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_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
摘要
氨基酸是具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的总称,作为蛋白质和酶的构成成分是生物体必需的化合物之一。此外,从工业观点来看,最近由于氨基酸制造技术的进步,可以得到比较廉价的氨基酸,利用其多官能基性、光学活性或氨基酸支链的多种功能,可以制成各种功能材料。对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开发,首先是在化妆品领域,接着在各种领域,新功能材料的种类、用途也正在扩展。本文对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的物性和应用,以氨基酸衍生物为中心,包括最近开发的材料进行介绍。
关键词:简介,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常用的合成工艺路线、流程和设备、产品检验),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目标)
一、简介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以氨基酸为基础的环保表面活性剂,其良好的无毒、生物可降解和配伍性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众多工业中
氨基酸与疏水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近年来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和卫生用品生产中,其年产量快速增长着。
二、结构
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又有羧基,为两性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解离,氨基酸在中性介质中为两性,既有正离子基,也有负离子基,此区域称为等电区域;在碱性介质中,氨基酸变为阴离子型(R-),形成游离氨基;在酸性介质中,氨基酸变为阳离子型(R+),生成游离的羧酸。利用氨基酸的胺反应和羧酸反应引入脂肪链疏水基,即生成表面活性剂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结构分类
2.1按氨基酸的不同分类
根据分子中所含氨基和梭基的相对数目,分为:
①中性,如N-酰基肌氨酸、二(辛氨基乙基)甘氨酸;
②酸性:如N-酰基谷氨酸、N-酰基谷氨酸二酷;
③碱性,如Nβ-酰基-L-赖氨酸(R=十二烷基)、Nα-二甲基-Nα-酰基赖氨酸(R=十二烷基)。
④根据氨基酸结构不同,及其溶于水时的离子类型不同可分为:
⑤阴离子型,如N-酰基谷氨酸、N-酰基肌氨酸;②阳离子型,如Nα-椰子酰精氨酸乙醋 (CAE);③两性型,如N-烷基天冬氨酸-β-烷基酯、Nα-L-赖氨酸(R=十二烷基);④非离子型,如N-酰基谷氨酸二酯、甘油单毗咯烷酮梭酸酯。
四、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表面活性剂通过在气液两相界面吸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也可以通过吸附在液体界面间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许多表面活性剂也能在本体溶液中聚集成为聚集体。
溶液中的正吸附:增加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
固体表面的吸附:非极性固体表面单层吸附,
极性固体表面可发生多层吸附
1.亲疏平衡值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H·L·B值: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疏水性能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表面活性剂要呈现特有的界面活性,必须使疏水基和亲水基之间有一定的平衡。
石蜡HLB值=0(无亲水基)聚乙二醇HLB值=20(完全亲水)
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通过乳化标准油来确定HLB值。
HLB值15~18 13~15 8~16 7~9 3.5~6 1.5~3
用途增溶剂洗涤剂油/水型乳化剂润湿剂水/油乳化剂消泡剂
HLB值可作为选用表面活性剂的参考依据。
疏水基
疏水基按应用分四种
(1)脂肪烃:
(2)芳香烃:
(3)混合烃:
(4)带有弱亲水性基
(5)其他:全氟烃基
疏水性大小:(5)>;(1)>(3)>;(2)>;(4)
亲水基
末端:净洗作用强,润湿性差;中间:相反。
分子量
HLB值、亲水基、疏水基相同,分子量小,润湿作用好,去污力差;
分子量大,润湿作用差,去污力好。
浊点
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亲水性取决于醚键的多少,醚与水分子的结合是放热反应。
当温度上升,水分子逐渐脱离醚键,而出现混浊现象,刚刚出现混浊时的温度称浊点。此时表面活性剂失去作用。浊点越高,使用的温度范围广。
五、脂肪酰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合成原理
脂肪酰基氨基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一般为化学合成法,根据原料不同有几种工艺,如脂肪酸酐与氨基酸盐的酰化反应工艺、脂肪腈水解酰化反应工艺、羰基化反应工艺、脂肪酰氯与氨基酸反应工艺及脂肪酸与氨基酸盐反应工艺。
目前在工业上用得最多的制备脂肪酰基氨基酸及其盐的方法仍是用肖顿-鲍曼 (Schotten-Banmann)缩合反应方法,它是由脂肪酰氯和氨基酸在碱水溶液或其它有机溶剂中一次完成制得脂肪酰基氨基酸盐,然后经无机酸中和分离得脂肪酰基氨基酸粗品,再加碱中和而成为较纯的脂肪酰基氨基酸盐。此法的优点是工艺流程和设备不复杂,原料易得,缩合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温度不高,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六、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以氨基酸为基础的环保表面活性剂,其良好的无毒、生物可降解和配伍性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众多工业中
氨基酸与疏水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近年来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和卫生用品生产中,其年产量快速增长着.
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又有羧基,为两性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解离,如下式所示:
性的氨基酸在中性介质中为两性,既有正离子基,也有负离子基,此区域称为等电区域;在碱性介质中,氨基酸变为阴离子型(R-),形成游离氨基;在酸性介质中,氨基酸变为阳离子型(R+),生成游离的羧酸.利用氨基酸的胺反应和羧酸反应引入脂肪链疏水基,即生成表面活性剂,反应如下:
1.十二烷基氨基丙酸钠
十二烷基氨基丙酸钠是由十二伯胺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反应后经水解,再用氢氧化钠中和而制得的,反应如下:
十二烷基氨基丙酸钠易溶于水,呈透明溶液,显碱性,这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相似,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和洗涤能力.十二烷基氨基丙酸的水溶液显弱酸性,表现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十二烷基二亚甲基氨基二甲酸钠
十二烷基二亚甲基氨基二甲酸钠是由十二胺与一氯乙酸钠在氢氧化钠存在下进行反应制得的,反应如下:
十二烷基二亚甲基氨基二甲酸钠的性质与十二烷基氨基丙酸钠相似,此外还有良好的杀菌能力.
3.Na-酰基赖氨酸
Na-酰基赖氨酸的结构式如下:
Na-酰基赖氨酸分子中既有氨基又有羧基,为典型的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该分子在等电点内形成内盐,水溶性降低,所以在水(pH=4~10)和有机溶剂中非常难溶.它溶于pH=12的溶液中和pH值在1以下的氯化钾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