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命题点1: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四)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

(2)继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命题点2:知觉

(一)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步和结果,但知觉不是感觉的总和,知觉依赖知识和经验。

(三)知觉的种类

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

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的反映。

(四)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过程。这是由于知觉对象是一个复合刺激物;同时知觉者可将缺陷补齐。

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优路网校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2.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

凡是瞬间被我们清楚知觉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事物则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可互换。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所以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知觉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感知现象。

影响对象与背景选择的因素:

(1)主观上:需要、兴趣、情绪、经验、知识。

(2)客观上:事物差异;对象组合、对象运动。

3.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人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对象辨别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知觉的理解越深刻。语言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任务、知觉者的情绪、兴趣等也影响理解。

4.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知觉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例如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有差别,但我们总是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

命题点3: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密切联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能保证人们对事物做出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反映,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与意识不等同。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与意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所处的意识状态。

(二)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人在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和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

2.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特定对象时,心理活动和意识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无意义信息。

2.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使之适应环境。

(四)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无意注意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无意注意时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实务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引起的。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几方面:刺激物本身特点;人本身的状态。具体来说:

①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特点。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当周围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异的刺激物,人就自然地把注意指向这种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与背景的差异等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强烈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运动变优路网校化的、新颖的刺激物,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②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是也决定于人本身的状态。同样的一些客观事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的状态不同,就可能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而引不起另一个人的注意。包括人们的需要、兴趣、对那个事物的态度、个体的情绪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