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读书报告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读书报告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一种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运用已有理论来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研究生的成长历程中,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有效提升研究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获取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探索开拓新领域的能力等。而读书报告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有效提高研究生研究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读书报告也是在有目的的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逐步锁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的关键环节,它有利于研究者的思考具有渐进性、深入性和价值性,有利于研究者了解本学科和相近学科的最新进展, 为其进行高水平、创新性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结合博士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读书报告。旨在通过概括性的分析、学习、思考和借鉴,把握博士阶段科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1 引言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于当代人要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方面其主要特征是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开发新的资源,使区域经济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关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由此,我选择这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性最优的目标下来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双赢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罗勇,系北京大学环境经济学博士后(2002),经济学博士(1999),金融学硕士(1991),工学学士(1984),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

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与实践领域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生态规划与建设,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著有《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书。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研究(1999)、辽宁盘锦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项目(2000)、三大都市密集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2004)、辽宁中部城市密集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2005)等大型课题项目。

2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区域发展中不可持续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区域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离开了生态环境系统创造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经济系统就无法运行,经济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紧密的相互制约影响关系,人类的经济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认识改造与尊重服从的辩证统一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和结构协调具有同等重要性,特别是当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阶段和效率的提升往往受到结构问题的制约。

2.2 研究视角

2.2.1 中外研究视角

自从70年代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各种批评,因为这样的增长往往导致忽视其他发展目标,如消除贫困,公平分配,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提高人的素质等等。发展中匡家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

却存在国民经济失调、债务危机、社会失序、城乡差距拉大等新问题。

各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专家和学者也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或指标体系,回答人类的活动是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中的关键环境和热点问题。目前较有影响的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LTNCSD)1996年提出的以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加拿大环境一经济圆桌会议(NRTEE)1995年提出的基于反应一行动一循环的指标体系,英国19%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19%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还有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多目标决策技术、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等理论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跟踪国际相关研究的动向,以马世骏、牛文元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1994年中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并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

总结中外学者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会发现,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学方向研究;(2)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此外,还有众多的学者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结构、循环方式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并设定了不同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2.2 作者的研究视角

其他学者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针对当前经济结构现状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和具体的改进建议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多方位的立体研究。

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现实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层面上,而且将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1)区域形成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如何安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与统一;(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政策。这本书就是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设置的经济结构主要分析指标,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结构展开现实的具体研究。

2.3 主要内容

该书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主要探讨了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区域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协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

图1 全书结构框架示意图

全书共有19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尝试在新一轮的区域形成和发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探讨了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分析了区域分工以及区域结构演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区域双赢式经济增长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调整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第7-9章)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边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以便选择适合区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它分别介绍了不同模式的特征、指标体系影

响因素以及战略思路,并分别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第10-19章)主要分析了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协同,并规划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以及整体操作,力求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最后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2.3.1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形成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下图表明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求社会这一发展主体得到延续,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既要重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又不可偏废经济的发展。可持续性要求在不同的尺度和进化阶段上,有一个标准去诊断、核查经济形态的“健康程度”,一旦出现偏离,立刻需要协调。

发展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图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

2.3.2 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提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们必然会联想到经济发展,毕竟人们长期以来熟悉的是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这些概念,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近几年才被提出和被了解。在我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时间更短。所以,阐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有必要。

作者在第一章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的扬弃,它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如经济总量的增长及质量改进等,也舍弃了其中一些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分配不公等破坏持续发展的内容,也可以说它是对经济发展施加了许多限制条件,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等许多内容包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以,它拓展和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容。由于经济发展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不注意社会制度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经济可持续发展则一定要建立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2.3.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与合理性判断

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构成,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统称为区域)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协调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监测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和有效治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从而保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协调与持续发展,因此指标的选取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并且对一个体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上。对区域水平的研究,将有助于地区间的比较,对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要素角度:经济结构合理性的表象特征

产业要素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促进经济发展的四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构成和技术改善,借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他们的数量指标,分析主要变量对这些数据指标的影响以及变量之间相互传导的机制,从数量关系上阐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理。

(2) 其他指标:经济结构可持续性的重要特征

上述经济要素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实际上只是一个合理健康的经济结构所具有的表象特征,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评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合理,还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把资源占用系统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行评估。所以作者还引入了集约型经济增长指标、自然资源消耗和有效利用程度、环境污染程度三个综合指标,来评价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指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方面——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环境承载力。

作者用“可持续收入”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所谓可持续收入是指年终产出扣除各种资本消耗后的净值。这里的年终产出是目前统计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加上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非市场化的外部经济,再加上未市场化的各种收入或收益(如人们在家庭支出中的各种劳务或得到的收益等);为得到可持续收入而支出的各种费用不仅包括传统上的物质资本消耗即物质资本折旧,而且还包括非正常消费补偿外的人力资本消费、自然资源损耗(包括传统的土地资本的损耗)、生态环境损耗、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后果等。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

+

Y+

GDP

W

-

=

+

+

+

+

(R

)

)

N

M

(

L

C

S

V

Y可持续收入

-

GDP国内生产总值

-

W非市场化的外部经济

-

N未市场化的各种收入

-

-

C物质资本折旧

L非正常消费补偿的人力资本耗费

-

S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本损耗的价值

-

V生态环境或净资本损耗的价值

-

M外部不经济后果

-

R生态资本的恢复成本以及防止生态资本损失而采取保护措施等方面的-

开支

作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某些学者从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资源资本存量、环境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和技术进步速度六个方面所构建的可持续收入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五级指标

可持续收入

物质资本量

基期物质资本量有形损耗量

人力资本损耗量无形损耗量

物质资本投资量

基期人力资本量人口规模出生率

人力资本损耗量平均人力资本死亡率

人力资本投资量年龄结构净移民人数

教育结构

退休数

劳动力死亡数

学校教育投资

在职教育投资

资源资本量

资源资本存量耕地面积

每立方米森林、草地、水面

的净生产率

损耗量森林面积

投资量草地面积

资源利用的技术矿藏探明储量

每亿元产值的水资源消耗

量、矿藏资源消耗量、能源

消耗量

进步速度水资源量

水消耗量

矿产资源消耗量

能源消耗量

环境资本量基期资本存量水质状况

濒临物种数量

每亿元产值“三废排放量”

森林覆盖率

人均草地面积

最低数量要求

资本损耗空气质量

自我更新价值物种多样性

恢复性投资“三废”排放量

保护性投资酸雨深度与范围

其它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率

水土流失面积

沙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面积变化率

自然保护区面积

“三废”处理率

环境政策

技术进步速度投资量

社会资本各项非货币指标

2.3.4 案例分析部分

作者分别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边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以便选择适合区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它分别介绍了不同模式的特征、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战略思路,并选择相关区域进行了案例分析。

(一)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选取了江苏南京市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度的分析,主要从发展水平、发展力度、发展协调度三个个方面来评价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并根据这些指标构建了南京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143)

表2 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要素层

可持续发展度(A)发展水平(B1)

经济发展水平(C1)

经济效益指数(D1)

国民经济总产值(D2)

经济开放度(D3)

产品多样性指数(D4)

社会发展水平(C2)

恩格尔系数(D5)

失业率(D6)

城市生活设施水平(D7)

环境质量状况(C3)

大气环境质量(D8)

城市地面水质量(D9)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D10)

噪声污染状况(D11)

发展力度(B2)

社会经济增长(C4)

人口自然增长率(D12)

科教文卫投入比重(D13)

固定资产投资(D14)

人均收入(D15)

城市生态建设(C5)

城市污水处理率(D16)

新建城区绿化覆盖率(D17)

城市气化率(D18)

环境污染控制(C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D19)

废气处理率(D20)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D21)

发展协调度(B3) 社会经济协调度(C7) 经济结构协调指数(D22)

城市化水平(D23)

人口密度(D24)

环境积极协调度(C8) 水环境协调关系(D25)

大气环境协调关系(D26)

固体废物环境协调关系(D27)

城乡关系协调度(C9) 农产品自给率(D28)

城乡经济协调指数(D29)

城镇体系有序度(D30)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时,考虑到系统高阶段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和主关推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是,首先建立判别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般性检验;最后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采用模糊评价法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级,主要步骤为:(1)建立因子集、权重集和评价集;(2)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3)依次由低到高分为很差、差、中等、好、很好五级,并确定隶属函数;(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5)通过模糊线性加权进行综合评价。

单项指标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是机会指标,第二是风险指标。在实际评价中,根据这两类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

机会指标i Y = ⎩⎨⎧X ≥X X

(/o i o i o i

风险指标i Y = ⎩

⎨⎧X ≤X X >X X X )(1)(/o i o i o i 上式中,i Y 为指标分值,i X 为评价指标的量化数值,o X 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体状况采用的是加权求和公式,即Y =∑Y X i i 。

(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作者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介绍了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作者先构造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然后采用了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计算和评价,通过社会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资源发展指数、环境发

展指数四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功效值得出了张北县当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评定结果(P159),此处就不再赘述。

(三) 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以北京市房山区作为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案例,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作者首先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经济增长(0.3)、社会进步(0.25)、资源环境支持(0.25)、可持续发展能力(0.2)四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准层和权重,构造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然后计算每项指标以1990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最终通过加权合称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并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其1990-1998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2.4 研究方法

(1) 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涉及了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它体现的是既要重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又不可偏废经济的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进说明了它处于复杂的自然——社会一一经济系统中。它的“多因素”、“多层次”、“动态性”和“非线性”等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加以分析和研究。因此,系统论方法贯穿全文,是研究的主线。系统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进行全局把握。本研究正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质量、生态建设、资源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多侧面和立体化的实证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挥进行了精确恰当的评价描述。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就是运用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研究经济运行活动中各种因素相互之间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就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统计、收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找到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定量分析比较准确,而定性分析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二者结合,更有利于经济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考虑到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具体关系和联系、指标的权重和综合评价方法乃是评价的核心,针对系统高阶段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和主关推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层次分析

法的主要步骤是,首先建立判别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般性检验;最后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3 启示

通过对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的简单梳理与学习,不仅令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增强了经济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且得到了不少启示与收获:(1) 研究视角

作者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探讨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构的目标模式和途径步骤。采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用评价和分析指标体系展开了多侧面和立体化的实证研究。今后我们做论文也应该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尽量找到一个好的研究视角,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争取在理论和实证方面有所创新。

(2) 研究思路

清晰的思路和条理化的结构是论文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整个研究中,论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对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因此只有研究过程的条理化和规范化才能呈现出论文思路的清晰,我们要注意研究过程的规范化。

(3) 实证研究方法

这本书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结构的构成特点、现存问题以及优化措施。这些研究方法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总之,通过文献的阅读和这学期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增强了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理清了今后的研究思路,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增长和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导,以改善区域内部人口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既是区域发展的最佳选择,又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 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共识。牛文元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人均水平的世代保持),“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地理空间趋向均衡)和“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资源的互补及优化配置)。毛汉英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区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如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经济和社会同人类、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亦即是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申玉铭、杨燕风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以便在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协同性等方面使区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达到合理流动的分配,从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创琳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善区域内部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 二、如何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应识别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判定区域发展的矛盾问题,通过区域比较、区际联系,设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效应,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1、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大量的自然质、功能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因素,具有自然——人文互为藕合的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的基本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口(P)、资源(R)、环境((E)三大类。人口(P)是区域中人的泛称,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它可划分为自然人口、经济人口和社会人口3个层次。其中,自然人口是具有生命人口的总称,经济人口指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人口,而社会人口则指从事社会和人文事业的人口。资源(R),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也可相应地划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3个层次。环境(E),是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划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层次。 但是人口(P)、资源(R)、环境(E)三要素之中任何一个均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形成此能力。三要素及其发展(D)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基本涵盖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和关系,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描述与揭示。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应该就是由人口(P)、资源(R)、环境((E)及其发展(D)所组成的区域PRED复合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的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导论 前言 1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 2 学习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 3 学习方法课程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实践性。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 1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 2 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信息文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插表格 二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 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 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经济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 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 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

区域经济学 读后感

读《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 首先,有必要厘清两个概念。其一,区域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为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应时而生。它是针对当时国家之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从国民经济学中产生并逐渐壮大的一门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特别是体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上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由分化现象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的形成。其二,城镇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在经济改革中的巨大变革将对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典型的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可惜白白浪费。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我国各个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第二,我想谈谈二者的联系。就以我的所见所闻开始说起吧。这学期开学时,和我同行的还有无数的农民工,火车站熙熙攘攘全都是

人。他们年关是回家过年,过完初六又陆续去往南方去打工。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工资是与边际生产率挂钩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的奔波呢?还有,如此一来,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众多的块状生产结构,这与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否又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呢?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城市化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市化作可以通过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等诸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它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促进区域和城市的快速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主要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倡导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进而加快集体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推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由此促成城市化与经济之间就形成不断循环的互动推进。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带动工业化,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反过来,后者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了缩小了区域贫富差距,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区域市场的趋同,这推动了我国统一经济市场的建立。故此,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

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发展规划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针对某地区的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范围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某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经济发展:经过对该地区经济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虽然有一些传统产业基础,但也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等措施,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 社会发展:在社会领域,该地区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就业创业等措施,以改善社会发展状况。 3. 环境保护:该地区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我们建议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措施,提倡绿色发展,以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发展规划与措施: 根据研究结果和问题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发展规划和措施:1. 针对经济发展,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优化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地区创新能力。 2. 在社会发展方面,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 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环境治理和监测,推行绿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4. 加强政府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执法机制,推进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为某地区应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在经济结构、社会事业和环境保护方面下功夫。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形成共识,共同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此外,还建议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六、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和建议仅供参考,并不能涵盖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上就是本次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报告,希望能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选择循环经济

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选择:循环经济 唐志良 摘要: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物质层面上的有效循环来实现价值层面上的统一。它是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确立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建立技术创新—扩散—应用机制、界定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加强立法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 关键词:循环经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经济发展当中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而且我国资源的利用率低,如在能源利用方面,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从整体上看,我国资源呈现出人均数量少、利用率低的基本特征。在环境方面,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也日益严重,如,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SO2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和退化严重,农药化肥运用不合理,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施肥上限的2倍,全国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我国的“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面积达1.35亿公顷,而且每年还在以

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等等。在这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前,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所采取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得不去深入思考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倡导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全面推行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2002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2003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在2004年“两会”期间,循环经济的概念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之中,该报告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现在,循环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大家在此话题上关注的重点是大中城市,而对广大的县域地区重视不够。县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行政上的概念,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它处于宏观和微观、上层与基层的衔接点,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起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县(包括县级市)为区域范围的一种行政区域经济形式,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区域基础。本文试图以县域地区为对象,通过了解循环经济的本质,来探讨怎样促进我国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物质层面的有效循环来实现价值层面上的统一。 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就象飞行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下来,如果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肆意破坏环境,那么,它就会走向毁灭。随着人类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深入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也相应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 李盼盼 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 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 、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 非均衡力 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 市场接近效应 生活成本效应 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的变化。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二、 1. 在 开始出现了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现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这些萧条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处境更加恶化,大量人口失业,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英国、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英国于1936年成立巴洛委员会,试图遏制产业和人口向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集中,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区等手段使产业向萧条区分散;美国于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订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计划,其成功经验后来被许多国家借鉴。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关注区域经济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各国把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投入在那些经济发达、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基础设施良好的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定义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以地理范围来界定的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内的特定地区,也可以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特定边界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旨在提升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 三、区域优势与一体化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优势资源,例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根据这些优势来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跨地区的合作和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增加市场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投资研发和培养创新人才,地区可以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提高产业水平。产业升级是指将传统产业转型为更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业。为实现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等。 五、基础设施建设 优质的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促进交通流动,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更多投资和产业发展。同时,电力、水资源和通信设施的供应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人力资源和教育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注重提高教育水平,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此外,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也应该被重视,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专业素质。 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应 的环保政策,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的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八、促进区域间合作 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政府应该积极主导区域间 的合作项目,推进交流和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包括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九、金融支持与投资吸引 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和税收减 免等方式,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当地经济。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律保护,为投资者营造安全和可预见的营商环境。 十、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通过挖掘优势资源、加 强科技创新、改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等措施,可以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合作和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和策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对《区域经济规划》课程的学习,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当前,我县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也 发生了深远变化,我们要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就要进一步在实 践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 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 一、以项目求突破,着力建设“工业强县”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中国经济突破主要是工业突破,工业突 破主要包括是项目突破,工业石油化工项目的主体是民营项目。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突出以工业为主导,靠项目来拉动。一是抓招 商引进投资项目。要采取全新、大胆的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行宣传 发动,充分挖掘各种社会关系,想方设法联络感情,锲而不舍地争资 跑项。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意见,规划论证好项目,推介好 项目,储备好项目。已有意向的项目要紧抓不放、看死盯牢,保证引 得进、留得住。对签约的项目,已也已明确了牵头罪责单位和责任人,并逐一进行申报督查、定期通报,要强化服务、多方协调、跟踪问效,确保按期实施,尽快投产经营。要加强与外派强化招商人员的联络, 沟通信息,督促指导,以尽快见到成效。要逐步形成高效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职能,提高招商成效。二是抓产业带承载项目。聚焦重点企 业和资源特点,要合理规划好产业聚集地带。要积极采取措施,抓紧 基础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一代引进的项目要落实科学工 作机制;对已有的项目要进行跟踪服务、规范引导、重新整合,滚动 发展,带动相关机构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三是逮重点做大项目。各级各部门要垂直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扶持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千方百 计为企业发展创状况、开绿灯。企业自身也要创新经营理念、放宽眼界,有更高的发展目标。四是抓改革盘活投资项目。对实施改制的国 有企业,要坚持联系和工作组包保责任不变,分类指导,一厂一策, 强力推进。对亏损严重、救活无望的企业要实施“安乐死”,避免激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和政 策建议。关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 是指对某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和解决方案。该研究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保护和提升社会福利、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为什么要进行?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的核心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的破坏和资源 的浪费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发现某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通常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增长模式、税收制度、财政政策等 进行分析和研究。该研究会提出一系列可行的经济政策和建议,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2.环境方面 在环境方面,通常会关注污染、气候变化、能源消耗等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可 行的环境政策和建议,以提升该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 3.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通常会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问题。该研究会 提出可行的社会政策和建议,以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的应用 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政府可以根据该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企业可以根据该研究的结果,调整其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环保性和社会责任感。居民可以根据该研究的结果,从个人行动做起,节约能源,减少垃圾,保护环境,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总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该研究可以为人类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解决方案。通过对该研究的深入科研和应用,我们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浅谈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关于浅谈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论文报告 一、引言 二、循环经济的背景与意义 1. 循环经济概念 2. 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其意义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1. 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及其内容 2. 区域经济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四、推进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1. 资源利用的循环化 2. 生产的清洁化 3. 消费的环保化 4. 建设节约型社会 5. 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 五、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1. 法规与政策不够完善 2. 体制机制不够成熟 3. 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 4. 社会的环保意识不足 5. 面临国际化挑战 六、循环经济成功案例分析 1.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2. 美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3. 日本的循环经济政策与国际合作

4. 韩国的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5. 德国的循环经济概念与实践 七、总结与建议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逐渐加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与环境二者关系的好方法。本论文主要从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推进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与挑战以及循环经济成功案例分析等方面分析循环经济及其对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循环经济的背景与意义: 1.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建立生产、消费和回收再利用等循环闭合的新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和顺发展的经济模式。 2. 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其意义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同时,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循环经济成为了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

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纷繁复杂,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 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区域经济协调是指通过互相合作和协商来实现区域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的一种途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符合当代需求,同时不妨碍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一、区域经济协调 1. 区域经济格局 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是区域经济协调的关键。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在区域经济中 的分布,又被称为区域经济格局。一个优良的区域经济格局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有支持性和动态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该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本,提高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 2.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与区域经济协调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产业布局应该考虑地理、 自然和经济等因素,进而优选行业和企业。比如,废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等产业布置在市区之外。 3. 教育支持 教育支持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内各种教育机构,比如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等。通过与主要的产业进行配合,这些教育机构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1.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生态保护也要求我们减少 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比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只有树立生态环保的意识,我们才能拥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 2. 经济发展 同样,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会给当 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能带动其他的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使整个社会蓬勃。 3. 社会政策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政策也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增加社会福利 和优化资源分配,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等,支持民众的正当权利,推动社会公正与和谐。 结语 总之,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两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 些目标,我们需要依靠一系列经济社会措施,从而促进区域发展的稳步而快速的前进。

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及建议

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及建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人口多、相对资源不足、环境和生态问题严峻、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长期存在的资源消耗型、资本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及保障不能协调一致,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好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以破坏自然资源和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基础之上,而是以科学合理的长期经济规划发展为前提,走绿色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原则 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观方面来说,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基础之上;就社会发展观方面来说,经济的发展应主张横向和纵向的分配公平;从经济发展的自然观方面来说,人类应和自然做到协调和谐发展,把自己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其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可持续原则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要建立在资源和生态的永续利用上,并根据可持续的发展适时的调整自身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此在生态和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受重大影响。 (二)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个有机的整体,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共同生活的家园。虽然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阶段、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其共同生存的系统是唯一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在损害其它国家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利益,世界各国必须协调一致、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协调性原则 社会、自然、生态、经济、环境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系统,系统中的每个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及存在和发展都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子系统和子构成元素间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合理规划和资源 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它强调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 需求,并且不能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和策略。首先,需要 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保区域的 整体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保护自 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同时,还需要促进 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 挑战。 另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 要促进经济的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可以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等途径来实现。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参与。要建设一个包容性的社会,充分发挥各个社会群体的作用,保障每个 人的基本权益和平等机会。 区域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制定政 策和规划时,应考虑全局和长远的发展需要。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和法律 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 碳和环保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公众也要积极参与,提高环境保 护意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 定并执行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政策,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其次,要加 强环境保护,包括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同

时还要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要推动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 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思考发展问题,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引言 作为全球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福祉。本报告旨在分析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环境可持续发展 1.1 气候变化 2023年,全球仍在持续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大了减排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迹象仍然明显。本报告建议进一步提高全球减排目标,加强技术创新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1.2 资源利用与保护 在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资源利用与保护。各国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同时采取措施减少和处理废弃物,推动建立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2. 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产业结构调整 2023年,全球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减少对传统高污染产业的依赖。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2 区域协调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各国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同时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赢。

3. 社会可持续发展 3.1 教育和卫生 教育和卫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各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和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3.2 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各国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和扶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4.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 进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然而,全球化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和严峻。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加强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 结论 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充满机遇。通过加大减排力度、推 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繁荣和福祉做出贡献。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区域的潜力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报告将概述该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状况和产业结构等;随后,将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估,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等;最后,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基本情况 1. 地理位置:该区域位于中国的东部,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 人口状况:该区域的人口规模庞大,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并且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3. 产业结构:该区域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其中,制造业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三、经济发展评估 1. 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主要得益于该区域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2. 产业竞争力:该区域的制造业产能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竞

争力,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 3. 创新能力:该区域的创新能力较强,拥有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然而,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还需进一步改善。 四、政策建议 1. 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务和创新产品,以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质量。 2. 加强创新能力: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高等院校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3. 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4. 政府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在该区域投资和发展。 5. 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来该区域工作和创业。 五、结论 通过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区域具有较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和创新环境的不完善。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张进学号:班级:国贸(2)班学院: 国贸学院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增长。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或国民收入年增长率。由于在发展中国家,每年产量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尺度。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优化。它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质的概念。其涵义既包括增加生产又包括改善分配,即既要注重增长的数量,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两者缺一不可。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经济增长会促进经济发展。区别表现在,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为宽泛,它不仅是指产出的增加和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落后状况的逐渐转变或消失、低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逐步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加快等。总之,经济发展意味着普遍地存在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况有所改善。 2.可持续发展 战后,西方各国热衷于经济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为地刺激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后果,除经济生活方面长期存在的“滞胀”困境外,在能源消耗、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不良后果。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总之,所谓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以往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自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如今,世界各国政府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实现各国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都在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