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妃:言传身教,恪尽职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雪妃:言传身教,恪尽职守——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言传身教,恪尽职守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曹雪妃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获悉《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由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杰出人才引进教授宋才发授课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那岂不是上了一门“985名校”的课吗?我怀着敬仰之心走进教室,看见和蔼可亲的宋老师,正神采奕奕的端坐在讲台的椅子上,面带微笑地等待每一位前来听课的学生。初次见到宋老师本人,真可谓又惊又喜!过去我曾狭隘的认为,顶级大师肯是一副威风凛凛、可敬可畏的样子。事实纠正了我的狭隘和偏见,眼前的宋才发老师,竟然如此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让人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同学们事后都说,这是一位“亲民的”大师,真可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而加深了我对《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的兴趣感,非常期待宋老师的真传面授。
“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我们2018级法学硕士研究生是幸运的,宋老师这门课程原本安排6次课授完,但是宋老师主动为我们增加了2次课:一次课为党政机关公文及其写作,另一次课则是一场有关民族法学的学术报告。这8次课的内容都是宋老师个人的经验总结和学术创新,不得不说这是一份丰厚的福利!虽然宋老师授课的次数不多,但是这门课教会了我该如何做人、如何治学。在宋老师这8次授课中,对我启迪最大的是“研究生的读书方法”。尽管我是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广西民族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的。但是内心仍然十分惶恐、焦虑万分。因为我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跨学科考到诉讼法学专业来的,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基础异常薄弱,听专业课也明显感到很吃力,面对如何改变抑或摆脱自身的窘境,我既不知所措又束手无策。研究生的课堂注重在基础知识层面上,再深入探析、追本溯源。专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我,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学习的。因此每次上专业课的时候,我都要比其他同学做更多的精心准备。我常常被一些没有接触过的学科知识,搞得昏头转向焦头烂额:该怎么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我一头雾水,弄不清理还乱。当我聆听了宋老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之后,心境慢慢地变得坦然,开始遵循有效的读书方法,沉着冷静地去应对学习上的每一个挑战。宋老师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了精读、泛读、略读和翻读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应当如何遵循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加快推进自己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注意把广博和深精结合起来、厚积而薄发。同时要求我们学会勤思考、多动脑、举一反三,在认真品读的过程中,求得对学问的真知灼见。宋老师语重心长地开导我们说:“花1小时把问题真正搞清楚,远比盲目读三天更有效。”研究生应该把“读”和“研”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读书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写作动机,发现自己新的兴奋点,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读书和写作经验。用宋才发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
古人逐文韬武略,焚膏继晷闻鸡起舞;今人求文笔双全,苦坐冷板凳不写半空文。宋才发老师要求我们这些学习法律的研究生,必须做到“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既要有笔杆子的“文才”,又要有嘴巴子的“辩才”。宋老师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他本人就是我们鲜活的楷模。宋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往讲坛上一站就是4个小时,中途不休息,全程脱稿讲授。宋教授授课声音洪亮,句句话掷地有声;讲授内容用词精准、举例得当、引人入胜;授课方式不拘一格、激情飞扬,神态和肢体语言配合得当、扣人心弦;每句话都简明扼
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可谓“滴水不漏”,真是“嘴巴子过硬”。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宋老师授课的演讲能力,是他几十年刻苦磨练而成的,并非一日之功。宋老师的科研成果突出、著作等身,用我们法学院院长的话来说:“宋老师一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顶替了半个法学院”。学术成功者的背后,通常是一幅幅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宋老师每天五点来钟起床、晚上十二点上床休息,几十年如一日,埋头勤奋读书、扎实科研,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善于把科研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始终在苦中求乐、坚信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宋老师年轻的时候由于经济困难,经常要到地摊、收破烂那里去“淘金”,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到有用的科研资料。我们这一代人读书的条件优越了,但是用功的程度远不及宋老师那一代人。今后我要利用藏书千万卷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练就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训练自己的写作技能,自觉的把读书和科学研究,当作自己事业、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治学生涯中,我将以宋才发教授为楷模,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劳于读书,逸于写作。严格要求自己,不怕吃苦、不贪图享乐,牢固树立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苦心训练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辩论能力,争取做一个“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的法律人。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宋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教育我们如何做人。要做好文,先要做好人。正如宋老师所讲的那样,“文如其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作为一位法律研究生,做好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人品好,以文所表达的精神世界,才会充满正能量,文品铮铮、受人传颂,以真知而启后人。宋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指出,治学是做人的升华,做人要用尽一生去努力,活到老学到老。治学过程要持之以恒,苦中作乐、苦中求乐、先苦后乐;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胜利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越来越优越,社会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宋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毅力和决心,自觉抵挡各种诱惑的自制力和刻苦学习的毅力,始终保持一颗朴实的求学之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条件越是优越无比,就越是要有吃苦耐劳的勇气和决心。宋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忘启示我们,做学问的人应该追求学者的人格、人品和风范,要逐渐养成淡泊名利,不刻意追名逐利,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治学之心。学者如果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就会慢慢地偏离治学正道,变得面目狰狞,最终演化成披着功名利禄之外衣、浑身散发铜臭味的人。宋老师说得好:“读书也好,治学也罢,人生有味是清欢。”他告诫我们青年学生,做学问不可急功近利,学问不可速成,只有不断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何为学问?学问就是要刨根问底、追本溯源;要有“一根筋”的执着精神,切忌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做学问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做学问要常怀平常人之心,不管学术造诣多深,永远要把自己摆在平常人的位置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天才的第一声也是啼哭,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读书人要有平常人的心态,永远不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要懂得成熟的稻谷总是弯着腰的。宋老师勉励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做学问,塑造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品格和人格,不苟且于眼前、致力于长远,终身不断追求学术创新。宋老师向我们传授的这些治学之道,在宋老师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钦佩万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宋老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们的人生导师。
“严谨教学,恪尽职守。”宋老师每次上课都带备份的U盘,提前检查教学设备,生怕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任何差池。在宋老师眼里,教学不是谋求生计的职业,而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宋老师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到完美和极致。在这门课程快要结束前夕,宋老师接到湖北省武穴市人民医院下达的“母亲病危”通知,理应丢下工作回去探望92岁高龄的母亲。但是宋老师没有这样做,他认为作为儿子应当回去尽孝,但作为老师又理应坚守三尺讲台,自古“忠孝难于两全”。面对忠孝和事业的艰难抉择,宋老师选择坚守岗位、恪尽职守,通过晚上加班加点坚持把课授完回家。宋老师这种“舍小家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