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的类型:
课前——预见性反思 课中——应变性反思 课后——批判性反思 整体——综合性反思 教学反思的方法: 录像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 评价反思法 借鉴反思法 教学反思的写法: ①后续式 ② 批注式
③曰记式
谢谢大家!
学段目标
分学段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探索规律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的运动 ●图形与位置 第二学段(4~6年级)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正比例、反比例 ●探索规律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的运动 ●图形与位置 第三学段(7~9年 级)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 式 ●函数 ●图形的性质 ●图形和变化 ●图形与坐标
3.注重解决问题的开放化
条件多余或不足 问题多样 解决策略多种
4.注重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传统教学: 听讲——记忆——练习——再现 新课程教学: 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课堂模式
传统课堂模式: 复习——新授——巩固练习——总结作业
新课程课堂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实践运用—全课总结 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巩固拓展 知识延伸
5.注重数学教学的思维化
①加强问题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核心。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没有问题,就不 可能带着问题去阅读;没有问题,就不可能 带着问题去听讲;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带着 问题去讨论。
做法
A.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B.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C.及时点拨指导,让学生善问。 D.多用表扬鼓励,让学生乐问。
4.学习评价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 评价要关注结果、过程、水平和情感态度。 5.信息技术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 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中去。
②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 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 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 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 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数学方法: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 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可以说是解决 数学问题的策略。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不确定现象
●简单数据统计过 程 ●随机现象发生的 可能性 ●综合应用
●抽样与数据分 析 ●事件发生的概 率 ●课题学习
●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分学段阐述)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
1.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化
小学常见数学思想方法
对应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假设思想方法 符号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方法 统计思想方法
三、对新教师的几点希望
1.加强学习,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2.加强实践,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 3.加强反思,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教学反思是落实课改理念的通道。 教学反思是积淀科研资料的宝库。
(三)关于课程内容 四大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四)关于实施建议 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教材编写 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 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 验。(“四基”)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 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两能”)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 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概念的形成过程 结论的推导过程 规则的概括过程 问题的发现过程 知识的迁移过程
内容呈现形式
传统教材:
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
课标教材:
问题情境—数学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拓展
2.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学生经历 : 观察 实验 猜测 算 推理、验证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
一、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 三、对新教师的几点希望
一、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背 景 1999年3月开始起动研制 2000年2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2001年7月实验稿颁布
2001—2002学年在国家级实验区试行
2002—2003学年在省级实验区试行
2004年9月我县起始年级开始使用课标教材 2011年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结果目标:使用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等 术语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水平 。 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 语表 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
《数学课程标准》概述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关于数学观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 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 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 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理念 (5条)
1.数学课程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 2.课程内容 .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 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 样性。 3.教学活动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 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