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科技翻译
S hang hai J ou rnal of T ransla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1N o .1
[收稿日期]2000209228
[作者简介]佘协斌(1946-),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张峰(1974-),陈琳(1976-),李伯和(1969-),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
历史回顾与思考
佘协斌 张 峰 陈 琳 李伯和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本文对科学翻译范畴、历史分期、理论发展以及科技翻译思维、文体、标准、翻译学等几个科学翻
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与综述,提出了作者的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科学翻译;范畴;分期;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141(2001)0120001206
回顾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和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中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梳理、思考与展望,对进一步开创科学翻译研究的新局面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科学翻译范畴的界定
目前有两种提法,一是科技翻译,一是科学翻译。有人认为,科技翻译涵盖了科学翻译,因为科技乃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后者涵盖了前者,因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而人们一般把“科技”理解为纯自然科学。究竟何种提法好,有一个习惯问题,也有一个具体翻译内容问题,很难作统一规定。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说此即彼。笔者认为:从学科的分类及从历史上翻译内容的发展来看,还是提“科学翻译”为好,以便将其与“文学翻译”区别开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绵延千年的佛经翻译之后,便是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从而开创了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据马祖毅考察,这一时期翻译的欧籍主要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工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虽然也介
绍了少量语言学、文学、哲学、神学及其他社科文献,但其主流应该说是自然科学。值得注
意的是,王徵(1571-1644)将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之为“资耳目”、“资手足”、“资心”之书,认为“资手足”之书,乃是“有益于国计民生、国家兴作甚急”的科技书。此后的提法有:“西术翻译”,“西学翻译”,“西洋科学翻译”。真正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学术、思想、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则始于1898年严复首次翻译《天演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满足于翻译洋务派看中的西方兵工技艺、声光化电诸书,而主张翻译政治法律及各种学术著作,从而扩大了翻译范畴,大批的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理论等著作陆续介绍到国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翻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不仅自然科学文献的翻译车载斗量,无法统计,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也开创了新纪元。据统计,1949-1954年共出版马列、哲学、政法、经济、文教、史地等方面的译著达1811种。1956-1966年仅商务出版社就出版社科译著437种。1978-1990年全国出版社科译著7480种。
・
1・
从以上简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科学翻译活动从纯科技领域(即自然科学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比翼双飞的新时期。故笔者认为:科技翻译应纳入科学翻译范围。或者说,科技翻译是科学翻译的狭义理解,具体指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文献翻译;科学翻译则包括自然科学(含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黎难秋先生的定义是:科学翻译应界定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工程范畴的翻译,以及涵盖哲学和除文学艺术之外所有社会科学范畴的翻译。我们认为这个界定是符合我国翻译活动实际的。科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文学翻译一起,构成了我国翻译实践活动的三大体系。
二、关于中国科学翻译史的分期
对我国科学翻译史开始作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还只是10多年的事。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首推马祖毅、黎难秋、方梦之、李亚舒等人。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1984)、《中国翻译史》(上卷,1999)两部书中,对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及有关译论进行了考察与综述。黎难秋则先后推出了《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料》(1996)两部专著。《史稿》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我国科学文献翻译的历史,论述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医药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等一些主要近代学科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及传播与影响等情况,极具史料与学术研究价值。《史料》则收集了我国历史上的各种奏疏、序言识语、目录提要、论述、翻译机构、翻译人物及长篇专文等七个方面的资料。
科学翻译活动究竟起于何时?应如何进行历史分期?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人说我国科学翻译的历史只有几百年,黎难秋却认为从汉魏晋唐佛经翻译时就已经出现了,理由是佛经译著中蕴涵了一些外国哲学、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与中外科学交流有关。据此,他将我国科学翻译史分为如下6个时期:1、汉魏晋唐——附庸期;2、明末清初——萌芽期;3、清末——成长期;4、民国时期(1912-1949)——形成期;5、新中国初期(1950-1966)——特殊发展期;6、1978年至今——全面发展期。他指出:“在这六个时期内,科学翻译活动在延续时间、规模、成果、涉及文种与学科及对我国科学文化的影响,均各具特色。可以说,这六个时期基本上构架了中国科学翻译历史的主体。”[中国翻译,1999,(3-4)]
此外,方梦之也系统地考察过我国科学翻译历史。他认为我国的科技翻译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始于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是“继18世纪末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播和翻译天文、算学、地理、物理、水利等西学著作后的又一次翻译高潮”。李亚舒则把解放后我国科技翻译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艰苦创业期(1949-1966年);2、愚昧蒙难时期(1966-1976年);3、振兴中华时期(1976 -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叫法不同,李亚舒和黎难秋都不约而同地把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段时期界定为科学翻译活动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译者多、对我国科学文化及理论建设贡献大、译论译技研究与交流出现新局面,和文学翻译及其他领域的翻译一起,形成了我国第四次翻译高潮。行文至此,恰逢李、黎主编的《中国科学翻译史》出版,该书更为宏观地将我国科学翻译的发展史划分为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汉至明初)、中古代(明、清)、近代(清末民初)、现代(民国时期)和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三、关于科学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大多侧重文学翻译与宗教(特别是佛教)翻译,探讨科技翻译的文章寥若晨星。虽然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