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3-05-02T14:30:24.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安晓菊张美玲黄丽[导读] 研究两种拔针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疼痛程度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安晓菊张美玲黄丽(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2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079-02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拔针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疼痛程度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操作者拇指和食指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使内瘘针内产生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持针翼快速拔针法。结果实验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后针尖滴血性液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发生率来说,有明显差异。结论手持距穿刺针翼约1.0厘米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先慢后快拔针法可保护内瘘,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拔针方法。
【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拔针压迫止血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血管通路,被称为患者的“生命线”。保持良好的内瘘是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基本保证。正确的拔针方法、压迫止血是保护内瘘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这一拔针的瞬间动作,它对保护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极为重要[1]。内瘘穿刺针针头较粗留置时间长(一般4h以上)以及血管、肌肉及皮肤对针头的黏附作用,拔针时病人感觉疼痛、出血、渗血[2]、及拔后针尖处滴血性液体,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为了探讨最佳的拔针方法,我们采用手持穿刺针连接管并挤压使穿刺针内产生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11月使用头静脉和桡动脉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5
2.9岁。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相同条件:患者神志清楚,能主动配合和准确表达,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出凝血异常。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4h。每人2个月共透析25次,即50针次。80人2个月共4000针次。使用尼普洛16号带侧孔、旋转翼一次性内瘘针。采用阶梯式、纽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静脉、再动脉,以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內瘘口5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10cm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3]。穿刺均为一次成功,透析途中无渗漏发生,苯扎氯铵贴敷穿刺点。
1.2 拔针方法。
1.2.1 实验组由血透室护师职称以上的10名护士组成培训小组,统一学习拔针方法。采取手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连接管并挤压先慢后快拔针法。透析结束时,将苯扎溴铵贴敷在皮肤穿刺点上,用消毒棉球压在苯扎溴铵贴上,左手拇指放在棉球上并不用力,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的连接管并挤压软管,将针梗内的血性液体挤出,先慢后快拔针,在针尖即将拔出至皮下时,手指挤压的力量减轻,迅速拔出内瘘针,并用弹力绷带环扎穿刺处止血,力度以不渗血又能触到血管震颤及波动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4]。
1.2.2 对照组采取常规拔针法,透析结束时,用同样的方法放好棉球,左手拇指按住消毒棉球,同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迅速拔出内瘘针,用弹力绷带环扎穿刺处止血。
1.3 疼痛评定[5]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rat-ing scale NRS)利用疼痛标尺让患者自己判断拔针前后疼痛指数的变化。0表示无痛,1表示刚能觉察到的轻微不适,10表示能想象到的最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后针尖滴血性液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方法对有无发生血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发生率看,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可见性,见表3。
注:2组比较,X2=2.001, P>0.05
3 讨论
3.1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内瘘是血液透析室每位护士的职责,如果能长时间使用一个通畅的内瘘,既能避免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能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因此不仅要求护士掌握娴熟的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更不容忽视这一瞬间的拔针手法。正确的拔针方法,对预防内瘘阻塞、减轻患者痛苦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3.2 常规快速拔针法需按压力度较大,致使针头与血管壁紧贴,产生摩擦力,导致血管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引起疼痛;快速拔针时按压力度越大针头斜面对血管壁和皮肤产生切割力越大,拔针速度越快,摩擦力与切割力越强,疼痛感越强。
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因按压力度较小,针头与血管和皮肤产生的摩擦力与切割力较小,从而使患者感到无痛或微痛。
3.3 血液透析患者所用的内瘘针一般选用16号穿刺针,针管直径较粗,虽然拔针时有一夹子夹住,但拔出后两端均对外暴露,其内混有血液的血水易滴漏,可能污染床单、地面、治疗车等,严重时因污染的血液处置不当还有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6]。有研究表明,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7]。实验组由于挤压连接管,使针梗内的血性液体被挤入血管内,在针尖即将拔出血管时挤压的力量减轻,使针梗内的血性液体被吸入连接管,减少了拔针时血液所致的皮下淤血、血肿及拔出的针尖滴少许血性液体的可能,故该拔针法,减轻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并能起到保护内瘘与桡动脉的作用,利于再次穿刺,同时还明显减少了污染次数,降低了医护患暴露于血液污染环境中引起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血液透析患者拔针、压迫止血的方法很多,但出血、渗血、血肿、内瘘闭塞、疼痛、感染等仍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能否使血液透析顺利进行。作为一名血透室护士,采取有效的拔针、压迫止血方法、严格执行手卫生,采取标准预防,能够减少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因此,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冷洁,罗世香.动、静脉內瘘拔针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11,6(4)189-190.
[2]谢萍,张晓莉.血液透析拔针压迫止血方法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7,21(6):473-474.
[3]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5.
[4]赖小菊,钟慧,李桂珍,杜雪飞.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护理园地,2009,22(3):55-56.
[5]金利,李仲廉,韩景献,等.急性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20.
[6]王翠珍,王金宝.血透内瘘穿刺针用后处置方法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4):29-30.
[7]胡安荣.护士执业危害与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6 ,27(10):122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