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观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观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一种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它是古代的中国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观念——尤其是关于政治世界的理论构思。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分为空间上的构想和人文政治的构想。

“五服”理论借助祭公谋父之口被阐发了出来:“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这一理论以距离“王畿”中心的远近为次第,分为甸、侯、宾、要、荒五个尊卑贵贱不同的区域。

首先,“天下”从空间意义而言,是指“天底下所有的土地”,它指称“整个世界”。早在商朝就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而这种“中央”与“四方”的方位观,形成了以后中国人“天下观”的一个基本要素。周代以来,古代思想家们利用诸如“五服”、“藩服”、“哉服”等空间概念建构了中国式的、具有一元等级世界秩序特征的“天下观”。而这些有关空间概念的论述又都包含着古代思想家们的人文政治理想。作为一种人文政治构想,“天下观”自然就并不纯粹是对自然地理的论述。人文政治的构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天下观”体现出的是“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一元观念,即世界秩序从总体来说是具有“内敛”、“德化”和“非战”特征。“天下观”中的“天下”概念是中国思想家建构出的最大空间单位,是一个包含有无限空间含义的词汇。天下的中心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其边缘却是无限开放的,“天下”是既定的、恒定的、宿命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常量。它把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纳人到了以“天下”作为唯一向量的空间概念中。拥有“天命”的“天子”、“皇朝”随着“五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他们统治下的“天下”却是永世不变的。其二,“天下观”体现出的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和尊卑秩序的思想,它建构出的世界秩序是一元性等级体制。“天下观”虽然使空间内部与空间外部同处于天下范围,但这种内部与外部绝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中国古代天下观展现出的空间概念,既有内外之别,也有优劣之分,这种内外优劣之分与华夷之辨联系了起来。对“天下”进行的等级划分,主要体现在华夏和“四夷”在方位、空间的固定化上。

其三,“天下观”建构下的世界秩序中,中心与外围之间,具有共容和互利的特征。“天下观”建构下的世界秩序是一种等级国际秩序,在这一等级体系中,中心和边缘间的相互依赖具有非对称性。处于中心的中国王朝对边缘的朝贡国依赖程度较小;而处于体系边缘的朝贡国对中心的中国王朝依赖性则较强。正是双方这种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造成了依赖程度较弱的中心国对依赖程度较强的朝贡国拥有了巨大权力优势。但这种等级秩序却有别于其它等级秩序。权力中心与周边虽有等级尊卑之分,但二者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不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在帝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以中华文明的无比优越性和道德上的优越感来感化周边地区,它们在帝国形成后转变为文化帝国主义,以扩张文化为其重要使命,而不以掠人土地、占人国土为目的。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天下观。

固定观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上的分分合合都有它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天下观”的因素。秦汉之后,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大一统的天下观”成为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一方面,大一统的政治结构在中国历史上的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中华帝国在经济、文化上长期远远高于周边地区,使得中国人的天下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并且随着各族的碰撞冲突,继而交融共存,这种观念也为少数民族所接受,这种传统“天下观”所衍生而来的“多元一体,大一统”成为中华民族的正统观念。从而也就形成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固定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