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2. 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 比;
3. 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 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时,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二)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 做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 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挫折 (目的阻碍)
侵犯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外向侵犯
内向侵犯 (如自杀)
直接侵犯 替代侵犯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 生物进化学
❖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 进化和发展过程。凯瑞斯细致地论证了:
❖ ①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 ❖ ②侵犯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中表现得最明显 ❖ ③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侵犯只扮演
着不太重要的角色; ❖ ④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
地使用人际支配和人际惩罚的等替代性方式。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行为遗传学 ❖ 行为遗传学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因素在人类
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 收养者与亲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 激素活动说 ❖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诸如睾丸激素之类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 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 用:组织和激活。
3.奖励性诱因
❖对于主动的侵犯行为而言,更有效的 诱因是主体对行为后果的积极预期。 如果主体预期的结果是奖励性的,这 种预期对侵犯行为就有很大的诱发力。
第九章 侵犯行为
2.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唤醒水平
4
去个 体化
恶臭之气味,烦人的烟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 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
春运时的火车车厢
一围观中年男子大声起哄:给100元你往下跳。
去个体化
一位著名的印度男演员Ranjeet在19年的演艺 生涯中,共出演了350多次强奸的场景。
与此相关的是,印度的强奸犯罪率极高,每 年发生超过8千起强奸案,其中一半发生在社 会低层的妇女身上。
思考:
一个国家媒体中的性暴力越多,它的性犯罪率 就会越高?
质疑:
日本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表现性的媒体,包括 暴力与非暴力的。裸体、性虐、强奸等主题经 常出现在电视、电影、杂志和广告中。电影中 经常细腻地展示强奸和性虐的场面。
侵犯行为
提要:
概念 理论 影响因素 控制与防治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高尔夫运动员将球打出后打着了一位观众,是侵 犯行为吗?
酒后驾车导致人受伤甚至死亡,是侵犯行为吗? 精神病人杀人伤人,是侵犯行为? 劫匪持枪抢劫,拿着枪威胁他人,但没有开枪,
是侵犯行为吗? 罪犯对着某人开枪射击了,但没有命中,是侵犯
枪击事件:
20岁的亚当·兰扎全副武装闯入美国康涅狄格 州桑迪·胡克小学,开枪打死20名儿童和6名成 人后饮弹自尽,令全球震惊。
思考: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有关吗?
心理学家杜尔金认为:暴力游戏和现实世界的暴力行 为之间最多只有很弱的关系。
“今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玩电子游戏,其中很多人玩 动作游戏、射击游戏等等——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孩子 比没有电子游戏可玩的上一代人更好斗。” “电子 游戏可以成为健康青春期的一部分”。
侵犯行为
攻击性和敌意
敌意归因偏差
当有敌意归因偏差时,人们通常不会将他人
的动机归因为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的归因,
继而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侵犯数量上有差异 在侵犯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男性常采用身体攻击 而女性更多采用言语攻击或其他间接的攻击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这仅仅是旅程的开始,当他们被关进监狱, 即便是这铜墙铁壁仍然没能阻挡他们的力
量,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冲出一条血路逃脱
了这个如地狱般的牢笼(此话出自监狱长 之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天生杀人狂》
人类为什么会攻击他人?
是什么引发了人们的侵犯行为?
侵犯是一种本能还是由于对他人的模仿学习?
侵犯行为及其原因
(性暴力和性虐待)
替代性侵犯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当人们愤怒时如何反应?
4、社会学习理论
侵犯行为可经由学习而获得,强化(reinforcement) 和模仿(imitation)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班杜拉(Bandura1961)所做的观察学习的Bobo doll 实验就很好地说明了学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武器效应
武器增强侵犯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1
A型人格
2
敌意归因偏差
3
性别差异
A型人格:
有竞争意识、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攻击性较强
B型人格:
竞争性不强,做事从容,不容易发怒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
在对待挫折情 更有竞争性,更 能为成功而奋斗 有时间紧迫感 境时更容易产生
唤醒水平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班级:姓名:学号:辅导老师:[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一、暴力事件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①A型人格。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更容易出现虐待儿童或虐妻的行为。
A型人格有三个特点:第一,A型人格的人更有竞争性,更能为成功而奋斗;第二,A型人格的人有时间紧迫感;第三,A型人格的人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②敌意归因偏差。
归因对侵犯产生的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目的的归因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反应,然而,要识别他人行为的动机非常困难。
我们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我们把这个称为敌意归因偏差。
③性别。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和女性不仅在侵犯的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侵犯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2)情境因素①高温。
有研究表明,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比如温度与犯罪率呈倒U形曲线。
②酒精和药物。
许多研究证实,酒精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③唤醒水平。
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④去个性化,又称去个体化。
指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⑤侵犯线索: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须的条件,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3)社会因素①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②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
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③暴力视频游戏。
暴力视频游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现——强化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强化习得侵犯
实验 观察学习或模仿习得侵犯 实验
观察学习的原则
同性别: 行为后果(奖励还是惩罚): 理性:
第三节 观察学习或模仿
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 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的人被描述为是非常有竞争
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接受专业的心 理咨询和辅导; (2)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进行辅导和治 疗,找出暴力的来源,制定出解决问题 的方案; (3)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实施这一方案。
二、校园欺负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
当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更
多的同伴以负面的行为对待,这个 学生就是受欺负的 。 身体、言语、心理 张文新的研究
人类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
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对本能论的评述
质疑之一: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
侵犯本能。
三组小猫:第一组和母猫一起生活,第二组
独自生活,第三组和老鼠一起生活。 长大之后,与母猫一起生活的小猫之中,85 %有做出捕鼠的行为;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的 小猫中,只有17%做出捕鼠的行为。
第8章 侵犯行为
zhaoyufang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的理论解释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容许的行为。
侵犯的三个要素: 首先,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实际造成 的伤害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都是侵犯 行为。 其次,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的意图。 再次,侵犯是社会不容许的,违背社会 规范的。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 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 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 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 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 足与快乐。
第五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 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 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 能实现的行为。
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社会评价、伤害意图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图示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是的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不 他不需要帮助
不
我没有责任
不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是的,给予帮助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 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 Dabbs,1975;Piliavin & Unger,1985)。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房间充烟 遭难女士 罪行作证
结论: 1. 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 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 2. 其他人在场有抑制作用; 3. 决定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 责任感
癫痫发作
图示(癫痫发作)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9.2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R.A.Baron,G.w.Russell&R.L.Arms,1985;C.S.Carver&D c Glass,1978)。
表现为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等过激行为”(T.M.Dembroski &P.T.costa,1987)。
(二)敌意归因偏差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个体有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即敌意归因误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
如研究(K A.Dodge&J D.coie,1987) 证实,当男孩子的敌意归因误差倾向愈高时,他们愈有可能表现侵犯行为。
(三)性别差异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A.Bettencourt&N.Miller,1996;G.P.Knight,R.A.Fables&D.A.Higgins,1996),男性和女性不仅在侵犯的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侵犯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但是,当男性和女性被他人直接激怒时,侵犯的性别差异也会缩小(B.A.Bettencourt &N.Miller,1996)。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研究发现有许多情境因素:高温、药物和酒精、唤醒水平等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一)高温很安德森、戴厄舍和德勒维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侵犯的“热度效应”即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更多的侵犯念头。
(二)酒精和药物1.酒精:斯姆特和泰勒(G.T.Schmutte&S.P.Taylor,1980)的研究发现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药物: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用于治疗亢奋的镇静剂具有与酒精相似的作用(A.B.Gantnot & S.P.Taylor,1988)。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侵犯行为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三、教育
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而这些行为规律很大部 分决定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系统。人们 为自己建立了某些行为道德规范,采用自我奖惩的方 式来解决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机制是最有力的控制 行为的手段。外在奖励与、惩罚不可能完全制约一个 人的行为,必须借助于教育来实现道德内化,形成成 熟个性。教育要及早进行,从小塑造良好的个性。
性格:同乡眼里高傲不合群 村里的人大都不愿提起吴瑞烈的名字,好不容易找到 一位阿婆,据说是看着吴瑞烈长大的,一提到吴的名 字,阿婆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很高傲,没有什 么礼貌,虽然做的是校长,但是根本不像一个文化 人。”当上了校长的吴瑞烈在家乡更加趾高气扬,有 的村民甚至说:“吴回到村子里就有一种领导来视察的 气势。” 危险的心理倾斜 一个小学的校长,仅仅因为家长提出要撤换自己,就 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学生,吴瑞烈将毒手伸向学生的 深层动机是什么?可以逆向设想一下,吴瑞烈一旦被 罢免了校长之职,他的收入会减少,校长的权力没有 了,特别是自己挪用公款赌博的事也会暴露出来。但 与杀人将遭受的惩罚相比,这些损失就不算什么了, 显然吴瑞烈杀人并不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心理失衡是 其杀人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五、个人特点
个人特点因素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较多。实 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进行身体攻击。一 方面,男性体内雄性激素比女性的要多;另 一方面,女性的焦虑比男性强,她们重视社 会对自己的评价,较能遵从社会规范,而且 她们更能同情被侵犯的受害者。个人的道德 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道德水 平越高,个体越重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越 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来思考问题。 道德水平越高,责任意识越强,越能有效地 控制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准则符合。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
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
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
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
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
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
社会心理第九章 侵犯行为课件文档
第九章侵犯行为(P272)什么是侵犯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侵犯行为?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侵犯行为?大众媒体对侵犯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怎样去减少攻击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几个要素:一是有目的性。
有侵害他人的故意。
二是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和后果产生。
二、认定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行为的几个影响因素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将一个人推倒在地——侵犯行为将这个人推倒在地,是因为卡车从他后面撞过来了,他自己还毫不知情。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的原因。
车祸。
互相不认识。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
卢旺达图西族人、胡图族人。
三、侵犯行为的种类1、根据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活动,这样的行为违背社会准则;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对社会准则起到了维护的作用。
公检法的执法。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父母的体罚。
2、根据侵犯方式的不同:言语侵犯、动作侵犯3、侵犯的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报复性侵犯:针对受害者的复仇和教训;工具性侵犯:侵犯行为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4、广义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四、侵犯行为的理论在分析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侵犯冲动;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一)侵犯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哲学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性本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为代表,认为社会罪恶的原因是社会本身而不是人性)、性本恶(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认为社会法律是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这一观点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赞同)大象、马、山羊、狼、猴子——为了争夺配偶、争夺领土会彼此攻击。
弗洛伊德:人类的侵犯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本能的冲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比较与整合研究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两种相反的行为模式,侵犯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而亲社会行 为则是积极帮助他人或为公共利益付出的行为。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整合研究
虽然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两种相反的行为模式,但它们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某些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可能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因此,整合研究这两种行为模式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 。
影响
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增强个体心 理健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以及减少侵犯 行为等。
03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行为动机比较
侵犯行为的动机
通常源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如争夺资 源、报复、嫉妒等负面情绪。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通常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以及 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等积极目的 。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目
CONTENCT
录
• 侵犯行为 • 亲社会行为 •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 培养亲社会行为,减少侵犯行为 •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研
究
01
侵犯行为
定义与特征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物质或领土 的侵犯,导致受害者受到伤害或损失。
特征
侵犯行为通常是有意图的、负面的、具有伤害性的,并且可能是 直接或间接的。
类型与表现
身体侵犯
言语侵犯
财产侵犯
性侵犯
包括身体伤害、攻击、 殴打等。
包括侮辱、嘲笑、诽谤 等。
包括盗窃、破坏财物等。
包括性骚扰、强奸、性 侵犯等。
产生原因与影响
原因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因素(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感等)、 社会因素(如家庭暴力、社会压力等)和环境因素(如贫穷、社会不公等)。
08侵犯行为
意识的、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 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的这样一类 人。
特点:
竞争性强,更能为成功而奋斗; 时间紧迫感强; 在挫折情境中更容易产生攻击性
和敌意。
(二)敌意归因偏差
敌意归因误差
:在情境不明确 的状况下,个体有将对方的动机 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恶意归因——侵犯行为
(三)性别差异(8岁始)
朗——究竟哪些化学物质或说什么样的 化学物质影响着侵犯性?
三、挫折一侵犯理论
(一)最初的理论
1.挫折与侵犯
挫折即“对行为后果的阻碍”,
“当 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却又得不到的时候, 我们就会遭受挫折”。 侵犯是一种目的在于“对指向的个体 造成伤害”的行为。
2.挫折与侵犯的关系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 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的”。 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 个反应(侵犯)。而且挫折感越大,导 致的侵犯越强
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1)施虐者的个人特点:
错误的暴力观点
人格缺陷
如受过或目睹过虐待行为
(2)受虐者的特点
受虐者可能具有受教育程度低
无职业或固定收入
经济处境困难 不愿意求助
(3)家庭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
的影响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生活模 式和传统的女子忠贞观
解决家庭暴力 (1)使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暂时从压抑
(2)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
态度 对暴力的免疫 认为电视中常出现的枪战和武打场 面在现实的生活中是真实的
(3)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
仿 孩子们看到电视上看似真实、没有 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很可能模仿 这种行为而在学校、家里实施侵犯
侵犯行为
第七章
侵犯行为
证据: Lorenz(1966)雄丽鱼
Lorenz,诺贝尔得主,动物行为学家 观察了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的行为 他发现,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鱼并不攻 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 下一只异种雄性丽鱼,这只雄性丽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 鱼也被移走吧,雄丽鱼最终会攻击并杀害雌丽鱼。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被 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 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侵犯也是一种选择性策略,取决于动物先前的社会经验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
第七章
侵犯行为
2.侵犯行为的分类
(1)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3) 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
第七章
侵犯行为
3.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 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 犯对象上的替代)。
第七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三、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四、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第七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
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
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遭受他人/环境的攻击或烦扰:恶臭之气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会引起愤怒的情绪。
(二)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
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
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三)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
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
行为。
(四)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
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媒体暴力
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一)厌恶性事件:疼痛,温度,空气污染,拥挤
疼痛可以引发攻击性行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遭受到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温度:炎热的天气更容易让人烦躁。
(二)情绪唤醒
刚做完运动后,人的攻击性会增强。
在打完架之后或受到惊吓之后会更富有激情。
(三)侵犯性线索导致侵犯行为发生
所谓武器效应,愤怒的情况下看到武器会更容易激发侵犯行为。
(四)群体影响
去个体化与侵犯行为:责任扩散的群体暴力行为。
在群体中丧失自己的责任感,做出平时不敢做,或与自己平时行为规范不一致的侵犯行为。
(五)酒精导致的侵犯行为: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更高的侵犯倾向。
(六)大众传媒,电子媒体与侵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