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底公式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关于变换指数幂的底数,教材在此之前也有铺垫,学生已经学过了公式 。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更愿意接受“两边取对数”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3.4.2 换底公式
一、换底公式
1.换底公式
2.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
3.使用换底公式应注意的地方
二、对数的应用问题
例1
例2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
2求新
问题:
(1)你能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 计算器可以计算底数为多少的对数?
(2)对数的运算性质只能对同底数幂进行运算,那么对于不同底数的对数集中一起如何运算呢?如:
设计意图:通过一实例引入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大胆探索、分析、归纳。
师:我们学习了对数运算法则,可以看到对数的运算法则仅适用于对数的底数相同的情形,若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对数的底数不相同时怎么办?(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知识拓展:
例2 已知 求 的值(用a, b表示)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三)对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合作探究:现在我们来用已学过的对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提升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善于全面总结,自觉归纳的好习惯。②使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
课堂练习与作业
练习:P862、3、4
作业:课本 P88 B组3,4
二、讲解新课
问题(1)、通过计算器的计算,问题(1)可看成
已知 பைடு நூலகம்g2=0.3010, lg3=0.4771, 求 ?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现“解指数方程常用的方法是两边取对数的方法”
(一)探求换底公式,明确换底公式的意义和作用,
提问(2)、由上述计算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合作探究换底公式及证明
方法引导:关于对数换底公式的证明方法有很多,证明的基本思路就是借助指数式.
再者,课本的引入较为简单,突然出现一个对数让学生去计算,没有来龙,也不好确定去脉。个人在同行们的建议下,把引入变成了一个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关于一个对数的计算,从而引出问题,导入主题。当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同行批评指正。
课后反思:
上课后,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最困难的“换底”处理上,还是首先想到的“两边取对数”的思想方法。看来,教材编排是有科学根据的,对“两边取对数”的思想方法实现作铺垫是很有必要的。
设计意图:通过证明换底公式,①使学生掌握证明换底公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借助指数式。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分析、归纳的能力。
合作探究1:常用推论及变形
合作探究2:证明 (a>0,b>0,a≠1,b≠1,N>0.
合作探究:换底公式有什么重大作用?
结论:是把一个对数式的底数改变,可将不同底问题化为同底问题,为使用运算法则创设条件,如换底公式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3.通过应用对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换底公式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换底公式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并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为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对于课本中的“两边取对数”方法,我认真反思了很久,有些个人的感受。课本这样做的理由是此前课本中有这样的说法:“对任何正数N,logaN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logaN也是唯一的。”这就保证了“对两个相等的正数,两边取相同底数的对数后仍相等”是站得住脚的,也就保证了“两边取对数”的方法是有据可依的。
教材通过实例研究引出换底公式,既明确学习换底公式的必要性,同时也在公式推导中应用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性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适当地增加具体实例,便于学生理解换底公式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公式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指数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证明对数换底公式,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及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对数计算,之前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对数换底公式其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换底公式,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的对数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化简和证明.
2.能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对数问题并加以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换底公式,并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的能力.
(二)换底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显示如下例题,)
例1(1) (2)
方法引导:在利用换底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时,一般情况是根据题中所给的对数式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底数进行换底,如果所给的对数式中的底数和真数互不相同,我们可以选择以10为底数进行换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练应用换底公式进行计算。充分体现换底公式的作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能力。
个人认为,课本这样做也是合理的。但这种做法不太适宜学生的接受,因为它的思维跨度较大,多数学生不宜想到这样做的理由,所以效果不一定会好。如果能过渡一下就好了。我想改变一下做法,让它仍然能够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容易接受。大家知道,在“指、对互化”中,指数幂的底数就是对数的底数,所以我们可以把对数转化为指数,而后对指数幂进行换底,再把指数幂换回到对数,就达到了目的。这样做,也可以引出指数幂的换底公式,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作了铺垫。
3.4.2“换底公式”说课稿
瀛湖中学 李善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换底公式,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对数底数,即“化异为同”是解决有关对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利用它将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来计算;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能正用换底公式,还要能熟练地逆用换底公式.另外还安排了两个对数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换底公式得出的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推导换底公式过程中的“指、对转化”意识和对指数幂的换底想法。换底公式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对数的基本性质
(3) 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设计意图:对数的恒等式和对数的运算性质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铺垫。
(六)板书设计
3.4.2 换底公式
一、换底公式
1.换底公式
2.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
3.使用换底公式应注意的地方
二、对数的应用问题
例1
例2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
2求新
问题:
(1)你能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 计算器可以计算底数为多少的对数?
(2)对数的运算性质只能对同底数幂进行运算,那么对于不同底数的对数集中一起如何运算呢?如:
设计意图:通过一实例引入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大胆探索、分析、归纳。
师:我们学习了对数运算法则,可以看到对数的运算法则仅适用于对数的底数相同的情形,若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对数的底数不相同时怎么办?(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知识拓展:
例2 已知 求 的值(用a, b表示)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三)对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合作探究:现在我们来用已学过的对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提升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善于全面总结,自觉归纳的好习惯。②使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
课堂练习与作业
练习:P862、3、4
作业:课本 P88 B组3,4
二、讲解新课
问题(1)、通过计算器的计算,问题(1)可看成
已知 பைடு நூலகம்g2=0.3010, lg3=0.4771, 求 ?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现“解指数方程常用的方法是两边取对数的方法”
(一)探求换底公式,明确换底公式的意义和作用,
提问(2)、由上述计算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合作探究换底公式及证明
方法引导:关于对数换底公式的证明方法有很多,证明的基本思路就是借助指数式.
再者,课本的引入较为简单,突然出现一个对数让学生去计算,没有来龙,也不好确定去脉。个人在同行们的建议下,把引入变成了一个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关于一个对数的计算,从而引出问题,导入主题。当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同行批评指正。
课后反思:
上课后,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最困难的“换底”处理上,还是首先想到的“两边取对数”的思想方法。看来,教材编排是有科学根据的,对“两边取对数”的思想方法实现作铺垫是很有必要的。
设计意图:通过证明换底公式,①使学生掌握证明换底公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借助指数式。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分析、归纳的能力。
合作探究1:常用推论及变形
合作探究2:证明 (a>0,b>0,a≠1,b≠1,N>0.
合作探究:换底公式有什么重大作用?
结论:是把一个对数式的底数改变,可将不同底问题化为同底问题,为使用运算法则创设条件,如换底公式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3.通过应用对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换底公式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换底公式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并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为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对于课本中的“两边取对数”方法,我认真反思了很久,有些个人的感受。课本这样做的理由是此前课本中有这样的说法:“对任何正数N,logaN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logaN也是唯一的。”这就保证了“对两个相等的正数,两边取相同底数的对数后仍相等”是站得住脚的,也就保证了“两边取对数”的方法是有据可依的。
教材通过实例研究引出换底公式,既明确学习换底公式的必要性,同时也在公式推导中应用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性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适当地增加具体实例,便于学生理解换底公式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公式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指数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证明对数换底公式,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及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对数计算,之前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对数换底公式其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换底公式,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的对数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化简和证明.
2.能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对数问题并加以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换底公式,并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的能力.
(二)换底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显示如下例题,)
例1(1) (2)
方法引导:在利用换底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时,一般情况是根据题中所给的对数式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底数进行换底,如果所给的对数式中的底数和真数互不相同,我们可以选择以10为底数进行换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练应用换底公式进行计算。充分体现换底公式的作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能力。
个人认为,课本这样做也是合理的。但这种做法不太适宜学生的接受,因为它的思维跨度较大,多数学生不宜想到这样做的理由,所以效果不一定会好。如果能过渡一下就好了。我想改变一下做法,让它仍然能够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容易接受。大家知道,在“指、对互化”中,指数幂的底数就是对数的底数,所以我们可以把对数转化为指数,而后对指数幂进行换底,再把指数幂换回到对数,就达到了目的。这样做,也可以引出指数幂的换底公式,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作了铺垫。
3.4.2“换底公式”说课稿
瀛湖中学 李善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换底公式,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对数底数,即“化异为同”是解决有关对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利用它将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来计算;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能正用换底公式,还要能熟练地逆用换底公式.另外还安排了两个对数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换底公式得出的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推导换底公式过程中的“指、对转化”意识和对指数幂的换底想法。换底公式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对数的基本性质
(3) 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设计意图:对数的恒等式和对数的运算性质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