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学)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偏瘫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c3c5b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9.png)
偏瘫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导致肢体运动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
由于偏瘫患者的肢体受损,他们的步态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正常步态,医疗专业人员会使用多种训练方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偏瘫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1.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是恢复偏瘫患者步态的重要步骤。
平衡是人体完成步态的关键。
医疗专业人员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平衡训练,例如单脚立、反向平衡步和紧贴墙壁行走。
通过这些训练,患者可以逐渐增强平衡感,最终恢复正常步态。
2.步态模型训练
步态模型训练是另一种有效的恢复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依靠机器模型来模拟正常步态,引导患者模拟步态模型。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正常的步态,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运动。
3.逐步步态训练
逐步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步态。
这种训练通过逐步引导患者正常步态,让患者能够逐渐掌握恢复正常步态的方法。
通过这种训练,患者能够提高自己的步行速度和步行平衡性。
4.孪生肢体训练
在孪生肢体训练中,偏瘫患者使用健康肢体来模仿受损肢体的步态。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正常步态的关键。
通过这种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受损肢体的步态,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步态。
以上是一些当今医疗界比较常用的偏瘫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当然,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案,医疗专业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对于患有偏瘫的患者而言,及早的训练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尽早恢复正常步态,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45503ef7ec4afe04a1dff1.png)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被动运动(Passive ) 主动运动( Active )
ppt课件
2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50%~100%,即:15~30转/分) 部分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部分旋转(10°~500°)起点在设定范围中间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ppt课件
4
脑卒中偏瘫步态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 能被代偿或掩盖。
ppt课件
5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走
产生
步 态
进行
步 态 分
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8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小于等于3级时,运用各种治疗技术诱发和强化肌肉力量 肌力超过3级时,运用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19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背阔肌、竖脊肌向心和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20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腹直肌和竖脊肌向心等速肌力训练
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9af3fd50740be1e640e9a80.png)
A
15
步行周期
A
16
站立相分期
首次着地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A
17
首次着地(0%)
步行周期和站 立相的起始点, 指足跟或足底 的其它部位第 一次接触地面 的瞬间。
A
18
A
19
足放平(0~10%GC)
整个足底着地 的瞬间。即首 次着地至支撑 腿于站立相过 程中膝关节达 到最大屈曲角 度的时期。
A
32
偏瘫患者的迈步相
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迈步相明显不
同,患侧迈步相的时间比健侧时间长, 百分比比健侧大,Brandstater报道, 患侧迈步相的时间平均为0.53~ 1.03 s,健侧为0.32~0.56 s, 且患侧迈步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长,
百分比也比正常人的大,健侧迈步相的
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短,所占百分比比 正常人小。
A
25
迈步相初期( 60~70%GC)
从支撑腿 离地到该 腿膝关节 达到最大 屈曲时。
A
26
A
27
迈步相中期( 70~85%GC )
指下肢向前 摆动的动作 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 屈曲摆动到 小腿与地面 垂直的时期 。
A
29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 直的小腿向 前摆动到该 侧足跟再次 着地之前。 此时小腿减 速向前摆动 。
A
60
腘绳肌
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达 高峰并持续到负重期
摆动末期使小腿减速 足跟着地后协助臀大肌 伸髋、稳定骨盆、防止 躯干前倾。
A
61
胫前肌
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 控制踝关节曲度 •足放平时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控制或减少踝关节曲 度 •足趾离地时使足廓清地面顺利完 成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3698f8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f.png)
步态不稳、抬腿困难、摆动幅度 减小、速度减慢等,可能出现足 下垂、内翻等异常姿势。
偏瘫步态的成因与影响
成因
脑卒中导致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影响 对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同时可能 伴随感觉、平衡等功能的障碍。
影响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 走、上下楼梯等,降低生活质量,增 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 练
目录
• 脑卒中偏瘫步态概述 •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 脑卒中偏瘫步态训练 • 脑卒中偏瘫步态康复策略 • 脑卒中偏瘫步态研究展望
01
脑卒中偏瘫步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脑卒中偏瘫步态是指脑卒中患者 因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一侧肢体 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行走姿势和 步态的异常表现。
关节活动度训练
通过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增 加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和 肌肉萎缩。
步态姿势调整
通过姿势控制和步态调整训练,纠 正异常步态姿势,改善步行稳定性。
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训练,提高静态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通过重心转移、步态调整等训练,提高动态平衡能力。
平衡板和平衡垫训练
05
脑卒中偏瘫步态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运动捕捉技术
利用先进的运动捕捉技术,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为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虚拟现实与模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模拟现实技术,创建仿真的训练环境,提高患者步 态训练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神经影像学技术
结合神经影像学技术,深入了解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神经机制,为 康复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定位。
心理支持
03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9bdd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f.png)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是指针对患有偏瘫的患者进行的步态训练。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1. 动态平衡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性。
训练方法可以包括站立、走路、跳跃等,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2. 步态模拟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模式。
训练包括患者站立、跨步,然后移动另一个脚到前面,重复这个步骤。
3. 慢跑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慢跑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4. 静态平衡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训练包括站立,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一次持续15-30秒。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情况不同,训练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
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及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及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dfb52f9b6648d7c1c7465e.png)
11
划圈型
? 表现: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 节外旋、外展;患足落地时,不是 足跟先着地,而是足尖或专利号整 个足掌蹬地,踝内翻、脚趾跖屈, 形成典型的划圈步态。
? 原因:负重差、伸肌痉挛模式。
3/22/2020
12
3/22/2020
膝过伸伴髋后突型
? 膝过伸伴髋后突型:倚墙下蹲训练。
16
? 请多指正!
3/22/2020
17
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及训练方法
3/22/2020
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 谢仁明
1
介绍
? 中风偏瘫步态最经典者为:挎篮、 划圈步态
? 每位患者在自然恢复、康复训练的 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原 因不一,训练的方法不一。需要康 复医生和治疗师掌握。
3/22/2020
2
3/22/2020
1 偏瘫步态的基本运动 学参数
6
3/22/2020
? 摆动相
? 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摆动相明显不同, 患侧摆动相的时间比健侧时间长,百分比 比健侧大, Brandstater 报道,患侧摆动相 的时间平均为 0.53~ 1.03 s,健侧为 0.32~0.56 s,且息侧摆动相的时间比 正常人的时间长,百分比也比正常人的大, 健侧摆动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短,所 占百分比比正常人小。
? 表现:站立相时膝关节向后过伸, 髋关节后突。
? 原因:
? 患侧下肢股四头肌无力或伸肌张力 过高,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力不 协调,久而久之,使调控膝关节屈 伸的韧带增粗或松弛,膝关节绞锁 机制被破坏。
? 髋关节稳定性差。
13
3/22/2020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4ee95071fe910ef12df8fc.png)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偏瘫患者步态分析
![偏瘫患者步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44d2b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f.png)
为了使骨盆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首先要 把与其相邻的躯干和髋关节的稳定性加以 强化。
患者的肢位:膝立位,以及单膝立位(图7, 8)。
1.为了保持直立体位,而具有最小限度的肌 群活动的功能和骨骼系的排列以及活动度, 也可以说成是为了防止摔倒而具有的稳定 性。
稳定性需要下肢的支持功能和其他身体部 位的调节性活动,如果下肢的支持功能低 下,其他身体部位的代偿活动就会增强。
2.可以向目的地移动的足部的运动性。
下肢迈出时,必须能够自由地在空间移动, 这不仅仅单纯依靠下肢的随意性就可以完 成,还需要躯干以及对侧下肢的稳定性来 共同实现
因为参与和影响步行的身体部位有很多,所以在 判定障碍的原因时比较困难,如果对相关连动作 进行特定的分析提取,那么对找出和解决步行的 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在坐位时可以对骨 盆的倾斜程度以及躯干的运动进行清楚的分析, 因为这些原因都是影响正常步行的重要因素。单 脚站立保持动作从运动发育来分析,它是在42个 月左右(15个月获得步行能力)之后出现的,比 步行完成起来要困难的多,从这点上可以反映出 将来步行的功能的难易。另外,从立位单脚站立 的时间上可以看出对侧脚是否可以较自由地迈出 等。
让患者呈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图9),患者 下肢髋关节保持屈曲45゜左右的姿势,治 疗师的一只手放于骨盆侧方的稍后部,另
一只手和前臂放于患者胸部,治疗师利用
自己的体重来给患者进行牵拉,把这种状 态想象成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时的状态。
让患者下肢的髋关节保持一定范围的伸展 位,治疗师的一只手放在骨盆上的髂前上 棘位置,另一只手放在肩胛带后部,同样 利用体重进行牵拉(图10),把这种状态 想象成是患侧下肢的支撑后期,就牵拉而 讲,要间歇性地,缓慢地牵拉十次左右。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e4e5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e.png)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优秀课件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37abd8af1ffc4ffe47acc6.png)
• 四肢异常 :
•
脑中风患者经常会感
受到肢体困顿乏力,不能自如的运动,这
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发病的时
候脑中风患者的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无
力,尤其是一侧肢体麻木和无力,持物不
稳,有时伴肌肉痉挛,走路时虽未遇路障
,却突然跌倒或者出现行走不稳症。
正常步态分析
• 步行周期 • 定义:行走过程中一次足跟着地至该侧足
•
偏瘫的表现
• 特点发病率高:我国每年新发病例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每12秒就有一人罹 患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
偏瘫的表现
• 生活异常 :
•
这个症状的出现会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患者不
能自主活动。发病期间患者会突然感到天
旋地转、摇曳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
在地。
偏瘫的表现
• PNF
踝关节的处理
踝关节的处理
• Rood:①利用冰刺激诱发足背屈外翻肌
•
②手指叩击
• Bobath: ①利用反抑制模式,让踝关节进行外翻 运动。
• Brunnsrtom:①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
• 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压踝关节外侧稍前方 以诱发踝关节背屈外翻和髋、膝关节屈曲
减重步行训练---治疗作用
• 2、小腿三头肌痉挛或者跟腱挛缩,导致的代偿性 膝过伸
• 3、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 伸无力,都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 4、股四头肌肌力弱也是膝过伸的原因之
膝过伸的纠正
• ①患侧髋关节屈曲训练 • ②下肢的分离运动 • ③患侧下肢负重下膝关节控制练习 • ④重心转移时膝关节控制练习 • ⑤注意髋及踝关节的协调,纠正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32ce0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6.png)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多见于中风患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
1.瘫痪侧肢体的肌力减弱或完全丧失: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无法主动运动或运动能力受限,因此步态分析中需要考虑到肌力的问题,从而确定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2.瘫痪侧肢体的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或减低(松弛)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步态的表现。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留意肌张力的异常,并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
3.瘫痪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减少:由于肌力减弱和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关节屈曲或伸直受限等。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关注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并在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偏瘫步态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1.肌力训练:通过理法、疏松拉伸等手段,针对性地增强瘫痪侧肢体的肌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日常功能训练、肌力锻炼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被动活动和适当的牵引手法,增加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
可以进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训练、关节牵引等。
3.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木步行等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械进行恢复训练。
4.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模式的重塑,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步态辅具,如助行器、拐杖等。
5.动作训练:通过各种复合动作训练,培养瘫痪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动作训练包括平坐到站立、跪到站立等。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应个体化:由于偏瘫步态的差异较大,每个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应该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2.康复训练应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需要系统规划,从基础训练逐渐过渡到高级训练,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医学PPT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医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37f45179563c1ec5da71e2.png)
编辑版ppt
20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 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
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
编辑版ppt
21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摆动相时踝跖屈 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
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踝跖屈肌 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 度所致
编辑版ppt
33
肌力训练
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发病6个月后脑卒中患 者,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舒适步行的速度 及步行距离
编辑版ppt
34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是有争议的 对于不需要辅助就能步行的患者疗效明
显 平板训练与地面步行仍有不同, 不能进行
姿势调整及视觉反馈 需要治疗师辅助,应用受限
编辑版ppt
22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 过度活动所致
编辑版ppt
23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膝关节屈曲下降: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 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
编辑版ppt
24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从摆动相中期 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 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 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 瘫患侧下肢延长,但也有相反报道
编辑版ppt
17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产生前行力量减少时偏瘫侧步幅 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 引起瘫患侧的步幅增加
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 运动)偏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力学异常
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 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 和功率
28
运动力学异常
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 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 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
29
步态异常原因
ROM受限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22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 过度活动所致
23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膝关节屈曲下降: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 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
24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从摆动相中期 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 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 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
20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 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
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
21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摆动相时踝跖屈 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
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踝跖屈肌 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 度所致
9
10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步频(cadence):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 约为95-125步/min左右。
11
步行中肌群的活动
髋外展肌:在步行周期中的前40%最明显 ,特别是在单腿负重时,主要功能是控 制摆动相骨盆的下沉。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初始触地:下肢前伸为了将 足放置适当位置
预承重期:控制性膝关节屈 曲及踝关节跖屈,为了顺利 平滑承重
6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支撑相中期:下肢所有关节均伸展,
为了支撑体重,并达到足够高度使
对侧下肢能够离开地面进入摆动期
7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摆动相:下肢所有关节均缩短以离开地面
18
偏瘫患者运动学异常
关节运动学是描述不同节段身体空间运 动的参数,如关节运动的角度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19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12
13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步速下降: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 标,它与步频、跨步长、双腿支撑相时 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 关
14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 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1
15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 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侧下肢支 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 支撑相时间也延长
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1
步行三要素
负重
迈步
平衡
2
步行周期
支撑相:占步行周期的60%,其功能为预 承重及单腿支撑。
摆动相:占步行周期的40%,其功能为肢 体前移。
3
4
支撑相
1.初始触地 2.预承重期
3.支撑中期 4.支撑末期 5.摆动前期
摆动相
1.摆动初期 2.摆动中期
3.摆动末期
5
8
步态的基本测量
跨步长(stride length):一侧足跟着地至 同侧足根再次着地两点间的距离。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16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
偏瘫患者的主要空间参数特点是偏瘫侧 肢体与非偏瘫侧肢体步幅不同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 瘫患侧下肢延长,但也有相反报道
17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产生前行力量减少时偏瘫侧步幅 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 引起瘫患侧的步幅增加
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 运动)偏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37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感觉异常 ◆躯体感觉异常 ◆视觉功能异常
◆前庭功能异 ◆疼痛
30
偏瘫步行训练方法
31
神经发育技术
以Bobath技术为代表 抑制增高肌张力 刺激低张肌肉的活动 手法促进正常运动模式 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以上任何一项技术比
另一项技术更有效
32
肌力训练
方法:渐进性抗阻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PRT)
使用超过70%最大负荷阻力进行训练 达到疲劳次数不超过10次 中间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逐渐增加阻力
33
肌力训练
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发病6个月后脑卒中患 者,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舒适步行的速度 及步行距离
34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是有争议的 对于不需要辅助就能步行的患者疗效明
显 平板训练与地面步行仍有不同, 不能限
35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地面步行训练与减 中平板步行训练相比,能够增加舒适的 步行速度
36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患侧下肢上台阶 健侧下肢上台阶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后跖
25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踝背屈下降:踝跖屈肌过度活跃及踝背 屈肌无力所致,踝跖屈肌挛缩是另外一 个原因
26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
偏瘫患者摆动相异常的特点是髋屈曲下 降、膝屈曲下降、踝背屈下降或持续踝 跖屈,导致摆动相下肢不能缩短离地, 出现足拖曳
患者出现划圈步态,骨盆代偿性抬高、 髋关节外展、外旋,使足离开地面