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动力学》-第十一章-结构动态特性的灵敏度分析及动力修改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i0
1 s s 2 s 2 s2 m xi yi zi 2


s s s zi xi 式中:m s 为在节点处所加的质量, 、 yi 、 分别 为原结构第i阶模态在节点处的x、y、z方向线位移分量。
定义相对灵敏度:
i i0
0
0
i
i0
i
i ij j0 (5)
n
K M 0 (6)
2 i i
j 1
将式(4)代入式(6),展开后略去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小量, 并考虑到
K M 0
0 2 i0 0 i0
K M K M 2
s m s Ti 0 1 s s2 s2 s2 ms 2 m xi yi zi 2 i0


s Ti 0 为原结构节点处的第阶模态动能。
对某阶模态而言,哪个节点的模态动能大,哪个节点 即是质量修改的敏感节点。
2、节点加弹簧灵敏度分析 经过推导,可得节点加弹簧灵敏度
2 i0 i0 0 2 i0 0 i
i0
i M 0 i 0 0 (7)
将式(5)式代入(7),然后左乘以 j 0 T ,并考虑到式(3),可得
K M
T j0 2 i0 i0 ij
2 j0
i20 2i 0 i ij 0 (8)

0 ij 1
i j i j
当i=j时,有
i
i 0
i 0 T K i20 M i 0 (9)
2i20
当i≠j时,有
ij
K M (10 )
T j0
i20
i i0 1 1 EA i i L r rn rm 2 L2 L 2i 0 r x, y , z


2 2 i 2 L 2E i 0 rj j m, n r x , y , z

n0 (2)
M I
T 0 0 0
0 T K0 0 i20 (3)
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K K K M M M i i0 i (4)
§11-2 基本原理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为:
K X 0 M0 X (1) 0 0 0
各阶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模态向量为
2 10 i20
2 20
2 n0
0 10 20
i i0
K s K s s Ks 2 2 ri i0
对每个节点S,哪个方向的模态线位移最大,哪个方向就是 该点所加弹簧的方向;对某阶模态,哪个节点的模态线位 移大,则哪个节点即是点加刚度修改的敏感节点。
3、两点间加杆(弹簧)的灵敏度分析 两点间加杆(弹簧)的灵敏度
结构动力修改具有两方面的工程含义:一是计算模型的修 改,二是结构的动力修改。前者是用从模态试验中获得的 结构模态参数测试数据(作为基准)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 正,以获得置信度较高、能准确反映结构动态特性的数学 模型。
后者则包含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正问题是指:若对结构 作了小改动,在原结构模态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如何快速 有效地获得改动后的结构模态参数。 反问题是指:若原结构动态特性不合要求,如何修改结构 物理参数及确定修改量,使其动特性满足给定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进行结构的动态设计与修改,人们必须了解哪 些物理参数对结构的动特性影响较大(也就是说研究结构 的动特性对这些结构参数的敏感程度)。
比如在结构上何处加质量、何处加弹簧,在哪两点之间加 杆,如何改变单元刚度(几何尺寸、形状等)等,使结构 某些指定的模态参数变化最大。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动态特 性的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理论为人们有目的的修改结 构指明了方向,从而优化设计、减少费用、缩短设计周期、 提高效率。 灵敏度定义:①应变量的变化/自变量的变化;②应变量 的相对变化/自变量的相对变化。 另有两种称为半灵敏度的定义:①应变量的变化/自变量 的相对变化;②应变量的相对变化/自变量的变化。
第十一章
结构动态特性的灵敏度分析及动力修改
§11-1 引言
由于力学上的假设、简化处理等,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往 往与实际结构有着一定的差距:如质量阵中不能确切反映 惯性力的分布、各构件(单元)间的联接、边界的约束条 件、阻尼情况等,都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 另外,计算机容量和运算速度,也限制了单元的过细划分 和自由度数的设置。这就使结构的动态特性计算精度不够, 从而必须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 另一方面,即使有限元模型置信度很高,但随着机械设备向 高速化、轻量化、大型化、复杂化方向的发展,人们不可能 一次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必须对结构作优化设计,即要 多次修改设计(有限元模型),进行重分析和计算,直到产 品的动特性达到满意的要求。这就是动力修改的问题。
2 i0 2 j0
i0
为了求 ii ,可令
i M i 1 (11)
T
将式(4)、(5)代入式(11),并考虑到式(3),可得
1 ii i 0 T M i 0 (12) 2
1、点加质量灵敏度分析 经过推导,可得点加质量灵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