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课程改革初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分学生标准:对“学校知识”的掌握程度
优等生
中等生
劣等生
异化
学生发展上的障碍,人格心理的分裂
欺辱、不上学、校内暴力ຫໍສະໝຸດ 退学背景:“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育
80—90年代日本社会学生欺辱、不上学、校内暴力、高中退学事件的变化
背景:“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育 2、新自由主义教育的兴起
80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 世界第一位,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现代化‚小政府、制度松帮、民营化‛ 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想在教育领域日益活跃‚教育要尊重个人尊严、尊重个 性、自由和纪律‛的思潮逐渐兴起。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后工业社会对复 合型、综合型、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学校、教师及学生被赋予了选择 权和自主权。在课堂组织和实施上‚倡导自由选择!自己负责。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正义感、奉献精神、 尊重人权以及对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热爱; 切实掌握国语,学习并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 化;要求学生掌握超 ‚越时代的永恒的价值 观‛。
课程改革目标
3、培养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变化的日本国民。
使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 思考为主的教育, 注重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宽松的 气氛中进行体验型学习和问题解决型学习。
国外课程改革综述之——
日本课程改革初探
`
研究生:杨城 专 业:课程与教学论 导 师:闫蒙钢(教授)
日本教育的起源
现代日本教育发端于1868年的 明治维新,1872年颁布的《学制》 是日本现代教育肇始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日本掀起自明 治维新和战后初期改革以来的第三 次教改浪潮。
改革历程
1989年
课程改革目标
1、了解学生现状,加强道德价 值观的教育
解决现行课程和学校教育中存在 的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社会性发展欠 缺,社会规范意识低下,青少年行为 令人担忧等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现 状和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等教育课题。 切实改变过度重视知识灌输教育和评 价标准单一等方面的难题!
课程改革目标 2、切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 神
“今后的儿童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怎么变化,都能自己寻 找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和行动、更好地 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是能够自律,同时又能与他人协调,具 有关心他人、能感动于真实的感情与美好事物的丰富人性 ⋯⋯‘生存能力’不仅仅是记忆在纸上的知识,而更是生存所 需的智慧,是以关于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 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并发展的⋯⋯具有在泛滥的信息中选择真 正对自己必要的信息,独立形成自己思想的能力是‘生存能 力’的重要要素⋯⋯爱善憎恶、崇尚公正、珍惜生命、尊重 人权、理解和关怀他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道德伦理精 神、社会奉献精神都是形成‘生存能力’的重要支柱。而强 健的体魄是支撑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培养这种生存能力 适应了未来社会变化的要求,并且是自我实现的学习需求迅 速增长的终生学习社会所面临的特别重要的课题‛ ——节选自《关于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育》
初中阶段的技术、家庭课把信息基础列为必修内容,高中 阶段新设‚信息‛必修课。
5、创设综合学习性课程‚综合学习时间‛。
由学校开展发挥各自创意的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进行国际 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方面的横向的、综合性的学 习。
6、高中阶段减少毕业所需学分。
高中毕业要求达到的学分由原来的不低于80 学分减少到 不低于74 学分。
2、充实道德教育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对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善恶的判断标准 等内容进行反复的、彻底的指导,并充实志愿服务、接触大自然等 体验性学习。
3、适应国际化要求
初中和高中阶段把外语列为必修课程,重点放在听和说的教学 上,小学阶段则在综合学习的课时里进行英语会话等教学活动。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4、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7、扩大选修学习的范围。
增加初中阶段选修课的课时,降低高中阶段必修科目的最低 学分标准。
课程改革的特点
1、‚产业社会型学习‛向 ‚多文化共生共 存社 会型学力‛的转型 2、学校教育观的大力倡导和人本主义教育思 想的体现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发展观的强化 4、以结构、体系和内容综合改革的现代课程 整体观的体现 5、课程编制、组织和实施更加赋予弹性化 6、认知性教育目标、情感性教育目标和技能 性教育目标等课程标准的融合
典型:“综合学习时间” 的设置
背景: “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育 3、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不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培养自 主独立、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个性丰富的青少年一代,日本就 将无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 予了高度的重视。
典型:1996,《关于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 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思想
公布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
1995年
提出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学校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1998年
颁布新的《学习指导纲要》,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2002年
开始实施新的《学习指导纲要》,标志着新一轮日本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背景: “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1、日本基础教育的病理现象:‚支配性学习机制‛ 育
4、重构终身学习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社 会和家庭中的学习,并适合其终身学习和选择的需要。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1、严格精选教学内容
在大幅度削减课时的同时,精选教学内容,将较难理解的内容予 以删除,或是移到高年级学习,使学生在宽松的时间里扎实学习,切实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优等生
中等生
劣等生
异化
学生发展上的障碍,人格心理的分裂
欺辱、不上学、校内暴力ຫໍສະໝຸດ 退学背景:“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育
80—90年代日本社会学生欺辱、不上学、校内暴力、高中退学事件的变化
背景:“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育 2、新自由主义教育的兴起
80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 世界第一位,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现代化‚小政府、制度松帮、民营化‛ 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想在教育领域日益活跃‚教育要尊重个人尊严、尊重个 性、自由和纪律‛的思潮逐渐兴起。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后工业社会对复 合型、综合型、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学校、教师及学生被赋予了选择 权和自主权。在课堂组织和实施上‚倡导自由选择!自己负责。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正义感、奉献精神、 尊重人权以及对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热爱; 切实掌握国语,学习并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 化;要求学生掌握超 ‚越时代的永恒的价值 观‛。
课程改革目标
3、培养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变化的日本国民。
使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 思考为主的教育, 注重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宽松的 气氛中进行体验型学习和问题解决型学习。
国外课程改革综述之——
日本课程改革初探
`
研究生:杨城 专 业:课程与教学论 导 师:闫蒙钢(教授)
日本教育的起源
现代日本教育发端于1868年的 明治维新,1872年颁布的《学制》 是日本现代教育肇始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日本掀起自明 治维新和战后初期改革以来的第三 次教改浪潮。
改革历程
1989年
课程改革目标
1、了解学生现状,加强道德价 值观的教育
解决现行课程和学校教育中存在 的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社会性发展欠 缺,社会规范意识低下,青少年行为 令人担忧等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现 状和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等教育课题。 切实改变过度重视知识灌输教育和评 价标准单一等方面的难题!
课程改革目标 2、切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 神
“今后的儿童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怎么变化,都能自己寻 找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和行动、更好地 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是能够自律,同时又能与他人协调,具 有关心他人、能感动于真实的感情与美好事物的丰富人性 ⋯⋯‘生存能力’不仅仅是记忆在纸上的知识,而更是生存所 需的智慧,是以关于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 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并发展的⋯⋯具有在泛滥的信息中选择真 正对自己必要的信息,独立形成自己思想的能力是‘生存能 力’的重要要素⋯⋯爱善憎恶、崇尚公正、珍惜生命、尊重 人权、理解和关怀他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道德伦理精 神、社会奉献精神都是形成‘生存能力’的重要支柱。而强 健的体魄是支撑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培养这种生存能力 适应了未来社会变化的要求,并且是自我实现的学习需求迅 速增长的终生学习社会所面临的特别重要的课题‛ ——节选自《关于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育》
初中阶段的技术、家庭课把信息基础列为必修内容,高中 阶段新设‚信息‛必修课。
5、创设综合学习性课程‚综合学习时间‛。
由学校开展发挥各自创意的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进行国际 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方面的横向的、综合性的学 习。
6、高中阶段减少毕业所需学分。
高中毕业要求达到的学分由原来的不低于80 学分减少到 不低于74 学分。
2、充实道德教育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对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善恶的判断标准 等内容进行反复的、彻底的指导,并充实志愿服务、接触大自然等 体验性学习。
3、适应国际化要求
初中和高中阶段把外语列为必修课程,重点放在听和说的教学 上,小学阶段则在综合学习的课时里进行英语会话等教学活动。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4、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7、扩大选修学习的范围。
增加初中阶段选修课的课时,降低高中阶段必修科目的最低 学分标准。
课程改革的特点
1、‚产业社会型学习‛向 ‚多文化共生共 存社 会型学力‛的转型 2、学校教育观的大力倡导和人本主义教育思 想的体现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发展观的强化 4、以结构、体系和内容综合改革的现代课程 整体观的体现 5、课程编制、组织和实施更加赋予弹性化 6、认知性教育目标、情感性教育目标和技能 性教育目标等课程标准的融合
典型:“综合学习时间” 的设置
背景: “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育 3、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不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培养自 主独立、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个性丰富的青少年一代,日本就 将无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 予了高度的重视。
典型:1996,《关于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 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思想
公布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
1995年
提出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学校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1998年
颁布新的《学习指导纲要》,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2002年
开始实施新的《学习指导纲要》,标志着新一轮日本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背景: “泡沫经济”前后的日本教 1、日本基础教育的病理现象:‚支配性学习机制‛ 育
4、重构终身学习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社 会和家庭中的学习,并适合其终身学习和选择的需要。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1、严格精选教学内容
在大幅度削减课时的同时,精选教学内容,将较难理解的内容予 以删除,或是移到高年级学习,使学生在宽松的时间里扎实学习,切实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