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探索
[摘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所在地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认识“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处理好“四个认同”教育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探索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四个认同”教育大学生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龙庆华(1964- ),女,云南蒙自人,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云南蒙自 6611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56-02
2008年11月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各类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所在地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四个认同”是马克
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认同原为心理学术语,指一种情感的移入过程。
现也扩大为认可、接受、赞同。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因其所处的特殊地域,大学生的来源往往具有少数民族学生多等特点,因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构筑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占本校大学生人数的30%左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本民族文化,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体现出很强的民族特性。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
一是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
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是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民族都创造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是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国人民的选择。
2.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
高校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中开展“四个认同”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和认识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创造出优秀灿烂的文化,同时增强对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各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认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团结统一、社会安定之间的关系;国家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个人也只有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必须认识到和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学会辩证地看待和认清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华的真实面目,增强
他们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抵制和反对民族分裂,成为捍卫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因此,大学生牢固树立以“四个认同”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二、强化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要处理好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是指该民族群体成员具有的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在于民族之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形成他族不同于我族的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群体归属。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心理基础。
中华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在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往往与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
民族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对自身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性文化的认同。
民族认同中的文化认同是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睦共处的思想前提,民族文化之间的团结、交流和认同是相互的,也是双向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的理解,克服民族之间的偏见,强化民族团结。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边疆和谐社会、弘扬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
个认同”教育,就是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在对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以开放的心态开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容纳,培养各民族学生的国家整体观,激发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的意识。
在“四个认同”教育中要让各民族的学生达到民族虽不同,祖国只有一个的思想境界。
从培养大学生个人角度来讲,就是让各民族大学生自觉树立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具体体现在校园中就是各民族学生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增进团结。
让不同民族的学生正视差异,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避免由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歧视或否认其他民族的观点;教育各民族学生在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和习俗时也要懂得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共同维护民族团结。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途径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突出,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分裂、颠覆的重点地区。
民族分裂主义历来把青少年作为渗透的重点。
他们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帜,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培植分裂势力,进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活动。
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坚定的政治信念、民族团结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1.充分利用地域性民族特点,开展“四个认同”教育。
边疆少数
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是独立的、封闭的教育,而是一个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高校应结合地域性资源开展“四个认同”教育。
“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充分利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了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红河学院多彩哈尼团队”是团中央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120个立项的重点团队,团队到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进行社会实践。
马鞍底乡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156千米,世居着苗、瑶、哈尼、彝、汉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7.8%。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收集了很多当地群众经济生产生活、生态环保、服饰建筑、民俗节日、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材料,了解云南边境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独特的民族文化,加深了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四个认同”教育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引导、激励等多种功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生源来自于不同地区等特点开展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积极引入各
民族文化元素,打造各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和谐共存的良好校园环境。
如笔者所在的红河学院,近年来,每年举行一次学生“民族节日公园”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综合展示校园特色民族文化。
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活动期间在校园中利用区域优势展示云南省红河州世居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大学生在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并在节日活动中给各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融汇交流的舞台,在校的各民族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举办民族风情摄影比赛、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在校的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四个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扎实推进“四个认同”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渗透民族情感;通过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将“四个认同”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把“四个认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题,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做到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突出特色、教学方式力求生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弄清楚他们最关心的热点是什么,难点和疑点是什么,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
生、深入学生,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教育。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让各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认识到只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平等,中华民族的内聚力、自豪感才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自觉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阿斯哈尔·阿拜.浅论“四个认同”[j].实事求是,2005(1).
[2]罗迪.以深厚的本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四个认同”教育[j].新疆地方志,2010(1).
[3]戚甫娟.加强学生民族团结和“四个认同”教育研究[j].青年研究,2007(2).
[4]张运德.强化“四个认同”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实事求是,2006(2).
[5]张振华,任世辉,张明玲.强化“四个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国民族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