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本”的社会认同与视觉建构——以上海城市空间为研究切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
附着其上的。”∽o这段引言论证了城市具有自身的文化性, 城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还有文化史技术研究 先驱芒福德,1938年出版了《城市文化》,1961年又m版了 《城市发展史》,成为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他具有人本主义 的规划思想,注重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城市,在城市发展历史 的线性研究中探索城市与文化的深层内在关联。㈠o 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在西方的人文社会 科学中引发关注,而我国的这一“文化转向”则发生在文化大
济、文化中心”。”’这属于基本描述,而城市的本质问题要 复杂得多。人文主义大师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发展思想、城市规划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他的“城 市容器说”将城市比作了“容器”,容器一般是指包装或装载 物品的贮存器,而芒福德的这一论断丰富了城市的内涵,将 城市研究的重心指向了内容实质。他指出城市的功能在于贮 存人类的文明,并在“用象征性符号贮存事物的方法发展之 后,城市作为容器的能力自然就极大地增强了”,“它保存和 留传文化的数量还超过了任何一个个人靠脑记口传所能担负 的数量”,。6’由此阐述了城市独特的贮存功能。 关于“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 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的表述被视为经典: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 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3 泰勒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具有奠基意义,其文化观、文化进化 等理论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涉足“城市文化”的研究 领域,由此形成城市文化理论。在这方面,由于西方城市化起 步较早,研究也较为全面、深刻,而且较多地倾向于广义研究 范畴。如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因素对 城市人行为的影响、人格的塑造作用。1903年其发表了《都市 与精神生活》一文,揭示了大都市对人的影响力。|。州城市社 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在其留学德国时,也 受到了西美尔的影响,1916年帕克发表的重要论文《城市: 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指j{{了城市 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不同的文化地区具有着自身特有的 文化类型。文中还引用了德国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 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的一段话:“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 是由城市产生的”,“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等等,无
114I美术观察・ART
OBSERVATION 2015
02【1美术学
wk.baidu.com万方数据
革命后。我国的城市文化研究虽然起步略晚,但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研究的发展也逐步快速化与本土化,H{现了对历史 文化遗产、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战略等方面的广泛研究。 到了当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增强文化软实 力、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全球化的背景已将 城市卷入一个新的竞争环境中,城市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各国综 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城市空间景观的视觉设计作为 城市文化的视觉外化,城市文化的视觉转向已成为文化继承与 发展的重要维度,是城市文化、城市性格与城市精神的传达。 对于城市空间的视觉文化具有不同时代的叠加性、文化交流的 多元性、强势文化的代表性、新文化的导向性等特性。 首先.城市空间的视觉文化具有不同时代的叠加性。美国 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 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 景观的视觉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视觉呈现,是城市文化的标志, 而在城市的整体空间中,这种呈现不是单时代的一元呈现,而 是文化历史演化过程的叠加呈现与累积构成。城市的建设具 有延续性与无终止性,是多时代的产物。在城市环境中,很多 代表了前时代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文化遗存都被保留于 后世,因此城市空间景观是不同时代城市文化的共存。这是城 市空间所具有的文化叠加性、延续性,也就是所谓看到城市就 能说f【:这个城市所居住过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过什么。 其次,城市空间的视觉文化具有文化交流的多元性与强 势文化的代表性。在城市空间的文化元素建构中。往往并不 是本民族文化、本地域文化的单一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改造、融合的情况也会反映在城 市空间的视觉文化上,使其呈现}{{文化的多元性.也会促进或 形成民族文化多元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多元化、本土与世界文 化多元化等特征。尤其在现代.我国施T材料的使用是与其 他国家相同的现代材料,材料的选择也为多元文化的视觉转 换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城市环境的多元文化建构中,不同文 化之间是不存在绝对平等态势的.必定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 化之分,进而看来。在城市空间的视觉文化建构中,也表现 出强势文化一方的主导地位与弱势文化的边缘化: 再次,城市空间的视觉文化也具有新文化的导向性。城 市空间的视觉文化虽然是文化再现.但作为城市规划、环境 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等城市设计,是依附于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美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的.是城市文化的再生产。如古 罗马时代维特鲁威“坚固、实用、美观”的原则,又如现代主 义建筑运动的“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 自由立面”的新建筑五点.及其城市设计的“阳光、空气、绿 化”三要素等设计思想,都会指导着城市的设计,影响着城市 面貌的呈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倡导为大众服务的新精英 设计,设计师具备了一种“导师”身份,通过建筑、景观与城 市规划的设计来指导人们怎样生活,也就具有了强制性的城 市设计理念、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传播。在城市文化的视觉 转化过程中.这种融入理论的再生产具有着指导意义。城市 空间的视觉文化由民众的文化生成.又反作用于民众,是新
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性(urbanism)”;经济学家则认定:
“城市是T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结果,是市场交 换的中心”,【4 3等等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使人们对城市的理 解也更加清晰、深刻,但是具体的研究还是带有一定的学科局 限性。又如百科全书给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 和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绿化及公共 设施用地的聚落。城市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人口数量大、 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 本"的社会认同与视觉建构
张榉文
——以上海城市1
空间为研究切入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的视觉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成熟、 文明社会产生、新文化阶段的重要标志,亦是现代工业文明 的首要标志。 城市的起源在东、西方的历史进程中有其相似之处。在我 国古代,“城市”的概念与今天的意义完全不同。约出现于原始 社会末期的“城”是指“有防卫围墙的地方”,防御是城的基本 职能,如《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与源于 战争的“城”相对,“市”的出现则源于商业,如《孟子・公孙 丑》记载:“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 耳。”它是指“人们集中进行商品买卖和交换的场所”。“城” 与“市”的功能不断结合,逐渐形成“一个行使多种功能的 ‘容器’和复杂的系统”,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11。 在古代西方,城市的m现也是以军事防御为前提要素, 但在名称上有其演进的过程,如“城堡”、“堡垒”、“卫城” 等。在希腊语中,“波里斯”(Polis)“波里”即城市,亚里士多 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波里”的解释是:“这字在荷马史 诗中都指堡垒或卫城,同‘乡郊’相对。雅典的山巅卫城‘阿 克罗波里’.雅典人常常简称为‘波里’。”旧。这是最初希腊 的海外殖民者(移民团体)为了防卫当地或外来的不安全因 素而进行的“筑城聚居”.而在本土居民中则多居住在乡村, 但也有“筑有城垣的城堡”,是作为巴西琉斯(王)的宫室以 及人民遇警时的避难区域。¨1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自身的成熟,当前的城市已经成为 一个有机的复合体,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 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所共同关注 与研究的对象:然而,对于什么是城市、城市的功能、城市的 定义等问题的归纳有其复杂性,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 视角做m了不同的阐释。如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建筑物和 基础设施密集地区,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农村的空间聚落”; 社会学家指}H:“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主要是城市形成了一种
文化产生的又--5'I-力,具有新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城市文化资本”的社会认同与视觉建构 文化即资本。20世纪80年代.“文化资本”理论由法国文 化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 次完整地提出。¨21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推出,即受到 布迪厄理论的影响。“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由张鸿雁教授在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
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城市业 已存在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性’ 意义”,并举例了像“城市自身的文化遗存”,“城市自身创造 的一系列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认为这些“都具有鲜明的资 本属性和资本意义”。¨¨其随后出版的《城市文化资本论》 又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城市文化资本的生产 场域、城市文化基因等理论。 “城市文化资本”将文化资本的归属主体定位为城市,是 “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公共财富,具有群体意义的符号性、群 体意义的实践性、群体意义的认知性、群体意义的历史性和 某种区域空间价值的唯一性及垄断性的特征”。【141“城市文 化资本”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公共财富”,在其价值转化中, 就需要公众的文化认同,这种社会认同包括了历史文化认 同、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多元文化融合模 式认同、文化创新认同等。然而,随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在 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文化资本”视觉转 化的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却没有呈现城市文化本身所具备的 差异性特征,而是城市空间的视觉建构日趋“同质化”。这种 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自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以来, 由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注重功能.反对不必要的装饰,形成 了“国际式”的建筑与城市景观,“千城一面”成为城市文化视 觉建构缺失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自引入西方现 代主义城市设计以来,城市建设同样陷入世界范围的“特色危 机”之中。在自身文化性建构缺失的同时,我国建筑市场中境 外设计师、设计事务所的进驻及其取得的主导地位.使我国 城市设计又处于文化传播的受传方地位。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民族文化建构的缺失、视觉同 化现象的产生等问题,城市建设中需要建立文化认同,建立 “城市文化资本”的社会认同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思想 是由我国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提 出,主张文化之间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纠在文化转型、文化融合的时期,文化自觉理 论的提出作为时代价值观的吁求,也同样适用于城市文化的 认知与建构.以建立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同、认识与创 新,权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多重文化。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资本”的社会认同、文化自觉 对于城市文化的视觉建构具有着重要的观念导向、理论价值 和实践意义.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实践论。 城市文化资本需要通过一种生产场域过程进行资本性价 值转化,‘1叫《城市文化资本论》中指出:“当代城市社会正 在以一种景观化的文化形式,创造城市的美学价值,或者说城
理论・美术学I
2015・02『l美术观察1115
万方数据
市正在通过一个个景观化的符号,展示着城市的文化”,其原 因是城市本身即是“一种景观和景观符号化的有机体”,¨7
o
皖的大批画家汇聚于上海鬻艺而形成的一种超越地方区域画 派的多元艺术现象。¨引以后,“海派”一词的应用由艺术流 派向整个文化领域范围扩展.上海的城市文化也包含于其中。 “海纳百川I、兼容并蓄”是上海城市面貌的精髓所在,城 市空间的视觉文化是这种文化的显性表现,由于城市视觉空 间具有历史叠加性,使其成为文化历史演化的视觉外化。相 比较于我国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文化更早地受到外来文化 的影响。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随着租界的建立和《上 海土地章程》(1845年)的订立,外国人获得了租界(当时称 为“居留地”.settlement)的市政建设权。这一时期属于西方 城市建设模式、建筑思想的简单植入阶段,境外建筑师或者 由非建筑师身份的西方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建造西方样式的 建筑.在上海城市空间中产生了“西方的视觉殖民”。上海的 “城市文化资本”也随之变化,新文化资本在历史演变的推 动下产生。20世纪30年代甘{版的《上海的将来》一书中写道: “人常讥上海是四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 无所不可的怪物,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文明要混合 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表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 象。但一经陶炼,至成熟纯净之候.人们要惊叹其无边彩耀 了。”【”l这是曾觉之预测着上海新文明的产生及其巨大的力 量,而今天的上海确实已将自身的历史“陶炼”为强大的城市 文化资本,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上海城市空间中的“跨文化对语”需要一种民众的接受性 与时间累积的融合性,上海在这方面恰恰具有生长的环境基 础。上海的地理位置为其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其城 市空间的跨文化现象研究发现,上海开埠引发的外来文化进 入早于我国其他城市,而在开埠之前的商业活动中,L海城 市早就产生了非本地单一文化的跨区域文化的交流现象。作 为沿海城市的上海.早期城市文化已融合了周边区域和内地 的商人文化,显示_}}{它跨文化融合的开端时间之早。再看看 上海城市的传统文化根基,这是受外来文化影响与结合程度 的又一决定因素,也是深层内因。 上海于公元1292年才设置为县,相较于我国的一些古 城.其自身并没有很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并且上海未 做过国家的政治中心,使其处于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right, 缘:相比较而言,政治中心北京具有浓重的“京派”文化,北 京的城市、人、社会环境具有较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 具有官方文化、儒家文化的强势性,对于在北京城市空间中 的跨文化融合,民众的接受性会低于上海,因此其时间累积 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更准确地说是难度更大,x,tPl-来文化 的接纳程度与本民族文化的深入程度也成反比。所以,即使 是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境外建筑师在北京的建筑项目会遭到 抨击.究其原因,外来文化与北京的原城市文化相距较远的新 视觉符号,较上海则更难融于北京的周边环境、城市空间, 也就更难被民众所接受。而上海是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上 海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商业精神的感染”,因此针对20世纪 30年代的“京海之争”,鲁迅就曾指出:“京派近官,海派近 商。”∽o’城市空间中景观的视觉呈现虽然由设计师、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