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2.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3.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文化- 印度教的形成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 青铜器文化-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 罗马建筑(罗马斗兽场、许愿池)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等级制度- 农奴制2.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3.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产生- 宗教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化五、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转折点1.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2. 法国大革命- 革命的起因与过程-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3.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民族国家的兴起- 帝国主义的扩张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六、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结束-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秩序的重建3. 冷战时期- 苏联与美国的对峙- 冷战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七、全球化与当代世界1. 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2. 信息革命与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3. 当代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国际恐怖主义与全球安全请注意,这个知识点梳理是基于一般的历史教育大纲,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育课程有所不同。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点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同阶层,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互相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

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④教育思想: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六艺教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各种教育理论(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⑤整理文化典籍:《六经》(《五经》)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提出“道”的哲学概念,“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道”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无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齐物”任何事物本质都相同,没有区别“逍遥”的人生观念超然脱世在文学界艺术上《庄子》法家韩非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推荐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推荐下载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 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 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5、宋词:
义)
哲学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权,厉行赏罚、奖 法
韩非 励耕战 家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
墨子

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 代表人
思想观点
派物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
孔子 核心是“仁”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家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 荀子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提纲必修三的历史,学生们最好自己准备一个知识提纲,这对我们记忆知识点有非常大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①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 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⑴“ 认识你自己” ,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自我” 。

⑵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3.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 注重人、人性 , 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二、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1.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 三杰”⑴但丁 : 《神曲》⑵薄伽丘 : 《十日谈》——“ 人曲” : 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 揭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 提出人类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2. 文艺复兴高潮时期 :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 , 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 , 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 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的主要思想 :⑴上帝即可得救(“ 信仰得救” ) , 无须教士和教会的介入 , 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⑵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 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反对禁欲主义 , 批判神权统治 ,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 肯定人的价值作用。

三、启蒙运动(17、 18世纪)——西方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1.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法国①伏尔泰 : 自然权利学说②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最早实践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 , 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提纲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提纲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提纲历史必修三人教版提纲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 5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⑵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方式:由下而上推荐2/ 5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士族门第★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x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诸子百家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历史影响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_________体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仁”,即爱人,待人宽容。

政治思想统治者要以____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___的要求。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代表作:“六经” 孟子(战国中期)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进一步提出“ ,社稷次之,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伦理观:主张“性本____”,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战国后期)政治思想: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 舟水”的著名论断,强调_________的力量巨大。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强调用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为了加强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人民版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形成原因①政治: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确立;社会从走向。

各阶级、阶层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

②经济:的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文化:的兴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形成,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和主张①儒家A.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a.提出“”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要求人人要“克己复礼”,即遵守周礼。

维护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下形成的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

这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c.主张“”——即希望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正身律己,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放在第一位。

a.主张“”、“”,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奴隶社会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机会。

b.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

c.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B.孟子(战国,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a.提出“”学说和“”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认为“”,具有早期民本思想。

b.认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C.荀子(战国)a.主张“”(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人道有为”,“”(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具有思想。

b.提出“”的政治观点。

C.认为“性本恶”,强调“仁义”的同时,主张并重。

②道家A.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万物的本源;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具有朴素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B.庄子(战国,与老子合称“老庄”)认为在道面前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即所谓“”。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形成与数理科学的兴起1.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a.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b.科学革命的背景与意义2.数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a.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拓扑学的发展b.伽利略的力学理论与物理学的发展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微积分学的发展第二章:工业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重构1.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意义a.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b.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世界历史的重构a.欧洲列强的崛起与新帝国主义时期b.19世纪的亚非拉与殖民地统治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帝国主义与导致战争的冲突b.战争对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2.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影响a.俄国革命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b.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爆发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日本侵略与太平洋战争b.德国的侵略与欧洲战争c.原子弹的投放与战争的结束2.冷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竞争b.冷战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第三次世界大战与全球化的挑战1.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与应对a.恐怖主义的崛起与全球安全形势的紧张b.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平衡2.全球化的挑战与应对a.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b.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的挑战第六章: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1.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a.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b.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挑战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a.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a.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开放b.现代化建设与开放的影响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总结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总结提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1、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根源:生产力的发展2、特点: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各学派代表人物、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思想核心:仁(爱人);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①“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③伦理观上: “性恶论”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主张:①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②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提纲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提纲高二的学生学习必修三的历史,要善于罗列知识提纲,做到温故知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提纲,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提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 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 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 内容: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l) 内容: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高二必修三必备历史知识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智者学派l. 产生背景(l)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 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 思想主张(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l. 苏格拉底(l) 主张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结构及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结构及复习提纲

最全!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结构及复习提纲(建议收藏)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文学特色: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③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④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⑤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不一样作用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封建制度。

启示: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专题四、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生物学领域的牛顿:①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统一的理论中,同时,牛顿力学也得到验证。

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不断向前发展。

②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③可见,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生物进化论则把神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后者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使命。

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不同:宗教:神创论科学:进化而来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②改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丰富了人们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px;"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篇一】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 “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 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 尊孔子为圣人, 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 “天法道, 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 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 教育相对普及, 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 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 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 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知识大纲(DOC)

历史必修三知识大纲(DOC)

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含义(表现):①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②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影响(地位/意义):①: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②:“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其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主张、著作)时代著作重要思想主张孔子春秋“至圣”①整理六经;②根据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六经》;“仁者爱人”(核心);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民本思想);有教无类;编撰文化典籍(《六经》)孟子战国“亚圣”《孟子》仁政;省刑罚、薄赋敛;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集大成者《荀子》施政主张:“仁政”、“王道”;“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人定胜天”3.评价I.孔子: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对现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借鉴作用;⑵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⑶“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II.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刑法,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基础知识:
1、背景
(1)经济: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2)政治: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3)思想: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的需要。

2、主要思想
(1)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3、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1)措施: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突破: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如何评价?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这一观点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但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权利过于膨胀,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

3、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1)汉初的黄老之学(一是治身,二是治国)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第3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基础知识:
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法家汉初:道家
汉武帝后:儒家东汉:佛、道思想快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批判的儒家思想,但传统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考点突破:
1、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联系:必修1第3课和必修2第一单元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
(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
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重文”思想解放的产物。

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你如何认识理学?
(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基础知识: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考点突破:
2、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
(1) 政治条件: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朽。

(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1)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