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7749eefad6195f302ba676.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4b6c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5.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 1942 年 7 月 3 日写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线索,展开了对祖国山河的抚摸与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歌开篇,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大地,呈现出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直接描绘出祖国大地在侵略者铁蹄下的惨状。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诗人回忆起家乡曾经的美好,“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与现实中“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家乡遭受的破坏和如今的凄凉。
接着,诗人的笔触从北方的长白山、黄河,到南方的江南水田、岭南荔枝花,再到南海,展现出祖国大地的广阔。
然而,所到之处尽是苦难与荒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些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给祖国带来的伤痛。
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痛苦和绝望之中,诗的后半部分出现了转折。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328625f12d2af90242e6fd.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语文网小编一起来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有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运用了象征义,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业佳作。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cc901b03d8ce2f0066235a.png)
灰烬
对 比
解放区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 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 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 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 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 向往。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句
饱尝艰难困苦,“残损的手掌”既是 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对祖国诚 挚的爱和深深的 哀痛
象征祖国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惨状无比痛心。 活,像蝼蛄 一样死。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春 向往,因为她 驱逐阴暗, 是民族的希望。 带来苏生。 太阳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ece09faa00b52acfc7ca79.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个性十分光鲜的诗人,他的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很大,早期作品以精细地表现个人寂寞与感伤情绪见长,他的成名之作《雨巷》就是这类内容上颓伤、境界和格调都不高的抒情诗。
但是,语言的音乐美,替新诗的音节开创一个新纪元,受到当时《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的奖掖,戴望舒也因此而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抗日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
在爱国热忱的鼓舞下,他编发了许多歌颂抗日的诗歌,同时也翻译了《西班牙抗战谣曲》,以唤起民众,日军占领香港后,戴望舒被捕入狱。
在阴沉滋润的土牢中,倍受折磨,得了危机的哮喘病,但他却举起诗笔,写了《狱中题壁》等诗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写于狱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诗的基调,从绸缪趋向昂扬,从朦胧走向明朗。
全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漠的土地”领起,展开丰盛的想象,心中填塞对黑暗的忧愤和对光明的追求向往。
在烟云、炮火、灰烬和泥血之中,诗人触摸着家乡的湖堤、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感到的却是凉爽,荒疏和寂寞,诗的后半部,诗人笔锋陡转,向着那“辽远的一角”,抒发了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心爱之情。
那里填塞了温暖、光明和蓬勃的生机,那里是“爱和一切期望”之所在,是“永恒的中国”之所在。
这首诗格调高昂,感情酷热,一气呵成。
诗中荡涤了衰颓绸缪的情绪,在悲哀中迸发出热闹的赞颂、乐天的憧憬,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剧烈的爱国情怀。
1/ 1。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3f25ff0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f.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意象的题目,它传达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努力和创造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统摄全诗的句子:
1. 我用残损的手掌,缝补着褪色的记忆。
2. 尽管残缺的手掌,却能织就出美丽的梦。
3. 在黑暗的夜里,残损的手掌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4. 每一次挣扎,残损的手掌都在张开,迎接光明的希望。
5. 用残损的手掌浸润着汗水,我才懂得劳动的甘甜。
6. 春风吹过,残损的手掌依然握紧温暖的阳光。
7. 在苦难中崛起,残损的手掌成为强者的象征。
这些句子通过强烈的意象和感情展示了诗中主题的核心,即在困境中不放弃,努力奋斗并创造美好的事物。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eaa165852458fb770b566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58765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6.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着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爱国情怀(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情..诗歌第二部分情感变得明朗起来;作者“无形的手掌”掠过大地;沾染了血和灰;“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作者摸索到了“解放区”那遥远的一角;作者情绪陡然一变;变得激动和亢奋;因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诗人感受到了他渴慕已久的“爱”和“希望”;就像“爱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充满温暖与生机;作者将那遥远的一角誉为“太阳”和“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手掌中的力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不屈不挠;我们是外来侵略者无法侵犯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的民族会看到胜利的曙光..“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两个比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会甘愿受敌人屈辱;将仇恨化为力量对日寇进行强烈地反击..留下无比坚定的必胜之心;只有打败日本法西斯;我们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此句与祖国人民产生了共鸣;它道出了每个中国人的赤子爱国情怀..(三)总结这首诗虚实结合;运用对比手法是最大的特色;将美好的回忆与支离破碎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对祖国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心..整首诗的基调由消极晦暗转向积极希望;表现了作者对于新中国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真挚的爱国爱民情感穿梭于全诗;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意象与诗人情绪的完美地融为一体;诗歌前半部分气氛深沉、低落;诗歌后半部分高亢、激动;情感起伏波动;全诗荡气回肠;衬托出了诗人由担忧转变成对祖国取得胜利的信念之坚定;全诗将诗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在一起吗;体现了诗人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令人动容。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368e8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9.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其艺术手法如下:
1.比喻: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比喻自己的思绪、意念和切肤的感受,
以此展开想象。
2.暗示:诗中通过“彻骨”、“苦水”等词暗示沦陷区人民的灾难与痛
苦,同时以“太阳”、“春”等词暗喻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机
勃勃。
3.对比:诗中对比手法明显,如同一地区沦陷前后的情景对照,
以及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
4.夸张:运用触觉代视觉,进而代替整个感觉,以此代替最细微
的情感体验。
5.虚拟:诗人想象祖国广阔土地仿佛就在眼前,不仅看到它的形
状、颜色,而且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
6.细节描绘:诗人对现实事物进行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如堤上的
繁花、嫩柳、长白山的雪峰、夹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些细节描绘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综上所述,《我用残损的手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dbaf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d.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https://img.taocdn.com/s3/m/d87ca9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0.png)
用我用留恋的目光开头,用一 系列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校园、
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学习诗歌
一、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二、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并把它们分成两类. 三、说说本诗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戴望舒一九0五-一九五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 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 巷诗人"之称,是三0年代"现 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 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 写实二年的四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 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七月,诗人获保 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 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 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 诉的诗句.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29fdc45022aaea998f0fb4.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
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
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
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鉴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7184f2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b.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由当代诗人熊德启所作的诗歌,以下是一些关于这首诗歌的鉴赏:首先,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共鸣。
诗人在描绘自己残损的手掌时,用了“瘦骨嶙嶙骨瘦如柴”以及“死了十个手指”的形象比喻,将他的身体状况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表达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他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的表达。
而且,在诗歌末尾,诗人也使用了“我让这残损的手掌”这样的主动语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这首诗歌还揭示了它所在的社会背景,展现出一些社会问题和对生命的思考。
例如,在这首诗歌的开头,诗人提到了“工厂、采石场和采煤场”,这些描述暗示了一种比较坚苦的工作环境,也反映了一些工人阶层的生活状态。
此外,诗人进一步谈到了“泥深、草高、蚂蝗多、蜜蜂黑、麻雀胖、鸟窝小”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显露出诗歌所处的农村环境,也反映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简单的语言、深情的表达,将一个残缺的身体、一个坚强的灵魂,以及一些社会、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和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这首诗歌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特点,也包含着一些抒情和意象化的元素。
比如,诗中“残损的手掌”就是一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的挫折和磨难。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具象的形象,如“工程车、手钻机,碎石车、拖车轰鸣声”,并通过这些细节刻画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整首诗歌有一定的押韵,如“柴”与“掌”、“土”与“步”等,使诗歌表现出一些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中部分行还出现了对偶句和排比句,如“人活到几时,手练到几时”,以及“泥深、草高、蚂蝗多、蜜蜂黑、麻雀胖、鸟窝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1.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虽然《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的诗歌,但其中也蕴含了一些哲学思考。
例如,诗中提到了“人活到几时,手练到几时”,这显露出诗人对生命和劳动的思考。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af85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0.png)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诗到穷形极相处陡转笔锋:“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痛楚的悲吟化作深情的倾诉和激情的颂歌,一发而不可收地吐露出赤子的衷肠:“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时刻,“我”的整个身心全部通过手掌紧“贴”在那“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了。
当人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一口气读完整章最后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愉——那是作者渴望光明、追求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悦真理的赤心在震颤。
在强烈的对比中,作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从控诉日寇残害中国的罪行中对比出解放区的光明。
这首诗的深厚内涵和鲜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出经过狱中磨难的戴望舒,思想和诗风产生了何等的巨变。
他以“残损”者的心灵推想“残损”的祖国,于是心心相印,同命运,共患难,倍感亲切。
深刻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铸成了这首诗的感人的生命。
戴望舒简介及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学习资料整理)
![戴望舒简介及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学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d3f13a844769eae009ed32.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蝼蚁(lóu)(yǐ)河堤(dī)灰烬(jìn)荔(lì)枝蘸(zhàn)着折(zhé)断掠(lüè)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名著:《雨巷》。
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8f84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5.png)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店铺一起来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篇1戴望舒用深重忧郁的口吻缓缓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惨遭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艺术想象中的一朵奇葩——《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艺术想象中的一朵奇葩——《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5fe42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1.png)
艺术想象中的一朵奇葩——《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想象歌曲,由英国歌手艾瑞克·威尔逊和瑞典歌手安妮·莫里斯共同演唱。
歌曲描述了
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拥有一双残损的手掌,但却以其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一切障碍,勇敢地走向人生的挑战。
歌曲以轻快的旋律,抒发出残疾人的顽强毅力和自信心,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歌词中描述的残疾人,以自己的残损的手掌,勇敢地走向挑战,不断地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令人感动。
歌曲还提到,残疾人拥有坚强的信念,他们不仅要勇敢地面对挑战,还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
歌曲《我用残损的手掌》以其经典的旋律,抒发出残疾人的顽强毅力和自信心,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激励了更多的残疾人勇敢地走向挑战,不断地奋斗,最终取得成功。
它也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努力,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都是一种美丽的艺术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爱国情怀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
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情。
诗歌第二部分情感变得明朗起来,作者“无形的手掌”掠过大地,沾染了血和灰,“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作者摸索到了“解放区”那遥
远的一角,作者情绪陡然一变,变得激动和亢奋,因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诗人感受到了他渴慕已久的“爱”和“希望”,就像“爱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充满温暖与生机,作者将那遥远的一角誉为“太阳”和“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手掌中的力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不屈不挠,我
们是外来侵略者无法侵犯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的民族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两个比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会甘愿受敌人屈辱,将仇恨化为力量对日寇进行强烈地反击。
留下无比坚定的必胜之心,只有打败日本法西斯,我们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此句与祖国人民产生了共鸣,它道出了每个中国人的赤子爱国情怀。
(三)总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运用对比手法是最大的特色,将美好的回忆与
支离破碎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对祖国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心。
整首诗的基调由消极晦暗转向积极希望,表现了作者对于新中国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真挚的爱国爱民情感穿梭于全诗,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意象与诗人情绪的完美地融为一体,诗歌前半部分气氛深沉、低落,诗歌后半部分高亢、激动,情感起伏波动,全诗荡气回肠,衬托出了诗人由担忧转变成对祖国取得胜利的信念之坚定,全诗将诗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在一起吗,体现了诗人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令人动容!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