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起源诠释中的理性与情结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现代化的改革与探索。

现代化
的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从知识上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
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求教育机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技术,更
要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与时俱进,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
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性思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找到更加合适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

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需求的人才,同时要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引领未来的发展潮流。

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
能真正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高等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
识的授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
倾向于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
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迅
速调整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交叉。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也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更多地注
重跨学科的融合和交叉。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更
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必须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注重实际能力,高等教育应该把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实践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注重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毕业生。

可以通过推行双语教学、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实现国际化。

第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

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教学,搭建虚拟教学平台,开设网络课程。

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高校改进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加强社会服务。

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社会解决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高等教育才能真正现代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大学的源头与发展-邓相超教授

现代大学的源头与发展-邓相超教授

现代大学的源头与发展一、现代大学的发展(一)现代大学的产生在古代,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官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分别是中西?早期大学的代表。

但严格来说,当时的大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因为并无严格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也没有承继中等教育,其教学组织和制度性都不够。

人们通常把欧洲的中世纪大学看做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并把19世纪之前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以区别于19世纪之后的现代大学。

①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文化。

中世纪的欧洲,“在每一个城市里,只要某一职业有大量的人,这些人就会组织起来,以便保护他们的利益,以及引入有利于自己的垄断机制。

而由学生、教师组成的“学生行会”、“教师行会”、“师生行会”就是传统大学的雏形,这些学者行会对外保护成员的生活权益,对内管理成员的生活和学习事务,并且相互研讨,以共同研究和传播高深知识为目的。

欧洲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都是这样诞生的。

传统大学的职能主要是教学和研究,目的是研讨知识,让学术研究精益求精,教学内容以传播宗教知识或法律、医学等知识为主。

尽管客观上为教会和世俗社会培养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如牧师、法官、医师和官吏等,反映出传统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观,但是,中世纪大学仍然与社会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是一种自发性、自治性、自卫性的群众组织。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宗教文化的衰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也发生着变化。

与中世纪大学多以研究和传播神学思想、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任务不同,大学教育逐渐走向世俗化。

这一时期大学的教学内容开始强调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文知识,尤其推崇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文艺复兴及之前的传统高等教育,其共同点是注重人文教育,适合有闲阶层的精神陶冶和闲暇享受,专注于对古典文献的解释和理解,不注重实用技艺;大学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社会政治系统。

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

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

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贾志斌大学是社会多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产物,社会需要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

因此大学的办学活动应遵循社会和经济、教育和学术制约这两大规律。

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只有理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全面、具体而深刻地把握事物。

大学的科学理性就是人们关于大学及其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科学思考和认识。

只有理性,使大学冷静思考、自主慎行并坚定使命,其行为选择自然就会符合大学及其人性和谐发展之规律并遵循规律。

但由于外力和利益的驱使,现阶段的大学并非都是理性的组织。

我们只有回归大学的理性,才有可能办好一所大学。

一、观念理性作为社会的一类组织,大学的行为并非自发,而是办学者意志的结果。

因此,大学能否按其规律办学,首先取决于大学办学者怎样看待大学,即怎样看待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核心使命和大学的根本任务。

1.育人的理性。

纵观世界大学的历史,大学最值得自豪的是经千年而不衰且日益旺盛的生命力,相比其它组织具有超凡的稳定性,是因为大学始终坚持“保存、传播、探索知识和真理;追求为人类之文明进步服务;无害人类并从未犯致命的错误;主动适应和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的使命和特征。

大学的一个不变也永远不能变的基本属性就是育人,放弃了育人,大学就不再是大学。

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大学既不能是以权力架构及行使为核心的官僚机构或其附庸,也不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组织,而是以知识追求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使命的教育组织,并决定了大学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使命。

基于这样一种对大学的基本认识,使我们必须思考以下的问题,当前,大学关心的主题是人吗?大学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吗?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应有权利了吗?以这样的观念理性审视大学,我们不难发现。

部分大学偏离了育人属性。

在办学的价值选择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官本位倾向,其结果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独立性征的边缘化,大学的官僚依附性、行政支配学术、权力压倒理性现象日益严重,普遍出现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急功近利倾向,从而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最大化和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成本与效益、人与物等协调统一发展的矛盾。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在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改革不断更新,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过程。

面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浪潮,我们需要进行理性思考,探讨如何使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加合理、科学、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核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高等教育还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动力,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面授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线上教育、远程教育、项目化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获取知识和技能。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上,还需要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为主,缺乏科学、规范和高效的管理手段。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管理职能的责任和权限,加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

现代高等教育还需要加强对高校的评估和监督,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信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果。

关于大学的理性认识

关于大学的理性认识

我的些许非学术性思考内心的狂热与澎湃在入学的那一刻最终得到释放。

经过一年的大学洗礼,独自行走在偌大的校园里,朋友的劝告时刻在耳畔回响,父母老师的嘱托依然铭记在心。

注视着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朝向的方向的条幅,心生感想:大学,不要让青春在岁月中蹉跎。

学校置地原莱阳农学院,人杰地灵,培养出一大批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科学界领军人物。

作为我们,不要仅从感性的古老出发,而应该把校园的人文气息与自身的价值取向有机的结合。

大学的教育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财富是文化价值的外在体现。

它是凝固的文化形态,人类化的结晶标志。

人文与科学成为现代大学传授知识与发展知识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

在现代大学中,科学被赋予了中心的位置。

人文与科学的之间的紧张性是普遍存在的,然而作为大学阶段的我们,要丰富自身文化财富,尽可能的使文化价值萎缩。

文化价值效用在传播的过程中缩小,以便于我们的记忆,理解再传播。

而对于科学的态度,我认为应该用虔诚的心态。

从教授老师那里学到的是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在科学领域,灵魂的还是创新。

前方的路任重道远,唯有拼搏方能书写人生华丽乐章。

在校园里,教室里,餐厅内,总能遇上这样一批匆匆忙忙的人,他们用时间去寻找理想,他们志存高远。

我衷心的祝福:学长,你们的人生会被金黄所镶嵌,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不要被一些小恩小惠而忘记了学习。

真正的成功应该在远方,而不是大学后的安逸。

在科技创新路上,我也会成为后来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在心间是多么醒目。

学校的实验室是诞生奇迹的地方,曾经培育出了世界第一头克隆牛,证明了我们的创新的实力。

我们要抓住每一个与科技碰撞的机会,多参与以至于使科技渗透我们的神经。

生活之中,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生活之中,本来有无数条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在21世纪,各项事业都在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每天给自己的思想注入鲜活的新水,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化大学的起源

现代化大学的起源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 李 工 真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时,任何前
一历史时代中的法定制度似乎都会在一个新 的历史时代中都遭到了废止或改变,很难想 象会有一种法定的制度能横穿所有的政治上 当这种模式能在“科学、理性、自由” 的剧变而保存下来,并一直不间断地发展到 原则的指导下产生出来时,它所带来的大 今天。不过,至少有一种法定制度是例外的, 学体制上的先进性、科学上的快速进步以 这就是德帝国宰相俾斯麦于1883年开创的社 及文化上的普遍繁荣,甚至是那些早起的 会保险制。这一制度自创立以来,一直不断 源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私立大学都无法比拟 发展,并扩展到整个工业化世界,成为了当 今现代国家普遍仿效的社会福利制度。 的。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 李 工 真
现代化大学的起源
李 工 真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 李 工 真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时,任何前
一历史时代中的法定制度似乎都会在一个新 德意志是世界历史上 的历史时代中都遭到了废止或改变,很难想 第一个遭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发展 象会有一种法定的制度能横穿所有的政治上 中国家”; 的剧变而保存下来,并一直不间断地发展到 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实 今天。不过,至少有一种法定制度是例外的, 这就是德帝国宰相俾斯麦于1883年开创的社 现向现代化社会突进的国家; 会保险制。这一制度自创立以来,一直不断 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 国家。 发展,并扩展到整个工业化世界,成为了当 今现代国家普遍仿效的社会福利制度。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 李 工 真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时,任何前
一历史时代中的法定制度似乎都会在一个新 的历史时代中都遭到了废止或改变,很难想 象会有一种法定的制度能横穿所有的政治上 今天世界上所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 的剧变而保存下来,并一直不间断地发展到 大学,如果从现代化大学的制度模式上讲, 今天。不过,至少有一种法定制度是例外的, 都要追根溯源到德国的柏林大学。 这就是德帝国宰相俾斯麦于1883年开创的社 会保险制。这一制度自创立以来,一直不断 发展,并扩展到整个工业化世界,成为了当 今现代国家普遍仿效的社会福利制度。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周益斌【摘要】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has dispute on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views: one is that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Imperial College”; another is that it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s the source which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a point of view that China’s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y as the dual origin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 d China’s“the Imperial College”,“University”and“the Traditional Academy”, it attempts to comb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f the three totally, and find an objective, accurate answer to the source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作者】周益斌【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

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

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大学开展的精神动力。

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大学精神的内涵几经变化,大学从开始的追逐学术与团体自治开展到为宗教信仰效劳,对于理性的崇拜使得大学开展到一个巅峰状态。

但是极端的工具理性主义也给大学的开展带来问题:知识观的异化、自由精神的丧失以及人文精神的枯竭。

需要认识到理性主义一统大学的局限,实现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

要从理性走向理解,就必须重新理解知识观,以理解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开展,实现人文精神的重塑。

关键词:大学精神;理性;理解目前对大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认为大学精神应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大学内部群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包括了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或行为准那么。

如刘宝存认为:“大学精神的根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荀振芳那么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理念、自由、创新、个性和风格。

〞【2】刘亚敏认为:大学精神包括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

【3】第二种将大学精神理解成为一种单一概念,即它是大学理想的集中表达,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

“缺少大学精神的支撑,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没有了校园文化的依托,大学精神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4】两种定义方法有其相通之处,即大学精神是一个文化活体,反映存在其中的个体生命特征,但不等同于这些个体特征的总和,而是经过高度概念化以及抽象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大学精神引领着大学向理想冲刺,并且不断为大学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供动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理解一段历史时期大学精神的实质,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所开展的方向。

迄今听过的关于「大学理念」最为系统透彻精辟的阐释(建议收藏)

迄今听过的关于「大学理念」最为系统透彻精辟的阐释(建议收藏)

迄今听过的关于「大学理念」最为系统透彻精辟的阐释(建议收藏)理念产生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而品格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理念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念的大学不成其为大学。

什么是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引导学生的灵魂,是团结大家的价值尺度。

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它反过来还要评价大学这种制度。

PART01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理念曾多次被讨论、被诠释,总的来说,大约经历过四次大的调整与补充。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理念也渐趋形成。

英文“university”一词,原意即指“一个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地方”。

早期的大学提供博雅教育,以培育“绅士”———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之文化人———为己任,注重人格和道德培养。

深谙古典大学理念的牛津学者纽曼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对于知识,大学目的在于传播和推广,而不在发展和增扩。

一言以蔽之,这种大学理念强调大学是“教学”的场所、是培育“人才”的机构。

它代表着古典大学理念的滥觞。

到了19世纪,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大臣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了“育人”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主张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还要成为科学研究的殿堂。

换句话说,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同样重要的功能是“创造”知识。

这一理念宣告了中世纪大学的终结,对后世影响至深。

由于当时德国大学崇尚的是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哲学思维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所注重的科学研究仅仅是“贵族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

就大学的总体情况而言,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远离社会的“独立的有机体”,是故一度被法国批评家称为“象牙塔”。

19 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工业社会、国家体系的复杂化,美国出现了大学理念更新的第三次浪潮。

对其有多种表达方式:大学是一种国家工业或知识工业,大学是一种公共服务机构,大学是社区发展的服务站,大学是社区发展的动力站……它强调大学不单是一个教育机构、一个研究机构,还应该是一个服务的机构。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炎热的六月对于所有的高三学子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里,寒窗12年的艰辛耕耘就要在一场考试后开花结果,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则是人类教育机构的最高殿堂——大学。

大学是现如今人们对高等教育学府的泛称,而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则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等,虽说这些高等学府也有着与大学类似的职能,但这些机构既没有师生的共治,也没有对学术自由的追求,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和现代大学并无关系,甚至连起源都算不上。

【古代私塾】兴盛的中世纪大学既然现代大学和中国古代的那些高等学府并无瓜葛,那就不禁惹人深思,什么才是大学呢?它们又来自何方?以现代的定义来说,大学是一种具有独立意识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是当代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它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自然也与现代文明的源头相关联,如果我们追溯世界各国举足轻重的大学的源头,就会发现大学的根其实扎在欧洲。

被尊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萨莱诺、博洛尼亚和巴黎三所大学,风格迥异,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三种代表。

11世纪初,在意大利南部的沿海城市萨莱诺,一群志在学医的青年与当地医学院中的医师们订立了一份合同,规定了学生缴纳费用和医师传授技艺的条件,以便更规范的进行知识交易,而这就是西方医科大学的鼻祖,萨莱诺大学的前身。

博洛尼亚大学则略有不同,位于意大利的它继承着古典罗马的法学成果,是中世纪欧洲的法学研究圣地,更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有着极高的学术权威与影响力。

至于巴黎大学,最早它和神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快就因身处法国首都,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而渐渐发展。

这三所大学建立的发展原因和自身的特点都大相径庭,但它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站在地中海世界发达的科学基础上,以社会活性为契机迸发。

【萨莱诺大学】正因为如此,近代的欧洲人才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与技术闯入甚至摧毁了一个个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将欧洲人的文化风俗、法律制度乃至生活习惯都烙印进被殖民的文明当中,当然,这也包括由中世纪学校发展而来的大学。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人才的关键途径。

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以质量为核心。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追求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质量的提升。

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突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提升。

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选拔,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增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国内的发展,还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要加强高等学校与国际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等教育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公平与公正。

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关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教育资源要公平配置,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理性思考和综合考量,要注重质量、全面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公平与公正。

中西大学传统和现代大学的理念

中西大学传统和现代大学的理念

中西大学传统和现代大学的理念赵敦华中国和西方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古代、中古和现代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汉朝开始的/太学0和后来的/国子监0为代表;宋朝以后形成的民间/书院0则代表了中古教育的传统;20世纪初建立的国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就西方而言,柏拉图开创的/学园0 (Acade my)可以说是古代教育的最高形式;罗马时期的文法学校是普及型的中等教育,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一度消失,公元九世纪卡罗林王朝文化复兴时期,在各级教堂里重建了此类学校。

中世纪早期的学校传授的/七艺0基本上沿袭了罗马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但除此以外,还把神学作为高级课程。

直到十三世纪,才出现了以/大学0 (universitas)为名称的教育场所。

对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我曾给予这样的评价:/欧洲的大学建制是中世纪教育制度绽放的最绚丽的花朵,大学的诞生是中世纪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0¹我当时是就中世纪大学对于哲学发展的意义说这番话的。

现在看来,中世纪大学对于现代大学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但是,西方自启蒙运动以后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理念0的话语º,却集中于大学的现代精神,而遗忘了大学的现代精神与中世纪大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在我们中国也有相似的情况。

人们普遍以为大学是西方的产物,而忘记了我们也有自己的大学传统;这样,在建设中国现代大学的时候,中国古代大学传统的资源还没有被充分注意和利用。

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尊重历史,我们就必须承认,不管是外国的现代大学,还是中国的现代大学,继承的都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制;西方现代思想家们提倡的/大学的理念0也都受到了中世纪大学传统的影响。

因此,把中国现代大学的起源追溯到清朝皇家的/国子监0,甚至说中国现代大学的前身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汉朝的/太学0,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但是,在中国谈论大学的传统和现代大学的理念,也不能忽视中国的文化传统。

如果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有大学的传统,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地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应该采用互动式、探究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产业界则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高等教育机构应与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实验室和科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理论研究能力,而现代高等教育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倡导全球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也应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的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也应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项目,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全球化教育。

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理念”的兴起与时代精神共4页文档

“大学理念”的兴起与时代精神共4页文档

“大学理念”的兴起与时代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大学理念的探讨无法绕过的是由西欧传统中走出来的西方大学系统。

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上,由英国模式到德国模式,再到美国模式,分别发展出大学功能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这样的一条主线已经很清晰,而集大成者便是当代美国的大学。

与这一主线相对应的,是这些模式的实际操刀者本身对“大学理念”的思考,那么这些思考与其所操办大学的实践有何关系呢?一、开风气之先的英国教会大学传统“理念”和“大学”的结合肇始于英国的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一书。

该书汇集了纽曼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为筹建爱尔兰天主教大学(都柏林大学的前身,纽曼是该校的首任校长)而做的一系列演讲及其补充部分。

纽曼的大学理念是在阐述大学的性质和目的,并试图基于当时西方人所理解的知识框架来妥善处理大学与教会、累积迅速的各科知识与宗教观念的关系。

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普遍知识如果理解为根本性的知识,那么,宗教观念必须得到首先重视;而如果把它理解为那个时代所积累的全部知识,那么作为一个大学,这个目标仅仅是一个理想,所以帕利坎评论说:“作为一个理想,普遍的知识显然不是任何一所大学的现实目标,但是,作为全世界大学共同体的一个目标,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现实的。

”[1]虽然人们对纽曼的观点有诸多批评,主要集中于批评其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观、代表教会阶层以及照搬当时牛津大学的办学模式,但“毫无疑义,在激发对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思考方面,这部著作比其他任何著作的贡献都大。

”[2]纽曼的探索代表了十九世纪以前西方传统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精神,也是对近代以来西方知识领域的飞速发展的自觉反应。

但鉴于纽曼作为大学校长时比较糟糕的表现[3],纽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就仅限于对“大学的理念”开风气之先的思考。

二、科学逐渐抢滩大学的德国模式德语世界有关“大学的理念”的探讨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1923年,卡尔?雅斯贝斯发表“大学的理念”一文,1946年他又出版了《大学之理念》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进展状况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大小及其指向性也是变化的。

因此,作为历史过程的大学特征变化,既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有断裂性和背叛性。

所以,当我们想要通过追溯中世纪大学而获得对于现代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创新等问题的解释时,就必须对于大学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断裂性、继承性与阻抗性具有充分的认识。

唯此,才能厘清我们思维和诠释中的理性和情结。

关键词:现代大学;中世纪大学;大学起源;当代关于大学诸多问题的探讨和理论演绎,尤其是高等教育史学研究,都难免回到大学起源问题上来。

因此,关于大学起源,就有了不同学者的个人叙事以及围绕叙事所产生的争议。

这些争议主要发生在对于“史实”的叙事角度及分析评价方面。

迄今为止,这些个人叙事相互之间的争议依然在继续,这也许这是一个必然的永远过程。

因为,正如争议背后所呈现的事实那样:由于学者个人心智品质[①]的不同,给予同一历史事件和现象以不同的解读。

这种个人心智品质,既包括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个人知识结构和理性认知能力,也包括基于个人情感的价值取向偏好和潜意识支配下的个人思维盲点或规避。

大学,作为一个纵贯人类文明几千年沧桑变化历史的社会组织,她的组织建构权力、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组织资源获取方式、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都无不经受几千年历史过程中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知识进步等变化的影响。

英国学者帕金曾经说:“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

[②]的确可以说,迄今为止,在历史的、社会的开放视野中,即使出于人类理性的共同探索,我们对于大学的研究还相当贫乏,我们对于大学的见识还相当无知。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在国内外,关于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正在慢慢展开,并且这种多学科研究已经初步表明:形成珀金所言的尴尬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大学或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独特而奇妙的地位所造成的。

之前,大学在社会权力的构成中,其地位是边缘化的。

自大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以来,在当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背景中,她正在悄悄地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轴心)地位。

不过,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关于当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研究不可或缺且相当紧迫时,多学科研究视角发现,大学和高等教育在当代社会是一个如此成分驳杂、价值多元的系统,很难概括性地对其进行阐释和预测。

当代社会的进步,逐步在把大学推向社会中心时,使她不得不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大学和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服务社会;其二,大学和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存在。

在第一个问题中,社会追问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当代功用;在第二个问题中,大学和高等教育诉求自己的社会独立性以及生存合法性。

在围绕这两个方面所展开的思维和话语中,人们往往从大学发展历史中寻找回答问题的经验性依据。

由于如上所述的认知局限性,我们在探讨现代大学起源时同样缺乏开放的视野或多学科视角。

因此,本文也难免存在由于以上原因而产生的局限。

但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和成果总是在残缺中进步,本文力求从更开放的视角展开自己的叙述,以磋商的态度丰富我们的认识。

一、现代大学起源与古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权力构成如果把古代社会的智者传授知识或传播信仰的活动——比如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等、东方古中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春秋时期的孔子等——算作高等教育活动的话,那么,在没有大学组织之前,高等教育活动很早就开始了。

同时,根据教育史记载,无论东方或西方社会,很早就有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

但是,人们并不把柏拉图的“学园”和中国春秋时代的“稷下学宫”看作是现代大学的起源,而是把西欧中世纪出现的“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③]组织,看作是现代大学的母体。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中世纪大学作为一种“行会组织”,与早期柏拉图的“学园”,或古代中国的“稷下学宫”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不同于柏拉图的“学园”,它不是智者个人潜心思考或作为教师单独传播知识的场所,而是有组织的教师群体在从事教学工作。

第二、它不同于古代中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当时中国社会王室“养士”风气的延伸和养士制度的变迁。

它以“官办民营”的形式运作,目标在于服从齐国图谋政治霸权的需要。

虽然各家各派学者云集,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各家学者思想争鸣的论坛,教学是其附属活动。

第三、就知识传播的内容和应用方向而言,无论“学园”或是古中国的“稷下学宫”,都不传播面向民众社会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教育。

第四、中世纪教师行会还是一个职业教师的再生产组织,一个大学“毕业生”或学者是否适合作大学教师,要经过教师行会所规定的评价程序,比如公开辩论以及之后的教师行会的集体决断等。

第五、就办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而言,早期学者个人化的教学活动,很容易遭遇外部力量(政治的与社会的)干预。

比如柏拉图的流亡生涯和他“学园”的存亡、齐国的兴衰和“稷下学宫”的存亡、孔子的周游列国和他四处碰壁的学问传播等,都有外部力量干预的影子。

中世纪大学则不同,他们以集体的力量抗衡来自城邦市民社会、世俗王权或宗教权力的干预。

即使主动或被动地迁徙校址,即使有教师离任,仍旧能够保证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第六、最为关键的是,中世纪大学设置文、法、神、医四个学部,这种多学科教学机构的建制方式,与知识演进历史中的现代学科理论“范式”相互促进。

[④]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世纪大学还创立了学位制度。

如涂尔干所言,“要是有一个中世纪的学生回到我们中间,听我们谈论大学、院系、学院、业士学位、执教权、博士学位、学习课程、常设课和非常设课,很有可能这样想,除了从前使用的拉丁词被法语词所取代,其它一切照旧。

只有当他坐进我们的讲演厅或课室,才会体会到已经发生的变化。

他会就此看到,学术生活已发生了转型,但依然在中世纪为它挖就的沟渠里流动”。

[⑤]第七、值得重视的是,中世纪大学是西欧城邦社会民众需求的产物,她既是满足西欧城邦社会民众职业知识需求(比如波隆那大学的诞生和医学教育)的产物,又是西欧城邦社会民众追求精神自由和信仰自由(比如巴黎大学的诞生和经院哲学家阿贝拉尔的叛逆性思想)的产物。

因而,中世纪大学同时还是一种的跨越“国家”(城邦)的世界性民间组织。

如果以上所分析和列举的中世纪大学特征是客观的,那么,可以说,前五个特征主要是中世纪大学与古代大学的区别,第六个特征既把中世纪大学区别于古代大学,又把自己与现代大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第七个特征,是中世纪大学所独有的,既区别于它之前的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又与现代大学特征相阻抗。

因为,现代大学的形成过程也是大学国家化过程。

大学国家化过程的特征之一,就是伴随着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实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认同化和统一化过程,大学的文化使命从自由探索转化为权威灌输。

所以,从后两个特征看,中世纪大学既具有现代大学的起源性质,同时也具有反现代化、反国家化性质,包含着大学后现代走向的基因。

针对中世纪大学产生这一历史现象,有不少学者和思想家作过分析和评价。

英国历史学家哈罗德·珀金说:“大学是一个独特的既分裂又分权的社会的偶然产物”;[⑥] “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四分五裂、高度分权的文明之地”;[⑦]“大学就是在这种分权的、有社团思想的时代精神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⑧]可以说,历史学家珀金从社会权力构成和文明发展基础两个方面解释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民众社会精神生活的“适配器官”。

[⑨]他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要以中世纪具有反叛精神的院哲学家阿贝拉尔和巴黎大学的诞生为注脚,并不能充分解释中世纪最初以职业教育起源的大学类型,如波洛尼亚大学(波隆那大学)产生的社会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他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角度,解释了当时欧洲民众社会渴望从宗教束缚中寻求精神解放和自由,以及基于这种渴望在权力空隙中所进行的创造性社会组织建构。

中世纪大学是一种民间组织,它不具有后来的民族国家大学的“上层建筑”性质。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这样解释教育的起源:“浅言之,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所谓生活,一方面是衣食住的充分地获得,他方面是知识才能的自由发展;还有,这种生活是集体社会的,决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所以教育的定义应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给予社会的劳动力以一种特殊的资格的。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不过人生的需要,随时随地有不同;教育的资料与方法也跟着需要变迁。

这种变迁的根源,就存于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转易。

”杨先生的理论尤其对于中世纪以职业教育起源的大学具有直接的、充分的解释力。

如果我们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分析,就不难理解,在西欧权力结构分裂的中世纪,民众社会如何可能从追求精神生活自由的向度建构起民间组织性质的“适配器官”。

我们还不难从社会权力构成的角度理解古代中国大学产生的社会机制,并有效地做出它与中世纪大学之间的比较性分析。

关于关于中国古代大学(或称儒家高等教育机构)产生机制的研究,已经通过零散而又关联的成果达成一个结论:文化发祥很早的古代中国,在以农业社会为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背景基础上,建构了适合这一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背景的、自我谐同性极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在这种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谐同性之下,儒家学校作为一种最终教育价值选择结果被予以肯定。

儒家学校在学科建制和教育内容选择方面,与中世纪大学相比具有巨大差异,既不能适应现代学科知识发展逻辑,又不能帮助国家适应近现代国家遵从“强权就是真理”的生存法则,最终导致了它自身的衰落以及它所服务的国家形式的消亡。

至于说中国古代“大学”是否可以称为大学,以及它与中世纪的大学在现代大学意义上的检讨价值,稍后进一步讨论。

二、中世纪大学的“反现代化”属性和特征在脱离事物发展时空逻辑的前提下,声称一个社会的先在之物,反对不可预见的后来之物,这本身具有悖论性质。

但是,从历史反思的角度看,这一命题得以建立的思维逻辑是:我们至今还拥抱着中世纪大学的理念或幻想,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观或行为准则来诉求和评价今天的大学。

所以,不是中世纪大学本身具有反现代化的属性和特征,而是现代人以一种价值观赋予中世纪大学以反现代化属性。

为了使这一判断得以成立,我们从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特征开始分析。

可以这么说,现代大学是现代化社会运动的结果。

虽然现代化运动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是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是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相重叠的,主导这场运动的最终主体是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化运动有几个主要向度:第一、在社会政治权力构成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