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介质电气强度计算

合集下载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

影响介质电气强度的因素
介质本身的性质
不同介质的电气强度不同,这是 由于介质内部的分子结构、极性、
电子云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电场的形式和分布
电场的形式和分布也会影响介质 的电气强度。例如,均匀电场中, 电场强度呈线性分布;而不均匀 电场中,电场强度可能存在局部
增强或减弱。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也 会影响介质的电气强度。在高温、 高湿、低气压等条件下,介质的
气体的基本概念
气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物质 形态,其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 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小。
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 液态或固态,其性质也会随之 发生变化。
气体的绝缘特性是指气体在电 场中保持绝缘的能力,与气体 的组成、压力、温度等因素有 关。
02
气体的绝缘特性
气体绝缘原理
气体分子自由移动
气体由大量自由移动的分子组成,这 些分子在空间中随机运动,形成一种 “混乱”的状态,阻碍电流通过。
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的绝缘性能主要依赖于气 体的压力和电气强度。在高压下,气体的压 力越大,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越小,相互作用 力越大,使得气体不易发生电离,从而提高 了电气强度。同时,气体的电气强度还受到 气体中的杂质离子和水分含量的影响,因此
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气体的纯度和湿度。
气体绝缘变压器
气体绝缘变压器是一种利用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变压器,通常采用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这种变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散热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高压变压器和互感器等场合。
电离与激发
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气体分子可能被 电离或激发,形成导电的离子或电子 ,但这个过程相对缓慢,因此气体具 有较好的绝缘性能。
气体绝缘介质

《高电压技术系列ppt》--气隙的电气强度

《高电压技术系列ppt》--气隙的电气强度

§3-4 较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电压
一、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在工程实践中很少遇到极间距离很大的均匀电场气隙,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消除边缘效应,必须将电极的尺寸 选得很大,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均匀电场气隙,通常只 有极间距离不大时的击穿电压实测数据。 均匀电场中,电场对称,故击穿电压与电压极性无关。由 于气隙各处的场强大致相等,不可能出现持续的局部放电,故 气隙的击穿电压就是起始放电电压。 均匀电场的气隙距离不可能很大,各处场强又大致相等,故 从自持放电开始到气隙完全击穿所需的时间极短,因此,在不同 电压波形作用下,其击穿电压实际上都相同,且其分散性很小。
气隙的电气强度首先取决于电场形式。在常态的 空气中要引起碰撞电离、电晕放电等物理过程所需要 的电场强度约为30kV/cm左右。因此在均匀或稍不均 匀电场中空气的击穿场强即为30kV/cm左右;而在极 不均匀电场的情况下,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达到 30kV/cm左右时,就会在该区域先出现局部的放电现 象(电晕),这时其余空间的电场强度还远远小于 30kV/cm,如果所加电压提高,放电区域将随之扩大, 甚至转入流注和导致整个气隙的击穿,这时空气间隙 的平均场强仍远远小于30kV/cm,可见气隙的电场形 式对击穿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直流电压 电压值为平均值; 脉动幅值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 纹波系数为脉动幅值与平均值之比,小于3%。
2、工频交流电压 电压近似为正弦波; 峰值与有效值之比在 2 0.07 之内; 频率在45~65Hz范围内。
3、雷电冲击电压 IEC标准:全波和截波
(1)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 用来模拟电力系统中 的雷电过电压波,采用非 周期性双指数波。如图 T1——视在波前时间 T2——视在半峰值时间 Um——冲击电压峰值

高电压复习

高电压复习

第1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一、带电粒子在空气中运动的表征1、自由行程长度: 粒子在1cm 的行程中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两次碰撞间粒子经过的距离)(1)粒子的自由行程长度等于或大于某一距离x 的概率为:λ:粒子平均自由行程长度令x = λ,可见粒子实际自由行程长度等于或大于平均自由行程长度λ的概率为36.8%(2)由气体动力学可知,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r :气体分子的半径;N :气体分子的密度。

由于,代入上式即得:P :气压,Pa ;T :气温,K ;K :波尔茨曼常数,k =1.38*10-23。

在大气压和常温下,电子在空气中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数量级为10-5cm 。

2、带电粒子的迁移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驱动下,其速度υ与场强E 之比,称为迁移率: k = υ/ E它表示该粒子在单位场强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1)电子与离子的迁移率相比较:• 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 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因此,电子更易加速,其迁移率远大于离子。

3、扩散:热运动中,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分布均匀化,这种过程称为扩散。

(1)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扩散进行的越快。

(2)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扩散速度也要比离子快得多。

4、带电粒子产生的物理过程(电离)(1)光电离:书上第12页 光子来源:外界高能射线,气体本身放电。

(2)热电离:书上第12页 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当T>1000K 时,才需要考虑热电离; 当T>2000K 时,几乎全部空气分子都处于热电离状态。

(3)碰撞电离:电子在电场作用下与气体分子碰撞时,把自己的动能转给后者而引起碰撞电离。

(书上第12页) 电子在场强为E 的电场中移过x 的距离时所获得的动能为: m :电子的质量;e :电子的电荷量。

如果W 等于或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W i ,该电子就有足够的能量去完成碰撞电离。

第二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PPT精品文档

第二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PPT精品文档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概论
在工程实践中,常会遇到对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作出定 量估计的情况。 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求取某些典型电极所构成的气隙 的击穿特性,以满足工程实用的需要。某些击穿特性实验 结果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和采用。 气隙的击穿特性与电场形式及所加电压的类型有很大关 系。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5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1、击穿特点
击穿前无稳定电晕; 无明显的极性效应; 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压峰值及50%
冲击击穿电压几乎一致; 击穿电压的分散性小; 击穿电压和电场不均匀程度关系大,所以
没有能概括各种电场分布的统一经验公式。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3、稍不均匀电场实例
球间隙
高电压试验中用来测量高电压幅值的球隙 测量器
同轴圆筒
高压标准电容器和气体绝缘组合电器中的 分相封闭母线筒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8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3、稍不均匀电场实例
Uc。
当 r>0.1R 时,气隙已逐渐转为
稍不均匀电场,Ub≈Uc ,击穿前不
再有稳定的电晕放电,且击穿电压
的极大值出现在 r≈0.33R 左右。
通常在绝缘设计中将 r/R 之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比选在0.25 ~0.4 的范围内。
r(cm)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9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高范电围压内技变术化》。第二讲
25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2-气体介质电气强度

2-气体介质电气强度

1、对空气密度的校正 空气密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空气的相对密度:
p δ = 2.9 T
式中: p :气压,kPa
T :温度,K.
在大气条件下,气隙的击穿电压随 δ
的增大而提高 。
实验表明,当 δ 处于0.95~ 1.05的范围内时,气 隙的击穿电压几乎与 δ 成正比,即此时的空气密 度校正因数 K d ≈ δ ,因而:
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按电极的对称程度,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极不均 匀电场气隙: a、“棒 — 棒”气隙(“尖 — 尖”气隙) b、“棒 — 板”气隙(“尖 — 板”气隙) 不同电压波形作用下,差异明显,分散性大; 在直流电压下,极性效应明显,而在工频交流电 压下“饱和”现象明显。
1、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2、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测量球隙:球间距离d,球的直径D d<D/4时:直流、工频交流、冲 击电压下的击穿电压大致相同。 d>D/4时:大地的畸变作用增强, 平均击穿场强下降,出现极性效 应。 测量球隙工作范围在d≤D/2; 超出此范围分散性大。
加拿大魁北克省水电局 研究所高电压试验室 尺寸 82×67×51.2 m3
b、消除电极表面的毛刺、尖角 许多高压电气装置的高压出线端 ( 例如电力设备 高压套管导杆上端 ) 具有尖锐的形状,往往需要加装 屏蔽罩来降低出线端附近空间的最大场强,提高电晕 起始电压。屏蔽罩的形状和尺寸应选得使其电晕起始 电压 U c大于装置的最大对地工作电压 U g .max ,即:
U c > U g . max
极不均匀电场的工频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
“棒-棒”气 隙的工频击 穿电压要比 “棒-板”气 隙高一些, 因为“棒-棒” 气隙的电场 要比“棒-板” 稍微均匀一 些 d<1m时,棒棒和棒板几乎一样,但d增大后, 差别变 大;显著特征:“饱和”特性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气隙的极性效应则不明显, “棒—棒” 气隙的极性效应则不明显,可忽略不 棒 计。
击穿特性介于上述“ 击穿特性介于上述“棒—板” 气隙在两种极性下的击穿 板 特性之间。 特性之间。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11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2、直流电压 、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12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6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2、击穿电压 、
通常对一些典型的电极结构做出一批实验数据, 通常对一些典型的电极结构做出一批实验数据, 对一些典型的电极结构做出一批实验数据 实际的电极结构只能从典型电极中选取类似结构 进行估算。 进行估算。 电场越均匀,同样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越高, 电场越均匀,同样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越高, 极限就是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极限就是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伏秒特性很快就变平,冲击系数 伏秒特性很快就变平,冲击系数β=1强度
第一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3、击穿电压的经验公式 、
击穿电压: 击穿电压:
U b = 24 .55δd + 6.66 δd ( kV )
平均击穿场强
Ub Eb = = 24 .55δ + 6.66 δ / d ( kV / cm ) d
《高电压技术》第二讲 13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3、工频交流电压 、
在空气间隙更长时, 在空气间隙更长时,“棒—板”气隙的平均击穿场 板 强明显降低,即存在“饱和”现象。 强明显降低,即存在“饱和”现象。 各种气隙的工频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一般不大, 各种气隙的工频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一般不大,其标 准偏差σ值一般不会超过2% 3%。 2%~ 准偏差σ值一般不会超过2%~3%。

气体介质电气强度

气体介质电气强度

一、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1、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电压
a、分散性小
直流、工频交流电压(也包括冲击电压)作用下 击穿电压基本相同
b、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电气强度大致为30kV(峰值)/cm
经验公式= 为:Ub 24.55δ d + 6.66 δ d
(kV )
d:间隙距离; δ :空气相对密度;Ub击穿电压峰值
及其极性有关,其值在0.4~1.0的范围内变化,具体取
值国家标准中有规定。
2、对湿度的校正
大气中所含的水气分子能俘获自由电子而形 成负离子,这对气体中的放电过程显然起着抑制 作用,可见大气的湿度越大,气隙的击穿电压也 会增高。
在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中,放电开始时,整个气 隙的电场强度都较大,电子的运动速度较快,不 易被水气分子所俘获,因而湿度的影响就不太明 显,可以忽略不计。
d<1m时,棒棒和棒板几乎一样,但d增大后, 差别变 大;显著特征:“饱和”特性
极不均匀电场的工频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
随着气隙长度增大,棒-板气隙的平均击穿场强 明显降低,即存在“饱和”现象
3、雷电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
T1 = 1.2µs ± 30%
T2 = 50µs ± 20%
冲击系数β: β = Ub50
由于极不均匀电场气隙被击穿前一定先出现 电晕放电,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利用放电 本身所产生的空间电荷来调整和改善空间的电场 分布,以提高气隙的击穿电压。
3、采用屏障改善电场分布(极不均匀电场)
由于气隙中的电场分布和气体放电的发展 过程都与带电粒子在气隙空间的产生、运动和 分布密切有关,所以在气隙中放置形状和位置 合适、能阻碍带电粒子运动和调整空间电荷分 布的屏障,也是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一种 有效方法。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知识题目解析(部分)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知识题目解析(部分)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第三章 气隙的电气强度

第三章  气隙的电气强度

穿特性具有明显的极 性效应。 负极性击穿电压大 大高于正极性击穿电 压。
正棒—负板
工频交流电压
“棒—棒”气隙的工频击穿电压要比“棒— 板”气隙高一些,因为相对而言, “棒—棒” 气隙的电场要比”棒—板“气隙稍微均匀一些。
气隙长度d不超过
1cm时,“棒—棒”与
“棒—板”气隙的工频 击穿电压几乎一样,但
二、雷电冲击电压下气隙的击穿特性
伏秒特性 对于非持续作用的电压来说, 气隙的击穿电压就不能简单地用 单一的击穿电压值来表示了,对 于某一定的电压波形,必须用电 压峰值和延续时间两者来共同表 示,这就是该气隙在该电压波形 下的伏秒特性。 同一间隙在同一电压作用下, 每次击穿前时间也不一样,具有 一定的分散性。因此,一个气隙 的伏秒特性,不是一条曲线,而 是一组曲线。
均匀电场 稍不均匀电场 极不均匀电场
一、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
均匀电场只有一种,那就是消除了电极边缘 效应的平板电极之间的电场。
如果平板间距很大,则为了消除电极边缘效 应,必须将电极的尺寸选得很大,这是不现实的。 因此工程中一般极间距离不大。
均匀电场:
两个电极形状完全相同且对称布置,因而不存在
气隙的雷电冲击击穿特性
“棒—板”气隙的冲 击击穿电压具有明显的
极性效应,棒极性为正
极的击穿电压比负极性 时数值低得多。
3.3 操作冲击电压下气隙的击穿特性
这种波可记作 250/2500μs波
一、操作冲击电压 波前时间 Tp=250μs±20% 半峰值时间 T2=2500μs±60% 峰值允差±3%
随着输电电压的不断提高:
额定电压超过220kV的超高压输电系统,应按操作
过电压的电气特性进行绝缘设计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极形状对间隙的击穿电压也有很大影响
3.波形的影响
在一定的波前时间范围 内,U50 甚至会比工频击 穿电压低 ,呈现出 “U 形曲线”
对应于极小值的波前时 间随着间隙距离加大而 增 加 , 对 7m 以 下 的 间 隙 ,大致在50200s之间
放电时延和空间电荷(形 成及迁移)这两类不同因 素的影响所造成的
雷电冲击电压下屏障的作用 尖电极具有正极性时,设置屏障可显著提高间 隙的击穿电压
负极性时设置屏障后,间隙的击穿电压和没有 屏障时相差不多
(四)高气压的采用
减小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削弱电离过程
例:大气压力下空气的电气强度仅约为变压器油的 1/51/8,提高压力至11.5MPa,空气的电气强度和一 般的液、固态绝缘材料如变压器油、电瓷、云母等的 电气强度相接近
不均匀电场中提高气压后,间隙的击穿电压 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于大气压强下的数值
在高气压下,电场均匀程度对击穿电压的影 响比在大气压力下要显著得多,电场均匀 程度下降,击穿电压将剧烈降低
(五)高真空的采用
削弱间隙中的碰撞电离过程,从而显著增高间隙的击 穿电压
高真空中击穿机理发生了改变
距离较小时,间隙的 击穿和阴极的强场 放射密切有关
六、大气条件对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空气密度 湿度 海拔高度
五、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
两个途径: 一、改善电场分布,使之尽量均匀 改进电极形状 利用空间电荷畸变电场的作用 二、利用其它方法来削弱气体中的电离过程
(一)改进电极形状以改善电场分布
增大电极曲率半径 减 小表面场强。如变压器 套管端部加球形屏蔽罩 ;采用扩径导线等
重要意义
S2对S1 起保护作用
在高幅值冲击电压作用下, S2不起保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点:
➢击穿前无电晕; ➢无明显的极性效应; ➢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压峰值及 50%冲击击穿电压几乎一致。
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通常可以根据起始场强 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UEmaxd/f
(1-35)
f 取决于电极布置,可用静电场计算的方法或电 解槽实验的方法求得。
对于稍不均匀场,当 Emax 达临界场强 E 0 时,U达到 击穿电压U b ,从而
1、雷电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
雷电能对地面设备造成危害的主要是云地闪。 按雷电发展的方向可分为: ➢下行雷
在雷云中产生并向大地发展; ➢上行雷
由接地物体顶部激发,并向雷云方向发展。
下行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
➢先导过程 ➢主放电过程 ➢余光放电过程
先导过程:延续约几毫秒,以远级发展、 高电导、高温的、具有极高电位的先导通道将 雷云到大地之间的气隙击穿。沿先导通道分布 着电荷,其数量达几库仑。
主放电过程:当下行先导和大地短接时, 发生先导通道放电的过渡过程。在主放电过程 中,通道产生突发的亮光,发出巨大的声响, 沿着雷电通道流过幅值很大、延续时间为近百 微秒的冲击电流。
余光放电:主放电完成后,云中的剩余电荷 沿着雷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这时在展开照片上 看到的是一片模糊发光的部分,相应的电流是逐 渐衰减的,约为 103 ~101 A,延续时间约为几毫 秒。
(1-57)
Emax0.9U d(12dr)
(1-58)
f 0.9(1 d ) 2r
Uc
E0
d 0.9(1d/2r)
(1-59)
(1-6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外,对于某些不太好根据经验公式求的电场结 构,也可以用 E 0=30kV/cm进行大致估算,则间隙击 穿电压 U b 为
Ub 30d/ f
(1-61)
3、极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上述3个阶段组成下行负雷的第一个分量。
通常,雷电放电并未结束,随后还有几个(甚至十 几个)后续分量。每个后续分量也是由重新使雷电通道 充电的先导阶段、使通道放电的主放电阶段和余光放电 阶段组成。各分量中的最大电流和电流增长最大陡度是 造成被击物体上的过电压、电动力、电磁脉冲和爆破力 的主要因素。而在余光阶段中流过较长时间的电流则是 造成雷电热效应的重要因素。
对于图 1-11所示的击穿电压(峰值)实验曲线,可用 以下经验公式表示:
U b2.2 42 d6.08dk V
(1-34)
式中 d-间隙距离,cm;
-空气相对密度
从图 1-11 中可以得出,当d在1~10cm范围内时,击
穿强度 E (b 用电压峰值表示)约等于30kV/cm。
2、稍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极不均匀场的击穿特性:
➢电场不均匀程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减弱; ➢极间距离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增大; ➢在直流电压中,直流击穿电压的极性效应非 常明显;
➢工频电压下,击穿都发生在正半周峰值附近。
当间隙距离不大时,击穿电压基本上与间 隙距离呈线性上升的关系;
当间隙距离很大时,平均击穿场强明显降 低,即击穿电压不再随间隙距离的增大而线性 增加,呈现出饱和现象。
图1-13表示雷电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和确定其波 前和波长时间的方法(波长指冲击波衰减至半峰值的 时间)。
返回
1.2.1 持续作用电压下的击穿
1、均匀电场中的击穿
实际中,大均匀 电场间隙要求电极尺 寸做得很大。因此, 对于均匀场间隙,通 常只有间隙长度不大 时的击穿数据,如图 1-11所示。
图1-11 均匀电场中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峰值 U b 随间隙距离d的变化
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
➢电极布置对称,无击穿的极性效应; ➢间隙中各处电场强度相等,击穿所需时间极短; ➢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压峰值以及50%冲击 击穿电压相同; ➢击穿电压的分散性很小。
U Emax rln(R/r)
(1-50)
f Rr rln(R/ r)
(1-51)
R
Uc
E0r
ln( r
)
(1-52)
同心球电极
E024(11/ r)
Emax
RU r(Rr)
(1-53) (1-54)
f R/r
Uc
E0
(Rr)r R
(1-55) (1-56)
球-球电极
E 02.7 7 (10.33 / r7 )
(1-38)
f 0.9 1d / r
(1-39)
Uc
E0
dr 0.9(dr)
(1-40)
柱—板电极
E 03.3 0 (10.29 / r8 )
(1-41)
0.9U Emax r ln(d r)
r
(1-42)
f
0.9d r ln( d r )
r
(1-43)
d r
rln( )
Uc E0
r 0.9
Ub E0d/ f
(1-36)
下面给出几种典型的电极结构:
图1-12 几种典型电极结构示意图 1、同心球 2、球-平板 3、球-球 4、同轴圆柱 5、圆柱-平板 6、圆柱-圆柱 7、曲面-平面 8、曲面-曲面
球-板电极
E 02.7 7 (10.33 / r7 )
(1-37)
rd U d E ma x 0 .9 U rd0 .9d(1r)
返回
1.2.2 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大气中雷电产生的过电压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 会产生重大威胁。因此在电力系统中,一方面应采 取措施限制大气过电压,另一方面应保证高压电气 设备能耐受一定水平的雷电过电压。
雷电过电压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的脉冲电压,在 这种电压作用下绝缘的击穿具有与稳态电压下击穿 不同的特点。
(1-44)
平行圆柱电极
E 03.3 0 (10.29 / r8 )
(1-45)
Emax
2r
0.9U ln(d
2r)
2r
(1-46)
f 0.9d 2r ln(d 2r) 2r
(1-47)
d 2r
2rln( )
Uc E0
2r 0.9
(1-48)
同轴圆柱电极
E 03.5 1 (10.30 / r5 ) (1-49)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计算
实际工程应用中,击穿电压的确定 方式如下:
➢参照一些典型电极的击穿电压来 选择绝缘距离;
➢根据实际电极布置情况,通过实 验来确定。
空气间隙放电电压的影响因素如下:
➢ 电场情况 ➢ 电压形式 ➢ 大气条件
本节内容
1.2.1 持续作用电压下的击穿 1.2.2 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1.2.3 操作冲击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 1.2.4 大气条件对气体击穿的影响 1.2.5 提高气体击穿电压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