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维酸发酵工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拉维酸发酵中试工艺研究1

(之温度控制对溶氧及其效价影响)

摘要:本文在500L 自动控制发酵罐上进行了克拉维酸发酵过程温度控制优化试验。分别将发酵过程全程

温度控制在 24℃--26℃下进行发酵时, 通过对发酵各阶段的重要参数的对比分析, 发现温度对棒状链霉

菌的生长和代谢有重要影响, 降低对数生长期发酵温度可明显缓解前期供氧不足的矛盾。进而通过对发酵

过程的变温控制, 使克拉维酸的发酵相对稳定,且产量提高20--70%。

关键词:克拉维酸;发酵;变温控制;溶氧;效价;

克拉维酸( clavulanic acid, CA) 是一种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本身抗菌活性很弱。但当CA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制成复方后可以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和增大其抗菌谱, 有助于克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CA 是由棒状链霉菌( Str ep tomy ces clavuligerus)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CA 发酵在进入对数生长期后溶氧易于跌零, 影响 CA 生物合成。据文献报道温度对棒状链霉菌生长和CA 合成对CA 发酵的影响并研究如何通过变温控制提高CA的发酵水平。

1.材料和方法

1.1菌种实验室正常筛选菌种(出处保密,编号为BS-1)

1.2试剂

硫酸氢四丁基胺、NaH2PO4 ·2H 2O、乙腈( 色谱级) 、NaOH、Ac标准品。

1.3培养基

(1)种子培养基主要成分为甘油、豆粉、糊精;

pH 8. 0, 121℃灭菌20min。

(2)一级种子培养基主要成分为淀粉、豆粉、磷酸二氢钠、酵母粉、豆油、碳酸钙、硫酸镁、消沫剂。

(3)二级种子培养基主要成分为淀粉、豆粉、磷酸二氢钠、豆油、氯化锌、氯化铁、氯化锰、氯化铜、消沫剂。

(4)发酵罐培养基主要成分为淀粉、豆粉、磷酸二氢钠、氯化钠、氯化铁、氯化镁、氯化锌、氯化钙、豆油、消沫剂。

1. 4 培养

(1)种子培养在无菌的条件下, 向装量为

600ml/ 3000m l三角瓶中接入3. 5ml 孢子液。在25℃,

180r/ min 条件下摇床培养 67h,

(2)一级种子罐培养摇瓶菌丝转入6.5L/10L一级种子罐,接种量为15ml.培养18h。

(3)二级种子罐培养在无菌条件下,从一级种子转65L/150L 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为6.5L,培养16h。

(4)发酵培养在无菌条件下, 从二级种子罐转入300L/500L 发酵罐中进行培养,转后365L。采取分批补料工艺, 从16h 左

右开始补加甘油, 用20% 氨水自动调控pH 在7. 0±0. 05 范

围之内。以溶氧15% 作为最低限制性溶氧值, 每间隔6h 取样

进行离线参数测量, 包括pH 、菌浓、黏度等参数并涂片观察

菌丝状态;从25h以后开始进行效价测量。当大比例的菌丝开

始自溶、效价停滞时放罐。

1. 5 测定方法

(1)菌体浓度的测定采用菌丝占溶液体积的百分比表示。取10ml 发酵液反复的离心( 3500r/ min, 10m in) 和洗涤, 直

到离心后的固含物中不含有杂质为止, 记下菌丝的体积百分

比作为菌体浓度; 发酵液第一次离心得到的上清液留用。

(2)克拉维酸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SB-C18 ( 4. 6m m×100m m, 3. 5 m) ;流速1.5ml/ min,温度 33℃, 注射量 20ul ;检测波长 210;压力 60--100bar;

流动相为10mm ol/ L 硫酸氢四丁基胺∶甲醇( 100 ∶ 15, V / V ) , pH2, 硫酸氢四丁基胺需要用0. 45 m 有机膜过滤。

样品处理精确称取发酵液离心所得的上清液0. 5±0.

05g , 置 100m l 的容量瓶中, 用 pH5. 4 含乙腈 6% 的20m mol/ L 的NaH2PO4 溶液定容。用2 ml的微量进样器进样。

2温度控制对CA发酵影响方案设计及其结果分析

2.1CA 发酵进行温度培养试验, 其空气流量、搅拌转速均、补水等工艺相同。试验方案分为:

a发酵开始培养温度为26℃,溶氧低于30% 时降温一次,一次降温0.5℃,最低温度24℃;溶氧反弹至35%以上开始升温最高26℃。

b发酵开始培养温度为26℃,按照时间降温,发酵20h开始降温,降温速率为0.5℃/0.5h,最低温度24℃;溶氧反弹至35%以上开始升温最高26℃。

以上两个方案作为对比,进行中试发酵试验。

2.2实验数据

2.2.1 a和b方案对溶氧的影响分析

采用a方案,本批根据溶氧控制降温,在发酵28h开始降温,溶氧容易长时间低至15%以下;采用b方案,定时20h开始降温,能够在前期延缓对数生长期,有效避开溶氧低谷,溶氧不会低于15%。

2.2.2 溶氧对效价的影响分析

a方案在整个发酵控制过程中,出现长时间溶氧低于15%,导

致发酵产物CA增长幅度较慢,发酵终点效价较低。

A方案放罐效价为4371u;b方案放罐效价为7235u;b方案较

a方案产量高出65.6%。

2.2.3以上两个方案经过多次验证,结果一至。

2.3结论

在CA 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变温控制的方式及其变温时间的调整,对菌体的生长和生产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生产稳定,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