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起中国重汽,济南人有个亲切的称呼:“汽老总”。1960年4月,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朱德委员长亲笔为这辆车写下雄健刚劲的“黄河”二字。
1999年,这个曾经给泉城人带来荣光的企业陷入困境:年产卡车3800辆,负债总额168亿元;10万职工,13个月不发工资。
2007年,还是这家企业,年产卡车100619辆,销售收入371亿元,利润21亿元。今年上半年,重汽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40%,预计全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00亿元。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再度腾飞?
一个越洋电话把马纯济和重汽的命运连在一起。面对“迎接”他的上访职工,他给这个行将倒闭企业一下子找出了“十大优势”
马纯济无法忘记自己第一次走进重汽大门时看到的场景:数百名上访的职工拿着烧饼,就着白水,用静坐的方式向这位新领导讨要拖欠13个月的工资。
2000年8月,时任济南市副市长、正在日本带队考察访问的马纯济被紧急召回,出任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个月前,国务院召开第74次总理办公会,将中国重汽实施分离破产重组,济汽、川汽、陕汽分别划归地方管理,将主体部分保留中国重汽称号留在山东济南,国家计划单列待遇保持不变,企业国有产权归省政府,由济南市实施管理。
2000年9月9日,马纯济和班子成员进驻企业,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第二天一上班,迎接他的就是大规模的职工上访。“我们一家几代人都在这家企业,十几个月不发工资,我们吃什么?”“给我点时间。”马纯济说,“我还不了解情况,不好随便答应什么,但我们的企业要一天好于一天,一月好于一月,一年好于一年,这就是我对大家的承诺。”在第一次集团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上,马纯济亮出自己的观点:国有企业困难越多,说明发展的潜力越大,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克服这些困难,变困难为潜力,化潜力为动力,克服困难,解放生产力。没有抱怨没有批评,却一口气讲出重汽在市场、产品、技术开发等方面“十大优势”,令人为之一振。“那时候企业真是困难,我出差去北京,去财务部借钱,竟然连400块钱都借不出来。”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马纯济千方百计为企业筹措资金。从财政部批下来第一笔5000万元后,马纯济利用当时“存一贷二”的政策,将这5000万元存入一家银行,贷出1亿元资金。清理二级单位的“小金库”,中国重汽又有了第二笔1亿余元资金。仓库里积压多年的成品车,很多部件都还完好,马纯济号召大家拆了4000多辆车,这一拆又拆出1亿多元。有了这4亿多元资金,生产很快恢复起来,重组的第一年即2001年,企
业就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多元,达到重汽集团历史上最高水平。2002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中国重汽千方百计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补交了养老保险金,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激发了职工建设重汽、发展重汽的信心和热情。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企业以对国家、对社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和推进分离、破产、重组工作。在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有针对性地制定了16条分流措施,稳妥地完成了重组任务。下放山东的43户企业中,有13户企业依法实施破产,30户企业分离重组为新中国重汽。到2002年底,实际分流52000多人,在岗职工减少到2万人,顺利实现了平稳分流。
很多人都认为企业的第一个新产品并不成功时,马纯济却对这种“比着葫芦画瓢”的创新大加赞赏。依靠覆盖全公司的信息化处理网络,原来认为不可能实现的“零库存”也变成了现实
重汽重组刚完成时,偌大一个企业只有一个系列78个车型,产品目录只有3页纸。有一年,国外某企业与重汽谈合作问题,对方要求以400余项专利入股。马纯济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有几项专利?”“一项也没有,不只我们,全国都没有。”
马纯济坐不住了,他动员技术人员面向市场、服务现场开发新产品。新的“飞龙”车研制出来后,很多人认为不成功,马纯济则在大会上讲:“敢于突破就是成功。过去我们历来是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葫芦,这次比着葫芦画了个瓢,这就是突破。第二,我发现我们还是有支具备一定能力的研发队伍的。第三,为我们以后搞研发积累了经验。有就比没有好,干就比不干强。你们要继续干,多开发新产品。”
迈出第一步,以后的路就容易多了。根据市场需要,陆续开发出了豪沃、斯太尔王、斯太尔、金王子、豪骏、豪运、黄河等九大系列2700多个车型,打印出的产品目录有字典那样厚。
在加大技术研发的同时,中国重汽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专利申报,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现已累计申报专利803项,其中专利授权656项,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665项,外观设计专利86项,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
不看市场、不问用户,完全按“计划”来安排生产,这是我国汽车生产厂家的“通病”,这
也是马纯济刚到任时为什么企业会有4000多辆车积压的原因。马纯济决定在重卡行业率先实施“订单生产”,逐步实现“零库存”。当他第一次提出按订单装车的方案时,有些人不理解,说汽车厂几十年都是单品种、大批量装车,多品种混线生产根本不可能。马纯济却说:“只要市场需要,一天就是换50个车型也必须满足。”从那以后,中国重汽完全按用户需求实行混线生产,没有了成品车库存,大大减少了资金占用。
2004年,中国重汽自主研发出覆盖销售、服务、配备件管理和回款管理等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线通”信息化管理系统。此后,又开发出“手持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每一辆在途汽车的运行状况、质量控制、维修服务等各项指标信息实现计算机控制,每年减少流动资金占用近2亿元。
2007年11月28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当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制造业最大红筹股。中国重汽正向着“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的目标迈进
“一个企业如果不走向全球,必然走不远。”中国重汽集团总裁蔡东说。
目前,中国重汽正在实施全方位的国际化战略,就是建立国际资本融资平台,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掌握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形成四位一体的售后服务体系;打造国际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建立国际化人才队伍,满足国际化进程需要;建立市场化经营体制,引入现代管理模式,面向国际市场打造“中国重汽”品牌,实现资本、技术、市场、品牌、人才、管理等全面国际化。
去年11月28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首期融资99.5亿港元,成为当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制造业最大红筹股。企业资产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扩大了资产规模,企业负债率由89%降低到51%。马纯济认为,通过香港红筹股上市,经过国际知名咨询机构、中介机构、香港联交所严格的培训、审查,中国重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企业由国有企业成为一个公开透明的多元化投资的国际企业,通过投资者、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了企业经营的规范化水平,初步搭建起企业的国际化平台,推进了品牌国际化进程,为产品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在新的起点上,中国重汽给自己定下四项任务:做强做大主业,确立国内重卡行业遥遥领先地位;产品向上向下延伸,进一步拓宽产品空间;在保持重卡优势的基础上,力争在与重卡主业相关业务上实现新的突破;决不放弃对条件好、效益高的其他产业的研究和探索,科学介入。到2010年,确保完成“三个1/3”的目标,即:中国重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重卡行业的1/3左右,公司全部产品的1/3左右进入国际市场,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的新产品占到全部产品的1/3左右。“只要我们还做这行,就有信心保持我们的核心优势,因为我们背后的广阔市场,足够支撑企业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谈到未来,蔡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