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历史文化名人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州历史文化名人集锦
楚州(原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
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
楚州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
两千多年来,楚州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
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楚州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楚州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最能代表楚州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楚州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
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
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
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
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初汉三杰——韩信
韩信(?—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字重言,淮阴人。
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
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
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
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
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
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民族英雄——关天培
晚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
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
”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
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
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
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
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授广东水师提督。
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
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
而当英国军舰在珠江口穿鼻洋开炮攻击中国水师时,关天培亲临火线指挥,带伤督饬水师反击,迫使英舰受重创后遁去。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
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
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
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
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
他历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
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
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
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著有《筹海初集》。
抗金巾帼——梁红玉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
后结识韩世忠。
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
韩赎其为妾。
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
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
终年三十三岁。
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
1151年,韩世忠病逝。
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
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岳钟秀
岳钟秀(约1575-?)字于宣,号元懿,楚州人,生卒年不祥。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两次参加会试均中副榜进士。
初任德化知县,后改任新野知县。
他为官清正,当地人十分尊敬他,地方风气也因此而变好,被人称赞为"天下清官第一人"。
后升任刑部主事。
临行前,官库的官吏告诉他,官库中有多余的银子六千两,要他带走,并说此事无其他人知道。
岳钟秀严厉斥责了库吏,然后将银子封好了离去。
他到云南理案,平反了不少冤案,救了原被判死刑的150多人。
在任澜沧兵备道兼摄六道期间,管辖的是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岳钟秀安抚居民,发展生产,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和反朝廷情绪。
后升任甘肃参政。
因在任时两袖清风,解职归里后,出门备不起马车,直至老死。
爱国志士——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
原籍武进,生于淮安。
(一说原藉扬州,生于武进,见注2)。
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七君子”之一,著名的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家境贫寒,父母早丧,依靠三兄公愚抚养。
小时候读私垫,学习勤奋,得到好评。
十三岁时,随三兄公愚离开淮安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当学徒,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致力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
1936 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
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为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并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淮安东长街朱雀桥有李公朴故居,沈氏遂园,常州武进有李公朴故居,主要为李公朴先生结婚用房,李公朴纪念馆等。
沈坤(1507-1560年)字伯生,楚州河下镇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中进士一甲第一名,钦赐状元及第。
嘉靖年间,奸佞当道,沈坤为人耿直,不愿折腰事权贵,致使不被重用,长期任翰林院修撰。
后改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嘉靖三十六年,沈坤因母亡居家守孝。
楚州地处黄海之滨,又是漕运咽喉,常遭倭寇骚扰。
沈坤(1507-1560),字伯生,一字伯载,号十洲,直隶大河卫(今江苏淮安。
*明清大河卫驻淮安新城。
今有人不知大河卫为何地,称沈坤为太和人,纯属臆撰。
)人,乡贯直隶昆山。
明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中进士一甲第一名,钦赐状元及第。
嘉靖年间,奸佞当道,沈坤为人耿直,不愿折腰事权贵,致使不被重用,长期任翰林院修撰。
后改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嘉靖三十六年,沈
坤因母亡回家守孝。
当时,淮安地处黄海之滨,又是漕运咽喉,常遭倭寇骚扰。
沈坤挺身而出,变卖家产,召募乡兵千余人,亲自操练,百姓称为"状元兵"。
《江南通志》在这条记载后还说:乡兵乘胜追击,“城上望之,呼曰…状元兵!‟未几,倭以二十二船从泗而下,焚掠尤惨。
坤极力会战。
”《重修宝应县志·摭记》记载:世宗嘉靖三十六年“五月一日巳刻,倭从高邮至宝应,越宿移舟淮郡,遇沈状元家兵,冲突复回……至十七日挖北盐坝乘水放舟而去。
”在姚家荡一战中,被戳死的倭寇有800多人,就地掩埋,形成一大土堆,名曰:"埋倭墩"。
嘉靖帝任命沈坤为北京国子监祭酒。
尚未及赴京上任,嘉靖帝听信谗言,将沈坤逮捕下狱,被拷死于狱中。
西游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历时7年,创作完成《西游记)
吴承恩(1500-1582),汉族。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明代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
大历才子——吉中孚
吉中孚(约740-798):楚州人,久居鄱阳,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善诗文,与卢纶、钱起等齐名。
初为道士,中岁还俗人仕,至长安,谒宰相。
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
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
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
他的诗空灵而大气,《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卢纶称之“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
其妻张夫人亦工诗,《全唐诗》收载诗5首,断句3则,其《拜新月》极清新可喜,富生活情趣。
倚楼诗人——赵嘏
赵嘏(806-854年)楚州人,出生于淮城北郊(河下)望门大族,唐大和元年(827年),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浙东观察吏元稹幕宾。
后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宾。
此间,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
在客居长安期间,诗作《长安晚秋》中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佳句,被唐著名诗人杜牧誉为"赵倚楼"。
会昌二年(842年),登进士第。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读赵嘏诗作,认为他借古讽今,不愿委以重任。
大中七年,赵嘏任渭南尉,故有"赵渭南"之称,不久病逝于任所。
《新唐书·艺文志》录赵嘏《渭南集》3卷、《编年诗》1卷。
诗文及生平见《全唐诗》、《唐诗百名家全集》、《唐才子传》中。
汉赋大家——枚乘
西汉辞赋家。
字叔。
淮安(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故居座落在淮城肖家湖畔.。
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
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
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
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
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
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
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
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李更生(1883—1927)近代爱国教育家。
名荃,清浦人。
辛亥义军围清江浦,首倡反正议。
后掌县教育兼省立师学监长,省立第八、第九中学,主事六师附小,皆殚心竭虑。
以爱国民主思想陶冶学子,以社会需要为主旨,矢志改革教育,造就大批才士。
惨淡经营,创建私立成志中学,尤为地方乐道,曾得毛泽东称赏。
其故居现在淮阴中学北院东側,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八怪——边寿民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又号苇间居士,山阳人。
人称“淮上一高士”。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初业儒,然未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
自幼喜爱绘画,成年后技艺大
进,即以卖画度日。
奔走于淮扬间,寿民与时人陆立(竹民)、周振采(白民)并称“淮上三民”。
与扬州画派画家交往甚密,吸收各家之长,师法前人,自立门户。
工诗词,擅书法,时称“边雁”。
造屋城内东北水泊芦苇中,名苇间书屋,日观芦雁飞翔,久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芦雁。
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对花鸟画艺术有所创新发展。
清雍正7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
乾隆15年创作的《芦雁图》,幅面宽大,是其一生中最杰出的画作。
扬州市扬州八怪纪念馆有其塑像。
边维祺(1684-1752年)字颐公、渐僧,号寿民、苇间居士、六安居士、苇间老民、绰绰老人等,楚州人。
21岁入县学,中秀才;后多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
从此,他对仕途心灰意冷,于淮城东北隅梁陂桥建草屋而居,名"苇间书屋",困居其间潜心书画艺术。
苇间书屋在远离闹市的芦苇丛中,周围恬静安详,往来大雁常停憩于苇间水际。
他细心观察揣摩,大雁渐渐成为其绘画的主要对象,描绘芦雁的艺术日臻成熟,有"边芦雁"之称。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边维祺开始出游,卖文鬻画,结识了当时"扬州画派"的画家金冬心、华新罗、许江门、蔡松原、郑板桥、高凤翰等人,成为扬州画派的高手。
在楚州,边维祺常与家乡文士唱和泼墨,聚会于河下"曲江楼",与程嗣立、周振采(字白民)、陆立(字竹民)、王家贲、刘培元、吴宁谔、邱谨等人被称为"曲江十子"。
晚年,边维祺不复出游,在苇间书屋吟诗作画,整理诗集。
边维祺以绘芦雁著称,兼及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等。
其书法师钟繇,精隶楷;其诗词直抒胸臆,不假雕琢,情意感人。
但书名、诗名为画名所淹。
其画作甚多,但所存很少,仅存《瓶梅图》、《芦雁图》等数幅。
另著有《苇间老人题画集》及《苇间书屋题画诗》。
晚清全才——刘鹗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
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
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
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苏门学士——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
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
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
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
”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
他的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
这是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张耒在仕途上也屡遭挫折。
张耒的诗,在风格上,受北宋早期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和苏轼、黄庭坚等人影响,在取材和内容上,则是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张籍。
文学史家们称他的诗“语尽意亦尽,象一篇有韵的散文”,称之为北宋后期的一位有成就的优秀诗人。
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张耒陈琳鲁一同
建安七子——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注1)。
汉魏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死,依附袁绍,掌管书记。
袁绍败,归依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又为门下督。
陈琳诗、文、赋皆能。
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
他的散文
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
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
今扬州宝应县有陈琳为主体的“建安七子”雕塑群像,九里千墩汉墓群西端的双女冈有陈琳墓。
盐城大纵湖有陈琳墓、“七子岛”等。
古文大家——鲁一同
鲁一同(1804-1863):字兰岑,又字通甫。
别号铁梅道人,江苏山阳人,清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画家。
六岁通古音韵,能诗善对,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
鲁一同是清中叶以后的大古文家,他所作古文内容“于国家田赋、兵戎诸大政,河道变迁、地形险要,以及中外大事”无不涉猎。
鲁一同的诗歌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
鲁还以书画有名于世,擅花鸟,尤以画鸡见长,世称“鲁鸡”。
甲骨四唐——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
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
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
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
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
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
著有《五十日梦痕录》、《铁云藏龟之余》等。
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
.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罗振玉龚开王瑶卿
瘦马画家——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
淮阴人。
南宋末著名画家、诗人。
龚开出生之时,正当南宋政权怯懦至极,公然对金称臣之际。
淮阴濒临淮河,正处宋金对峙分界线边。
龚开年岁稍长,亲眼目睹中原易主后的惨
景,曾热血沸腾,先至广陵投奔赵葵、李庭芝幕下为僚属,为抗金大业出谋献策,后出任两淮制置司监,掌管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为复兴宋室身体力行。
南宋彻底灭亡以后,龚开便蛰居深隐,潜心画艺,兼靠卖画为生,寄迹于苏、杭一带。
龚开擅画人物山水,也善画马,用笔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画钟馗著名。
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诗文亦能自成一家。
《瘦马图》表现了宋亡后的落寞心情。
京剧宗师——王瑶卿
王瑶卿(1880-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别号菊痴,晚号瑶青,祖居江苏清江浦。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一代宗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京剧乾旦名家,父亲王绚云,晚清时著名昆曲演员,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
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早年与谭鑫培常合演《南天门》、《汾河湾》、《武家坡》对联璧合,与谭鑫培被称为“诸葛亮与周瑜”。
中年后以授徒为事,“四大名旦”均受业于门下。
绘事虽属余事,然亦清雅绝俗。
主要传人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赵桐珊、于连泉等。
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祖籍浙江慈溪,清江浦人。
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
今淮安火星庙街王瑶卿故居已被拆迁,北京大马神庙28号是王瑶卿故居所在地,淮安清浦区闸口有周信芳故居,上海市东平路有周信芳艺术研究会,静安区长乐路有周信芳故居,宁波慈城镇有全恩堂等。
历算学家——卫朴
卫朴(约1023-约1078年)生于北宋仁宗初年,死于神宗末年,楚州人。
卫朴幼年家贫,生病无钱医治,以致双目失明。
成年后,以卜算为生,居淮城北辰镇神祠中,精心推算历法。
他能用手抚筹码,推出古今月、日蚀,推算节气时辰,计算复杂的数学乘除,解二阶等差级数,且准确无误。
沈括任
司天监提举时力排众议,向宋神宗推荐卫朴入司天监工作并让其主持修订《奉元历》。
经过4年努力,卫朴于熙宁八年(1075年)修成《奉元历》。
《奉元历》亦称《十二气历》。
以立春为元旦,定年为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
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
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
以后,卫朴以"卜吉凶"的"方家"云游四方,直至老死。
其著作有《七曜细行》1卷、《新历正经》3卷、《义略》2卷、《立成》15卷、《随经备草》5卷,惜均散佚。
卫朴(约1023-约1078):楚州人,北宋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
卫朴,幼年因眼疾失明,成年后以卜算为业,“居北辰镇(淮安北门外夹城)神祠中”。
他能“口诵乘除俱不差,其精妙不尽述”。
卫朴于熙宁八年(1075年)修成《奉元历》。
《奉元历》亦称《十二气历》,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
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
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
以后,卫朴以"卜吉凶"的"方家"云游四方,直至老死。
其著作有《七曜细行》1卷、《新历正经》3卷、《义略》2卷、《立成》15卷、《随经备草》5卷。
另一位清代数学家骆腾凤(1770-1841年)字鸣冈,号春池,楚州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生于河下一穷儒生家庭。
著《开方释例》,探讨了宋元时期的数学方法“天元术”的起源,是数学史上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秦焕
秦焕,淮安府山阳县人士,早年学厨未成,后改学文,终成进士、入翰林官至广西按察使。
秦焕故居位于淮安市南门,故居面积甚大。
其故居数百间房屋内仍被若干户居民所占居住,一直沿用至今。
秦焕之子秦少文为淮安城内著名的大财主之一,秦家宅院雕梁画栋,房屋百间,大门和“明三暗五”的堂屋砖雕十分精美。
其房屋逐年修缮扩建,建筑精美别致,其宅砖雕门楼现存2座,造型雕刻极其精美,堪称一绝,现存于勺湖园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