自己去做出选择。 第三,说话人既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 也不指定下一步的会话活动,而是完全由 参加会话的其他人自选,并决定说什么。 如:A: Oh,I have one class in the evening. B: On Monday? A: Well, Thursday.
Part Ⅲ
会话中的轮换
• 基本概念: 会话的一个特点是说话人的轮换(turntaking),即参加会话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 中轮流说话。很少会出现两个或更多的人 同时开口说话的情况(不足百分之五),而当 前一个人说话结束时,后一个马上开始说 话,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间隙,或称 “既无间隙,也无重叠”(No gap, no overlap)。这种现象就是话轮转换规则。
他们把重点放在非正式的较为随便的会 话上,目的在于动态地考察会话过程中的 局部转移问题。对会话分析研究采取的是 “经验归纳法”,关注的不是就有限的材 料建立整体的话语机构模式,而是强调认 真考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交际的语 言使用者的行为。可以说会话分析发展到 这一阶段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原有的 静态分析简单语段到在动态的对话中分析 会话含义,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话语分析(DA):概念,目的,一些研究, 与之相对的批评话语分析; 会话分析(CA):重要性,概念,基本目 标,研究成果,与话语分析的关系; 会话中的轮换(turn-taking):基本概念, 三种控制,话语可能结束之处及其是否出 现的提示。
参考文献
• 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1.11 • 黄振定.试论话语分析的三个标准[J].外国语,1997(5). • 黄国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 徐赳赳.话语分析在中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 张荣建.会话分析与批判会话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2005(2).
c: 用“搪塞语”,如er, Well, Um, You know, Let me see等为自己保住说话轮 次。 第二,语义方面。从语义上来判断对方 的话是否到了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 第三,伴随语言和体动方面的。如 “gaze”,说话人手的姿势和位置。
尽管有这些提示及会话各方的合作,会 话中的重叠和冷场还是会出现。但是由于 会话各方都意识到应该遵守“话语轮换规 则”,打断别人说话或抢话说都是不礼貌 的行为,因此出现重叠时他们都会主动修 补。冷场时说话人可以重复一下他说的话 或问一句“Didn't you hear me?”之类的话, 或通过指名的方式。如果下一个说话人还 未做好说话准备,他可以用搪塞语来填补 冷场造成的空白。
二者在研究方法和途径上有区别: Levinson认为话语分析家采用的是语言学 研究中十分典型的方法和原则,实质上是 把在语言学中运用的很成功的那一套技巧 延伸到句子范围之外,扩大到话语的范围 中去,在判断话语的连贯性时,常常凭借 本能。会话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避免了 先入为主的理论框架,采用了以经验为基 础的归纳法,从大量自然绘画的资料中去 寻找反复出现的模式,从中归纳出规律来。
黄振定在《试论话语分析的三个标准》 (1997)中采纳威多森(H.G.Widdowson) 和库尔特哈德(M.Coulthard)的看法: “话语”涉及的是语句在特定情景中的使 用及其交际功能,即着眼于一般所说的语 言的语义内容。当然,内容和形式不可分, 话语中二者的统一表现为一个词、一句话、 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乃至整篇文章;它 的“内容”以包涉特定语境和现实交际为 特征,打破了传统的静态观:语言的形式 与内容的统一不是僵硬的、一一对应式的。
Part Ⅱ
会话分析
• 重要性: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甚至可以 说是语用学的最重要的课题。因为语用学 研究语言的应用,而会话是语言应用的最 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 概念:社会语言学认为会话是一个言语活 动过程,其中每一步都是双方相互协商的 结果,都是构成正确理解下一步的前提。 会话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以及非语言的 社会文化背景只是来表达自己、理解对方。
话语分析(DA)与会话分析(CA)的关系
话语并不局限于会话:会话是话语的一种 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话语分析家研究的最 多的一种话语形式。(话语分析真包含会 话分析) 二者的目标相同:Both apporoaches are centrally concerned with giving an account of how coherence and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in discourse is produced and understood(Levinson:286)
• 在某些特定场合,常常有一个有权决定下 一个说话人的人,如在教室里,会议的主 席等。在一般的日常会话中,说话人自选 的情况很普遍,尤其是当参加会议的人身 份、地位大致相同时。在自选时,又产生 了另一个问题:自选的人怎么知道正在说 话的人已经讲完、他自己可以开口说话了 呢?(→判断话语的可能结束之处)
它认为书面和口语都是社会现象的形式, 特定话语行为中有辩证关系、语境、政府 和社会背景塑造和影响话语。话语也反过 来影响社会和政治现实。即话语构成社会 习俗,社会习俗反过来也构成话语。批判话 语分析有两重任务:揭示语言手段、形式、 结构和具体的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揭示话 语行为和政治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 关系。(例)
话语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句以上的话语系 列或超句结构,说明各类话语系列在功能和 语言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其整个语句的相互 关系,并试图对具有相似语境的话语系列找 出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黄国文教授在《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2006)中对“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 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并对进行这方面研究 的几种学派进行梳理,澄清了一些概念, 而且提及许多相关文章(略)。
虽然在日常生活的会话中短暂的重叠或 冷场时有发生,但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 参加会话的各方都会按照这条基本规则设 法调整和修补。如果有一人以上同时讲话, 其中总有人会迅速退让。如果在会话过程 中出现了暂时的冷场,那么总有人会开口 说话,或通过“er”或“mm”这样的声音来 表示他们打算要说话。
话轮转换规则里有一个概念叫“话轮构 建单位(turn construction unit)”。话轮构建 单位是用来构建话轮的句法单位。它可以 是句子、分句、短语,甚至单词。实际上,一 个话轮就是一个人说的一段话。不论话的 长短,只要说话人变了,一个话轮就结束了。 话轮转换规则里另一个概念叫“轮换相关 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它是 指一个话轮单位的可能结束点(后)。
会话不仅显示出会话者的交际 能力,而且还反应出社会交往的一 般原则,双方由此而协调各自的目 的、形象和人际关系。会话作为一 种社会交往,它是由发话人和听话 人共同参与并相互协作而产生的。 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要弄明白发 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受话者又是 怎么样理解它的意思并做出反应。
• 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在语用学的分析例句 中,只有单句分析,最多是两三句的小对话,而 没有长篇的对话和语篇。这容易使人误解 为语用学不研究长篇对话和语篇。其实,经 典的语用学家对长篇的会话是有所注意的, 如格莱斯就有一篇《逻辑与会话》的论文。 最早对会话结进行实质性分析研究的是美 国的萨克斯(Harvey Sacks)、谢格洛夫(Emanuel Scheglof)、杰斐逊(Gail Jefferson)。 等社会学家,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方法论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