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手段,复习课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在于考好试,其地位之重要,远超出其原有的涵义——复习并非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工作,而是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组,发掘内部的联系,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完整的经验;复习也不是仅仅反复记诵学过的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以获得新的理解、新的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态度、新的行为。一节好的复习课一般需达到以下几点基本目的:

1、学生把学得的零碎知识组织成系统的知识;

2、加强学生的记

忆;

3、加深学生的理解;

4、诊断学生的困难。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复习课的开展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学生自行编制口头报告或文字报告;用大纲、图解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教材;研究问题;课堂讨论;摘要式复习、累积式复习等。

在地理课程教育中,复习课应比常规课程更讲究综合性和直观性。一堂好的复习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灵活分析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

一、课前准备

首先,把有关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按课程顺序排列,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分清难点、重点、次重点,要求覆盖面广,无遗漏不多余。这样有利于把握复习课的针对性,同时也避免了知识点的疏漏或超纲现象的出现。

其次,采取归纳比较的方法,用表格的形式,把知识点分散的重点知识进行重组归类,牢牢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差异和内在联系。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要通过复习课达到加强学生记忆的目的,做好对地理特征的分析、归纳是必要的。做法上一般可以将同类地理事物中性质、特点相似或不同的内容进行对比,这就便于突出其各自的特征,强化记忆痕迹;还可以将一些看起来是互不联系的知识找出一些人为的联系,使它们条理化,避免孤立的死记硬背。

再次,对照知识点的排列,收集相关练习,必要时需自行设计以配合课堂。练习的程度上,要注意基础性;形式上则可以多样化,如游戏式练习、讨论式练习等。从后续反应来看,采取多种练习形式,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对保证课堂复习的巩固程度有着积极的效应。

二、课堂组织

复习课的内容大多属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往往会有两种缺陷:第一种是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第二种是虽然有充分的知识,但是却不能通过分析和综合以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缺陷,学生对复习课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会有厌倦、注意力分散这些现象。一节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对于复习课,这一点尤其重要。在这里,我先用一表格简略概括我上复习课时所进行的课堂组织:

从上面的表格中,大致体现了我对复习课的一些认识:复习课要克服沉闷和划书说教,首要是设立意境让学生积极回忆知识。可采取引导式提问、游戏式练习的手段。同时,为了避免个别后进学生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分散精神,应注重以集体参与和个人角色代入的方式组织课堂,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我在复习过程中,针对许多学生对如何读出某地经纬位置有概念不清、作业多错漏的情况,把这一知识点列为重点,在课堂的前段时间,采用游戏法:首先,让学生自行判断方向,并统一面向北面坐好,接着引导学生回忆0°经线和0°纬线的概念,利用他们清晰的理解,人为地整个班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半球”,使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经纬位置,当一个同学被点名起立时,由其他同学来指出他(她)的经纬位置,并由该同学自己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的答案(如不正确,则由相反意见的同学更正)。学生在这种由他们自身扮演角色的游戏中表现得兴致勃勃,原本离他们得认识很远得“赤道”、“经纬网”,变得形象而具体,原本普通得座位则有了新的意义——“我在什么经纬位置?”,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开启记忆“寻找”自己已学过的知识,由于各人的认识差异和记忆水平,必然会有不同的答案,老师则采取疑问的语气与学生共同“思考”,学生由此产生强烈的求证愿望——希望得到正确的答案(更希望自己是对的),这就为进入紧接着的复习时段作了一个铺垫。

在上面的表格中,中间和结尾部分时间占有相当的比例,其内容实质上是相互联系、共通的,我认为这两段时间是一节复习课里的“黄金时间”,学生前面兴奋的状态必须得到适当的调控,因为可以说,真正的复习才刚刚开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一字一句都要求准确,语言也要简练,对学生的疑惑要逐一解答,出现的错误要一一纠正,但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因为过多的讲解只会使学生厌倦,不要忘记他们已经学过。

在复习课中,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不是那种把知识再念一遍的重复强调。因此,通过一些基础性练习,特别是教材中平时上课没有利用的练习,先让学生自己印证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概念、单位、简单的判断和计算;再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之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而对于一些容易产生认识误区的知识点,由于学生往往因为理解不深刻而容易出错,遗忘率很高,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逆向引导的方式,即先提问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看法,然后在学生配合下列出几种可能出现的理解,并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答案,最后交给学生一个“难题”——为什么这样是对的,而那样是错的。这个问题具有争议性,形式上可以是小组进行,但注意是要使意见不一的双方各抒己见,老师从中点拨或直接加入讨论。学生在明确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根据一部分来源于自己对课本知识记忆,而更多的则来源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需要得到表达,表达不仅意味着认识的深化,也是学生的自我能力体现。在过往长期的、固定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去告诉别人“我是这样想的……”,也不习惯这种方式,假如这时候采用个别提问,可能效果不大,小组讨论或分组讨论,则在心理上减少了学生的顾虑,学生不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着和自己的小组或几个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学,因此敢于主动发言和进行讨论,当最后得出结论时,自然“心服口服”,印象深刻。例如对于“世界上最高温度出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这一知识点学生常把赤道高温的认识代入答案,错误地认为最高温出现在赤道或似懂非懂地填上“赤道附近”,我运用刚才所说地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加深理解,在考试中这一知识点地正确率达到90﹪以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的“强词夺理”有时还是很有意思的,其中有一个认为最高温应出现在赤道的学生在讨论时就曾以所穿衣服的多少来作标准,引起热烈的讨论。

三、注意事项

1、可以事先列好复习提纲给学生,帮助他们的课后复习,讲课时注意条理要清晰明确,避免“丢了西瓜,捡芝麻”。

2、练习的份量要适当,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学生不仅仅考一科地理,与其让学生挤时间做练习,不如把时间留给他们消化知识。

3、归纳性、总结性的知识点应适当板书,要求学生作好课堂笔记。但对于高中学生可由学生自己做总结、归纳。

四、考试后的总结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