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空调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冷空调节电技术
来源:中华园林网发布日期:2007-06-02 浏览次数:15568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绿化养
护承包合同东海龙开元小区绿化工程某住宅小区绿化养护管理某公司住宅楼基坑开
挖施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空调调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是在自然环境下将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新度等控制在人们需要的某种范围之内,为工作、生产、生活提供一种舒适的环境条件,借以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产工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空气调节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空气调节的种类繁多,按温度调节的范围来看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有降温调节功能的称为冷气空调;另一种是除有降温调节功能外还具有升温调节功能的称为冷暖空调。

按空调的规模大小划分也有两大类:一类是集中冷源的中央空间,主要用于大面积多房间的空气调节,如宾馆、商厦、公寓、酒楼、写字楼、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医院、影剧院、康乐中心、车间等大中型活动场所;另一类是自带冷源的分散空调,如柜式、窗式、分体式空调器等,主要用于小面积单房间的空气调节,如居室、旅馆、饭馆、商店、写字间等小型活动场所。

蓄冷空调指的是在传统中央冷气空调装置系统的基础上加装一套蓄冷设备所组成的蓄冷中央冷气空调,它的主要节电功能不是节约电量,而是在
用户终端为电网移峰填谷节约电力。

一、空气调节的工作原理
1.空气调节装置的基本结构
空气调节装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见图3-19 )。

(1)制冷系统:它包括压缩机、膨胀阀(或毛细管)、蒸发器、冷凝器和连接管路组成的封闭系统,其中充灌制冷剂,一般用氟里昂,通常把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几大部件称之为制冷机组,完成制冷功能和向空调箱输送冷媒的任务。

(2)空气系统:它主要包括空气处理设备、管道送风设备和末端设备,完成空气净化功能和向空调室送风、回风的任务。

(3)电气控制系统:它主要包括对空气净化和温、湿度的控制,各种阀门和风门的调节,以及完成各种保护功能和操作监控的任务。

2.空气调节的工作循环
空气调节的工作过程就是制冷系统和空气系统不断循环的过程。

(1)蒸发器是制冷剂从冷冻水回水摄取热量的装置。

在蒸发器中,低压液态制冷剂从冷冻水回水摄取热量后蒸发为低温低压的蒸汽。

(2)压缩机是提高蒸发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压力,使其在冷凝器中容易液化的装置。

在压缩机中,蒸发后的低温低压蒸汽制冷剂被压缩到可以液化的高温高压蒸汽。

(3)冷凝器是把压缩后的高温高压蒸汽制冷剂进行冷却液化的装置。

在冷凝器中,把制冷剂从冷冻水回水摄取的汽化潜热和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热传递给冷却水,使制冷剂冷凝为高压液体。

(4)膨胀阀(或毛细管)是把冷凝后的液化制冷剂的压力降到能使其达到蒸发压力状态的
装置。

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或毛细管)降到低压制冷剂,以便使它能够在低压蒸发器中膨胀蒸发,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5)冷却塔是冷却循环水的装置。

经过冷凝器的冷却水吸收了制冷剂的冷凝热而升温,为了使冷却水能循环使用,使它在流经冷却塔的过程中进行强制降温,然后返回冷凝器,从而完成冷却水的循环。

(6)在完成上述制冷工作循环的同时,经蒸发器降温了的冷冻水进入空调箱,在其中把空气系统中的回风和新风冷却后送入风道至末端空调室,在空调室升温的空气进入回风道,经过部分减排后回到空调箱与新风一起再行冷却,从而完成空气循环。

周而复始,空气调节工作过程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二、蓄冷系统的类别
1.蓄冷方式
蓄冷方式是指从热力学角度观察所采用的蓄冷方法。

蓄冷空调的蓄冷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显热蓄冷,它是在蓄冷介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使其降温释放热量后蓄存冷量的方法;另一种是潜热蓄冷,它是在蓄冷介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使其状态变化释放相变潜热后蓄存冷量的方法。

根据蓄冷介质的不同,蓄冷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类是水蓄冷,即以水作为蓄冷介质的蓄冷系统;另一类是冰蓄冷,即以冰作为蓄冷介质的蓄冷系统;再一类是共晶盐蓄冷,即以共晶盐作为蓄冷介质的蓄冷系统。

水蓄冷属于显热蓄冷,冰蓄冷和共晶盐蓄冷属于潜热蓄冷。

水的热容量较大,冰的相变潜热很高,而且都是易于获取和廉价的物质,是采用最多的蓄冷介质,因此水蓄冷和冰蓄冷是应用最广的两种蓄冷系统。

2.蓄冷方式的分类
蓄冷方式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蓄冷设备结构的不同来区分,水蓄冷主要有迷宫式、隔膜式、多槽式和水温分层式几种,冰蓄冷主要有冰盘管式、容积式(封装式、冰球式)、冰片滑落式和冰晶式(冰泥式)几种(见图3-20 )。

冰蓄冷是蓄冷空调发展的主流。

蓄冷方式各种设备的结构和工作特性这里不作介绍,请参阅有关专业文献。

图3-20 蓄冰系统分类图
3.蓄冷空调的特点
(l)蓄冷中央空调系统:蓄冷中央空调系统是在传统中央空调装置中,加装一套蓄冷装置
形成蓄放冷循环后的空调系统。

蓄冷中央空调系统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可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从而能较大幅度地降低电网的高峰负荷、充填低谷负荷、进行移峰填谷,是在终端用户移峰填谷的主要技术手段。

它一方面可在供电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了供电成本;另一方面可在需电方使空调用电避开电网负荷高峰时段的高价电力,充分利用负荷低谷时段的廉价电力,节省了电费开支。

对于供电资源短缺的电网还可以部分地缓解电力供应的压力,对于负荷增长较快的电网会减少增建电厂和输配电系统的电力投资。

对于要求较高的空调用户,采用蓄冷空调相当设置一个备用冷源,一旦临时停电可作为应急冷源,启用蓄冷装置和自备电源投入运行,可以保障主要部位的空调负荷。

蓄冷空调能给电力供需双方带来更多的功效,为供需双方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蓄冷空间的应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近六年来我国蓄冷空调起步较快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活条件的改善,电网负荷的峰谷差还会增大,尤其是南方大中城市的空调负荷估计要占地区电网的20%~40%,其中中央空调将占相当大的比例,蓄冷空调必将成为需求方管理在节约电力方面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手段。

当然,蓄冷空间也存在明显的缺欠:一是它的系统运行效率比传统中央空调要低,主要是增添了蓄冷系统后增加了换热、传热和工质损失,以及冰蓄冷制冷机蒸发温度低导致制冷效率下降;二是它的占地比传统中央空调要大,主要是增加了蓄冷设备及其管路和附属部件等。

(2)水蓄冷中央空调系统:水蓄冷与冰蓄冷相比,它的主要优点是它的制冷效率高、蓄冷
设备简单、易于改造、见效快。

其一,传统中央空调的制冷机、风机、水泵、空调箱、管路等主要部件不必更换,可直接使用;
其二,以水作为蓄冷介质,它的获取方便,价格低廉;
其三,不需降低制冷机的蒸发温度,制冷深度不变,可保持较高的制冷效率;
其四,蓄冷设备比较简单,容易将传统中央空调系统改造为水蓄冷空间系统,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

它的主要缺欠是蓄冷介质的蓄冷密度低,蓄冷设备占地大和蓄冷效率低。

水的比热是4.1868kJ/ (kg ·K)(1.0kcal/kg ·℃),冰的相变温度是O ℃、相变潜热333.3kJ/kg (79.6kcal/kg )。

在水蓄冷方式中,通常的蓄冷温差在5 ℃左右,lm 3水的蓄冷能力为20.9 ×10 3kJ,相当5.8kW ·h。

在冰蓄冷方式中,lm3 的冰(相当
924kg )其蓄冷能力为308 ×10 3kJ,相当85.6kW ·h。

理论上,在水和冰两种蓄冷介质同样体积下,冰蓄冷能力约为水蓄冷能力的15 倍。

因此,在提供相同蓄冷量条件下,水蓄冷设备用占地要比冰蓄冷占地大得多,因而受场地条件约束大。

若能够与消费水池共用,不但可以节省占地,而且还可以减少投资。

水蓄冷的蓄冷槽内不同温度的冷冻水易于掺混,以及庞大蓄冷槽的水表面散热损失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它的蓄冷效率偏低。

(3)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冰蓄冷与水蓄冷相比,它的主要优点是蓄冷密度大,蓄冷
能力强,蓄冷效率高,并可实现低温送水运风,水泵和风机容量较小。

其一,由于它蓄冷介质的蓄冷密度大,故蓄冷设备占地比水蓄冷设备占地小得多,这在大中城市高层楼宇设置蓄冷空调是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
其二,冰蓄冷设备内的蓄冷温度虽比水蓄冷设备内的蓄冷温度低,蓄冷设备内外温差大,但它的外表面积远小于水蓄冷设备的外表面积,故而散热损失低,蓄冷效率高;
其三,冰蓄冷可提供低温冷冻水和低温送风系统,使得水泵和风机的容量减少,也相应地减少了管路直径,有利于降低蓄冷空调的造价;
其四,冰蓄冷能力强,临时停电时,可以作为一个蓄冷库当做应急冷源。

它的主要缺欠是在蓄冷工况时的制冷效率低,制冷能力下降。

制冷机有个特征,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越低制冷效率就越低,在提供相同冷量的条件下降低了制冷机的可用功率,一般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每下降1℃,它的可用功率要下降3%。

水蓄冷空调制冷机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与传统式中央空调相同,一般在2~3℃,而
在蓄冰工况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一般在-7~-8 ℃,大致相差10℃。

因此,相同容量的制冷机,冰蓄冷的制冷能力要下降30 %左右,即相当水蓄冷空调制冷机容量的70 %。

理论上,在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蓄冷工况的单位冷吨用电量,冰蓄冷约为水蓄冷的1.43 倍。

应当指出:蓄冷用电量是填谷电量,既可以缓解电网压电的困难,又有利于平稳系统负荷;对用户来说,从移峰填谷电价差中所获得的收益,往往高于效率损失的花费。

此外,冰蓄冷系统的装置比较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投资也比较大,施工期也比较长,更适合于大中型新建筑物采用。

冷吨(Rt)是冷量强度的一种计量单位,1Rt 相当把1t0 ℃的纯水在24h 内制成O℃的冰所需要的凝固热。

1 日制冷吨等于3317kcal /h,即13.9 ×103kJ,相当于
3.86kW 。

1美制冷吨等于3024kcal /h,即12.7 ×103kJ,相当于3.52kW 。

通常采用美制冷吨。

三、蓄冷系统的工作循环
蓄冷空调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不同的是增添一套蓄冷系统,为了解蓄冷空调的移峰境谷作用,这里以一种冰球式蓄冷系统(见图3-21~图3-24 )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蓄冷系统的工作过程。

1.蓄冰系统的设置
制冷系统的主体设备是制冷机,使用最多的有活塞式、离心式和螺杆式三种压缩制冷机。

蓄冰式空调使用的制冷机要在空调工况和制冰工况两种工况下运行,普通传统空调的离心式制冷机不适用于蓄冰式空调,必须选用双工况制冷机组,螺杆式制冷机的性能更适合作为双工况制冷机。

蓄冰系统的主体设备是蓄冷罐。

罐内堆装着蓄冰球,球壳是由高密度聚合稀烃硬质材料制成的圆球体,其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与蓄冰介质和载冷介质性质相容。

目前使用的蓄冰球外征多为77mm 和95mm 两种,球壳内充注具有高凝固潜热的相变物质盐水作为蓄冷介质,并把它封装起来。

当从制冷机蒸发器出来的低于相变温度的载冷剂(冷冻液)透过蓄冷罐时,蓄冰球将其热量传递给载冷剂,使蓄冷介质结冻蓄冷;当高于相变温度的载冷剂遇过蓄冷罐时,蓄冷球就会吸收载冷剂的热量,把冷量释放给载冷剂使蓄冷介质解冻融化,从而完成蓄冷和释冷过程。

载冷剂是介于制冷剂和蓄冷介质之间,作为冷量传递的中间介质的冷冻液,通常采用的是含乙二醇的水溶液。

乙二醇水溶液有个特性,它的凝固点很低并随其浓度不同而变化,浓度越高相变温度越低,在蓄冷循环中为保证冷冻液液体不被固化,乙二醇水溶液的浓度应使其凝固点低于最低蒸发温度。

一般用25 %浓度的
乙二醇水溶液,其相变温度在-12 ℃,低于蒸发器-8 ℃的最低蒸发温度。

蓄冰系统的工作过程是由两个并联的蓄冷回路和释冷回路完成的(见图3-21 )。

蓄冷回路(abcd )又称初级回路,主要完成蓄冷功能;释冷或放冷回路(biefghjc )又称次级回路,主要完成释冷或放冷功能。

它们的载冷介质为乙二醇水溶准的冷冻液,在次级回路它通过板式换热器与以水为介质的空调用冷冻水分开。

整个蓄冰系统的工作循环是在自动控制下完成的。

2.蓄冰系统的工作过程
蓄冰系统的工作过程,有以下四种典型运行工况。

(l)单蓄冷工况:单蓄冷工况是空调终端不需冷量时的运行工况。

如写字楼和商务大厦等一般在上夜或下夜电网负荷低落或负荷谷期停止工作不需空调的时候,关闭放冷回路,蓄冷回路投入运行,起全量填谷作用。

此时,次级泵P2 停止运转,三通阀V3 的第1 通道关闭,以隔断制冷机与次极回路的联系,形成制冷机、蓄冷罐与水泵P1 之间的循环。

制冷机首先使蓄冷回路的冷冻液降温,直到蓄冷球的相变温度,蓄冷球吸收冷冻液的冷量后蓄冷介质开始发生相变固化结冰。

随着冷冻液温度的降低最终到蓄冷球的蓄冷介质完全固化为止,此时冷冻液的降温速度很快,表明蓄冷阶段的结束,从而完成了蓄冷循环。

单蓄冷循环的路线如图3-21 所示
(2)蓄冷和直供冷工况:蓄冷和直供冷工况是空调终端需冷量低于制冷机过冷能力时的运行工况。

如歌舞厅、建身房、写字楼、夜总会、商厦、酒楼、车间等,在清晨或午夜前的一段时间常常出现的空调工况。

此时,蓄冷回路和放冷回路均投入运行,起部分填谷作用,有较大的填谷能力。

这时,初级泵和次级泵均处于运行状态,三通伐V3 调节第1 、2 通道的开通状
况,以便使第1 通道的流量低于初级泵P2 通过的流量,多出的部分流经蓄冷罐
已进行蓄冷,从而达到制冷机的一部分冷量直供空调,多余的冷量用于蓄冷的目的,使制冷机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蓄冷和直供冷循环的路线如图3-22 所示
(3)放冷和直供冷工况:放冷和直供冷工况是空调终端所需冷量大于制冷机能力时的运行工况。

在通常情况下,中央空调最大需量时段正处于电网负荷的高峰期,是蓄冷空调发挥削峰作用的最好机会,此时制冷机和放冷回路均投入运行。

这时,初级泵P1 和次级泵P2 均处于运行状态,三通阀V3 调节第1、2 通道的开通状况,在最大需量时以便使第一通道的流量大于初级泵P1 通过的流量。

除制冷机将全部制冷量直供空调外,放冷回路将增补短缺的空调负荷,起部分削峰的作用,从而完成放冷和直供冷循环。

它主要应用在电网负荷峰期的空调利用时间长,蓄冷容量小于空调时段需冷量的场合。

它能够充分利用制冷能力和蓄冷容量,是蓄冷空调最多见的一种运用方式。

放冷和直供冷循环的路线如图3-23 所示。

(4)单放冷工况:单放冷工况是停用制冷机,终端需冷量只用蓄冷设备供冷的运行工况。

主要应用在电网负荷峰期的空调时间不长,但空调负荷很大,蓄冷容量大于或等于空调时段需冷量的场合,如体育场馆、大会堂等的空调会遇到这种运用方式。

此时,制冷机停止运转,关闭蓄冷回路,启动放冷回路,起全量削峰作用。

这时,初级泵P1停运,次级泵P2处于运行状态,三遇阀V3 调节第1、2 通道的开通状况,以控制蓄冷罐的放冷强度。

这种运用方式对临时停电有较强的应付能力。

单放冷循环的路线如图3-24 所示
四、蓄冷系统的工作模式采用蓄冷空调的目的就是把空调电力负荷从高峰转移到低谷,实现移峰填谷的功能。

对空调用户来讲,到底转移多少高峰负荷,选择多大蓄冷容量才经济合理,主要取决于蓄冷空调系统采用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蓄冷系统与制冷系统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

究竟选用哪种工作模式,与空调负荷特性、电网负荷方式、电价制度、设备价格、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典型的蓄冷系统工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量蓄冷工作模式,另一种是分量蓄冷工作模式。

全量蓄冷工作模式是利用非空调时间储存足够的冷量来供给全部的空调负荷,把用电高峰期的空调负荷全都转移到电网负荷的低谷期;分量蓄冷工作模式是利用非空调时间蓄存一定的冷量,在用电高峰期制冷机仍然工作直接供冷,同时利用非空调时间蓄存的冷量供给部分的空调负荷,把用电高峰期的空调负荷部分地转移到电网的低谷期。

图3 -25 和图3 -26 是以南方某些城市写字楼空调负荷方式为例的两种蓄冷工作模式
全量蓄冷工作模式是:空调系统全天需冷量A 是由在电网负荷低谷和平峰时段蓄存的冷量B1和B2来供给。

即B1+B 2=A,制冷机只管蓄冷不管供冷,蓄冷罐相当一个完全日调节冷库。

它的突出优点是可全量移峰填谷,削减电网峰期负荷和充填谷期负荷的作用特别显著;缺点是制冷机容量和蓄冷容量都比较大,占地多,投资也高。

全量蓄冷工作模式多用于空调时间不长,空调负荷很大的场所。

分量蓄冷工作模式是:空调系统全天需冷量A=A 1+A 2,是由制冷机直供冷量A2 和蓄存的冷量B1+B 2共同供给。

即B1+B 2=A 1,但B1+B2 <A ,制冷机既管蓄冷又管供冷,也就是蓄存的冷量只分担供给空调负荷的部分需冷量,蓄冷罐相当一个不完全日调节冷库。

分量蓄冷工作模式与全量蓄冷工作模式相比,它的主要缺点是只能起到部分移峰境谷的作用,优点是制冷机容量和蓄冷容量都比较小,占地少,投资低,适用性比较强,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蓄冷工作模式。

五、蓄冷空调的实践分析
1.采用新的用电工艺技术移峰填谷
电源的建设规模是以电网的最大负荷需量为基础确定的,降低电网最大负荷需量不但可以减少兴建电厂的规模,减少电力建设投资,而且可以平缓电网负荷,提高电网运行
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从而降低供电成本,平缓电价,为用户提供最低成本的电力服务。

很多国家在电力供应方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制度,适当拉大峰谷电价差距来促使用户主动改变消费行为和用电方式,对电网移峰填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有些国家在用电终端实行倒班和轮休作业制度,借以平夷电网负荷高峰和充填负荷低谷,对电网移峰填谷也曾取得过很好的实效,但它毕竟与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和社会秩序相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精神文明的提高,大规模地调整社会作业制度和生活节奏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同时应当看到,峰谷电价制度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生作用,改变消费行为是相当不易的,它不可能使电力用户大幅度地改变终端用电方式去服从电网调荷的需要。

譬如,在上夜电网负荷峰期,用户可以通过内部“用电管制”把少数不用的照明灯具关掉以节省高价峰电,但绝不会为了节省电费开支,把用电量大并正在服务的电光源移至后夜电网负荷谷期去使用。

对于空调也是一样,它也不会在天气最热的时段为躲避高价峰电而停运,更不会在气温下降的后夜为使用廉价的谷电把空调全部开动起来。

也就是说,峰谷电价制度是推动用户移峰填谷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但它不可能把人们的作业秩序和生活规律颠倒过来,从根本上改变终端用户的用电方式。

因此,在提供同样电力服务的条件下,不改变人们固有的活动习惯,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在用电终端改革用电工艺和提高用电效率来躲避节电,它既能满足需电方的用电要求,又能为供电方移峰填谷,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比如,采用高效灯具、高效电动机、电力拖动调速技术、蓄冷空调技术等新的用电工艺所取得的实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它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要视其克服应用方面障碍的能力,其中包括能否寻求电价制度等方面的支持。

2.蓄冷空调的应用效果
众所周知,空调用电高峰与电网负荷高峰正好重叠,电网负荷低谷时段也正是空调用电最少的时段。

由于空调用电占电网峰荷份额较大,尤其是我国空调用电还存在继续增长的趋势,如何在需电方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空调的用电方式使它移峰填谷,一直是供电方非常关注的运营领域。

蓄冷空调把不能储存的电能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转化为冷量储存起来进行填谷,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把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替代电力空调进行移峰,实现了在用户终端的用电转移,使传统空调的“硬性负荷”转化为“塑性负荷”,从而在不改变空调需求模式的条件下改变了空调的用电方式,是蓄冷空调用电工艺的一大贡献,成为世界上近10 年来供电方推动终端用户为电网移峰填谷的一个主要技术手段。

1993 年冰蓄冷空调首次在深圳中电大厦落户,六年来全国先后有几十家采用了蓄冷空调系统,其中多为商厦、宾馆、酒楼、写字楼、综合楼、体育馆、医院、旅游中心等大中型空调用户,主要集中在偏南方沿海省市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包括水蓄冷和冰蓄冷两种类型,水蓄冷以改造为主,冰蓄冷以新建为主。

蓄冷空调的应用效果与空调负荷特性、蓄冷模式、装备水平、地域位置、场地条件、电价制度、用电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这里,从1998 年前投入运行的蓄冰空调中,选择出三个不同类别用户典型案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个是商厦、一个是体育馆、一个是写字楼(见表3 -7)。

表3-7 蓄冰中央空调与传统中央空调比较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