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

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

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

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现代文学中当代中国人扔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中国文学诗歌仍离不开乡愁这个话题。

余光中的《乡愁》诉说着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的亲情,割断了是母子、夫妻、亲人、同胞的联系;然而血缘的联系是割断不了的。

细细品味这作品,诗人那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那深切的乡思之情依旧能勾起无数海外侨胞思乡的情丝,产生共鸣。

冰心在留学美国的途中写了《乡愁》诗,“我们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一群留学的孩子,在思索着为什么而去国离家,只为着国家与民族,此刻的乡愁中融进了对个人与民族命运的思索。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正眺望着归乡的路,不知有多少颗心急需乡土的抚慰!路遥的“乡土情结”首先表现为对土地物性的粘着,肉体的皈依,对乡土情怀,乡土美德的实践性体现以及精神认同,对乡村青年身上所具有的美德的由衷地赞美,迟子建常满怀激情地描绘北方原始生态下的自然景观,沉醉于纯洁的自然、朴素的生命呈现,在对乡民艰辛生活的叙述中追寻和表现着人性的真善美,不断传递着她对故乡的热爱、眷恋和赞美,以及她对自然、和谐、诗意的追求。

这些在作品中显著的特点都源于她对故土挥之不去的深深依恋,从而执著的乡土情结渗透在她的作品之中,也成为她创作的不变情怀。

乡土情结在那个遥远的北国边陲渔村萌生乡土情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特有的情感,人们用他们的身躯阻挡着岁月光阴、沧海桑田的侵蚀,用内心的渴望保护着乡土情结。

二.安土重迁之乡土情结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这就是所说的安土重迁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到了两鬓斑白之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

若是死后也能葬入那片土地,才真正感到可以瞑目安息了,否则将成为人生最大的憾事。

因此,许多人不惜辛劳和钱财,想方设法把世的父母的灵柩或遗骨运回老家安葬,有一种聊以慰藉的迷信,说人在百年以后,阴间有一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灵魂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

中国古代的明朝有一次历史性的大移民,被后世成为山西洪洞大移民,时至今日,每年仍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祭拜先祖,来到这里寻找大槐树寻找祖先的灵魂。

那些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华人,那些侨居它国多少代,即使有人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讲,但是对自己祖先曾经留有足迹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仍是那样的浓重。

如果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上,他们都是热泪盈眶,离开时不少人还要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回家,称之为“乡井土”,表示永远不离祖国母亲的土地!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浓浓地思乡、怀旧、寻根、问祖的情结许多人从万里之外回国祭拜中国人祖先黄帝的陵墓——黄帝陵。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地域观念、故土观念是多么的强烈。

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同时对集体有一种缱绻之情,导致封建自然经济下的人们在心理上很难适应外面的生活,到哪里都不忘落叶归根。

另外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农耕经济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导致人们一旦在某个地方开垦扎根后,就再也难以移动,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就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和全部,所以至今中国人从一出生就属于他所出生的那块土地,对土地的情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是热烈而厚重的。

三.传统节日之乡土情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因此节日中也包含了浓浓的乡土情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和果品。

纸钱等物品,然后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拜行礼,最后吃完酒食。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的正是古代人祭祖的情况。

今天清明拜祭先祖,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人们通过这一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先祖的怀念,对故土的深深崇敬之情。

每逢端午节,游子们不可避免就会想起家人一起粽子的情景;中秋之际,总会凝望皎白的月亮,想着此时家人是否也在和自己观赏同一轮圆月,他们的内心总是渴望赶回家乡与亲人一起分享月饼一起赏月。

每到春节,不管有多远,不管有多苦,人们总是不管不顾旅途的辛苦都会回到家里,和亲人一起过一个团圆的年。

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和华侨华人都会纷纷举行活动喜迎中国这一传统节日,无论是在泰国首都曼谷著名的唐人街耀华力路上,还是在在缅甸仰光,又或者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随处可见成串的红灯笼和“恭喜发财”的条幅以及闹中取静的现场剪纸。

因为只有这样,在外的华人才会有家的感觉,才会觉得自己的心灵有依靠;乡土情结
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特有的情感,谁言不思乡、谁言不思家?
RichardWilhelm在《中国经济心里》一书中说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他的根扎在家里,不管是在遥远的异国受苦受累,还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商旅迢迢,只要他心有慰藉,他都会觉得自己是父母之族的一份子”可见,节日带给在外游子多大的心理慰藉、节日承载了中国人多么浓厚的乡土情怀。

乡土是生命的根系,乡土是灵魂的寄托,乡土是魂牵梦萦绕的眷恋,乡土是和谐美满的期望。

乡土情结无论是从文化,生活还是传承都深深植入中国人的骨髓,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来源我们要用自己的灵魂保护和守护着中国这份情结,让它使我们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参考文献)
1,“文学教育”2006年第十二期《中国传统节日研究》彭文航
2.聊城师范学院报1990年第三期《论唐人思乡诗》仲琪培
3.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中原文化概论》贾文丰
4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